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符号互动论
互动论研究的是人们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以及引起或改变这些活动与过程的主观反应。因此,从方法论上讲,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个体主义的微观社会学,它强调人的主观理解,认为社会结构只不过是许许多多个人理解和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第一节、符号互动论的传统
一、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1864-1929)的“镜中我(the looking glass self)”理论
库利进一步发展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关于自我的研究,认为“社会自我”是一种镜中我,用库利的名言来说就是:“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镜中我的形成过程有三个阶段:
对别人眼里自己形象的想象;
对他们对这形象的判断的想想;
某种自我感觉,例如骄傲、耻辱等。
库利的这一思想基本奠定了后世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研究框架。
继库利后,对符号互动论影响比较最大的当数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现代社会学界一致认为,符号互动论最直接、最主要的思想即是来源于米德,特别是关于“心灵、自我与社会”的分析
二、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的想象预演理论
米德的互动理论的最基本假设是:心灵、自我与社会是通过互动而产生与发展的。那么什么是米德所谓的心灵、自我和社会呢?我们先简要地看看:
1、心灵:冲动与理智
与霍曼斯有些相同,米德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心理学的行为主义之上,强调“刺激-反应”。在他看来,心灵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意识活动,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性的冲动,一是反应性的理智,前者是因环境而被动产生的,任何动物都有生理性的冲动,但动物却没有反应性的理智,反应性理智的作用在于,人们能凭借理智的力量,在简单的生理反应的基础上,去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那么理智是如何实现这点的呢?
用符号来表示环境中的客体
在意识中预演针对这些客体可选择的行动方案
排除不适当的行动方案,选择一种公开行动的合适路线。
换句话来说,心灵也就是在冲动和理智的互动中产生:【PPT】
心灵
冲动理智
2、自我:客我与主我
当个体具备了这种心灵条件后,就会在冲动和理智互动过程中产生自我观念。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如同心灵是冲动和理智互动的产物一样,自我也
是基于互动产生。【PPT】
主我是“自然我”,是因着人的生理性冲动而形成的主体意识;而客我则是“社会我”,是经过主体的理智选择而形成的自我观念。
自我
主我客我
他的这一思路与我们概论中学过的社会化基本一致,人生下来后,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从自
然人变成社会人,他需要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的过程是什么?按照米德力量,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或者说不断调整主我和客我的过程。
【结合图】我们知道,主我是自然我,完全是基于生理性冲动而行动的,但在社会中,完全按照自我冲动行事肯定会失败,因此,他需要理智地进行想象性预演,从别人可能的反应中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这即是客我的形成,当客我形成后,自我也就形成,所以,自我可以说是客我和主我的统一与对立性的综合体。
3、社会:自我与他人【PPT】
社会是米德理论的最后内容,按照他关于“冲动与理智”、“客我与主我”的逻辑,顺理成章,米德的社会就是自我与他人互动的结果。
社会
自我他人
需要强调的是,他人(others【板书】)不仅仅是指个人,在米德那里,他人是“概化的他
人【板书】”,既可指个体,也可以指集体。自我与他人的持续互动就产生了社会。
但米德的社会与实证主义的社会观不同,米德的社会是一个由人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和。他认为,在自我和他人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东西不是别的,是各种符号,例如语言、规则、制度等,人们通过这些符号得以进行更广泛的互动。
总而言之,米德的想象预演力量可以概括为:生理性冲动和反应性理智间的互动是心灵的本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是自我的本质;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是社会的本质,所有的这些本质又通过作为符号性的行动外化于世【PPT】。
前面讲过,米德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在于他是个理论综合,是对米德前主要相关理论的综合,他通过引进社会这个概念,把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观性东西变成客观,把以前内在体验性的东西变成可以通过经验研究证明,所以,他的理论既推动了符号互动论的最后提出,也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一场革命,在这种革命的影响下,美国的社会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我们这里不涉及,我们主要看符号互动论正式产生后的几个主要理论。
第二节、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
布鲁默是米德的学生,就“符号互动论”的专利权而言,无人跟与布鲁默发生争执。1937 年,布鲁默在一篇文章里偶然地创造了这个术语,后来经过 30 年的努力,他直到 1969 年出版的《符号互动论:观点和看法》一书中,才给这一术语作了系统的解释和论述,并把他上升为一种社会理论。
1、理论前提
布鲁默是米德的学生,他在米德等人的思想基础上,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了批评,针对结构功能论中个人完全受社会结构约束的弊端,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假设一种能动的人,强调人的主观认识与主观选择性。
为节省时间,简单点说,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有三个理论前提:
个人对于事物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他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不是米德所说的简
单的“刺激-反应”】
这种意义是通过人们之间相互交往得到的;
这个意义不是固定的,是通过解释过程不断加以修正的。
例如,蛇,有的人认为蛇是讨厌的动物,因此,见到它就要杀死,但他可能通过与动物保护者们的交往,改变了他对蛇的看法,蛇只不过是一种动物,对人类来说,它本身无所谓讨厌、可爱,他们也有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权利,因此,这个人以后对蛇的态度就会改变,而改变后的行为就是不去杀蛇了。
2、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