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荧光分析法(郭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萘的激发光谱、荧光和磷光光谱
注:相当于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 激发荧光最灵敏波长(λex)是荧光强度最大所对应波长。
荧光光谱( 荧光光谱(fluorecence spectrum):固定激发光 ):固定激发光 ): 波长为最大激发波长, 波长为最大激发波长,测 定不同荧光波长下的荧光 强度,以发射波长为横坐 强度, 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作 得到荧光发射光谱。 图,得到荧光发射光谱。
1、光源 理想的光源能发射含有各种波长的紫外和可见 且光强度较大。 光,且光强度较大。 荧光光度计中,常使用高压汞灯和卤钨灯 高压汞灯和卤钨灯作光源 荧光光度计中,常使用高压汞灯和卤钨灯作光源 荧光分光光度计中常用高压氙灯 高压氙灯作光源 荧光分光光度计中常用高压氙灯作光源 2、单色器 荧光光度计用滤光片作单色器, 荧光光度计用滤光片作单色器,不能进行荧光光谱 和激发光谱的扫描; 和激发光谱的扫描; 大多数荧光分光光度计一般采用两个光栅单色器, 大多数荧光分光光度计一般采用两个光栅单色器, 有较高的分辨率,能扫描图谱。 有较高的分辨率,能扫描图谱。
( −2.3abc ) ( −2.3abc )2 ( −2.3abc )3 F = kϕI 0 [ 1 − ( 1 + + + + L )] 1! 2! 3!
当 ≤ 0.05时 F = 2.3kϕI0abc = K' C abc ,
F = K' C
(荧光定量分析法的依据) 荧光定量分析法的依据)
结论:对某一物质的稀溶液(A=abc<0.05),在 一定条件下,当激发光波长、强度和液层厚度固 定时,物质发出的荧光强度与该溶液的浓度呈正 比。
光致发光包括荧光和 光致发光包括荧光和磷光 荧光 荧光包括分子荧光和 荧光包括分子荧光和原子荧光 分子荧光 分子荧光分析法:根据物质的分子吸收光能后发射 出的荧光光谱的特征和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 量的分析方法。 优点:灵敏度高,比紫外可见光谱法高2-4个数量 灵敏度高,比紫外可见光谱法高2 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级; 选择性好。 缺点:应用范围小。
0
I F
I = I 0 ⋅10
− abc
I 0 − I = I 0 − I 010 − abc = I 0 ( 1 − 10 −abc )
溶液的荧光强度F与溶液吸收光的强度及荧光效 溶液的荧光强度F 率成正比 F = kϕI 0 ( 1 − 10 − abc ) = kϕI 0 ( 1 − e −2.3 abc )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
内转换
外转换
振动弛豫
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exation):各振动能级的分子 通过与溶剂分子的碰撞而将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溶 剂分子,其电子返回到同一电子能级的最低振动能 级间的过程;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10 -12s。 内部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当两个电子激发态 之间的能量相差较小以致其振动能级有重叠时,受 激分子常由高电子能级以无辐射方式转移至低电子 能级的过程。
最大荧光波长(λem) :光 谱上荧光强度最大的波长。
萘的激发光谱、荧光和磷光光谱
荧光物质的最大激发波长(λex)和最大发射波长(λem) 荧光物质的最大激发波长( )和最大发射波长( ) 是鉴定物质的根据;也是定量测定最为灵敏的条件。 是鉴定物质的根据;也是定量测定最为灵敏的条件。
荧光光谱的特征 1、荧光光谱与激发光波长无关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但均回到第一激发 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 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从而荧光 发射光谱只有一个发射带,而且荧光光谱的形状与 发射光谱只有一个发射带, 激发波长无关。 激发波长无关。 2、荧光波长比激发波长较长: 荧光波长比激发波长较长: 荧光发射能量以激发能量低, 荧光发射能量以激发能量低,故荧光发射波长总 是大于激发光谱波长,这种现象又称红移。 是大于激发光谱波长,这种现象又称红移。 光谱图中,激发光谱总是在左 发射光谱总是在右 光谱图中,激发光谱总是在左,发射光谱总是在右。 总是在 总是在
荧光猝灭法(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 荧光物质加入某些猝灭剂后,其荧光强度 的减少与荧光猝灭剂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可用 于测定猝灭剂的含量。 比直接荧光法更灵敏、更有选择性。
