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

合集下载

读孔子教育观的心得体会(3篇)

读孔子教育观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而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观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深感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孔子教育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应以德为先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在德行方面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这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石。

他说:“君子以德行为先,而以才能为次。

”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在德行方面达到高尚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将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一个人如果只注重才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修养,那么他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德行、才能、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论语》中,孔子曾对颜回、子贡等弟子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现代社会,教育也应当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实践教育,认为学习要注重实际应用。

在《论语》中,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

在现代社会,实践教育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育者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四、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孔子提倡终身学习,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追求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感悟孔子的心得体会(3篇)

感悟孔子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孔子的心得体会。

一、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仁者爱人”,即有仁德的人应该关爱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感悟一: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关爱他人也是传递正能量的一种方式,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感悟二:自我修养,实践仁爱。

仁爱之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更好地实践仁爱。

二、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既不是极端,也不是妥协,而是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不足。

感悟一:保持平衡,追求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衡,不偏不倚,既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也不放弃精神追求。

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和谐。

感悟二:与时俱进,灵活运用。

中庸之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善于把握分寸,既不盲目跟风,也不固守陈规。

三、礼之重要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道德准则。

感悟一: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有礼有节。

这不仅能够维护个人形象,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感悟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还体现在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治理中。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家风,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孔子的终身学习思想_常国良

孔子的终身学习思想_常国良

[收稿日期]2007-07-12[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博士基金项目(200707800004)[作者简介]常国良(1972-),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孔子的终身学习思想常国良(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 要]孔子的终身学习思想是现代终身学习理论的历史滥觞。

它包括“修己安人”,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教无类”,提倡全员的学习;“不知老之将至”,提倡全程的学习;“学无常师”,提倡全方位的学习;“为仁由己”,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深入挖掘孔子的学习思想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中图分类号]G40-0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7)05-0111-04 如同心理学的发展一样,作为一种理论和思潮,终身学习有一个短暂的过去;但作为一种思想,终身学习却有一个悠久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就有好学、乐学、善学的优良传统。

孔子是2500多年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被誉为在东方发现和论述终身学习必要性的先驱,其学习思想蕴涵有丰富的现代终身学习理论的思想因素。

一、“修己安人”,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终身学习以人为本,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孔子开始,儒家就以学习为人生的重要活动,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先达到学习者的自我完善,然后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被后世儒家称为“内圣外王之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学习固然是为兼济天下,但其基点首先是学习者的自我完善。

不得志时需要“善其身”以待时;得志时更是需要“善其身”以济时,“善其身”是“兼济天下”的基础。

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以下引自《论语》者,皆只注篇名),强调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要求把学习者的自我完善作为学习的首务。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点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点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仁爱为本
仁爱是教育的根本: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使人具备善良、宽容、同情等品质。
仁爱与知识并重:孔子提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情感,认为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才能真、智、 信等品质
君子人格的培养 途径:学习、实 践、修养等
君子人格在社会中 的作用:引领社会 风尚,促进和谐稳 定
君子人格对个人成 长的意义:提升自 我修养,实现人生 价值
培养有德之人
德治思想:孔子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有德之人,通过教育来推行德治思想 仁爱之心: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培养有德之人需要具备仁爱之心 礼乐教化:孔子提倡礼乐教化,认为通过礼仪和音乐的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仁爱与礼乐教化:孔子认为通过礼乐教化可以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使人懂得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从而形成 良好的社会风尚。
仁爱与自我修养:孔子强调自我修养在培养仁爱之心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自我约束,才能真正 实现仁爱为本的教育目标。
德治为先
德治理念:以德治 国,强调道德教化
教育目的:培养德 才兼备的人才
君子人格:孔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君子人格的人,这种人格以德行为基础
培养有用之才
德才兼备: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德有才的人才,既要注重品德修养,又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
知行合一:孔子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识与实践应该相结合,学生应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 致用。
君子品格: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君子品格,即具备仁爱、忠诚、诚实、守信等品质,这些品质是成为有用之才的 基础。
终身学习:孔子提倡终身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不断追求进步。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学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而教育则是塑造人的品格和培养人的能力的关键。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典籍中,《论语》被誉为圣人之言、智慧之源。

作为孔子的言行记录,《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世子孙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智慧。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并解读其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学为人之根本学习是人之根本。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篇》)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学习的热爱和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时的努力。

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不断地温故知新,我们可以成为他人的良师益友,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智德兼修孔子强调智慧和道德的并重。

他认为,只有智慧和道德并存,才能具备真正的教育力量。

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学而篇》)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道德的修养和智慧的积累是一种终身的追求。

教育的目标与方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能力的人。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以实现这一目标。

启发式教育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练达篇》)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育的重视。

他认为,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从中获得真正的智慧。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说:“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学而篇》)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者应该首先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才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

个性化教育孔子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和实践

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和实践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思想”和进行实践的教育家福建省福鼎一中陈杏德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

据估计,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不注意继续学习和更新知识,五年后,他在学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将有一半变得陈旧,十年之后就要基本过时。

在此背景之下,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Paul·Lengrand,1910—)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成人教育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

他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应该接受教育,而政府和社会则应该建立起从学前到中老年一整套完整的继续教育制度和机构。

保罗·郎格朗因此被公认为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导论》也成了终身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

当然,教育史家们也没忘记去追溯“终身教育思想”在古代的起源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西方许多教育家认为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和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

因为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如果不经过漫长而艰巨的训练和“严格科学的方式忍苦地学习”是绝对不能有收效的,这已经包含有“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

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则提出更加明确的主张:“儿童和需要教育的各种年龄的人都应受到训练”。

其实,把古今中外教育家所提出的近似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理论进行比较的话,无论从提出时间之早,还是从提出理论之系统、完整看,都没有一个比得上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孔子的。

孔子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思想”和进行终身教育实践的伟大教育家。

因为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不但出生时间要比柏拉图早124年,而且阐述的“终身教育”理论也远远比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系统和完备。

