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枫湖上游地区布依族村寨婚姻习惯法研究

合集下载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布依族婚姻文化研究述评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布依族婚姻文化研究述评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布依族婚姻文化研究述评关键词:布依族;婚姻文化;研究综述一、布依族恋爱习俗研究恋爱习俗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是婚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恋爱习俗最早在明清的文献中就有记载,如“仲家孟春跳月,编花球视所欢者掷之,在室奔而不禁,嫁乃绝之。

”再如“卡尤仲家在贵阳、安顺、兴义、平越、都匀等府。

每岁孟春,聚会未婚男女于野外跳月歌舞,彩带结球,抛而接之,谓之‘花球’。

意既洽,彼此互掷,遂私焉。

”布依族盛行“浪哨”习俗,“浪哨”是布依族特有的恋爱习俗,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正常的社交活动。

青年男女通过对唱情歌,表达爱意,建立爱情,许定终身。

“浪哨”为布依语,不同地方汉语称呼不同。

在贵州境内,贵阳、惠水、龙里、贵定一带称为“唱歌”,都匀、镇宁等地称为“赶表”,独山叫做“打老表”(或称“赶老表”),荔波叫“闹门墙”,平塘叫“玩表”,北盘江流域叫“坐表”,汉语则统称为“赶表”。

在云南境内,马关、河口一带也称为“赶表”,罗平和富源一带则称为“浪肖”或“梭泼梭”。

本文同时使用“浪哨”和“赶表”两种说法,不加以区别。

“浪哨”是布依族的恋爱习俗,是布依族青年人的一种社交活动。

通过“浪哨”促进了布依族青年间互相了解,建立友谊,并产生爱情火花。

由于不同民族青年可以参与其中,因此可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促进民族团结和谐。

“浪哨”是布依族青年追求恋爱自由,反抗封建婚姻包办制度的一种形式。

浪哨活动是一种较为高尚的活动,通过参加“浪哨”活动,可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培养交际能力,锻炼口才、胆量和交际能力。

但随着时代变化,受现代生活影响,布依族青年人恋爱方式日趋多元化,“浪哨”习俗也随之消失,“浪哨”逐渐成了布依族人民的回忆和挥之不去的乡愁。

因此,有学者对“浪哨”这一文化现象的消失流露出了惋惜之情。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4年度立项研究项目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4年度立项研究项目

遵 义 医 学 院 JD2014132 JD2014133 JD2014134 JD2014135 JD2014136 JD2014137 JD2014138 JD2014139 JD2014140 JD2014141 JD2014142 JD2014143 JD2014144 JD2014145 JD2014146 JD2014147 JD2014148 JD2014149 JD2014150 JD2014151 JD2014152 JD2014153 JD2014154 贵 贵 JD2014155 州 州
民族地区的法律规则的适应性研究与评价分析 贵州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贵州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贵 中国西 新经济下贵州工业化道路研究 州 部现代 贵州省产业升级测度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财 化发展 贵州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经 研究中 大 心 生态文明建设下的贵州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学 研究 信息化与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研究 贵州省服刑人员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以医护人员共情为中介的心里机制对医患关系的影 响 贵州省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研究 贵州省公立医院改制与并购法律问题研究 农村居民健康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完善医科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法律调整医患关系的有限性研究 贵阳城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研究 医患冲突的体制成因与对策研究 医患冲突的文化成因与对策研究 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医药传统文化教育融 合研究 人文视野下医患关系和谐的话语转换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与中医药法律归属研究 ——以苗医药和中医药比较为例 非遗保护与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相关研究 贵州苗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探析 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医药的法律保护路径研究 苗药配合中药对失眠心身同治的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中医文化价值趋向研究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民族医药法律保护研究 贵州中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贵州民族药营销战略之市场竞争战略研究 贵州中医药专业大学生职业承诺测查与分析 医学人类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史、理论流派以及 研究方法 医学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及学科体系研究 宗教与宗教医学 医学考古学的学科构建 民族与民族医学

布依族婚俗研究调查报告

布依族婚俗研究调查报告

布依族婚俗研究调查报告布依族婚俗研究调查报告————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洛省村的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洛省村的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洛省村的实地实地实地调查为例调查为例贾 敏导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各具特色。

不同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服饰、饮食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

研究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对我国的民族研究及文化传承意义重大。

为此,笔者对布依族婚俗进行了专项调查。

以实地研究的方法,从布依族青年恋爱、订婚、结婚等过程中不同的风俗习惯入手,探究了布依族的婚姻习俗。

并对布依族婚俗的过去、现状及未来发展作了详细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深受汉族文化影响,有逐步被汉化的趋势。

布依族的婚俗正从过去的传统、复杂、感性变得更趋向现代、简单、理性。

方法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洛省村村民为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

具体做法是:先以洛省村的八个组的名单为抽样框(八个组分别是:洛省一、 洛省二组、 纳相一组、 纳相二组、 浪改组、 纳岩组、 落艾组、喜乐组),随机抽取一个组。

这个组就是笔者进行实地研究的基地。

最后抽到的是洛省二组,由于在调查中也有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从洛省二组中80户人家中随机抽取的50户。

2,资料收集方法此次调查主要采取实地研究方法收集资料。

从2010年1月27日开始,作者就与同伴一起前往丫他镇洛省村进行实地研究,吃住都与村民一样。

亲身体验布依族生活,实地了解当地的婚姻习俗。

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也采用了结构式访问中的当面访问来收集资料。

问卷设计比较简单,问题包括您多少岁结婚、您和恋人之间是否有定情信物、结婚时您印象最深的仪式是什么等等。

3,资料整理与分析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由笔者利用Excel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

