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 名词解释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一部分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部分:中学教育概述1.1 中学教育的定义与目标中学教育是指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学科教育和综合培养的教育阶段。
它是由小学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关键时期。
中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以及塑造他们的品格与价值观。
通过均衡的学科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和实践活动,中学教育旨在使学生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具备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1.2 中学教育的主要特点中学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广泛知识面:中学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学科基础。
2.素质教育:中学教育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培养。
3.选修课程:中学教育提供了广泛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兴趣发展。
4.分层教学:中学教育根据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兴趣,实行分层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3 中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中学教育的组织形式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
1.初中教育:初中教育是中学教育的第一阶段,通常为三年制。
初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小学知识基础,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高中教育:高中教育是中学教育的第二阶段,通常为三年制。
高中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升学和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
1.4 中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中学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亲自参与并探索知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和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1.5 中学教育的评价方式中学教育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
•考试评价:通过统一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进行评价。
教育知识的名词解释
教育知识的名词解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价值观和社会习惯给后代的活动。
这一过程中,教育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知识是指那些与教育相关、用于教育目的的知识内容和理论体系。
教育知识的范畴十分广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下面,我们将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解释几个与教育知识密切相关的名词。
1.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科学。
它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以及教育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关系。
其中,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教育的内容是指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是指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育的组织形式是指教育活动在不同的教育机构和教学环境中进行。
2.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
它涉及到教育中的学习、发展、人格、动机、情感等方面。
在教育中,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学生认知、情绪、动机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例如,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3. 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作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
例如,社会学告诉我们,教育不仅受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影响,还受到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
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教育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政策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总之,教育知识是教育活动的理论和科学基础。
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体系。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育知识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面对未来的挑战并取得成功。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的涵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广义:但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正向、负向功能显性、隐形功能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中介”的总和〕3、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体形态〕4、教育的起源:5、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奴隶社会初期:庠、序、学、校;始于4000年前的夏朝西周以后:有“国学”和“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私学大兴孔子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唐:开始科举制度宋代:程朱理学南宋程颢、程颐兄弟;南宋朱熹《四书五经》明代:八股文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校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教古代埃及: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罗马:以学习文法为主古代斯巴达:军事体育训练,培养强悍的军人。
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学校,骑士教育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7、20世纪后近代教育的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9、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墨翟:兼爱、非攻【强调互爱互利、不要相互攻击】墨家、儒家并称“显学”道家:无为、道法自然、强调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任其自然就好《礼记》中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的著作。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 由来:《孟子·尽心上》2、 含义:广义—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本质——有目的 培养人 社会属性——永恒性(人在教育在)段)、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阻碍、超前催生)4、教育起源4、 发展历程4-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吗? 有 意识、有目的性,无严密计划性内容? 与生活适应,以生活经验为内容对谁? 没有阶级性、目的一致、权利平等怎样? 言传身教在哪? 生活教育、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自觉传递社会经验 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民主化纵深发展、普及制度化、形式多样化、教育现代化共同追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进、终身教育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走向实践、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国《学记》孔子国外一个学派马克思主义凯洛夫、马卡连柯、杨贤江两种思想启发思想苏格拉底自然主义亚里士多德、卢梭、斐斯泰洛奇)三组对比四个句子4-2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夏朝:教育雏形春秋:私学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宋朝:四书五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斯巴达:尚武,培养军人清末:1905废科举希腊:从文,政治家和商人骑士学校、教会学校道统性服从统治之道专制性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刻板性方法刻板、死记硬背象征性受什么教育象征社会地位4-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利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内容:增加新学科与生产劳动结合方法:引进实验法等新方法,启发教学法扩受教育权,普及教育口号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掌握班级授课制4-特点:全民多现身全民化保罗·朗格朗最早。
影响最大的思潮民主化受同样的教育(起点、资源、结果);教育的自由化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形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引起教育思想变化终身化面向所有人发展趋势:四化二教二其他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5、萌芽阶段5-1特点:习俗认识为主、以机械类比等思维方式为主、包含于哲学道德论述中(1)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反复诘问得出定义)、助产术(不断探索得出结论)。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作为每个教育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保障。
本篇文章将从教育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系统地介绍相关知识点。
一、教育知识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是指对人的本质和社会性的培养,是通过对人的思想、道德、文化、技能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使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规律、方法和基本问题的学科。
2. 教育目标的分类:教育目标通常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
认知目标是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情感目标是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个性;行为目标是指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行为方式和技能。
3. 教学原理:教学原理是指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原理。
其中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话题引导和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情境教学和因材施教等。
4. 课程理论:课程理论是针对教育内容制定相关理论的学科。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课程理论的出现也备受关注。
它在准确把握课程目标的同时,也兼顾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5.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其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结果的运用。
6.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学环境下的发展和学习的重要科学。
其内容涉及教学法、个体差异、学习过程、评估技术和教育治疗等多个领域。
二、能力知识1. 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是指对教育机构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
需要深入理解教育行业的特点,熟悉管理流程,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
