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

【原文填空】

1.文中属于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的句子是,,,,,。

2.文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

3.第一段中事实与道理之间的过渡句是。

4.作者从三方面谈造就人才、成就大业要经受磨难:思想上要;生活上要,

,;行为上要。表明经历磨难结果(益处)的句子是,。

5.从心理和表情角度论述困境可以激发斗志的句子是,。

6.作者从国家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文中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说明导致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针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高度概括亡国事实的句子是,,。

7.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的成语是,。

8.说明艰难困苦的环境能磨炼一个人的才干的句子是,,。

9.根据文意可知,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应该,。

【中考题集】

1.请简述文章的论证层次(论证思路/论证过程)。

文章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时,先列举历史人物典型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逆境造就人才”的观点,再运用道理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时,则是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述。最后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类比)论证。

3.第一段中的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有何共同点?运用了哪种修辞?在文中属于哪种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六位历史人物经历的共同点是出身贫贱卑微,但他们经历了贫困挫折的磨炼后,都身居显贵,大有作为,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运用了排比修辞,属于举例论证。说明的道理是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要经受一番磨炼。这组句子在结构上为下文的说理奠定了事实基础,引出下文“逆境造就人才”的基本观点;在内容上充当事实论据,证明“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4.“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采用了什么顺序?

“是人”指像上文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采用了由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5.“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谈论成大事者必须要经受磨炼的?

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方面来谈的。

7.作者在列举事例后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在列举事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

表明的观点(说明的道理)是:人在接受“大任”前,必须要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方能成就大事。

8.作者认为经受磨炼的好处是什么?

(用原文作答)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自己的话概括)好处是培养人坚强的意志毅力,增长才干。

9.“人恒过然后能改”说明了什么道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说明的道理是“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的道理是“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10.第二段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道理论证,阐明的道理是什么?

阐明的道理是:个人成才和国家存亡都要经历磨炼。

11.结合课文谈一谈,孟子认为影响人成才和国家长治久安有哪些因素?

孟子认为,影响人成才有客观因素,要靠困境造就,还要靠主观因素,即常犯错误、思虑堵塞、不被人家理解所激发。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主观因素是“入则有法家拂士”,客观因素是“出则有敌国外患”,孟子强调了内因。

12.怎样理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这句话论述了什么道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敌国,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沉迷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这句话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

13.国家怎样才能不易灭亡?根据原文作答。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14.阅读第二段,说说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1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是在充分论证、阐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归纳概括出来的。

16.本文讲了哪几个问题?

讲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问题。

17.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中,而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会有国破家亡的危险。

18.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了,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19. 2020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与本文“生于忧患”的观点相类似。

2020了本文后,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感悟?

我的感悟是: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21.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2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22.本文与《马说》都谈及人才问题,但角度不同,分别是什么?

本文谈造就人才,《马说》谈发现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