实地研究收集的资料主要由笔者及同伴进行核实、整理,最后进行归类。

惠水上黄寨布依族传统婚姻礼俗与习惯法规范

惠水上黄寨布依族传统婚姻礼俗与习惯法规范

惠水上黄寨布依族传统婚姻礼俗与习惯法规范作者:周相卿朱微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年第01期摘要:上黄寨是惠水县北部的一个自然寨。

当地历史上的赶表制度在当代发生了很大的变迁,经历了由习惯法制度到一般社会习俗然后消失的过程。

但仪式婚制度与国家法多元并存,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存在传统上寨老调解婚姻纠纷的习惯法制度残余。

当地布依族婚姻制度在结婚和离婚制度方面存在与国家法冲突的内容。

在当地的婚姻制度中,存在着派生的习惯法规范。

关键词:婚姻制度;婚姻习惯法;国家法;布依族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3)01-0076-06一、调查点的一般情况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与贵阳市最南部的花溪区相邻,自己开车从花溪城区到惠水县城只需要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惠水县总人口4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49万人。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布依族的人口最多。

长田乡位于惠水县的北部,布依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60%以上。

这个乡的龙泉村由7个自然寨组成,6个自然寨居住的都是布依族,一个自然寨的男系是汉族,但结婚的女性一半以上都是布依族。

上黄寨是龙泉村的第四村民组,属于其中最大的一个自然寨,位于涟江上游洛凳河的河边上,依山傍水,风景秀美。

与贵州多数布依族地区呈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不同,上黄寨周围的山上有适合树木生长的土壤,山上长满了林木。

村民们在寨子中修建了旅游设施,由于乡间道路不是很好,同时邻近贵阳市最著名的风景区花溪区,作者多次到这个寨子,但是从没有遇到其他来这里旅游的人,修建的旅游设施都荒废了。

全寨100余户,400余人口,全部都是布依族。

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出外打工。

本文作者于2009年开始多次到上黄寨进行布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这个布依族自然寨也是作者近十年在贵州进行少数民族习惯法田野调查选择的距离贵阳最近的一个调查点。

如果是自己开车,从贵阳市花溪区出发4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去上黄寨的村级公路的入口处,在沙土路上慢速开20分钟就可以到达寨子。

布依族的婚俗礼仪

布依族的婚俗礼仪

布依族的婚俗礼仪 布依族共有254.5万多⼈,中国西南部⼀个较⼤的少数民族。

95%以上居住在贵州省的黔南、黔西南两个⾃治州,镇宁、关岭和紫云等⾃治县,毕节、遵义、黔东南3个地区(州)。

在云南、四川、⼴西等省(区)也有少量布依族居住,但都是历史上由贵州迁徙去的。

布依族的婚礼是怎么的呢?下⾯店铺就为⼤家整理了关于布依族的婚俗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布依族的婚俗礼仪 布依族居住的⼭区,⼭清⽔秀,风景优美,⾃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很多。

贵阳市南郊17公⾥的“花溪”,是贵州⾼原的⼀颗明珠。

那⾥环境清新,⽔质清甜,空⽓洁净,沿途⼭花烂漫,风景如画,是有名的旅游区。

布依族的湖潮寨坐落在花溪上游,旁边有⼀个⾦银潭,潭⽔深遂,清泉涌出⼀半浅绿,⼀半⾦黄,传说那是因为仙⼈的⾦钟坠⼊深潭. 布依族的⽂化艺术绚丽多彩。

传统舞蹈有《铜⿎舞》、《织布舞》、《狮⼦舞》、《糖包舞》等。

传统乐器有唢呐、⽉琴、洞箫、⽊叶、笛⼦等。

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喜爱的剧种。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稻。

由农家⾃⼰纺织的布依⼟布久负盛名。

近年来,专门⽣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产品远销东南亚、⽇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

如今布依族⼈还保留着⼀些古代越⼈的风俗习惯,如居住⼲栏式房屋、敲击铜⿎等。

也有⼈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

部分布依族⼈⾃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称,统⼀⽤“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地区多河⾕和平坝,⼭清⽔秀,闻名世界、景⾊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就在布依族⼈聚居的地区。

在布依族地区出⼟的⽂物表明,布依族是⼀个古⽼的种植⽔稻的农业民族。

布依族⼈⼼灵⼿巧,他们制作的蜡染布历史悠久、图案美观,是享誉国内外的⼯艺品和收藏品。

布依族--礼仪 布依族⼈好客、热情、⼤⽅、真诚,凡来到⼭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律会以酒相待。

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结婚有什么风俗习惯

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结婚有什么风俗习惯

布依族婚俗布依族结婚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习俗都各有特色。

就说婚俗吧,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婚俗文化。

我们挑一个很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来说吧。

布依族的年轻人是在新春佳节的时候,采用“唱花歌”的形式来寻找自己的伴侣,“唱花歌”分为晚上和白天,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想知道更多吗,那么,和我一起看看古朴典雅的布依族婚俗文化吧。

浪哨布依族青年男女到了十六、七岁,就已经熟练收拾打扮并学会了初次见面的山歌,学会了吹口哨、吹木叶,开始懂得与异性接触、交谊,他们相识之初,一般都要选择环境幽静的地方,如在大树下、路边、草坪、河边等地方,男女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各为一方,相距一定距离互相观察,小伙子一旦中意了某个姑娘,先是吹口哨或吹木叶让对方留住。