下面说说孔子有关“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孔子的终身教育规划:孔子通过对自己终身学习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完整的终身教育规划: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初探孔子的学习观

初探孔子的学习观

初探孔子的学习观摘要: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关于“学习”的思想对我们至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对孔子的学习观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孔子学习观指导意义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人立身立世之本,而学会学习又是人的核心素养之一。

我们在学习《论语》时,深深感到至圣先师孔子的学习观,对我们学会学习,提升学习力,促进自主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引领意义。

孔子的学习观,其主要之点是:一、立志于学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人生历程,是孔子的人生总结。

十五立志于学,人生有了方向,也有了动力,因学而立,因学而不惑,因学而知天命,因学而耳顺,因学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立志于学,从学习出发,演绎着人生的极致。

孔子一生有三大追求,第一是立志于学,第二是立志于行仁,第三是立志于求道。

三大追求,学是基点,行仁是着力点,求道是归结点。

“学”之所获所得,为行仁奠定了理论基石,“学”之所向所指,为求道支撑起了思想大厦。

学习,铸造了孔子的伟大;学习,成就了孔子的辉煌。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智力迸发、思想井喷的时代,为不负时代重托,不辱时代使命,为大有作为的时代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我们更应该立志于学。

二、全面学习孔子学习有两大特点:一是学习知识与学习技能齐头并进,二是书本学习和社会学习水乳交融。

他学“五经”,诗、书、礼、易、乐,即文学、历史、社会规范、哲学、艺术。

他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

学习知识使之睿智深通,学习技能使之能广力强。

孔子三十而立,收徒传学,名声高涨,五十以后周游列国,传道应对,显示了出类拔萃的才智和超乎寻常的能力。

孔子远足洛阳,向老聃问礼询道;他入太庙,每事问;他向师襄学乐理;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他带学生在游学路上,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且把学习融会贯通在对时势的观察分析中,对事理的辨识判定中,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术主张。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并论述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受到的启发。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并论述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受到的启发。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并论述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受到的启发。
教学方法: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德以育人
启发诱导
诲人不倦
言行一致
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学行结合
温故知新
虚心好学
是培养人才,教人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孔子被称为我国古代教育第一人,其创立的儒家学派更是成为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思想的主流,其教育思想也成为了我国教育思想发展的主流,在我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具有前无古人的创新性,并能在阶级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可见其教育思想的开放性,在发展人文教育的今天,“德以育人”的主张更是被提上教育日程,对发展全民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至今仍是教育重点中的重点,研究孔子教育思想不仅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努力的吸取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道德水准,由己及人,推广教育并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做贡献。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一、前言:随着社区大学在国内的发展,成人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逐步在我们的社会中推展开来,除了社区大学的课程之外,各大学也纷纷推出各种级别的在职专班课程,再配合社会上各种文化机构本来就在推动的各种讲座及进修课程,我们的社会中许多已经投入职场多年、甚至是已经从职场中退休下来的人士,纷纷加入全民再学习的行列;这一个社会现象包含了几种型态,其一是本属专长的再深造,其二是第二专长的进修,第三则是个人兴趣的追求;其中第一种及第二种学习都还是与工作及职业有关,而第三种成人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则是为提升生活品质、深化生命意境而作的;这就是一个社会迈向更成熟的阶段的指针,每一个社会中人都对知识有着向往与学习的动机,并且有着良好的学习机制与学习资源;这样的社会当然是一个仍然在向上提升的社会,至于它的愿景则是借着新知识的再创造与利用,而让人人都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当人们对于生活的照顾已经满足,并不需要再为职场生活烦恼,纯粹是为了个人的兴趣,而转向提升心灵境界的学习方向之时,这样的学习,就是对人类传统智能的学习,此时,古今中外各种传统智能即成为学习的课题,这样的学习目标,主要就是对于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理想人格的陶冶等目标的学习,也就是一种生命智能的学习,这种生命智能的学习当然就是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我们说对于专业知能的学习是为着职场的知识技能的锻炼,学习锻炼之后即将再度投入职场,投入职场则或为一己温饱、或为提升生活品质、或为服务大众、或为实现理想,这都是对于人类生活有益的作为,无论动机是服务自己抑或是服务别人,这都是服务知能的提升的作为,其效果皆导向服务;藉由服务与人互动从中寻获心灵的安定,这其实就是人类一生的生命意义所在;每一个生命都必须在社会中扮演角色,藉由角色扮演能力的再锻炼而使角色扮演得更准确,这就是对于自己的生命负责任的表现;因此职场能力的学习也就是追求生命智能的手段,而生命智能的意义也就表现在服务的人生态度中;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所学习的对象有职场知能以及人生意义之分别,但是从学习这种活动的终极意义而言,它就是生命意义的开展的本身,无论是职场知能抑或是古今中外人生智能的学习,它们都是终身学习的最高境界,都是要在学习中提升能力、获得智能的活动;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以下,我们就从论语的语录中来学习孔子对于教育、知识、与好学精神的智能话语;二、孔子自称自己是最好学的孔子是懂得谦虚的人,但是唯有好学这件事情他可是一点儿也不谦虚的;他说: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孔子博学是众人皆知,人或以为他是天生聪慧而得的学问,孔子却要强调说这是他后天努力得来的;孔子自谓好学精神是别人不及的,本性的良善或有人及之,这是孔子不敢自居的,但是好学却是后天的努力功夫,任何人愿意学习就可以学习的,就学习的精神而言,孔子就不谦虚了,这其实也是