2. 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需要具备足够的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方法和教育技能等专业能力。
3. 教育组织创新能力:教育组织创新能力是指教育机构进行内部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必须具备指导和激励员工、协调内部沟通和合作、管理预算和资源的能力。
4. 课程设计和制定能力:课程设计和制定能力是针对课程设置,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得、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1、教育有助于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保证男女性别比例的自然平衡2、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3、教育有助于人口城乡结构的改变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即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育知识与能力名词解释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普通教育学》的作者赫尔巴特,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教育学》凯洛夫主编。
前苏联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教育学的发展: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教育发展呈现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是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国民教育制度:是广义上的教育制度,它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点。
校长负责制的特点: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完整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整理版)
(完整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整理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它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教学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知识:教师需要熟悉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内容,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育学知识: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原理、教育学理论等,从而指导教学实践。
3. 教学方法知识:教师需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了解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等。
4. 教学资源知识:教师需要了解并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技术设备、教材和参考书籍等。
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设计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设计教学方案和课程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2. 课堂管理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维持课堂秩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对学生进行全面、准确评价的能力,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4. 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具备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关注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教育改革。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1. 学历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学历的学习,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和理论。
2. 培训进修:教师可以参加各种教师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更新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 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教育教学相关书籍、论文等,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和经验。
4. 教学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来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的总结:1.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的概念、目的和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教育理论- 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心理学基础知识- 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 动机理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3.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学生权利保护和教育公平问题4. 教育评价与测量- 教育评价的目的、类型和方法- 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工具- 教育评价与测量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5. 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流程-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实施的技巧和方法6. 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 班级管理的原则和策略- 学生指导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行为问题的识别与干预7. 教育技术与应用- 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发展趋势-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整合8.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9. 跨学科知识- 跨学科教学的理念和实践- 跨学科知识在教育中的应用- 跨学科教学的策略和技巧10.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的类型和方法- 教育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教育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应用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培训和考试,使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知识和能力,确保其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教师资格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1.教育知识教育知识是教师资格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育知识包括教育学理论、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
1.1 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是指教师需要掌握的关于教育的基本理论。
教育学理论包括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等内容。
教师需要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以指导教学实践。
1.2 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指教师需要熟悉的学科内容。
不同学科的教师需要掌握不同的学科知识,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学科知识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实践技能等。
1.3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指教师需要了解的有关学生心理发展和教育实践中的心理问题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包括学生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评价与测量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效的指导。
1.4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指教师需要了解的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确保教育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教师法、学校管理条例等。
2.教育能力除了教育知识,教师资格教育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包括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
2.1 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示出的能力。
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等。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的要求,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实施。
2.2 课堂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
课堂管理能力包括管理课堂秩序、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处理学生的问题和冲突等。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有效地管理课堂。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单、辨)教育:《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一)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二)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三)更狭义:德育。
二、教育构成要素(单、辨)学校教育活动包括最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教育者主体)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源。
受教育者(学习者):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体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中介、桥梁(介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教育内容: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
三、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教育: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等特点。
社会教育: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主导):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等。
四、教育的属性(单、辨)(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自然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在教育领域,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
教育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而教育教学能力则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
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教育教学知识是教师的基础。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给学生。
只有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教师才能应对各种教学挑战,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表现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还表现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机的引导与激励。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阅读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和论文,以及与同行交流经验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总的来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教师的重要素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地提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基础1. 教育的定义与功能- 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个性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2. 教育目的-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品德。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3. 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