这时姑娘们会停走或原地坐下,小伙子当即会唱出山歌来试探女方。

若女方有意,就还歌,互相对答。

姑娘喜欢小伙子后,“客歌”(问路歌)可进一步深入至“花园歌”(情歌)。

通过对歌,双方认识,若彼此印象好,下一次见面就互相打呼问候,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双方产生了感情,就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地点(一般为赶场天)。

问亲分两种情况,一是经过“浪哨”认识的男女,由男方询访姑娘的生辰八字,若八字可符,就请人做媒到女方家,因为青年男女有约在先,所以女方家会很快同意,二是青年男女没有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一种,一般是男方父母看中了姑娘,并征得到儿子的同意就进一步了解女方的为人,如是否勤劳等,经过了解,若有其它方面可以生辰八字相符,则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

布依族问亲一般要三回五转。

这与布依族古老的习俗“一锄挖不成窝,一刀削不成筷……。

问亲要多来”有关。

认亲问亲事情已妥,男方家就寻找一个恰当的机会到女方家认亲。

去的人员人中年妇女七、八人,带去的礼品是糖、酒之类,其数量多少视女方家族户数而定,要求每一户一封糖、一瓶酒,女方家则杀鸡盛情招待,族中第户也派代表来陪客人,同桌吃饭,双方认识之后,彼此呼称亲家,晚上唱“亲家歌”。

规模村布依族习惯法调查与研究

规模村布依族习惯法调查与研究

规模村布依族习惯法调查与研究
周相卿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贵州省西南部的南北盘江流域是贵州省内布依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地方,规模村位于北盘江的上游流域睛隆县东部的布依族聚居地方.由于特殊的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保留了比较好的婚姻习惯法、祭神立法等布依族习惯法文化.最近十多年来,由于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等原因,布依族习惯法文化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迁.【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周相卿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法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相关文献】
1.水车坝当代布依族习惯法调查与研究概述 [J], 范玮
2.黔南涟江上游流域布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与研究 [J], 周相卿
3.龙泉寨当代布依族婚姻习惯法调查与研究 [J], 周相卿;杨章桥;张姝
4.晴隆县鸡场乡捧碧村布依族习惯法民族志 [J], 周相卿;于丽萍;李茂九
5.黔南涟江上游流域布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与研究 [J], 周相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依族风俗习惯有什么

布依族风俗习惯有什么

布依族风俗习惯有什么布依族风俗习惯有什么布依族地区每个村寨都有寨老会,布依语称为“卜板”。

寨老是一寨的自然领袖,由群众推举。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知识布依族风俗习惯解读,希望对大家有用。

布依族风俗习惯解读布依族民居有楼房、半楼房和平房数种。

半楼房一般采取后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楼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楼房的建筑格局。

楼房和半楼房建筑是布依族传统建筑形式。

楼房上层高,住人,下层低,圈牲畜,古称“干栏”,或称“麻栏”。

它的结构简单,形式美观,适用于南方山区的地形特点。

在房间布局中,堂屋后壁设神龛供奉祖先,左右两侧分隔成灶房、寝室、客房。

室内设有火堂,供一家人取暖炊薪。

黔中一带,由于地产石头,从基础到墙体都用石头垒砌,屋顶也盖石板,称为石板房;加上石砌的寨墙和山顶的石砌古堡,形成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如扁担山石头寨共230余户人家,所有房屋沿等高线排列,均以石料建成。

村寨布局与寨前的田坝、小河及通向各处的石板平桥和石拱桥梁,相互映衬,彼此和谐。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等。

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

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

节日里还喜食用花汁和树叶汁染制的各色“糯饭”。

副食有各种蔬菜、豆类和肉类。

蔬菜加工制品有著名的“独山盐酸”、“酸辣椒”等。

肉类加工有熏腌腊肉和香肠;喜食狗肉,各地加工方式不一,风味独特,较著名的有“花江狗肉”、“都匀黄焖狗肉”、“册亨狗肉全席”等。

豆类制品主要有豆豉、豆腐、血豆腐等。

辣椒、酸菜、酸汤为日常不可缺少。

布依人家户户皆能酿制糯米酒和大米、玉米烧酒。

一些地方还制作糯米烧窖酒、菸仁米酒、蔗糖酒等,颇有特色。

有的米酒用野生刺藜果搀和酿造,营养丰富,用以款待贵客。

刺藜酒酿造技术,已有数百年历史,如今已发展成大宗商品,畅销全国。

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

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

布依族“不落夫家”婚俗探析

布依族“不落夫家”婚俗探析
关键词 : 布依 族 ; 落夫 家; 俗 不 婚 文章编 号 :0 9 0 7 (0 8 0 一 O 3 — 0 中 图分类 号 : 2 “ 6 ” 10 n 6 3 2 0 )4 0 3 3 G1 2 2 8 文 献标识 码 : A
布依 族是 生活 在南 、 北盘 江流 域及其 红 水河 以北 和黔 中大地 的原 著 居 民 , 历史 悠 久 , 文化灿 烂 , 社 会 形态 发展 到 了一定 阶段 , 在有 三百 多万人 口 , 现 是我 国近 二 十个 人 口逾 百万 的少数 民族之一 。布依 族