孔子对后人的策勉,天生智能本能大家或许有所不同,但是努力的精神却是人人可为,孔子就以这样的不谦虚来激励世人,他并不是天纵英明,而是努力学习得来的成就;又见:「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孔子自己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并且在其中得到了莫大的快乐,因为在学习中的快乐是任何人间名利权势所不可替代的,学习就是提升智能能力,智能能力就是生命的本身,而这件事情是人人可为的,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不学而能的,如果不是一个捷敏求知的态度,是不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孔子也自己说他之所以知道许多的事情以及做人的道理那都是后天勤奋的结果的;又见:「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人家夸奖孔子什么都会,简直无法仅用几种优点来称赞他,孔子听了很高兴,也不好自夸自己在道德文章上的境界,但是至少在一般的生活技能上如射箭、驾车的事情孔子是可以说自己还算专精的,这就是说所学习的东西一定要精通,但是人的一生却可以不断地精通各种知能,一生都活在学习新的技能中的日子是令人愉快的,任何时候需要任何知能时自己就都能应付了;又见:「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罕人家夸奖孔子多能,孔子弟子以为孔子是老天爷对他特别厚爱,才让他既如此有智能又具有众多的艺能;孔子却自谦地说,自己是因为讨生活的需要,所以才用心学习各种职场知能,但是又因为自己还有更重大的志向,所以也不会就耽乐于某种特定的谋生技能中,而不再追求学习其它的知识能力,因此会了一样再学一样,所以知能众多;看了孔子对自己学习精神的满意心情,岂不引发心向往之而乐于学习的情绪呢;三、孔子称赞颜回的好学精神孔子一生教育子弟无数,在他的学生中最为孔子称道的就是颜回,颜回为什么值得孔子赞许呢实在就是好学而已;参见其言:「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为人处世的意境上,为人处世则是一个日常生活态度的把持的问题,儒者是要在社会上做事的,做事就会有过失,有过失就承担下来改过即是,并不需要掩饰过错甚至推委于他人,能够在生活上展现承担的精神,就是真正懂得学做人的人,这样的品德在孔子的弟子中只有颜回做得到,所以孔子赞其好学,所以对孔子而言真正的好学就是在生活中展现德性一事而已;又言:「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孔子说,只有颜回对于我所说的道理是真当一回事地认真实践,勤奋不已,从不间断;也就是说,对于为人处世的智能之学习就是要实践,实践才是学习到了家,否则只是空话;又言:「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颜回的进德修业的动能是时时无止境的,这就表示颜回的德性纯熟,日常生活中一切进退周旋都应对有方,孔子找不出他的缺失之处,故「未见其止也」;可惜颜回早死,故而孔子极为伤心哀叹;又言:「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进在好学的颜回去世之后,孔子就从来不赞许其它任何弟子是好学的人了;可见好学的标准是很严格的,其中真正的意义就在德性的纯熟不偏失;终身学习就是智能之学,学了就是要做,做就是时刻不止息的做,进德修业是没有一息可停的,亦即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不可以有德性上的亏损的,这就是颜回之所以受到孔子肯定的原因,今日之学者就是应该学习这样的精神;四、学习的目的在成德以为服务社会孔子好学,颜回是最好的学生,但是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论是学知识、学能力、还是学智能,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修己成德以为社会服务;参见其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孔子说,平日教导子弟学习的目标就在为人处世,在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在完成与人约定之事业,在为社会做着照顾百姓的事业,在时时以仁德的胸怀关爱周遭,然后,行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古往今来人类文明中各种文化知识与能力,也就是礼乐教化治国平天下的知能,从而有机会则能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教育的目标以及生命的意义;又见:「子曰:君子食无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要论好学,就是要在做事中提升德性,为人服务;儒家的价值信念就是要为社会服务,因此有能力的人不是把力气放在自己的生活舒适的满足上,而是把力气放在作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上面;谨慎与人应对进退,创造良好的社会互动气氛,使得事业易成;对于有德性者要乐于亲近,以他们的典范做为规正自己的标准,这才是好学的人;总之,好学就是要把服务的精神贯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践履,学习就是为了服务,有能力就要为社会做事,终身学习就是终身做事,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如此人的一生都有了生命的意义了;又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孔子自述年轻时就立志向学,学习立身处世的道理之后就要在社会中扮演角色,从而逐步提升人生意境,在一定的齿德之后就要作为他人的典范,将自己明白的道理教导出来,不仅对己有用,还要指导他人,并且始终谨守在德性的标准上,从而达到任运自由的境界;对于社会的现象的实际固然不能一朝改之,但是对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与言语进退至少能做到心安理得;这是孔子自述一生成长的阶段,也是我们当代人可以时时拿来作为齿德徒增的检验标准;又见:「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之后就是要将其适切地运用出来,运用之际即要与人互动,与人互动之际即要对我们的知识技能的使用是能照顾到众人的整体利益,这就需要适切的礼节的节制,唯有使用知能时能顾及他人的利益,这样的使用才能有效,也才能让自己对知能有信心,而不会变成以知能伤害社会的结果;这就是「博学于文」培养能力的意义;又见:「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有所学者即有所承担者,能承担才是君子,君子的价值不是表现在有多少知识、多少技能上的聪慧炫耀之间,而是在社会周遭有所需求时能当下承担,所以能学时要及时而学,有事时要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承担,不思有所承担只知炫耀才能则是不知学之要义,这种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又见:「子曰:君子不器;」为政学习就是要学作君子,作君子就是要服务社会并做为他人行事的典范,不论是专业技能的学习,或是为人处世的道理的学习,都是学会了以后对社会有用,对社会有用的道理与作为是多方面的,君子并不将自己限定在某一种技能中,只要有所需要的能力就应该学习,更重要的是,君子要懂得做管理者及沟通者,而不是要拳守某一种技能,别人能够做得更好的时候就要让别人来做,自己则应该要再去学习别人还不知道、还不能做的知识能力,所以君子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是不会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种特殊技能中终身不再学习的;又见: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孔子的知能固然多于众人,特别是关于社会服务、公众事务、为人处世的道理诸事,但是这些都不是彼此不相关的,反而是都有着共同的基本原理,那就是对整体社会的关怀,对周遭人群的责任感,「一以贯之」之道即是仁爱的胸怀,唯有仁爱的胸怀才能统驭众多的价值知识;既然学习的目的在为社会服务,那么学习也就成了知识分子的责任,那么终身学习也就是为了终身服务;五、学问的价值在自己成德终身学习是为了终身服务,服务是为他人的服务,可是既然是自己的职责,那也就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做的服务,因为为他人服务是在成就自己的人生意义,是自己在成德,而不是把服务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参见孔子之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