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有道 张弛有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舍有道张弛有度
——关于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效的一点建议
内容摘要:新课改令初中音乐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令人可喜的一面:观念出新,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非凡……,但由于教师的理解偏差同时也出现了课堂教学容量过大,密度过高,学生紧张有余而放松不足,课堂教学资源投入与收效不成正比等负效应。
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到“取舍有道,张弛有度”:在教学设计上,关注留白的预设;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做到取舍有道;在教学结构的安排上,注意疏密相间;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注重动静相生;在教学语言运用上,强调疾徐张弛;在教学态势的处理上,做到起伏有致。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取舍张弛有效
笔者曾经观摩过这样一堂音乐课:课堂设计形式多样,多媒体画面美伦美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将各种方法统统搬上了讲台,犹如作秀表演;学生精神紧绷,犹如弦上之箭;整个教学过程被安排得满满的,无丝毫余地,令人目不暇接。
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完美,可是一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身心疲惫,而教学收效甚微。
最近看了经济报刊的一篇名为《舍得之间张弛有度》评论,深受启发,笔者认为,教学之道其实与经商之道亦有相通之处,初中音乐教学要想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实效,必须屏弃以上这种变相的“满堂灌”,做到取舍有道,张弛有度。
一、在教学设计上,关注留白的预设
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过分重视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过度关注教学过程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而导致教学设计过于精细,“步步为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其个性及创造力。
笔者认为,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应当讲究留白的艺术,在教学设计时要从大处着笔,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基础上对教学程序进行大体的预设,对教学问题进行比较开放的设置,为教学过程的生成创造条件,为学生的主动学习留出时间和空间,为师生在课堂上的再创造留下空间和弹性,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引发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导课留白——制造悬念。
在新课开始时巧设留白:新课开始时提出问题,问而不答,留下悬念,有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市音乐公开课《非洲鼓乐》:课前播放一段音乐,教师提问:“在这段音乐中,哪种乐器的演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鼓!”,授课老师出示非洲鼓的图片:“关于‘鼓’我们知道的不少,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远道而来的‘非洲鼓’,(稍作停顿)关于‘非洲鼓’,你最想了解的是?”学生有的说是鼓的种类,有的说是鼓的音色,有的说是的鼓的演奏方法……。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近‘非洲鼓乐’吧!”教师故设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授留白——创设思维空间。
音乐的非概念性、非理性特征决定了音乐课不能过分多讲(特别是音乐欣赏课)。
在课堂上,教师要留出时间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去领会,去体验,去表现。
如欣赏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第七段“洄谰拍岸”,笔者事先不告诉学生这段音乐的小标题,聆听时利用投影显示问题:琵琶的“扫弦”、“轮指”的技法,使你产生什么联想?这段音乐的速度有什么变化,它又使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段音乐的特点为
其设计标题吗?欣赏之后,不要求马上回答,留些时间,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讨,有效地为其创设了思维的空间。
3、拓展留白——启发想象
音乐具有形象性、非语义性的特点,它给欣赏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循循善诱,从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入手,留出空白,引导学生在感受,体验作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超越时空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开拓思路,增强教学的高度和深度。
二、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做到取舍有道
教师在掌握了材料和了解了学生的基础上,必须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关键部分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教学内容”。
也就是说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一篇教材,包含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要想课堂教学达到务实高效,首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取舍有道,能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课程教学的目标,避免“主次不分,”、“综合过度”等情况。
笔者曾经听过这么一节课——歌曲教学《阳光三叠》,教师花了5分钟的时间介绍王维,花了15分钟的时间讲解《送元二使安西》,最后学习歌曲,学生还没能完整地演唱歌曲,下课的铃声便响了,只得匆匆收场。
还有一节欣赏课,欣赏德彪西的《月光》,授课教师大谈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大肆欣赏印象派的绘画作品,说是通过类比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印象派的音乐。
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显然误解了“学科综合”这一理念,有“越俎代庖”之嫌。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千万不能因为体现“学科综合”而丧失了音乐的本色。
