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艺复兴时期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下的宗教音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艺复兴时期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下的宗教音乐
长期以来,罗马教会一直为西方精神领袖的权威。然而16世纪初开始了具有全面意义的摆脱罗马教廷、实现教派独立的斗争,也就是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最终改变了这种局面。宗教改革使欧洲民众的个人信仰逐步独立,他们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人文主义即文艺复兴以来又一次得到了传播与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德国教会音乐的发展。
16世纪横扫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德国。当时的罗马教会宣称通过购买赎罪券能使有罪的人免去现世应接受的惩罚,罗马教会通过兜售赎罪券变相鼓励人们犯罪,并且有罪的人不需要去通过忏悔,祈求上帝的原谅。路德对教会此种做法极为厌恶。于是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把他的《九十五条论纲》贴到威腾堡宫廷教堂的门上,严厉抨击教堂兜售赎罪券等现象,他想让民众们知道,赎罪券只是一种外在的买卖,并不能抵消其所犯下的罪过,那些认真忏悔的罪人才能最终得到上帝的原谅。马丁?路德的“论纲”很快传遍整个欧洲,他带来了一场完全脱离罗马的新教运动。作为神学家、宗教改革的发起人,马丁?路德在改革音乐时,不仅重视音乐的自身所包含价值,而且还着重把音乐当成教育的工具,坚信音乐的教育和道德力量。他十分重视学校中的音乐教育,音乐训练是必修课,谁也不得免修,除了音乐实践以外,还有全面的乐理和指挥训练,正是在这样优秀的音乐文化条件下,产生了像巴赫、亨德尔这样伟大的音乐家。
马丁?路德及路德教的音乐思想没有完全抛弃旧教的音乐,而是将旧教音乐中积极优秀的内容提炼出来作为音乐文化的基础,同时将不合适发展的音乐加以改造,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教路德宗的音乐。由于广大教徒习惯了旧教仪式并对之有了长时间的接触,全方面改变会让广大教徒一时难以理解与接受,所以在新教建立初期,马丁·路德保留了许多天主教的传统仪式,并在礼拜中大量使用拉丁文。同样的,他也继续使用大量的天主教音乐,既有素歌,也有复调音乐。为了使马丁·路德的信念应用到当地的具体情况中,让当地教徒更快更好地理解、熟悉新教,会众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如:大的教堂为了训练唱诗班,一般都保留了大量的拉丁礼仪及其复调音乐。较小的教堂则采用一种德国弥撒,这种弥撒发表于1526年,它遵循了天主教弥撒的主要纲领,但马丁?路德完善了德语礼拜仪式中独特的细节,这些细节与天主教并不相同,他将基督徒们在小型聚会场所或自由场合使用的弥撒中的《荣耀经》省略掉,并添加了一些适合德语发音的许吟诵曲调。但是,路德从来不打算在路德派教堂中统一地实行德国弥撒或任何别的方案。在整个16世纪中,在德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拉丁因素,如:拉丁语的弥撒曲和经文歌仍在继续演唱。在巴赫时代的莱比锡等地区,仍保留着拉丁语的礼仪,一部分礼拜仪式仍用拉丁语演唱,一直到18世纪。
众赞歌是德国宗教教改革历史上最主要最具特色的音乐创新,它有时也被称为教堂歌曲,是一种分节的赞美诗形式,由会众进行演唱。起初这些歌曲是没有和声的单声部
旋律,也没有伴奏,初期的这些众赞歌很可能是用长度一致的音符来唱的,有时会随着歌词的一些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每一句的最后音符上会有长度不等的停留。后来通过和声与对位的手法,将众赞歌变为现在大家熟知的大型的音乐形式。
这种众赞歌与素歌一样,主要包括歌词和音调两部分。在歌词方面,马丁?路德大量采集流传于民间的德语赞美诗,并且还将一些拉丁文的赞美诗翻译成德文等,马丁?路德本人也亲自写了许多众赞歌歌词,例如,《坚固的堡垒是我们的上帝》。虽然许多众赞歌的歌词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但仍然保留了传统音乐的有点。在音调方面,赞美诗的创作者一般是通过歌词将现有的旋律进行改编,但马丁?路德有着不一样的方式,他在填词的同时也将旋律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旋律适应新的歌词,使歌词与旋律紧密结合。路德教派借用音乐手段将其宗教教义深入人心,大部分用德语演唱,但由于拉丁语的教育性与国际性,他在某些情况下保留了原来的拉丁语歌词。当时的音乐还吸取沿用了同时代的音乐语言及形式,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既有单声的众赞歌,又有复调的众赞歌,新教音乐家的创作以众赞歌为基础,众赞歌经文歌、众赞歌康塔塔等变体形式应运而生,在德国建立起来的路德教派音乐风格,在一百多年以后约.塞.巴赫的作品中达到了顶峰。
参考文献:
[1]唐纳得·杰·格劳特和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M].余志刚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M].钱仁康,杨燕迪,顾犇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4]亨利.马丁.路德与德国新教音乐文化[J].雷纳,周耀群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