对于知识的学习是学来有用于日常生活的,故而应该时常温习、时常使用、使自己总是生活在有知有能的状态中,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岂不快慰哉;至于对于自己的所学,是对自己能有用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拿来炫耀的工具,因此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学又能毫不介意,这才是有修养的人的境界,这就是君子,君子不求人知,只求己能,有用到自己的时候当仁不让,其它时间则悠游在学习的快慰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学问的目的在培养德性,有德性即是时时愿望着为社会付出,为社会付出的动机是出于自己的仁德的关怀,故而仍是为己之学,是自己该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如果只求社会利益,便会随波逐流,唯利是图,甚至出卖灵魂,那就是为人,为人就是只求他人有利益给自己就为他人做事,自己得了私人利益却坏了社会公益,这就是不知学问的正道目的,孔子是时时教诲这点的;又见: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求为人知者即不是为德性而学,读书学习贵在自得,自得即有实功,有实功才能应世,而不是一心只求名闻世俗却无实力;成长的阶段力气只能用在求实力,即便有了实力之后力气还是要用在继续求实力的增长上,为社会所用的机缘自会到来,然而仍须注意为正道所用而不是为虎作伥;如果有机会为正道所用,却实力不足,坏了社会公益,岂不惭愧;又见: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知识与能力不是用来炫耀的,那叫做好行小慧,好行小慧者只是一个私心自用而已,私心自用者平日与一群在社会上无用之人彼此标榜,讲一些互相吹捧而且较竞欲望的事情,不仅对社会无益,更且有失德之忧;所以人活着就要做各种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仅能找一些臭味相投无所事事的人互相消耗生命的人是最可怜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生命的意义在于知道道理,不知道道理则人的一生是白过的,知道了道理、知道了生命的意义则生命才有光辉、才活得心安,活得心安才能死得心安,生死一遭就在尽全了生命的意义中,了解生命的意义真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闻道也者,闻晓做人的道理者,做人的道理就在学习与服务,这都是管理自己生命的事业,学习了智能可以管理自己的生命;六、修养德性是一永恒的历程原来学习固然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但是服务社会却是成全了自己的生命,所以认真学习、努力付出就是自我实现的方法,这便应该是一个永恒的成长历程;故而应该终身学习之;其言: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孔子说,读书说话的事情我还做得可以,说到君子的德性我是不敢自我标榜的;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一辈子都是人就要一辈子都在学做人,孔子自谓七十岁才完全可以不犯错,所以未达此境之前,任何人都不要说自己已经是君子了,只是必须要一直以君子的德性为生活的目标而已;又见: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孔子说,就圣人的境界以及仁德的胸怀而言,我真是无法企及的,我唯一可以告慰的不过就是认真去做、努力去学、然后不厌其烦地教育弟子而已;所以终身学习正是孔子之所以为孔子的真正写照,至于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则是不需在意,不过就是持续就对了;又见: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学了就要做,还没有作好就又学了新东西这样是会让有责任感的君子心惊的,因为德性未熟,心中有愧之故;连孔子这样的人才都不以为学已足够,都还要继续学习,并且更不敢自称君子、圣人、及有仁德,由此可见人的一生,根本就是一个不停止息地学习成长的历程;七、读书就要会做事读书当然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但是为社会服务是要服务成功的,不是光说做事却总做不成事的,做事不成就是书没读好,就是学有未成;见其言: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读了诗三百,学了文辞之美,却不能从事政务,要他出使他国却不能独立代表团体的立场、知道天下形势、而做出正确的对应,这样的读书就是无效的;读书就是要为社会服务,就是要有做事的能力,不会做事不等于会读书,不能安定天下、经营组织就是白读书了;孔子对这一个做事能力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又言: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学习要有宗旨,宗旨就是要有服务社会的意志,有了意志要能定着,要能定着就是意志要坚定而实力要足够,当能应付一方局面之时则还要能处理大的变局,变局是时时会有的,社会本就是变动的,人心更是多变的,众人之事更是变化万千,心思沾滞即不能应变,心思沾滞就表示为天下服务的智能不足,故要能权变,权变亦有宗旨,是真为天下人共同利益之权变;从做事能力上去检证世人学习的成效是孔子的重点,这却是儒者必然的要求,儒者即为承担天下之学,不能承担即谓未学可矣;八、学习要勤勉不止息学习是有方法的,必然是不能止息的,一定就是终身学习的;其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所学习的知识的背后就是做人的道理,道理就是思考的原则,原则一定就可以自己推演,可以推演才是学习有效果的表现,能温故而知新就是能理解知识背后的道理,理解通透者才可以教人,否则只能教授技艺;又见: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寑,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需要有知能的时候就要拿出力气来学习,而不是自己在空想动机就能拥有能力的,能力是在做事中学习锻炼的,学了就要做,做了才真会,学得愈多做得愈多就会得愈多,这才是学习的要点;又见: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意义的反省,一方面是知识的操作,意义的反省是思,思当然是很重要的,思才能明白道理,但是道理必须要实践,也就是要把学会的知识在生活中操作,有理解、有实践这才是学习的完整意义,光有操作却不理解知识使用的意义则将会有迷惘的时候,光有反省却不能在生活中落实则所学也是白学的;又见: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生而知之者少矣,若有生而知之者只是才性纯厚,人都是学而知之者,学而难知则再学矣,此即困勉而学者,人都是学而知之及困而学知者,但仍有人困而不学,这就不可论矣,因为此人已丧失为人的价值,他的人生必是无所事事毫无意义的;世人多困,困而不知学,智能总在迷惘中,做事多在困顿中,如何能不戮力学之;九、随时随地向周围的人学习就学习的方法而言,只要处处用心,其实处处有可学之事及可学之人;见其言: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人人各自不同,有贤于己者有不贤于己者,有好学精神的人见到自己不如人的时候,所想的并不是要去伤害他人,而是要去把自己不足的部分补充起来;若见到别人有不当的行为的时候,就要赶快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过失;见到别人的过失自己会知道那是不对的,但是日常生活中自己也可能因着欲望而作出同样的错事来,见到别人的过失自己会为对方感到羞愧,因此如果自己也是那样那岂不就是自己的羞愧了;所以任何人的是非对错都是反省自己的题材,而不是幸灾乐祸的不当心想,幸灾乐祸者也容易自己犯错,因为自己把是非对错当成了人际利益,只进行优胜劣败的计算而不进行修养己德的功夫,功夫守不住,利益来时自己就是会犯错的;又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我们生活中周围的人时时都要接触的,公事不接触私事也要接触的,接触的时候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注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这里头就大有学问了,别人有优点我就注意到,就学习;别人有缺点我也注意到,也要自己警惕不要犯了同样的过错;而不是见了别人为恶自己就不修善,或是见了别人的好就兴起忌妒之心从而思有以害之;。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中。