仍然不能住夫家 , 比较固定地住在亲戚家 , 直到“ 坐家” 为止 。帮忙过后返回娘家 , 待数年后 自愿或有身 孕 后才 到夫 家 “ 坐家 ” 不落夫 家 ” “ 家 ” 。“ 到 坐 的时 间可短 可长 , 则一 两年 , 到七八 年 。从 布依族 婚姻 短 长
缔 结 的特殊 程序 以及各 个程 序 中的环 节看 , 当认 为 “ 落夫 家 ” 布依族 婚 俗 的一 个 重要特 征 , 应 不 是 曾经 对 布依族 婚姻 的构 成 、 家庭 的最终 建立 产生 重要影 响 , 当 时社会 背景 下 , 在 不完 全是 一种 落后 习俗 , 具 有人 们没 有认 识到 的积极 意义 。就其 原 因或 目的而 言 , 当与 弥补 普遍早 婚 的缺 陷有关 。换 言之 , 就 应 也 是 培育 、 造就 成熟 的布 依族 女性 , 确保 婚姻 家庭 稳定 及家业 兴 旺 的需要 。因此又 可 以认为 ,不 落夫 家 ” “
是布依族培养 、 造就一代代理想女性的重要手段。这一手段, 对于建立完美家庭 , 促进 民族 的繁荣等起 到 了积极 的作 用 。因而 ,不落夫 家 ”有 其必然 性 。 “ ,

唯物史观视野下布依族婚姻习俗与婚姻立法研究

唯物史观视野下布依族婚姻习俗与婚姻立法研究

唯物史观视野下布依族婚姻习俗与婚姻立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指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与基本内容,上层建筑伴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上层建筑组成部分之间彼此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体到布依族的婚姻习俗与国家层面的婚姻法而言也不例外。

布依族广泛分布在我国的云、贵、川等地,在历史上,由于这些地区大都处于深山沟壑之中,交通不便,教育发展不足,该地区的基本上过着一种比较封闭的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以家庭、宗族、村寨、榔团联盟为主要构成内容的,以血缘与地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维持当地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节包括从择偶、定亲、结婚、离婚以及相应的家庭关系具有民族特色的婚俗习惯;由于传统中国农业社会政治统治的指导理念与实际需要,国家婚姻律令承认这一风俗习惯的地位,这一风俗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替代着国家正式的婚姻法律,实质上发挥着调节布依族婚姻家庭关系的功能。

在皇权政治退出历史舞台后,工业化、现代化成为新的国家政权对中国社会尽心改造的显著特征。

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而来的是国家政权的下沉以及基层政权组织的建立,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处于变革与发展进程中,从而布依族传统的社会组织的地位、功能都受到了相应的冲击;同时,由于交通与通讯设施的改善以及教育的发展,布依族社会传统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脱离农业生产领域、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接受并带回外部的新思想和观念,使得布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随着布依族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他们传统的婚俗习惯在得到传承的同时,从内容形式到地位功能都发生了相应的变迁。

择偶标准与方式日趋多元化,择偶的范围不断扩大;结婚的年龄有相应的提高,结婚的程序逐渐趋于简化,不落大家的习俗逐渐改变;妇女的地位有很大提升,离婚的观念能够为人们所接受,人们对婚姻的本质的认识有所改变;逐渐从多子多福的生育观逐渐向优生优育转变,家庭形式也从扩大式的家庭结构逐渐向核心式家庭变迁。

清镇市红枫湖周边地区布依族语言文化的研究

清镇市红枫湖周边地区布依族语言文化的研究

清镇市红枫湖周边地区布依族语言文化的研究*□贵州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罗班迪 / 文清镇市有30多个民族,清镇市布依族人口3万余人,其中,红枫湖周边以布依族为主体民族之一的民族村寨有18个:大土、大冲、平原哨、杨家庄、蔡家坟、巢凤、上坞、下坞、新寨、转角落、花园、扁坡、王二寨、卢猫塘大坡、平寨、桐木寨、刘官堡、毛家井。

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红枫湖周边地区布依族语言的音系做归纳,并对使用现状进行分析。

红枫湖 布依语 音系 使用现状前言清镇市布依族分布在全市各乡、镇、街道,其居住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

据统计①,布依族百人以上的村寨有60个,散居的自然村寨有130多个。

红枫湖位于清镇市城区以西,距市32公里。

红枫湖横跨清镇、平坝两市县,对外开发总面积为20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达57.2平方公里,是贵州高原上最大的人工湖泊之一。

红枫湖由192个大小岛屿及半岛散布其间,形成“山外有山、水外有水、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异景观。

红枫湖周边居住着苗、侗、布依等多个民族村寨,别具特色。

据本次调查统计,红枫湖周边以布依族人口居多、小聚居的村寨有18个。

平原哨,1950年全寨有住户51户,171人,其中布依族38户,123人,占了全寨总人口的71.92%。

2008年,全寨住户187户,共811人,布依族144户639人,人口比例达到了78.79%。

上坞,1949年前,上坞寨布依族人口70人,2008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寨布依族人口达到了312人。

下坞旧时是屯兵之地,后来作为寨子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现下坞寨居住人口470余人,龙氏家族就有350余人,这是一个以龙氏家族为主体的布依族寨子。

转角落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布依族聚居地,转角落共有60户,总人口380余人,其中布依族52户,人口240人,占总人口的63.2%。

王二寨,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寨子,据王二寨界碑记载,请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韦、郭二姓布依族已经在王二寨居住,当时王二寨四周地界分明,东至平原哨,南至古干塘,西至凉水井,北至道士山。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布依族家庭是父系家长制。

家长有支配家中经济和指挥成员的权力,如家长去世,由长子继承。

男长辈皆受尊敬,为人正直者更有威望。

族中纠纷,可自合理调解,无须上诉官府。

妇女的地位低于男子,寡妇可以继承财产,如果再嫁就不能享受。

家庭结构有小家庭,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一般情况下,人口较多的人家到儿子长大成婚后就分开居住。