如欣赏作品《月光》,由于印象派绘画和音乐在艺术上存在共通点:均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因而聆听时,可选择印象派绘画同主题的作品,如凡高的《星月夜》进行类比欣赏,但笔墨不可过多,点到为止,重点要引导学生了解印象派音乐在色彩上、旋律线条等方面的特点,要紧紧围绕着音乐要素来分析。
此外,组织教学内容还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做到祥略得当,该删的毫不手软。
三、在教学结构的安排上,注意疏密相间
古人用“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形容文武之道之间的奥妙所在;用“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形容中国书法艺术的疏密变化。
文武书法如此,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
研究证明: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其心理和生理运动是呈曲线状进行的,大脑优势兴奋中心也是随时间的推进而呈曲线变化的,故音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课堂结构的安排做到疏密相间: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放慢速度,让学生有深思熟虑的时间和充分体验的机会;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
如此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使之保持旺盛的精力,从而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如公开课《非洲鼓乐》,授课教师对于“非洲鼓”的名称、形状及鼓文化的介绍一带而过,而对于“非洲鼓”的演奏及其节奏练习却花了浓彩重墨: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鼓的演奏方法,通过击鼓、玩鼓,探究其音色特点,通过跨节奏练习体验非洲鼓点的特色……学生时而屏声观看,时而激情演绎,整个课堂和谐轻松,其乐融融。
四、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注重动静相生
动与静是教学方式的外部表现。
动,则全员参与,去看、去做、去体会;静,则去思,去想,去内化,让智慧提速。
传统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教学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学生因此丧失学习兴趣。
当今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部分老师由于新课改的精神没吃透而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教学中频频采用比赛、小组讨论、表演、创作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动”中学习。
结果,不少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实则因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而造成教学琐碎零乱和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条理化地掌握知识,难以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因而教师组织教学时,要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动静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以下以《我的祖家是歌乡》一课为例:
(一)欣赏:在背景《我的祖家是歌乡》音乐声中,欣赏台湾及高山族的地理风光,风俗人情等图片。
(初步感知——静)
(二)谈谈看过短片后自己对高山族的初步印象,师作补充归纳。
(交流感受——动)
(三)聆听教师范唱,体验歌曲情绪。
(感受体验——静)
(四)学唱旋律并填词演唱。
(学唱新歌——动)
(五)思考,为歌曲设计伴奏的节奏型。
(创作练习——静)
(六)杵乐表演:师生用竹竿代替木杵,为歌曲伴奏。
(实践表现——动)
五、在教学语言运用上,强调疾徐张弛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声音是听觉表象的材料,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是靠声音在听觉领域产生听觉表象进行的,听觉表象越鲜明,越生动,越具体,听课的效果越好。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锤炼,控制好授课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形成一种节奏美。
如讲解教材中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如音乐知识、概念),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讲解浅显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
描述情节,叙述事情要快要生动,议论分析要激扬有力,抒情要真切感人,起始要沉稳有力,过渡要平实简洁,总结要清晰明朗。
从而能渲染出与课程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六、在教学态势的处理上,做到起伏有致
“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感情交流最灵通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握好起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波澜迭起的教学艺术情景中去,使学生充分享受音乐艺术的美。
导课阶段,可采用多种方式激发情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过渡阶段,要加强力度,蓄势待发,高潮阶段,必须全力以赴,调用一切手段以冲击学生大脑,使之接受和内化观点;高潮过后,可放松情绪以松弛紧张的神经。
如学习《京剧》这块内容:
课伊始,笔者播放了富有京腔京韵的网络歌曲《开、开、开出租》(flash版本),那滑稽的动画及富有个性的演唱,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里不断爆发出阵阵笑声,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就被抓住了,课堂上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接着,教师引出课题,模仿央视栏目《开心词典》的形式,以提问的形式,学习京剧的基本常识,学生进入平静的思考。
而后笔者利用多媒体再现京剧名段,在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模仿京剧的唱念做打,大胆表演,从而让课堂变成戏台,使学生变成演员,进一步感受京剧的无穷魅力,课堂掀起了第二个高潮。
最后,在学习和体验的基础上,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情绪逐渐归为平静。
以上只是笔者个人的一点见解,总而言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要讲实效,教材的处理和课堂教学的方法形式必须符合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审美教育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勤于摸索,善于反思,及时调控和矫正,以期达到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