一、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短短七个字深刻阐明了孔子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首先自己要树立这种价值观,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真理,幵将自己的教育工作干得更加出色,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品学兼优、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二、终身学习的思想孔子曾对自己的亲身学习经历简言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这里,他既为我们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楷模,又为我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和学必有成的规律。

近年来兴起的“终身学习”理论和实践已逐步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它不仅深刻反映了人类生存和収展的现实需要,而且充分证明了孔子终身学习思想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収,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智力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循循善诱”就是要把教育的重心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収学生的学习思路方面来。

“温故知新”就是要教育学生对所学知识经常进行复习,以达到巩固旧知识,収展新知识的双重目的,它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

“学思结合”就是要告诫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将学习做为源泉和基础,将思考做为中流和高屋,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寄,思有所倚,使学习和思考相得益彰幵不断升华。

“知行统一”就是要教育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去収挥作用,同时也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和収展所学知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収”就是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感到疑惑,自己思考后又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四、伟大的教育平等思想“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在接受教育方面要打破人的等级界限,使平民也能够接受教育,使教育普及到所有的人。

解读孔子终身学习思想内涵

解读孔子终身学习思想内涵

解读孔子终身学习思想内涵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作为教师,他热爱教育事业,培养大批学术人才,提倡终身学习。

他不仅鼓励学生现在学,而且鼓励学生终身学习。

当时终身学习作为生存概念已经萌芽。

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在2500多年前就开始萌芽,比柏拉图早近两百年。

一、孔子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基础孔子终身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心理基础、社会基础与政治基础。

首先,孔子终身学习的心理基础,主要是他通过实践观察后提出“性相近,习相远”(《阳货》)的主张。

也就是说人的性情本来是相近的,由于习惯不同就相互疏远了。

当然“性相近”并非“性相同”,人生来差不多的本性,却也包含一定的差异性。

比方说:“苗有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子罕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雍也》)。

但从“习相远”来看,这句话表明了人的后天社会习性差异很大,他把这种后天的习染主要归结为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发展的影响。

关于环境的影响孔子提倡“择里处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必须注意从环境去接受其善的影响,拒绝其不善的影响。

后天习染的第二个原因是教育因素“学而知之”、“敏以求之”,孔子指出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的话,那就不能真正形成仁、知、信、直、勇、刚等各种人格的品质,反而产生种种弊端。

所谓,“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篇》)”[1]。

他认为终身学习在人的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去努力学习才能提高自己。

终身学习的心理基础主要是“性相近,习相远”。

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而不断改变自己的。

当然,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在今天来说,终身学习的心理基础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智力在人口中趋向于正态分布。

其次,学而优则仕表达了终身学习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君子,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也就成了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

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总结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观点。

以下是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的总结:1. 尊师重道: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尊重和崇拜教师。

他强调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的地位和知识,同时老师也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提倡师道尊严,将教育视为师德问题,并将其与治国理政相结合。

2. 以德育人: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他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学生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他倡导"君子修身,以安百姓"的思想,将教育作为培养优秀人才和贡献社会的手段。

3. 教育人性:孔子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力,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能。

他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 实用主义教育:孔子强调教育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他提出"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著之者"的教育观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5. 求真求实:孔子注重对事实的观察和实证,他主张学生应该基于真实的现象和情况进行学习与思考。

他强调实事求是,反对虚浮和空洞的学术讨论。

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要求学生在行为上具备诚实的品质,并以实际行动来践行价值观念。

6. 启发式教育: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师应该起到指导和启发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教师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7. 终身学习:孔子认为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应该只局限于学生时期。

对于孔子教育思想分析

对于孔子教育思想分析

对于孔子教育思想分析1. 孔子的背景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

孔子的生平事迹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有详细记载。

他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政治不稳定。

孔子是一个忧国忧民、思考社会问题的人。

他致力于提出一种教育思想和治理思想,试图解决当时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问题。

2.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以下方面:2.1 教育目的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达到完美,才能做到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

他的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成为道德高尚、全面发展的人。

2.2 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是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

他认为这四者是人性中的重要因素,通过这四者来调和人性中的矛盾和冲突。

他倡导“先敬业”的原则,即在学习之前先要懂得“敬业”。

此外,孔子认为教育还需要通过“问”的方法来开展。

他的名言就是:“没有倡而教之,无以为师也”。

2.3 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文化、礼仪等方面。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幼小之日开始,传授他们“仁”、“义”、“礼”、“智”等方面的知识。

他关注的不仅是个人的修养,而是关注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2.4 教育途径孔子主张教育需要经过师生互动、阅读书籍、讨论和实践等途径来实现。

他相信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阅读、实践、实际生活经验等则是教育的重要途径。

3.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具有深远意义,在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素养在当今的社会中,许多人注重知识而忽视品德和素养的培养。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仁、义、礼等方面的素养,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素养。

3.2 倡导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这意味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其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论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

论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

论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作者:曾令英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09期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创新的一个核心理念和实践。

终身教育的思想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国际上流行于60年代。

特别在保罗.朗格所著的《终身教育引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两书出版后,成为指导未来教育的时代理念。