解放前有的地区分家时,家中的财产必须先留父母的“养老田”和未嫁姑娘的“姑娘田”,其余田地、房产按子均分。

若遇绝嗣人家,财产则由亲属继承。

分家后,父母大多同满子(幼子)居住,以便帮助照料家务,有的也乐意和喜爱的儿子居住。

父母对儿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儿子对父母有赡养、安葬的职责。

解放前,青少年缔结婚姻几乎全由父母包办,很少有婚姻自由。

由于包办婚姻导致早婚习俗,往往订婚较早,有些在幼儿时就已订了婚约,俗称“背带亲”。

结婚年龄多在十三四岁至十七八岁,也有在十一二岁就结婚的。

因年龄太小,一般由族中伴娘相陪到舅家拜祖后,住两三天即返娘家。

婚期由伴娘陪着同吃同住。

婚后回门一去数年,直到十七八岁,在农忙季节或丈夫家族中的婚丧喜事时,才由夫家姐妹接回来帮忙,以此往返,直到怀孕或其他原因才长住夫家,俗称“坐家”。

婚姻的缔结,分为“开口亲”、“杀鸡”、“订亲”、“结婚”四个层次。

先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获得同意后,男方就带一些礼物去“合八字”,此为“开口亲”;第二次由男方带鸡、酒、糖等礼物送到女家,女方请来亲友庆贺。

因礼物以鸡为主(全为双数),故称“杀鸡礼”;第三次由男子带酒若干壶、公鸡若干只、猪腿肉一只、猪肉一桌(或整猪一头)、鞭炮、红烛二对、聘金若干元等去女方家,请来亲友庆贺,此称“订亲”;结婚日期,男家指定两名男青年前往女家接亲,届时女方村中孩童云集村外,用苦栋子、稀泥、水枪等投掷接亲者,名曰“打报古”。

“报古”乃男性接亲者的布依族语称呼。

“报古”任务是抢回女家备好的两个大糯米粑粑带回男家供祖,接亲即告完成。

苗族婚俗调研报告

苗族婚俗调研报告

苗族婚俗调研报告1. 调研目的和背景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苗族婚俗,总结苗族传统婚礼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现状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影响。

2. 调研方法为了获得更全面的信息,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

我们前往苗族地区,亲身参与了苗族传统婚礼的仪式,并与当地苗族人民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此外,我们还发布了一份网络问卷,邀请了苗族人士和其他对苗族婚俗感兴趣的人参与调查。

3. 苗族婚礼的传统仪式苗族的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订婚、迎亲和婚后。

在订婚阶段,男方的家长会派人送亲礼给女方家,表示婚姻的意愿。

接下来是迎亲阶段,男方的家人和亲友会身着传统服饰,到女方家迎接新娘。

整个过程中,会有丰富的歌舞表演和习俗传统的仪式。

在婚后阶段,新娘会跟随新郎回到新家,进行家庭祭祀和宴席。

4. 苗族婚俗的演变与现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影响,苗族婚俗也在不断演变。

一些传统习俗逐渐被商业化取代,如现代婚庆公司的介入和新娘嫁妆的商业化。

此外,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青年苗族人士选择更为简化的婚礼仪式,从而减轻经济负担。

然而,苗族人民仍然对传统婚俗保持着重要的认同,许多人仍坚持进行传统的苗族婚礼。

5. 苗族婚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影响苗族婚俗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苗族的传统服饰、歌舞表演和习俗仪式等,在婚礼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进一步弘扬了苗族的文化特色。

婚礼的过程中,年长的长辈会向年轻一代传授传统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促进了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6. 社会环境对苗族婚俗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社会环境对苗族婚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新娘嫁妆的商业化和现代婚庆公司的介入,使得一些传统的婚事习俗受到了冲击。

城市化的影响使得一些年轻人的婚嫁观念发生了改变,更加注重个人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然而,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得很多人仍然会选择传统的苗族婚礼方式,从而保持和传承苗族婚俗的传统。

布依族的婚姻习惯

布依族的婚姻习惯

布依族的婚姻习惯布依族是祖国大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

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以后各代有“西南蛮”、“蕃”、“仲家蛮”、“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只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贵州。

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

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

有人还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日布依族可能有渊源关系。

布依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布依族的婚姻习惯更是与众不同。

布依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之间不通婚。

解放前,有钱人家有娶妾习俗。

婚姻缔结,先由男方请媒人向女家说亲,女家同意后,男家就请人带鸡、酒、糖等礼物去女家合生辰八字,叫“开口亲”或“定亲”。

定亲后,在结婚前向女方送聘礼金时,男家除送百元左右(须是双数)的彩礼外,还须带鞭炮一串,喜烛一对,酒两壶,糖若干封,猪大腿一只(约30斤左右),猪肉一方,鸡一对,由男家长辈四人或六人送去。

女方家请寨上亲友庆贺,席间酒碗常满,边喝边斟,但不可喝醉,称吃聘金酒,女家将嫁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送给男家来客带去,以便男家择日迎娶。