(五)散射光 1.瑞利散射 光子与物质分子发生弹性碰撞,不发生 能量交换,运动方向改变;λ瑞利光=λ入射光 2.拉曼散射 光子与物质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发生 能量交换,运动方向改变;λ拉曼光≠λ入射光 3.丁铎尔散射 散射光对荧光测定有干扰, 散射光对荧光测定有干扰,尤其是波长比入射光 拉曼光, 更长的拉曼光 因其波长与荧光波长接近, 更长的拉曼光,因其波长与荧光波长接近,对荧光 测定干扰更大,必须消除。 测定干扰更大,必须消除。
第三节 荧光分析仪器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光源、激发单色器、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光源、激发单色器、 发射单色器、样品池、检测系统、显示系统。 发射单色器、样品池、检测系统、显示系统。
激发单色器 光源 发 射 单 色 器 示器· 示器 器 栩器 检测器 样品池
与分光光度计 有两点不同: 有两点不同: ①两个单色器 ②检测器与激发光 成直角
第一节 概述
物质分子吸收了一定能量后 其电子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 物质分子吸收了一定能量后,其电子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 一定能量 当激发态分子以辐射形式将其能量释放返回基态时, 当激发态分子以辐射形式将其能量释放返回基态时,便产生分 子发光。根据这种现象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发光分析法 发光分析法。 子发光。根据这种现象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发光分析法。 根据分子受激时所吸收能源及辐射光的机理不同分为以下 几类: 几类: 光致发光: 光源来激发而发光 光致发光:以光源来激发而发光 发射 电致发光: 电能来激发而发光 电致发光:以电能来激发而发光 生物发光: 生物体释放的能量激发而发光 生物发光:以生物体释放的能量激发而发光 化学发光: 化学反应能激发而发光 化学发光:以化学反应能激发而发光
第二节
基本原理
一、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 基态分子中,电子按能量最低原理成对地排列于一定的轨 道中分子内同一轨道中两个电子必须有相反的自旋方向,即自 旋量子数分别为1/2和-1/2. 总自旋量子数: S =
∑ Si
分子的多重性:M=2S+1 M=2S+1
S=0,M=1
S=1,M=3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 时,通过辐射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 失去能量,称为去激发过程。
(二)温度的影响 温度增加,荧光效率和荧光强度下降。 (三)酸度的影响 pH影响荧光物质的存在形式 影响荧光物质的存在形式
无荧光 蓝色荧光 OHH+ 无荧光 OHH+
NH3+
pH < 2
NH2
7 < pH < 12
NHpH >13
pH影响荧光配合物的组成 pH影响荧光配合物的组成 Ga3++邻-二羟基偶氮苯 1:1配合物 产生荧光) 1:1配合物(产生荧光) 配合物( pH 6~7 3++邻-二羟基偶氮苯 Ga 1:2配合物 不产生荧光) 配合物( 1:2配合物(不产生荧光)
荧光: 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荧光:10-7~10 -9 s,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基态; 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基态; 磷光: 基态; 磷光:10-4~10s;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基态; ;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二、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激发光谱( 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固定荧光波 ) 改变激发光波长, 长,改变激发光波长,测 定不同波长光照射下荧光 强度的变化, 强度的变化,以激发波长 为横坐标, 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 坐标, 坐标,可得荧光物质的激 发光谱。 发光谱。
λex
205nm
286nm 321nm 0.29
356nm 404nm 0.36
λ em 278nm ϕ 0.11
通常, 通常,具有π—π*跃迁结构的分子最容易产生荧光 而且共轭度越大,荧光效率越大,荧光波长长移。 而且共轭度越大,荧光效率越大,荧光波长长移。
2. 分子的刚性
分子刚性越强,分子振动越少,与其它分子碰撞 失活的机率下降,荧光效率提高。
OO C COOO
OC COO O
荧光素
Φ= 0.92,0.1M NaOH
酚酞
非荧光物质
3. 取代基对分子荧光的影响 ①给电子基团如-NH2、-OH、-OCH3、-CN等,使荧光增强。