所谓终身教育,即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而非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这种教育包括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体现的是一种大教育思想,其蕴涵体现在:教育实施主体是开放的,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教育实施对象是全民性的,人人皆能接受到适当的教育;教育实施的影响是全面系统的,既有经验获得也有知识技能学习,既联系生活和工作又服务于自身的发展;教育实施过程是终身的,贯穿人的一生,而非一个阶段。

这种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价值观,“以人为目的”、“机会均等”、“差别性对待”必然是其坚守的原则,实现教育平等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

孔子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以《论语》为中心的先秦儒学思想表达了孔子追求人应然价值的人学思想。

在这种充分蕴涵着“人本”价值观的人性理想下,孔子建构的教育思想蕴涵着终身教育倾向。

一、孔子“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人学思想基础重视人的存在,不言“怪、力、乱、神”。

他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论语·八佾》)祭祖先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好像神真在那里。

孔子在这里实际上是说二者都不存在。

孔子病危,子路请求祈祷,并且以古书作证,但孔子婉言拒决了他。

子路曾问孔子如何服侍鬼神,孔子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死是怎么回事。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另外,孔子对不懂的事情所采取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体现了这种思想。

他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盍阙如也。

”(《论语·子路》)总之,孔子是怀疑鬼神,不信天命的。

如果是天命论者,那一切早已由天安排妥当,听天由命即可,又何必“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大。

“修己”与“安人”

“修己”与“安人”

“修己”与“安人”摘要:孔子的“修己安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主线,其中,“修己”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安人”则蕴涵着教育的全民普及理念。

“修己”是完善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并且终身都要坚持。

“安人”是道德高尚的君子通过从政和教育实现教化他人,“安人”是教育普及、全民素质提高的保障。

关键词:孔子;修己;安人;终身教育;教育普及中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而这一传统的形成与儒家有着密切关系。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他在教育上的创见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教育思想涵盖人生的各个阶段,是一种终身教育思想,同时孔子提出的“修己以安人”①(《宪问》),成为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

无论是“修己”和“安人”都离不开教育。

探讨儒家与教育之关系有利于增强继承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自觉性。

修己(即修身)是通过老师的教育和自我的学习不断完善自我道德、掌握知识的过程。

安人是道德高尚、才能出众的君子通过从政,以国家管理者的身份对百姓进行教化,使之也逐步养成完善的道德,掌握一定的知识。

如果君子不从政,可以通过教书育人,从而使更多人的向善,这也是“安人”的做法。

一、修己是完善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论语》是研究孔子和早期儒家最可靠的资料。

二十篇《论语》,以《学而》作为第一篇的名称,而《学而》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足以表明孔子对学习和教育的重视。

习(習)是个表意字,原意是小鸟刚刚展翅学习飞翔,通过不断地练习,逐渐掌握飞翔的技巧。

孔子以此为喻,劝导人不断学习,反复实践,就会逐步掌握人伦日用、洒扫应对的技艺了。

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表明,人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其次是要有安全感,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②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很喜欢走路,即使经常摔倒也并不减少走路的热情。

当爸爸妈妈分配给她一点简单的任务,她会很高兴的去做,做好以后,得到父母的表扬,小孩子自然显得很快乐。

浅谈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浅谈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知识文库 第6期51浅谈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丰 凯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奉为“万世师表”,作为教师的楷模,他令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这样一位在中国教育史上,率先打破官学垄断、创办私学的人是怎样实施他的教育思想的呢?1 教学相长,终身学习 孔子的一生并不得志,可谓是历经挫折,但他依旧从容、豁达,勤奋好学,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如他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不仅好学,还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学生学习。

《学记》有这么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对于教师的要求是,教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学海无涯,再高明的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他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接受教育,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以身作则是他的一贯做法,他具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他潜移默化的“身教”,影响着弟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确实,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好学不倦、不耻下问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和学习中,把它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只有学会终身学习的老师,才能教出终身学习的学生。

2 热爱学生,一视同仁儒家理论的核心和精髓之一是“仁”,“仁”即爱人。

从书中,我们处处能体会到孔子与学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孔子对学生的爱,体现在了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在了学生进步、成长的过程中,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诚恳善意地关心和爱护着学生。

他和弟子们是一种朋友关系,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是一种多么融洽、和谐的教学形式。

学生的身心不但得到愉悦,而且情智得到极大的发展,这正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快乐教学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教无类”是孔子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核心思想。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也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刻而且广泛,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为后世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下面将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讨。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

在孔子看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仁”就是人们本性中的最高境界。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德行,强调要以仁为本,推崇“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于人也”等观念。

这体现了孔子的人本教育观,即将个体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

他认为,培养学生们为人的品德和修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孔子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教育。

他主张教育要以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为基础,提倡知行合一,反对书本腐化、教条主义。

孔子认为理论知识要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认为学生应该学会自己动手,勤学苦练,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够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孔子强调“教育无止境”,提倡终身学习。

他主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且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的。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不仅仅应该在校期间进行学习,而且应该终身都保持学习的状态。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孔子还倡导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孔子重视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他强调个人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并且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教师应该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注重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孔子的治学理念及当代启示

孔子的治学理念及当代启示

孔子的治学理念及当代启示孔子以德为首、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和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做到终身学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友好、和谐师生关系。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以德为首,注重道德教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重视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教学生学会做人。

孔子将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思想,一直倡导个体要具备较为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成为君子、贤人。

因此,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首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都能够在道德品质方面有所提升,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

在平常对学生的考察中,孔子也将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重要的衡量依据。

2、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孔子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孔子之前只有上层社会的弟子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普通老百姓的子女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受教育的权利被上层社会所垄断,被称之为“学在官府”。

孔子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从此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状况,使得平常百姓的弟子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孔子在招收学生时也并不会因其出身、家境等区别对待。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3、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到学生想要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指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整的表达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给他举例了。

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本人没有获取知识的欲望,则不去启发、引导,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要再给他们举更多的例子了。

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意识,在孔子的执教生涯中,他也能够很好的将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