客去时,席上一切暂不收拾,意为桌不收,酒不干,以示吉庆有余。

布依族婚姻过去多由父母包办,几岁、十几岁就结婚,订亲时有的才一、两岁,故结婚只是一个形式,新郎、新娘不同居。

男家决定婚期后,要请两个福寿双全的老妇人,带一只鸡,两斤酒,两斤糖去女家“送日子”,女家请族中老人吃酒商议,同意后女家准备糯米打粑粑。

赶制结婚衣裙。

接亲当天,男家请村中聪明能干的小伙子(称“报古”)和一位姑娘(称“雅古”)到女方家接亲。

布依族妇女的婚恋观

布依族妇女的婚恋观

布依族妇女的婚恋观
肖毓
【期刊名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布依族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婚俗文化.布依族妇女在婚恋过程中既表现出开放、积极的一面,又显现出保守、落后的一面.透过布依族婚俗,可窥见布依族妇女的婚恋伦理现.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肖毓
【作者单位】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贵州,兴义,562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8\"268\"
【相关文献】
1."五四"后期周建人的婚恋观——以《妇女杂志》为考察依据 [J], 肖海艳
2.哈萨克当代文学中的妇女婚恋观 [J], 东黎
3.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以对云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为例 [J], 杨南丽
4.《妇女杂志》的婚恋观研究(1915-1919) [J], 汪静;
5.重评李渔的婚恋妇女观 [J], 刘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依族男人的婚姻观念

布依族男人的婚姻观念

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布依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包括婚姻观念。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群体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因为文化在不同地理和社会环境中有所演变。

一般来说,布依族男人的婚姻观念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重视:布依族一般注重家庭观念,婚姻被看作是家庭和社会的一种重要纽带。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联姻,更是两个家庭的联姻。

2.亲密与尊重:布依族男人通常注重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尊重。

传统观念中,夫妻之间应该相互扶持,共同肩负起家庭的责任。

3.父权制:在一些传统的布依族社群中,存在一定的父权制度,即家庭中男性的地位相对较高。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观念的渗透,一些家庭也开始更加注重男女平等。

4.婚礼仪式:布依族的婚礼通常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包括丰富的婚礼仪式和习俗。

婚礼不仅是两个人结合的仪式,也是家族团结的象征。

5.婚姻责任:布依族男人一般会对婚姻负有责任感,包括对家庭的经济责任和对妻子及子女的关爱。

需要强调的是,个体的婚姻观念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域、家庭背景、宗教信仰等。

因此,在讨论特定族群的婚姻观念时,要考虑到多样性和复杂性。

布依族赶表与婚姻

布依族赶表与婚姻

布依族赶表与婚姻本文通过对扁担山地区的田野调查,以当地人的身体表征系统为切入点,了解布依族社会的亲属制度,进一步深入探讨特殊婚恋习俗背后的结群策略和社会整合重构。

得出结论:赶表和婚姻并不是两个相矛盾的模式,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相辅相成,共同为“我群”社会的稳定和存续服务。

布依族的亲属制度影响其婚俗文化和婚姻制度,当地社会的身体表征系统明确“社会血亲”和“姻亲”范围,二者将零碎的个体连接在社会网络中,形成一个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有共同文化和利益需求的群体,小到“核心家庭”,大到家族、族群,笔者将其称之为“我群”。

赶表为当地的青年群体提供“聚”的机会,首先实现了同性“社会血亲”的相约和异性非血亲之间的结伴,而“社会血亲性排斥”外的对象选择、时间地点的限制表明赶表并非外人眼中的“自由恋爱”,它仅仅增进了青年之间的社会交往。

男女之间在后期的“一对一”阶段可能衍生爱情,并缔结一段既有感情基础又满足群体利益的稳定婚姻。

青年人在社会监管范围内自由缔结情人关系,人的本能和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相对缓解个体与婚姻规制的矛盾。

“群本位”逻辑下,婚姻的设置不仅仅为了满足个体需求,为了维护群体利益、巩固扩大亲属网络、维持“我群”的再生产和历史延续,家长及社会势必干涉个体的婚姻。

每一种社会结群,似乎都在设定边界以排除他人,婚姻圈具备地域性和社会性,日常交往半径圈定出群体的社会关系网,交往圈内“谁和谁不可以婚配”的结亲规则再次明辨了群体中不同的阶层,“我群”和“他群”范围更明确。

“背扇亲”、“姑舅表婚”等层级内婚维护既有的亲属网络,保障了“我群”的纯洁性,那些威胁“我群”社会利益及稳定的婚姻将受到各方力量的阻挠。

婚礼仪式承认了男女的社会身份,仪式中的参与者有强烈的身份认同,社会关系得以巩固,强调了“我群”概念。

参与者分工和礼物的差异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区辨了不同的亲属群体,确定了“我群”的结群范围。

作为“我群”社会的基本单位,“核心家庭”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家庭中的掌权者将社会规范言传身教于个体,并结合社会舆论对某种行为的奖惩裁定来教育监督个体,使其潜意识中形成维护“我群”社会稳定的行为准则。

布依族结婚风俗

布依族结婚风俗

布依族结婚风俗布依族的结婚风俗是中国婚俗文化中的珍贵一景,蕴含着布依族传统生活的记忆。

布依族结婚习俗,有其独特的规则和习惯,与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不同。

布依族的结婚流程通常由三个步骤组成:求婚、订婚和结婚。

求婚是由男方已进贤族的家庭派人给女方的家庭接话,表明男方的家庭有意结婚,接话人往返奔波不断,耗时至少一个月,在此期间,双方家庭要进行沟通,确定双方的婚礼日期、婚宴方案、新娘的聘礼等。

订婚的时候,男方要带上聘礼,去到女方家给女方父母献上,表示男方家庭的诚意,以彰显未来男方给女方和家庭的责任和承诺。

结婚后,新人要随礼物、传统祭祀、宴请及歌舞等典礼来表达由衷的热情和祝福,并且举行一场热闹非凡的宴会,新郎新娘表演“正面”仪式,宣布结婚的消息,接着就开始了婚礼的酒席,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热闹非凡,更有祝福新郎新娘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的话语。

