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Lantoff最早提出社会文化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将维果茨 基的思想介绍到第二语言习得中。
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第二语
言习得中的应用
(一)调节论
1.定义: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语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人类 通过语言调节与他人的关系,调节自己的行为。(道谢、抱歉)
(4)“语言疆界渗透性”(ego-permeability),指学习者是否能够打开 语言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输入的意识。
Guiroa认为,在语言习得的早期,因为学习者还没有形成一定之规,没有 语言疆界,所以第二语言更容易渗透到学习者的语言中。
随着习得时间的增长和语言知识的增多,学习者的语言疆界会被慢慢建立 起来,形成一道屏障,阻碍语言的输入,语言开始僵化。(纠正英语语音)
有利于习 得 不利于习 得 平等地位 同化 适应 保留 程度低 程度低 小 高 正面
打算居 住时间
长
主导地位 从属地位
程度高
程度高
大
低
负面
短
(二)心理距离
1.定义
社会距离考察的是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心理 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 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 2.内容
6名被试中,一位33岁的被试——alberto,他的英语水
平几乎没有提高。舒曼探究alberto习得缓慢的原因。
舒曼提出三种可能:认知能力问题、年龄问题、学习者
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问题。
为了检验第三种可能,舒曼对Alberto语言分析,得出:
他的语言中具有明显的洋泾浜语特征。(否定,no+verb)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的社会文化模式
文化适应模式
社会文化理论
一、文化适应模式
1.文化适应模式的提出
2.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
3.关于文化适应模式的争议
文化适应模式的提出
1973年,舒曼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为期10个月的纵向
研究,通过记录自然产出以及诱导的语言材料,考察6位 移民到美国的西班牙学习者在自然状态下习得英语的情 况。
(5)“群体大小”(siz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人数的多少。在舒曼看 来,紧密程度和群体大小这两个因素直接相关,群体小,紧密程度低,习 得效果好,群体大,紧密程度高,习得效果与之相反。 (6)“文化相似性”(congruence or similarity),指第二语言学习者 群体的文化与目的语群体文化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习得。 (日、韩敬语) (7)“态度”(attitude),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整体 态度。正面态度和负面态度两种,正面态度有利于习得。
第一,二语习得发生在双语环境中,而洋泾浜的形成环境常wenku.baidu.com有数种不同 的语言。
第二,第二语言学习者以前一般只会一种语言,而说洋泾浜语的人通晓不 止一种语言,
第三,第二语言习得是个人行为,而洋泾浜的形成是团体行为。
舒曼等学者进行反驳:
第一,以上对第二语言习得与洋泾浜形成过程的比较是错误的,二者不具 有可比性。
(3)“学习动机”(motivation),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分为两 种: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融合型动机:如果学习者学习目的语是因为对目的语群体充满兴趣,理解 目的语群体的文化,希望与目的语群体文化有更多的接触,甚至希望成为 目的语群体的一员,动机类型就是融合型动机。 工具型动机: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 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则属于工具型动 机。(出国考雅思) 问题:哪一种动机更有利于习得?
原
因
说洋泾浜语的人和说标准目的语的群体之间缺乏紧密的社会联系 与第三种可能相近
舒曼将Alberto与其他5位被试进行比较,得出:
1.从社会距离上看, 相较于其他5位来自技术移民群体的被试,Alberto所 在的工人移民群体和美国社会十分疏远。 2.从心里距离上看, Alberto不愿意与美国人、美国社会接触,甚至采取 逃避的态度。
拿第二语言来说:
(1).社会言语:在第二语言形成的初级阶段,使用第二语言只是为了实 现和他人的交流,带有明显的社会性,这时的语言是社会言语。(how are you) (2).个体话语:随着学习者与他人互动的增多,学习者能慢慢感悟到语 言的特征,但还不能完全掌握,这时会出现个体话语,也就是学习者的自 言自语。个体话语是学习者自我调节的表现,引导着学习过程,标志着语 言已经从社会层面向个人层面过渡。(she am 不,she is)
Aljaafresh和Lantoff的纵向研究。
被试——一名成年英语学习者。
方法:支架教学法(学生自己读作文,自己检查错误,之后和老师一起检 查错误,发现错误。老师会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鼓励和指引学生。) 结果:学习者自我纠正的能力提高了
(三)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
在认知功能从客体调控到他人调控再到自我调控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调节 作用的也从社会言语发展到个体话语,又进一步发展为内在言语。
(2)“融入策略”(integration strategies),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 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同化策略”(移民家 庭青少年)、“保留策略”(老年人) 、“适应策略”(中年人)三种。 通化策略、适应策略利于二语习得。
(3)“封闭程度”(enclosur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群体共 同享用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封闭程度低,两个群体接触多,会为 语言习得创造好的环境。(中年人和老年人) (4)“凝聚程度”(cohesiv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密切程 度。(北语的韩国人和尼泊尔人)紧密程度低,学习者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与目的语群体交流,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好。
(8)“打算居住的时间”(intended length of residence),指第二语 言学习者群体是否打算在目的语群体所在国长期居住。打算长期居住的第 二语言学习者群体更可能与目的语群体频繁交流,因而会获得更好的习得 效果。
表7-1 社会距离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社会距 社会主 融入策 封闭程 凝聚程 群体大 文化相 态度 离 导模式 略 度 度 小 似性