仁心仁术孔子的思想与教育

仁心仁术孔子的思想与教育

仁心仁术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的行为准则和教育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及东亚地区几千年的文化与社会发展。

其中,他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仁心仁术”。

本文将从孔子的仁心仁术思想、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仁心仁术思想仁心仁术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仁心指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同情和爱心;仁术则是具体的行为表现,即对他人施以仁心的实践。

孔子认为人类本性中都带有仁心,只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被不同的因素所影响和压抑。

他主张通过教育的方法培养和引导人们恢复和发扬内在的仁心。

二、孔子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1. 培养学生的品德孔子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品德。

他强调“治学于仁”,将仁心作为教学的核心。

在教育实践中,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让他们具备同情心、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的品格,以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2. 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修养孔子提倡学生要进行反思和修养,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获得进一步的成长。

他认为,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和自我反省,才能更好地培养仁心,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为。

因此,孔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律能力,引导他们追求修养和提升自我。

3. 追求知识与智慧孔子重视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培养出具备仁心的人。

他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鼓励学生们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探求,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并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孔子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启示孔子的思想与教育观念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1. 弘扬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人文精神的关怀和关爱却有时被忽视。

孔子的仁心仁术思想提醒我们重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关怀他人的品质,弘扬人文精神。

孔子的终身学习思想

孔子的终身学习思想

V 12 . o 1 o. 1 N . Ma . O 6 r2 o
孔子 的终 身 学 习思 想
张爱菊
( 台学院 。 邢 河北邢 台 040 ) 50 1
摘 妻: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牢,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中包括丰富的终身学习的思想。我们希望通 其 过整理、 诠释、 转换孔子 ̄RA学习思想, -' 找到并借鉴其合理的内 为今天的学习服务。 容,
[ 收稿 日期] 05一 5 0 20 O — 8
【 作者简介】  ̄

( 7 一 . 河北邢台 1 2 )女, 9 县人, 业于河北大学教育系. 毕 教育学硕士, 讲师, 主要从事 教育心理 教学与 研兜 电话: 3 ) 3 x . ( 1 2 (l 0 9 2x 8
9 ・ 8
维普资讯
论语?子罕中提到孔子随时都在求善贾而沽诸把自己说成是一位待贾者随时争取机会从政为仕但为仕的目的不是得利禄而是行其义实现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实现他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
维普资讯
第2 拳第月 20 年31 06 1 . 期
邢 台 学院 学 报
JUIA FX T I NV R rY 0 I L0 c A IE Sr N U
关键 词: 孔子 ; 终身学 习思想; 习 学
中圈分类号 : 4 0 2 G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2— 6 8 2 0 ) 1 0 8— 3 17 4 5 (0 6 0 —09 0
学习思 想。 孔子 堪称东方论述终身学习的 先驱。 孔 子一生 都在学习 高自 孔子自 上提 己。 幼聪明好学。 约 二、 孔子论学习的重要意义 ——学以 长知、 学以修德、 七 懂得 岁已 洒扫、 应对的 礼节。 并学习西周传下来的 六艺” 学以成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一、前言:随着社区大学在国内的发展,成人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逐步在我们的社会中推展开来,除了社区大学的课程之外,各大学也纷纷推出各种级别的在职专班课程,再配合社会上各种文化机构本来就在推动的各种讲座及进修课程,我们的社会中许多已经投入职场多年、甚至是已经从职场中退休下来的人士,纷纷加入全民再学习的行列。

这一个社会现象包含了几种型态,其一是本属专长的再深造,其二是第二专长的进修,第三则是个人兴趣的追求。

其中第一种及第二种学习都还是与工作及职业有关,而第三种成人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则是为提升生活品质、深化生命意境而作的。

这就是一个社会迈向更成熟的阶段的指针,每一个社会中人都对知识有着向往与学习的动机,并且有着良好的学习机制与学习资源。

这样的社会当然是一个仍然在向上提升的社会,至于它的愿景则是借着新知识的再创造与利用,而让人人都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当人们对于生活的照顾已经满足,并不需要再为职场生活烦恼,纯粹是为了个人的兴趣,而转向提升心灵境界的学习方向之时,这样的学习,就是对人类传统智能的学习,此时,古今中外各种传统智能即成为学习的课题,这样的学习目标,主要就是对于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理想人格的陶冶等目标的学习,也就是一种生命智能的学习,这种生命智能的学习当然就是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

我们说对于专业知能的学习是为着职场的知识技能的锻炼,学习锻炼之后即将再度投入职场,投入职场则或为一己温饱、或为提升生活品质、或为服务大众、或为实现理想,这都是对于人类生活有益的作为,无论动机是服务自己抑或是服务别人,这都是服务知能的提升的作为,其效果皆导向服务。

藉由服务与人互动从中寻获心灵的安定,这其实就是人类一生的生命意义所在。

每一个生命都必须在社会中扮演角色,藉由角色扮演能力的再锻炼而使角色扮演得更准确,这就是对于自己的生命负责任的表现。

因此职场能力的学习也就是追求生命智能的手段,而生命智能的意义也就表现在服务的人生态度中。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所学习的对象有职场知能以及人生意义之分别,但是从学习这种活动的终极意义而言,它就是生命意义的开展的本身,无论是职场知能抑或是古今中外人生智能的学习,它们都是终身学习的最高境界,都是要在学习中提升能力、获得智能的活动。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以下,我们就从《论语》的语录中来学习孔子对于教育、知识、与好学精神的智能话语。

二、孔子自称自己是最好学的孔子是懂得谦虚的人,但是唯有好学这件事情他可是一点儿也不谦虚的。

他说: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孔子博学是众人皆知,人或以为他是天生聪慧而得的学问,孔子却要强调说这是他后天努力得来的。

孔子自谓好学精神是别人不及的,本性的良善或有人及之,这是孔子不敢自居的,但是好学却是后天的努力功夫,任何人愿意学习就可以学习的,就学习的精神而言,孔子就不谦虚了,这其实也是孔子对后人的策勉,天生智能本能大家或许有所不同,但是努力的精神却是人人可为,孔子就以这样的不谦虚来激励世人,他并不是天纵英明,而是努力学习得来的成就。