布依族的婚礼仪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些习俗和仪式在年代久远的今天也保留下来。

例如,在布依族的婚礼上,通常要有一个鼓手,他的职责是使婚礼更加热闹,在婚礼期间,他要不断弹奏鼓,让婚礼更加活跃,他也会用仪式的歌曲和舞蹈来表达对新郎新娘的祝福,以此来共庆新人的喜结良缘。

此外,还有一些聚会的仪式,新人要在聚会期间,向宾客敬酒,表达对客人的礼节,这是一种表达友谊的方式,也是布依族婚礼上离不开的组成部分。

布依族结婚风俗以民族特色为设计,让婚礼更加丰富多彩,营造出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氛围。

在布依族婚礼上,新郎新娘还会穿上传统的布依服装,现场被洋溢着热情和欢乐的气氛包围,新婚夫妇也会唱歌跳舞,以此表达他们的热情和喜悦。

婚礼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两个家庭结合的一种新形式,也是一种社会仪式和一种宗教仪式。

布依族的结婚风俗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新婚夫妇也得到了家人朋友的祝福,而新婚夫妇也将守护这份真挚的爱情,维护家庭的和谐和稳定,以此为了他们未来的美好生活。

布依族对婚俗的重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婚礼象征的美好和隆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枫湖上游地区布依族村寨婚姻习惯法研究
红枫湖上游布依族自然寨位于安顺市平坝县境内,距离省会城市贵阳大约五十公里。

这里的布依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不断发生变化,然而,当地的部分习惯法仍然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其中,婚嫁制度尤为明显。

红枫湖上游布依族婚俗中的“赶表”、“讨红庚”、“不坐家”等制度反映了红枫湖上游布依族习惯法的保留与变迁情况,它与国家法共存并且共同发挥作用。

标签:布依族;婚姻习惯法;田野调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建成的红枫湖,发源于天龙镇北凉帽山,上游的布依族村寨主要集中在安顺市的平坝县,本文选取的调查点是位于平坝马场的几个典型布依族村寨。

据《平坝县志》记载,在马场镇的布衣族村寨大大小小有近20个,主要是大坝片区的嘉禾寨、嘉禾下寨、平寨、破塘、昆山、克仇、磨盖、大坝、河头堡旧寨、河头馒新寨、河头馒小寨、龙窝新寨、龙窝旧寨、中寨,马场片区的上滥坝、场边寨、鸡头山。

布依族聚居的地方,多为一姓一寨或一宗一寨,也有多姓同族的杂居村寨。

1布依族习惯法的含义和特征
1.1布依族习惯法的含义
关于习惯法的定义,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有着这样的经典表述:“习惯法指国家认可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习惯。

”在主流的法理学教材也有关于习惯法的定义,即习惯法是指国家虽认可其有法的效力,但未以文字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而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定义,并没有得到学界统一的认可,目前有一些学者在各自的研究中有所阐述。

诸如周相卿教授在其《法人类学理论问题研究》中指出少数民族习惯法存在于少数民族社会中,通過多种途径产生但非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社会公认的外部公共强制力或其他强制力保证实施,与国家法多元并存的社会规范体系。

这些社会规范与这里的原始宗教信仰等传统的特殊文化背景、地理环境、气候及日常生活方式相适应,是历史上少数民族习惯法流传与演变的结果。

笔者认为布依族习惯法的基本内涵是指存在于布依族社区,基于多种因素形成未经国家制定或认可,通过外部权威力量保障实施的布依族社会行为规范。

1.2布依族习惯法的特征
借助于相对的一个事物进行参照和比对来明确布依族习惯法的特征,即国家制定法。

制定法是指为特定的国家机构所制定、颁布实施的法律。

相比之下,布依族习惯法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布依族习惯法形成于本民族社区,为布依族民众所创造和信奉,是一种民间自发的秩序。

而国家制定法是经国家机构的制定和认可,自上而下实施的。

(2)布依族习惯法在创制和表达形式上,不具备成文法的形式。

根据我们所调查的红枫湖上游布依族村寨,习惯法主要以不成文法的形式存在。

没有统一的规范,表达上也没有像制定法那样既通过理性构建和严密的逻辑。

大多是口传或者通过一些当地所谓的法谚流传。

近年来村规民约的兴起,让许多习惯法有了成文化的形式,但那毕竟不能称之为成文法。

(3)布依族习惯法是与国家制定法多元并存的社会规范体系。

在现代的布依族村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国家法和当地习惯法共同维护社会秩序,被国家法所确认的制度主要是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制度、刑事犯罪制度、计划生育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教育制度等等。

而习惯法调整的主要集中在婚恋制度、维护村寨社会治安的制度、祭祀制度等。

虽然布依族习惯法的有些内容与国家法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是更多的是布依族习惯法的内容与国家法的互补。

2红枫湖上游布依族婚姻习惯法
2.1恋爱习俗
红枫湖上游布依族自然寨的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择偶,常在节日或场期通过“埋友”、“招友”、“捎友”和“赶表”等社交活动进行,以对山歌、丢花包、送手帕等方式相识、相爱,而后再行议婚,“赶表”出自布衣语,大致就相当于苗族的“游方”,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

除了自由择偶还有父母主办择偶,选中某家姑娘后,要请媒人前往提亲,男女双方要在媒人和家长参与下进行数次“认亲”,才能真正定下能否联姻。

如今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在外边都自己决定婚姻,父母已经无法干涉子女的婚姻。

一般情况下,还是回家按传统上的形式举行完各种仪式。

2.2结婚习俗
红枫湖上游布依族自然寨婚配历来有父母之命和自由择偶两种方式,早婚较多,早年讲究“背带亲”、姨妈亲等亲上加亲,现在随着人们对近亲婚姻危害性的了解,近亲结婚也逐渐减少。