(1)“语言休克”(language shock)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 (说英语羞于张口)。语言休克的程度越高,越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2)“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 种焦虑。原来的思维不被接受,原来的行为举止在现在社会中变得古怪 (大声打招呼),惯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再奏效。文化休克的时间越 短、程度越低越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调节论早期用于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
“客体调控”阶段(猫) “他人调控”阶段 (自己意识到猫、狗区别)
“自我调控”阶段
对社会文化理论来说,学习的过程也是在语言的调节下实现自我调控的过 程。学习者通过第二语言与目的语者交流,参与外部的社会文化活动,不 断地将外在的语言形式内化,直到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
第二,即便二者形成过程不可比,仍然不能说明文化适应模式是错的。因 为洋泾浜语和Alberto语言的相似性只是给了舒曼启示,并不是文化适应模 式的理论基础。 2.实践检验方面—有的研究成果不符合文化适应模式
Kelly(1982)的研究。
被试:6名移民到美国的西班牙人。
方法:四度量表,否定和VP结构
第三,文化适应程度和第二语言习得水平关系的动态性。(目前研究都在 共时层面,不能全面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被试数量。(Maple,190名被试, Schmidt ,1名被试)
第五,文化适应与语言习得水平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舒曼自己 也不能证明文化适应模式直接决定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高低)
虽然存在问题,文化适应模式拓宽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视野。
二、社会文化理论
1.社会文化理论的引入
2.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
用
3.意义和局限
社会文化理论的引入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是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强 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心理学理论)
如何激活最近发展区内的语言知识?
社会互动:维果茨基认为,通过以语言为调节工具的社会互动,学习者不 断接触到知识,并在指引下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社会层面 内化为个人心理层面。(人称代词及其后面的系动词)
“支架”学习法
1.定义:核心是在交流和互动中,教师等有经验的人通过指导性的语言帮 助学习者发现知识的特征,使学习者克服困难,逐步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这也是从合作学习到独立学习的过程。 2.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结论:文化适应程度最高的被试语言进展得最缓慢,而语言提高最快的被 试文化适应程度却比较低。
文化适应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文化适应程度的测量。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是用这十二项因素。 也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十二项因素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学习者的文化适应 程度。 第二,对习得水平的测量。学者们测量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手段不尽相同。 (Kelly ,vp结构,Schmidt,交际能力)
(3).内在言语:当学习者完全掌握语言时,个体话语会自动消失,内化 为内在语言,成为学习者语言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学习者思维的工 具。(she is happy) 2.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表7-2
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文化休克 学习动机 语言疆界渗透 性
渗透性强 渗透性弱
语言休克
有利于习得 不利于习得
程度低 程度高
程度低 程度高
融合型动机 工具型动机
关于文化适应模式的争议
每一种理论模式的正确性都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来检验
1.理论质疑—学者提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洋泾浜的形成过程不同。
语群体之中。
舒曼假定,文化适应的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水平之间存在着理想的对应关 系。
文化适应程度的每一个等级都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某个水平相对应。
(一)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
1.定义 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group)和 目的语群体(target—language group)之间的关系,它影响着第二语言学 习者与目的语群体接触的程度,因而也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 的提高。 2.内容—八项因素 (1)“社会主导模式”(social dominance patterns)指第二语言学习者 群体与目的与群体的平等程度,包括“主导地位”(二战,日本,汉语)、 “从属地位”(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平等地位”(现在学习外语)三个 等级。平等地位最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平等程度不同,对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影响也不同。
为第三种可能提供了更多证据
提出“洋泾浜假设”(1976),后更名为“文化适应模式”(1978)
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
核心内容:
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
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 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
“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方面都能融入目的
(二)最近发展区
1.定义: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水平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实际发 展水平,指儿童已经具备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个层面是潜在发展 水平,指还没有形成的,但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发 展区是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伸手够桃)
2.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第一,当语言知识位于最近发展区内时,更容易被激活。所以教学应该走 在实际发展水平的前面,激活位于最近发展区内的语言知识。 第二,维果茨基在提出最近发展区时,是通过“新手”和“专家”,比如 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达到潜在发展水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互动的作用 还可以存在于同伴之间的合作中,两个人的学习或者小组学习同样能通过 互动促进习得进程。