又见:「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孔子自己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并且在其中得到了莫大的快乐,因为在学习中的快乐是任何人间名利权势所不可替代的,学习就是提升智能能力,智能能力就是生命的本身,而这件事情是人人可为的,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不学而能的,如果不是一个捷敏求知的态度,是不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孔子也自己说他之所以知道许多的事情以及做人的道理那都是后天勤奋的结果的。

又见:「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人家夸奖孔子什么都会,简直无法仅用几种优点来称赞他,孔子听了很高兴,也不好自夸自己在道德文章上的境界,但是至少在一般的生活技能上如射箭、驾车的事情孔子是可以说自己还算专精的,这就是说所学习的东西一定要精通,但是人的一生却可以不断地精通各种知能,一生都活在学习新的技能中的日子是令人愉快的,任何时候需要任何知能时自己就都能应付了。

又见:「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罕)人家夸奖孔子多能,孔子弟子以为孔子是老天爷对他特别厚爱,才让他既如此有智能又具有众多的艺能。

孔子却自谦地说,自己是因为讨生活的需要,所以才用心学习各种职场知能,但是又因为自己还有更重大的志向,所以也不会就耽乐于某种特定的谋生技能中,而不再追求学习其它的知识能力,因此会了一样再学一样,所以知能众多。

看了孔子对自己学习精神的满意心情,岂不引发心向往之而乐于学习的情绪呢。

三、孔子称赞颜回的好学精神孔子一生教育子弟无数,在他的学生中最为孔子称道的就是颜回,颜回为什么值得孔子赞许呢?实在就是好学而已。

参见其言:「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为人处世的意境上,为人处世则是一个日常生活态度的把持的问题,儒者是要在社会上做事的,做事就会有过失,有过失就承担下来改过即是,并不需要掩饰过错甚至推委于他人,能够在生活上展现承担的精神,就是真正懂得学做人的人,这样的品德在孔子的弟子中只有颜回做得到,所以孔子赞其好学,所以对孔子而言真正的好学就是在生活中展现德性一事而已。

又言:「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孔子说,只有颜回对于我所说的道理是真当一回事地认真实践,勤奋不已,从不间断。

也就是说,对于为人处世的智能之学习就是要实践,实践才是学习到了家,否则只是空话。

又言:「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颜回的进德修业的动能是时时无止境的,这就表示颜回的德性纯熟,日常生活中一切进退周旋都应对有方,孔子找不出他的缺失之处,故「未见其止也」。

可惜颜回早死,故而孔子极为伤心哀叹。

又言:「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先进)在好学的颜回去世之后,孔子就从来不赞许其它任何弟子是好学的人了。

可见好学的标准是很严格的,其中真正的意义就在德性的纯熟不偏失。

终身学习就是智能之学,学了就是要做,做就是时刻不止息的做,进德修业是没有一息可停的,亦即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不可以有德性上的亏损的,这就是颜回之所以受到孔子肯定的原因,今日之学者就是应该学习这样的精神。

四、学习的目的在成德以为服务社会孔子好学,颜回是最好的学生,但是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论是学知识、学能力、还是学智能,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修己成德以为社会服务。

参见其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孔子说,平日教导子弟学习的目标就在为人处世,在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在完成与人约定之事业,在为社会做着照顾百姓的事业,在时时以仁德的胸怀关爱周遭,然后,行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古往今来人类文明中各种文化知识与能力,也就是礼乐教化治国平天下的知能,从而有机会则能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教育的目标以及生命的意义。

又见:「子曰:君子食无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要论好学,就是要在做事中提升德性,为人服务。

儒家的价值信念就是要为社会服务,因此有能力的人不是把力气放在自己的生活舒适的满足上,而是把力气放在作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上面。

谨慎与人应对进退,创造良好的社会互动气氛,使得事业易成。

对于有德性者要乐于亲近,以他们的典范做为规正自己的标准,这才是好学的人。

总之,好学就是要把服务的精神贯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践履,学习就是为了服务,有能力就要为社会做事,终身学习就是终身做事,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如此人的一生都有了生命的意义了。

又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为政)孔子自述年轻时就立志向学,学习立身处世的道理之后就要在社会中扮演角色,从而逐步提升人生意境,在一定的齿德之后就要作为他人的典范,将自己明白的道理教导出来,不仅对己有用,还要指导他人,并且始终谨守在德性的标准上,从而达到任运自由的境界。

对于社会的现象的实际固然不能一朝改之,但是对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与言语进退至少能做到心安理得。

这是孔子自述一生成长的阶段,也是我们当代人可以时时拿来作为齿德徒增的检验标准。

又见:「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之后就是要将其适切地运用出来,运用之际即要与人互动,与人互动之际即要对我们的知识技能的使用是能照顾到众人的整体利益,这就需要适切的礼节的节制,唯有使用知能时能顾及他人的利益,这样的使用才能有效,也才能让自己对知能有信心,而不会变成以知能伤害社会的结果。

这就是「博学于文」培养能力的意义。

又见:「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卫灵公)有所学者即有所承担者,能承担才是君子,君子的价值不是表现在有多少知识、多少技能上的聪慧炫耀之间,而是在社会周遭有所需求时能当下承担,所以能学时要及时而学,有事时要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承担,不思有所承担只知炫耀才能则是不知学之要义,这种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又见:「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学习就是要学作君子,作君子就是要服务社会并做为他人行事的典范,不论是专业技能的学习,或是为人处世的道理的学习,都是学会了以后对社会有用,对社会有用的道理与作为是多方面的,君子并不将自己限定在某一种技能中,只要有所需要的能力就应该学习,更重要的是,君子要懂得做管理者及沟通者,而不是要拳守某一种技能,别人能够做得更好的时候就要让别人来做,自己则应该要再去学习别人还不知道、还不能做的知识能力,所以君子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是不会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种特殊技能中终身不再学习的。

又见: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