语文课堂教学中留白艺术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白居易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看齐白石的“虾”,观徐悲鸿的“马”,我们又分明可以从画中的大片的“留白”中感受到“水”的清澈明净或“草原”的丰茂无垠,感受到那潜藏于实体形象中的灵动力量与勃勃生机,产生“韵外之致”的艺术享受。可见,留白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学既然也被称作一门艺术,我们也不是可以从其它门类艺术创作与欣赏中得到启示吗?

语文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关键是要科学而又巧妙地设计“空白”。

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刘熙载《艺概》曰:“文有以不言者。”可见,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达外,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不言”即“曲言”,这便是“空白”的技巧。“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俯拾即是,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末段的“活该”,《孔乙己》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荷塘月色》中的起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原来如此……”等等。有经验的教师对待这些空白是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停顿,给学生造成“知识上的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所讲和现成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勾引”他们,他们便会急不可待地调动思维积极探索。

例如《孔雀东南飞》,作者不嫌繁琐的描述兰芝严妆的每一个细小步骤,极尽华美之词叙写严妆后兰芝的美丽,但是讨论却没有写任何人看到妆成的兰芝的反应,也没有写兰芝为什么在本该哭哭啼啼之时却“事事四五通”地打扮自己。而与之极其类似的杜十娘严妆则由十娘很明确的讲出这是“去旧迎新”之妆,真心与否不去计较,但总算有个交代。我就抓住课文中的这一个“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兰芝为什么严妆?她在严妆的过程中会想什么?这两个问题是课文留下的“空白”,对认识刘兰芝这个人物却很关键。这一举措,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人物性格中的闪光点是学生自己体会到的,让学生们很有成就感。

二、一张一弛,教学之道

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学生在一节课内,脑力工作节律是起伏变化的,既有“兴奋波峰”,也有“疲劳低谷”的时期。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主要注意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开合有度,富于节奏感。急时如崖上飞瀑,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激起学生“沉睡”的思维;缓时似林中清泉,悠然出涧,涓涓流淌,浸润学生“干涸”的心田;有时可人为的“垒坝筑堤”,造成暂时的“断流”,以期“蓄势”后造成“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效。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就“时间”要素而言,也必须给学生留下几段空白,成为一种“召唤结构”,形成对学生“期等视野”的强烈呼应,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急缓错落有致,虚实相映生辉的和谐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

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

三、让出“自留地”,种出“自由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讲台似乎成了教师“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他们一节课往往坚守“讲台”阵地,寸步不离,只顾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不顾学生们的情绪与反应,自然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佳。其实,有些时候我们教师要换换位,学生自读时可下讲台去巡视,学生讨论时可走到他们中间去倾听参与;有时为了让学生看清楚板书内容教师应空出讲台;更多的时候还得让讲台成为训练学生能力的场所或表现才干的舞台。如让学生上讲台发表自己的“高见”“答同学问”“争辩交锋”“课本剧表演”“模拟表演课文情节情境”……还空间与学生,其实也是一种“留白”的艺术。

只要我们肯让出自己固守的“自留地”,我们的学生定会种出“自由花”。

四、没有答案,便是答案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学生头脑中就有一千个不同的玛蒂尔德和阿q,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多时候,答案是没有唯一的。只可惜,我们现在的教学,更多是是唯一的答案,或什么标准答案。这是我们教学上的“紧箍咒”。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抵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为此,教师应留出教学结果的空白,对有些问题不必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师生平等对话,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踊跃地尝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总之,没有答案,有时便是答案。

五、课堂结束不是学生问题的结束,而是学生新问题的开始

一节课结束,便是意味着学生曾经有的疑问都已解决了,学生再也没有任何问题了,学生的思考也就暂时停止不前了。按照一般的教学环节,课文教完了,语文课也就结束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似乎就告一段落了。悲哉!这样的教学模式,我们学生的创造性也随之湮灭了!但语文的学习仅仅是语文课的任务吗?大语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为解决问题而自主学习。而这就需要我们在结束语文教学的时候善于恰当地留白,从课文引申,拓展开去,鼓励学生向课外书,向生活学习“语文”。课堂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问题的结束,而是学生新问题的开始。学生会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从而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天津人民出版社

[2]《中国文学史》(唐宋)文昌元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