-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
- 循序渐进:按照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水平逐步推进教学。
二、心理学基础1.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 学习策略: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采取的方法和技巧。
- 学习迁移:已学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2. 发展心理- 认知发展:个体认知能力的成长过程。
- 情感与人格发展:个体情感和性格的形成与变化。
3. 评价与测量- 学生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行为表现的评价。
- 心理测量:运用科学方法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评估。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设计-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 教学内容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结构。
- 教学媒体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辅助工具。
2. 教学实施- 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 反馈与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及时反馈和评价。
3. 教学反思- 教学经验总结:对教学实践的回顾和总结。
- 问题诊断与解决:识别教学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 持续改进: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课程与教材1. 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所要达成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目标。
- 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 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顺序和组织形式。
2. 教材分析与运用- 教材结构:分析教材的编排逻辑和体系结构。
- 教材内容: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核心知识点。
- 教材活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
五、教育评价1. 评价类型- 形成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持续性评价。
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总结教育知识是指对教育相关理论、方法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知识的总称。
教育知识和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是保证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
下面我将从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教育理论1.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根本特性和内在属性。
在教育的定义中投入术语纷繁,但对于教育的本质,德国教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费说:教育是建立在对幸福公平、正义、人质共存环境的根本尊重和热爱之上,而且是在保护该种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所起的作用和所具有的效果。
传统上对教育功能的认识主要分生产功能、社会功能、发展功能和人格修养功能等。
2. 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教育的目标是指教育的确定目标和标准。
教育的目标要根据当今社会的特点和各个时期,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来确定。
教育的任务是指教育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所承担的社会功能。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要发展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3. 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教育的原则是指教育活动符合一定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教育的规律是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和不可忽视的普遍性和内在规律性。
教育原则主要包括自由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活动性原则和差别教育原则等。
4.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的内容是指教育活动应该包括的教学内容。
教育的内容应该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来确定。
教育的方法是指教育活动的方法和手段。
现代教育方法包括问题解决法、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信息技术法等。
二、教育心理学1. 学习理论学习是指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个体通过感知、认知、思维、想象、觉知等心理过程,使行为、态度、价值观、技能等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
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三种。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认知活动和信息处理的心理学分支。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记忆、思维、知觉、语言、智力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一、教育知识必背知识点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人类社会对未成年人和青少年进行有目的、系统的培养与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
2. 教育目的的分类:(1)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心理、智力、道德、身体、美育等各方面的素质。
(2)职业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特定职业技能。
(3)国民教育:培养学生崇尚国家、文化、民族的精神。
3. 教育的形式的分类:(1)学校教育:通过学校进行的教育。
(2)非学校教育:学校以外的教育方式。
4.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部门、人民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管理层。
5. 课程的分类:(1)核心课程:教育部门规划的、学校必须开设的课程。
(2)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报名参加的课程。
6. 教育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7. 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评价、学科水平评价、学校满意度评价。
8. 教育教学常用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知识来达到教学目的。
(2)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教师起到指导作用。
(3)讨论法:学生自由发挥、交流思想,教师仅起到引导作用。
9. 教育教学常用手段:(1)板书:教师用黑板或白板记述课堂内容。
(2)多媒体教学:使用电子、影像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
(3)小组合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学习。
10. 毕业生就业指导:(1)签约招聘: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
(2)职业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前景等,进行职业规划。
1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品德评价:交往态度、学风纪律等。
(2)能力评价: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3)兴趣爱好评价:体育运动、艺术、社会公益等。
12. 教育中的性别教育:(1)性别意识:了解自我性别特征和社会角色认知。
(2)性别平等:强调男女平等的教育思想。
13. 对外语教学的要求:(1)语言输入: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以下是为您总结的一些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3、教育与社会发展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表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
4、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三、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学原理等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下面将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考生备考复习。
一、教育理论1.教育的定义、特点和功能: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化过程,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主要功能包括教育人、培养人、启发人、约束人、评价人等。
2.教育的基本原则:个别性、社会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等。
3.教育的基本任务:知识传授、品德培养、能力培养。
4.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启蒙主义等。
5.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
二、教育法规1.《教育法》:确立了教育的地位和性质,规定了教育的基本任务、原则、制度等。
2.《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3.《中小学教师法》: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要求、职责和权利等。
4.《学校安全法》:规定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责和要求,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5.《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求和义务教育的基本制度。
三、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概念和作用:课程标准是制定、实施、评价课程的基本依据,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程标准。
2.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课程重心的转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4.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
四、教学原理1.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明确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活泼性和生动性。
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3.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等。
五、其他知识点1.学生心理特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孩子的学习兴趣、动机、心理特征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教育是一种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业,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与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必背知识点。
一、教育学基本概念1. 教育:指通过有计划的方式对个体进行知识、技能、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
2. 教育学:研究和探讨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科学。
3. 教育目标: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愿望,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方向进行规定和设定。