布依族的婚配严格遵循同辈联姻的族规,但同姓同宗不能联姻,仅少数地方同姓不同宗的可以联姻。

(1)定婚规则。

红枫湖上游的布依族“定婚”又名“取红庚”,是很隆重婚礼习俗之一。

主要内容和程序如下:男方家负责备办礼物,有猪腿、酒、糖、墨、新毛笔两支和鸾书一封。

男方给女家的聘金彩礼约有15种之多,有聘亲礼、亲太礼、饭食礼、命庚礼、针线礼、外家礼、姑嫂礼、家族礼等,各种礼封都放在鸾书袋中。

由双方家族中德高望重、有文才的人书写红庚,然后由女方家书写人当众拆开鸾书袋中的礼金封分送给各位亲友,寓意是男方礼清物到,将男方庚贴装入鸾书袋保存。

随后举行敬拜列祖列宗仪式。

通常女方对男方及兄弟姐妹也都有适当礼品回赠,接着女家摆酒待客。

据当地的县志记载,早些时间人们在酒宴结束后,女家为“取红庚”客人设“送客站”,俗称“安马”。

“送客站”的第一站设在中堂大门,第二站设在天井,朝门外为第三站。

每站放置长凳两条,六个“马料碗”,客人回程时,会逐站逐次向碗内丢钱币,意为喂饱马,好骑马登程。

与此同时,男方家客人们还要以歌表意向女家提出有马无鞍不能乘骑,此时,女方即拿出准备的礼物,置于凳上,作男方配“马鞍”之用。

送客过程中双方边唱边劝酒,杯杯饮干,还放钱币于杯中,意为“越吃越有钱”。

随后,女方姑娘、媳妇用备好的锅烟灰、煤、墨汁、红颜料等为客人“打花脸”,意为给新客打上记号,今后好认识,客人不能回手,只有边躲边跑,在欢呼嘻笑声中告别。

(2)结婚规则。

当地布依人的婚礼多选择在秋后举行,男方家人将择定吉日通知女方家人,也称“送报书”,送报书时男方家要备礼品,请两位命缘好的老年妇女送到女方家。

结婚吉日,男家大小门、中堂都贴喜联,请两对未婚男女青年组成迎亲队,前往女方家迎亲。

依布依人的习俗要携带灯笼、红伞。

到女家门前,唱开门歌、饮进门酒,新娘的好友姐妹各带酒一壶前来陪客,席中唱筷子歌、开坛歌、敬酒歌、谢酒歌、祝贺歌、敬老歌等,处处显示出布依族淳厚、好客、简朴、恬适的古老风情。

宴毕,接亲人到厨房唱谢厨歌和赞歌,女家兄弟姐妹们沿街邀请村中青年男女前来送亲。

当日晚,女方邻里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地来陪接亲人员饮酒唱歌,有赞歌、酒歌、盘歌、谦让歌、捧抬歌等,客、主双方往往棋逢对手,达旦方休。

次日天亮送客,与“取红更”的送客不同,只设一站。

出嫁新娘在送亲的前1天,到邻家暂避,不让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看见,到出阁吉时悄悄随接、送亲友起程赴婿家。

新娘进家时,男方的父母、兄嫂、姊妹等要回避,以防“眼煞”,意思是担心成家后家庭不和睦。

堂中设素供一桌、点灯烛,门坎上点一盏七芯灯。

新娘入中堂拜天地、拜高堂、拜祖宗后,扶入洞房,不许外人看视。

婚宴等女方送亲的大队客人到齐后开始,女方送亲客人进门唱三道“开门歌”,入席唱“板凳歌”,仅新娘入席一桌不唱歌。

场面热闹、欢乐,男女青年更是整夜欢歌。

次日天亮,新娘在送亲人的陪同下悄悄返回娘家,称“不坐家”,婚后3年女方才到男方家“坐家”,其习俗在苗族、侗族也存在。

(3)离婚习俗。

当地的布依人离婚是及其罕见的,素来有“男嫌女一张纸,女嫌男等到死”之说。

即使是离婚通常也不会到法院去,女方也不能带走同前夫共有的任何财产。

离婚时,邀请双方父母、寨老和有关村干部坐在一起按照当地的布依族习惯法规范,签下离婚协议以及协商退钱退东西。

男方主动提出离婚的,一般不会受到遣责,但是女方陪嫁的东西要拿回,同时男方应赔女方钱,如果男方家不给,女方的家族就会组织本家族的人到男方家强行抄家,把猪、牛、粮食等财物拿回。

在笔者走访时,所了解的离婚的情况很少见,本文不作重点介绍。

3结语
尽管布依族婚姻习俗文化与现代法制文化在大多数的规定上有冲突,但是它们共同作用于社会法治文化的内部,发挥各自的作用,以保持社会法治结构的有序和稳定状态。

依法治国是现代法制文明的要求,我们在重视法制文化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民族内部的习俗文化。

现代法制文化惟一源泉和真正基础只能是社会生活本身。

正如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他的《文化论》一书中提到的那样“文化根本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其所取的方式却远胜于一切对于环境的直接适应。

”我们决不能漠视民族社会的现实背景,决不能漠视民族传统习俗文化。

参考文献
[1]平坝县志编委会编.平坝县志[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5.
[2]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87.
[3]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07.
[4]周相卿.法人類学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62.
[5]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香港:华夏出版社,2002: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