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第二语
言习得中的应用
(一)调节论
1.定义: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语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人类 通过语言调节与他人的关系,调节自己的行为。(道谢、抱歉)
(4)“语言疆界渗透性”(ego-permeability),指学习者是否能够打开 语言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输入的意识。
Guiroa认为,在语言习得的早期,因为学习者还没有形成一定之规,没有 语言疆界,所以第二语言更容易渗透到学习者的语言中。
随着习得时间的增长和语言知识的增多,学习者的语言疆界会被慢慢建立 起来,形成一道屏障,阻碍语言的输入,语言开始僵化。(纠正英语语音)
有利于习 得 不利于习 得 平等地位 同化 适应 保留 程度低 程度低 小 高 正面
打算居 住时间
长
主导地位 从属地位
程度高
程度高
大
低
负面
短
(二)心理距离
1.定义
社会距离考察的是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心理 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 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 2.内容
6名被试中,一位33岁的被试——alberto,他的英语水
平几乎没有提高。舒曼探究alberto习得缓慢的原因。
舒曼提出三种可能:认知能力问题、年龄问题、学习者
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问题。
为了检验第三种可能,舒曼对Alberto语言分析,得出:
他的语言中具有明显的洋泾浜语特征。(否定,no+verb)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的社会文化模式
文化适应模式
社会文化理论
一、文化适应模式
1.文化适应模式的提出
2.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
3.关于文化适应模式的争议
文化适应模式的提出
1973年,舒曼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为期10个月的纵向
研究,通过记录自然产出以及诱导的语言材料,考察6位 移民到美国的西班牙学习者在自然状态下习得英语的情 况。
(5)“群体大小”(siz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人数的多少。在舒曼看 来,紧密程度和群体大小这两个因素直接相关,群体小,紧密程度低,习 得效果好,群体大,紧密程度高,习得效果与之相反。 (6)“文化相似性”(congruence or similarity),指第二语言学习者 群体的文化与目的语群体文化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习得。 (日、韩敬语) (7)“态度”(attitude),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整体 态度。正面态度和负面态度两种,正面态度有利于习得。
第一,二语习得发生在双语环境中,而洋泾浜的形成环境常wenku.baidu.com有数种不同 的语言。
第二,第二语言学习者以前一般只会一种语言,而说洋泾浜语的人通晓不 止一种语言,
第三,第二语言习得是个人行为,而洋泾浜的形成是团体行为。
舒曼等学者进行反驳:
第一,以上对第二语言习得与洋泾浜形成过程的比较是错误的,二者不具 有可比性。
(3)“学习动机”(motivation),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分为两 种: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融合型动机:如果学习者学习目的语是因为对目的语群体充满兴趣,理解 目的语群体的文化,希望与目的语群体文化有更多的接触,甚至希望成为 目的语群体的一员,动机类型就是融合型动机。 工具型动机: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 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则属于工具型动 机。(出国考雅思) 问题:哪一种动机更有利于习得?
原
因
说洋泾浜语的人和说标准目的语的群体之间缺乏紧密的社会联系 与第三种可能相近
舒曼将Alberto与其他5位被试进行比较,得出:
1.从社会距离上看, 相较于其他5位来自技术移民群体的被试,Alberto所 在的工人移民群体和美国社会十分疏远。 2.从心里距离上看, Alberto不愿意与美国人、美国社会接触,甚至采取 逃避的态度。
拿第二语言来说:
(1).社会言语:在第二语言形成的初级阶段,使用第二语言只是为了实 现和他人的交流,带有明显的社会性,这时的语言是社会言语。(how are you) (2).个体话语:随着学习者与他人互动的增多,学习者能慢慢感悟到语 言的特征,但还不能完全掌握,这时会出现个体话语,也就是学习者的自 言自语。个体话语是学习者自我调节的表现,引导着学习过程,标志着语 言已经从社会层面向个人层面过渡。(she am 不,she is)
Aljaafresh和Lantoff的纵向研究。
被试——一名成年英语学习者。
方法:支架教学法(学生自己读作文,自己检查错误,之后和老师一起检 查错误,发现错误。老师会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鼓励和指引学生。) 结果:学习者自我纠正的能力提高了
(三)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
在认知功能从客体调控到他人调控再到自我调控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调节 作用的也从社会言语发展到个体话语,又进一步发展为内在言语。
(2)“融入策略”(integration strategies),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 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同化策略”(移民家 庭青少年)、“保留策略”(老年人) 、“适应策略”(中年人)三种。 通化策略、适应策略利于二语习得。
(3)“封闭程度”(enclosur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群体共 同享用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封闭程度低,两个群体接触多,会为 语言习得创造好的环境。(中年人和老年人) (4)“凝聚程度”(cohesiv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密切程 度。(北语的韩国人和尼泊尔人)紧密程度低,学习者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与目的语群体交流,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好。
(8)“打算居住的时间”(intended length of residence),指第二语 言学习者群体是否打算在目的语群体所在国长期居住。打算长期居住的第 二语言学习者群体更可能与目的语群体频繁交流,因而会获得更好的习得 效果。
表7-1 社会距离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社会距 社会主 融入策 封闭程 凝聚程 群体大 文化相 态度 离 导模式 略 度 度 小 似性
(1)“语言休克”(language shock)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 (说英语羞于张口)。语言休克的程度越高,越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2)“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 种焦虑。原来的思维不被接受,原来的行为举止在现在社会中变得古怪 (大声打招呼),惯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再奏效。文化休克的时间越 短、程度越低越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调节论早期用于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