4. 教育内容: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道德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5. 教育方法: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选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
6. 教育评价: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的活动。
二、发展心理学1. 个体的发展:从出生到成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2.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爱因斯坦的社会发展理论等,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3. 青少年心理发展: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如身体发育、性心理、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变化。
4. 成人心理发展:了解成人心理发展的特点,如职业发展、婚姻和家庭等方面的变化。
5. 心理障碍: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和帮助策略。
三、教学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讲述的方式传授知识。
2. 示范法:教师通过展示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组合作,相互交流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4. 问题解决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学习。
5. 个别化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教育管理1. 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制定实施教育的计划。
2. 教育组织: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包括排课、教材选用等。
3. 教育评价: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以提供教育改进的依据。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完整版精华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完整版精华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每位教师必备的核心素质。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整理了这份完整版精华。
本文档将涵盖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方法、学生评价、课程设计等方面,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教学的定义与目标教育教学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在社会中能够独立、自主地生活和发展。
2. 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启发引导: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1. 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这些方法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现代的教学方法现代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等。
这些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学生评价1. 学生评价的原则(1)客观公正:评价结果应客观、公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2)全面综合:评价应涵盖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3)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 学生评价的方法学生评价的方法包括课堂观察、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四、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的原则(1)科学性:课程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旨在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成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本文将对该科目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必背的内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起源阶段、形成阶段、多样化阶段、现代化阶段。
3、教育学的理论流派: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
4、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个案法。
二、教育法律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基本法,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年限和内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资格、权利和义务。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未成年人保护的有关内容。
三、课程与教学基础知识1、课程的概念与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2、教学的概念与类型:课堂教学、课外教学、自学。
3、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式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4、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
四、心理教育与德育1、心理教育的概念与原则:个性化原则、保密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2、德育的概念与原则:教育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整体性原则。
3、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
五、班级管理基础知识1、班级管理的概念与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2、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班级例会、班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
3、班级管理的评价: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法。
六、教育科研方法基础知识1、教育科研的概念与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
2、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选题、搜集资料、研究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成果表达与评价。
3、教育科研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个案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普通教育学》的作者赫尔巴特,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教育学》凯洛夫主编。
前苏联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教育学的发展: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教育发展呈现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是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国民教育制度:是广义上的教育制度,它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点。
校长负责制的特点: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
从更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
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必要保证)教师的职业角色:学者和学习者、知识传授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一、教师的职业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修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优秀教师应有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教师对内外环境即人际关系有着良好适应的条件(高尚的职业道德、愉悦的情绪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校长的地位作用:1、政治职责(协调权限、创造舆论、调解冲突)。
2、文化建设(改造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改造学校文化的价值观,这个过程就是理念创新的过程)3、环境(不断发展与各种公共机构的关系,取得认可,得到发展所需的资源。
4、对人、财、物、信息、空间和时间等资源的组织和协调。
学生的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5、享有宪法民法所赋予的一切权利,同时还享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
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师中心论”的典型代表:赫尔巴特和凯洛夫。
“儿童中心论”: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
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教师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3、发扬教育民主;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第五章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需要、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程理论。
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学生为本、决策分享、全员参与、个性化。
教学计划:现称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1、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5、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课程实施: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
(合理、和谐、明确、简约)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制定课程实施方案;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4、改进课程评价。
第六课教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生活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的特点: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发展;2、关注教育教学效益;3、更多的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5、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第七章德育品德:也称思想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它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德育的意义:1、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它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2、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德育的途径:教学,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学生会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班主任工作。
常用的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
德育工作的新形势:开展社区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
第八章班主任工作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级一词最早由埃拉斯莫斯提出。
)班级管理的功能和目的: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地位:班主任肩负着全面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级全体成员的整体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作用:1、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活动管理。
班集体的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主任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俄国教育教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