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_短文两篇(获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简答题
1、《答谢中书书》,“猿鸟乱鸣”中的“乱” 字能否换成“齐”或“共”字? “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通过“乱”字, 写出了山川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沉醉山水的欣喜之态,能够和古今知音比肩的 自得之感,归隐山林的喜悦之情。
交错纵横 原来 一起 在 院里 水澄澈 于是就 睡觉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三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部分交代了哪 些要素? 叙述、描写、抒情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yù )其奇者。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词语解释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人间的仙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文翻译(一)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的 赞叹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色彩斑斓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全、都 具备 清晨 消散 人间天堂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再 参与,欣赏
译一译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堂检测
一、填空题
陶弘景 ,这篇文章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_______ 陶弘景 写给______ 谢中书的一封谈______ 山 水 的信。 是_______ 苏轼 ,字______ 子瞻 ,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______ 东坡居士 ,______ 北宋 时期著名文学家、书 号_________ 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记承天寺夜游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课堂检测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门 高兴的样子 想到,考虑 也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 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想象文中画面,用 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体会文章的意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如云,
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 么感情?
• 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 奇丽景色的了,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 无尽的妙处,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 谢灵运比肩之意。
品一品 情感美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 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 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 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 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考虑,想到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答谢中书书》写自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
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 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初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
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来自百度文库情。
整体把握之朗读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课文翻译(二)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苏轼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 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 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记承天寺夜游》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 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 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 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质疑探探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
此刻,苏轼与张 怀民会说些什么 呢?
月下至寺 积水空明
月下游寺
静谧之美
三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 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从“看”的角度说,作者写景采用了哪几种视角?
• 仰视:高峰入云 • 俯视:清流见底 • 远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泰山之雄峻
黄山之幽奇
答谢中书书
匡庐之韶秀
答谢中书书
峨嵋之清凉
黄河之浑茫
长江之浩渺
导入新课
•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 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 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 品——《答谢中书书》
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 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 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 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 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 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 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 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 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 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3、说说《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 作者的“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闲,细致的 “竹柏影”——闲。 4、《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清闲自 我安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讨论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的皎洁、澄清、透明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耳。”
讨论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 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探讨文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 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 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 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答谢中书书》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 536),字通明,丹 阳秣陵(今江苏南 京)人。南朝齐、 梁时期思想家、医 学家。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 事,常去山中征询 他的意见,时人称 为“山中宰相”。
作品简介
•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 封谈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 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本文 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 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 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就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境中写的。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南唐初年建
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赐名承天寺,其规
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
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承天寺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动态之美
藻荇交横
赏月抒怀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 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 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 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 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作业2:
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 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 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 或是郁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