②吸电子基团如-COOH、-NO2、-C=O、-F、-Cl等会减弱甚 至破坏荧光。
四、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I
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荧光发射:激发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 动能级跃迁到基态各振动能级时所产生的光子辐 射称为荧光;荧光辐射能要比激发能量低,荧光 波长大于激发波长;荧光是相同多重态间的允许 跃迁,产生速度快,荧光发射时间为10-9-10-7s。 磷光发射:激发分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 能级跃迁到基态各振动能级时所产生的光子辐射称 为磷光;磷光辐射能要比荧光辐射能量低,磷光波 长大于荧光波长;磷光发射时间为10-4-10s。
第十四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主讲:郭 伟 监督电话:3029128
光谱法: 光谱法:
按电磁辐射的能级跃迁方向分 : 吸收光谱法(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吸收光谱法(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发射光谱法(激发态跃迁回基态) 发射光谱法(激发态跃迁回基态) 按电磁辐射的作用对象分 : 原子光谱 分子光谱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子吸收光谱法 分子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分析法:分子发射光谱法 发光分析法
五、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一)溶剂的影响 1、荧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可随溶剂粘度的减小而 减小。 减小。 溶剂和荧光物质反应, 2、溶剂和荧光物质反应,会使荧光峰的波长和荧 光强度改变。 光强度改变。 随着溶剂的极性的增加,荧光物质的π→π* π→π*跃 3、随着溶剂的极性的增加,荧光物质的π→π*跃 迁几率增加,荧光强度将增强, 迁几率增加,荧光强度将增强,荧光波长也发生红 移。 溶剂纯度。溶剂中有杂质会影响荧光光谱。 4、溶剂纯度。溶剂中有杂质会影响荧光光谱。
∗ 1
S
蒽的能级跃迁 b4 b3 b2 b1 b0 c0 c1 c2 c3 c4
∆E4 ∆E3 ∆E2 ∆E1
V=4 V=3 V=2 V=1 V=0
S0
三、荧光与物质的分子结构 荧光物质应具备的条件: 荧光物质应具备的条件: 分子具有强的吸收紫外可见辐射的结构(内因) 1、分子具有强的吸收紫外可见辐射的结构(内因) 2、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 (一)荧光发射的量子产率
kF 发射的荧光量子数 ϕ= = k F + ∑ ki 吸收的光量子数 K F 荧光发射的速率常数, ∑ ki 无辐射跃迁的速率常数 之和; 荧光发射的速率常数, 之和;
荧光效率与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所处的化学环境 条件有关。 条件有关。
(二)分子结构与荧光 荧光物质的分子结构应具备如下特征: 荧光物质的分子结构应具备如下特征: 1. 共轭结构(芳香族烃)
3、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呈现镜像对称关系
100 80 60 F 40 20 0 200 V=4 V=3 V=2 V=1 V=0
a
b1 c c1 0 b0 b2 c2 b4
280
蒽的激发光谱(虚线) 蒽的激发光谱(虚线) 荧光光谱(实线) 荧光光谱(实线)
b3
360 440
c3 c4
520 nm
∆E4 ∆E3 ∆E2 ∆E1
来自百度文库
外部能量转换(external conversion):激发分子与 溶剂或其他溶质分子之间相互碰撞失去能量,并 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能量的过程。外转换使荧光或 磷光减弱或“猝灭”。 体系间跨越(intersystem crossing):处于激发态分 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 化的过程;分子由激发单重态通过体系间跨越到 激发三重态。条件:激发态的振动能级有重叠时 宜发生。
pH 3~4
(四)荧光猝灭
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引 起荧光强度降低或荧光强度不与浓度成线性关系的现象称 为荧光猝灭。 能引起荧光猝灭的物质叫荧光熄灭剂 能引起荧光猝灭的物质叫荧光熄灭剂
导致荧光熄灭的原因:
碰撞猝灭 静态猝灭 转入三重态的猝灭 荧光物质的自猝灭 内滤作用 激发光或发射光 M+热 M+hv→M*,M*+Q → M+热 M+Q → MQ 非荧光物质 引入碘、溴后, 引入碘、溴后,易发生体系间跨越 荧光物质浓度较高 溶液中有其它物质吸收荧光物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