“客体调控”阶段(猫) “他人调控”阶段 (自己意识到猫、狗区别)
“自我调控”阶段
对社会文化理论来说,学习的过程也是在语言的调节下实现自我调控的过 程。学习者通过第二语言与目的语者交流,参与外部的社会文化活动,不 断地将外在的语言形式内化,直到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
第二,即便二者形成过程不可比,仍然不能说明文化适应模式是错的。因 为洋泾浜语和Alberto语言的相似性只是给了舒曼启示,并不是文化适应模 式的理论基础。 2.实践检验方面—有的研究成果不符合文化适应模式
Kelly(1982)的研究。
被试:6名移民到美国的西班牙人。
方法:四度量表,否定和VP结构
第三,文化适应程度和第二语言习得水平关系的动态性。(目前研究都在 共时层面,不能全面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被试数量。(Maple,190名被试, Schmidt ,1名被试)
第五,文化适应与语言习得水平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舒曼自己 也不能证明文化适应模式直接决定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高低)
虽然存在问题,文化适应模式拓宽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视野。
二、社会文化理论
1.社会文化理论的引入
2.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
用
3.意义和局限
社会文化理论的引入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是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强 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心理学理论)
如何激活最近发展区内的语言知识?
社会互动:维果茨基认为,通过以语言为调节工具的社会互动,学习者不 断接触到知识,并在指引下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社会层面 内化为个人心理层面。(人称代词及其后面的系动词)
“支架”学习法
1.定义:核心是在交流和互动中,教师等有经验的人通过指导性的语言帮 助学习者发现知识的特征,使学习者克服困难,逐步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这也是从合作学习到独立学习的过程。 2.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结论:文化适应程度最高的被试语言进展得最缓慢,而语言提高最快的被 试文化适应程度却比较低。
文化适应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文化适应程度的测量。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是用这十二项因素。 也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十二项因素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学习者的文化适应 程度。 第二,对习得水平的测量。学者们测量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手段不尽相同。 (Kelly ,vp结构,Schmidt,交际能力)
(3).内在言语:当学习者完全掌握语言时,个体话语会自动消失,内化 为内在语言,成为学习者语言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学习者思维的工 具。(she is happy) 2.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表7-2
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文化休克 学习动机 语言疆界渗透 性
渗透性强 渗透性弱
语言休克
有利于习得 不利于习得
程度低 程度高
程度低 程度高
融合型动机 工具型动机
关于文化适应模式的争议
每一种理论模式的正确性都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来检验
1.理论质疑—学者提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洋泾浜的形成过程不同。
语群体之中。
舒曼假定,文化适应的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水平之间存在着理想的对应关 系。
文化适应程度的每一个等级都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某个水平相对应。
(一)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
1.定义 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group)和 目的语群体(target—language group)之间的关系,它影响着第二语言学 习者与目的语群体接触的程度,因而也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 的提高。 2.内容—八项因素 (1)“社会主导模式”(social dominance patterns)指第二语言学习者 群体与目的与群体的平等程度,包括“主导地位”(二战,日本,汉语)、 “从属地位”(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平等地位”(现在学习外语)三个 等级。平等地位最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平等程度不同,对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影响也不同。
为第三种可能提供了更多证据
提出“洋泾浜假设”(1976),后更名为“文化适应模式”(1978)
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
核心内容:
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
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 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
“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方面都能融入目的
(二)最近发展区
1.定义: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水平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实际发 展水平,指儿童已经具备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个层面是潜在发展 水平,指还没有形成的,但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发 展区是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伸手够桃)
2.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第一,当语言知识位于最近发展区内时,更容易被激活。所以教学应该走 在实际发展水平的前面,激活位于最近发展区内的语言知识。 第二,维果茨基在提出最近发展区时,是通过“新手”和“专家”,比如 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达到潜在发展水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互动的作用 还可以存在于同伴之间的合作中,两个人的学习或者小组学习同样能通过 互动促进习得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