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0 面子出问题

1.白点的真相与其他

板材中破织布交织点处,其经纱束与纬纱束出现上下分离情形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光与折光,与周围结构实在的区域相比较之下,会呈现色泽较淡或白色点状者,称为"白点"(Measling);是一种"次表面"(Sub-Surface)的缺陷。

当许多根玻璃丝(Glass Filament)扭合成玻织纱束(Glass Yarn),或多股玻璃纱编织成玻织布(Glass Cloth)之前,其等原材料都需先做"上浆"(Sizing)处理,以减少编织动作中的相互磨擦而造成的损伤。系利用淀粉或PVA类化学品涂布于丝或纱外表以形成保护,织布完成后需另采高温焚化法将布料中的有机浆料做两次烧掉,称为"烧洁"(Fire Cleaning)。得到清洁的玻织布后,还需再做"矽烷偶合处理(Silane Coupling Treament),以增加树脂与玻璃之间的附著力。由于玻织布与树脂二者之物性相差很大,常会在高温过程中因膨胀系数不同而造成分离。"矽烷偶合处理"即可在其两者之间除物理接著之外再增加化学键(Chemical Bond),以协助其接著而减少开脱分离。

因而玻织布外表与树脂之间的结合力非常紧密强固,反倒是纵横纱数之间的搭贴织点(Knule)处,因矽烷处理剂不易进入,其介面反显得附著力不够牢靠。一旦板材吸入较多水气(不可超过0.3%)及受到较大的热应力(Thermal Stress)时,即常出现分离而呈现白点。由于板材生产情况与品质的不同,某些品牌或某些批次常在受热后容易出现白点,可能是出自烧洁、矽烷或含浸中,某一环节出现瑕疵所致。

IPC-A-600E(1993)曾提到,此等缺点已经过军方与业界长期试验,结论是并无任何电子产品的故障是出自于白点的原因,也很难劣化到"铜迁移"(Copper Migration)的地步。因而认为不是构成"拒收"(Rejection)的严重缺点。但却是一种"制程警示"(Process Indicator),显示制程已有某种失控的倾向。实际上一般业者出货时,这种有白点的板子多半还是遭到剔退。小厂出现此种麻烦时,经常是印黑漆遮掩,再印绿漆文字以求救回板子。

并按IPC-A-600E 的说法,当白点过密而聚在一起相互连通时,则称之为白斑(Crazing),此种较严重问题主要是来自不当的机械应力所致。

与"白点"相似的异常尚有"织纹显露Weave Exposure",以及问题较不严重的"织纹隐现Weave Texture".上述白点是一种"次表面"的缺点,而有关织纹的后二者则为"表面"上的缺点,也就是板材表面的"奶油层"厚度不足所致(此词专指板材表面玻织以外的胶层而言)。主要原因是压合时流胶太多,形成众多微小空洞,在板边出现者即白角白边。

2、板面导线的缺陷

笔者在本手册P.39曾提到高速电脑板面上的导线,事实上部份已成为“传输线”了。当“方波讯号”在传输线中传播时所遇到的阻力称为“特性阻抗”(Zo),与DC/AC电流传导时之直流电阻,或交流阻抗的观念已大不相同。而目前电脑板面传输线中又以“微条线”(Microstrip)居多,现从理论公式中来检讨Zo的变化。

上式中的介质常数(现已改称为相对透电率εr了)变化很少,也非PCB业者或基板业者所能掌控。但其讯号线宽w,讯号线厚t,与介质层厚度h等,则是业者为达到客户所要求“欧姆值”的筹码。因而板面线路任何缺口、凹陷、针孔、突出等,以前认为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在今日要求较严的传输线观念中,则会成为很大的故障。早期缺口低于线宽20%可允收的观念,此时应彻底加以扬弃,否则将无法通过特性阻抗值正负2.8Ω的严酷规格。

3.19 胶渣有余辜

由于FR-4环氧树脂的Tg约在1300C左右,而钻孔时钻针与板材强力摩擦所产生的温度甚高,又因玻纤树脂与碳化钨(Tungsten Carbide)均为不良导体,故所累积的热量常使得孔壁瞬间温度高达2000C以上,如此一来不免使得部份树脂被软化而成为胶糊,随着钻针的旋转而涂满孔壁,各内孔环的侧铜面也自不能幸免,冷却后变成胶渣(Smear),形成了后

来孔环与铜壁在“互连”(Interconnection)方面的障碍,这就是名气很大业内人尽皆知,由Smear所造成的“Separation”。

此一无法避免的故障在镀通孔(PTH)之前必须将之除尽,才能让多层板在电性上拥有起码导通品质。不过IPC-6012在3.6.2.6节中对此制程也明文规定,那就是:过份除胶渣所造成的回蚀深度的不可超过1mil。

除胶渣制程数十年来一直为PCB业者所重视,国内厂商们更在这方面拥有极多的量产经验。然而以主机板为例,每片平均要钻5000孔,大排板湿制程连线处理时难免偶有闪失。以湿式或化学氧化法清除孔壁上的胶渣,从早年的浓硫酸法、重铬酸法,到目前的“膨松+

高锰酸钾”法,堪称各种配方都已发挥到了极致,在历经多年的磨练后,现埸的分析与管控技术也都找到了方向,那就是严密监视槽液,在其即将出问题不堪使之前,当机立断更换槽液以保证应有的良率。如此一来真正的胶渣的故障已经不多了。以下就是偶而发现的典型故障照片,特挑选其中之精采者说明于后:

图1.左二500X以低光率较长时间曝光所得之照相,可见到左图内层孔环与孔壁之间,确有未除尽的残余胶渣存在。右图的微蚀效果甚好,其环与壁之间呈现一种“虚无空洞”的情形,很可能两铜之间原本是相互卸接的,但因其附着力不够强固,在孔壁镀铜层的内应力影响下又被拉开了。这应属于“后分离”(Post-Separation))最早出现的一类,至少要是局部分离。

通孔直立切片上出现这种故障,并不表示其孔壁与内环间已出现“整圈性”(Circumferential)

的分离,此隐藏之真相可从本手册首篇“微切片技术介绍”的图14中得以认清,不过在“可靠度”(Reliability)方面仍不无瑕疵。右1000X更暗的画面中可再进一步看清“并非胶渣”的证据,而且从现埸显微中去观察,比照片更能清楚的自我说明,根本无需在此絮絮赘言。

图2.前图先行镀上的铜壁又被拉开之说法并非臆测,本处左图200X放大情形下已可看清楚。右500X画面则更为精采,甚至可以大胆的说是一面镀一面不断的拉开,这种“动态”自我证明,若无良好的微切片与摄影技术,如果能据以服人?上述现象是源自孔铜的内应力力于对铜箔环侧之附着力所致。

图3.左为500X切片之明视照片,可隐约看到孔环与孔壁之间的Separation有点像是“空虚”的裂沟,是否为胶渣颇有疑问,但其铜壁并无浮离的拉开微象。右500X暗视图仍无法有力证明为胶渣。此时不能只看相片的分身,必须详细观察物之“本尊”,或进一步再做水平切片才不致误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