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及其民族关系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2年文史类专题

【文献号】507

【原文出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103

【原刊页号】20~29

【分类号】K22

【分类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复印期号】200201

【标题】试论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及其民族关系

【作者】崔明德

【作者简介】崔明德,1959年生,烟台大学教授。地址:山东省烟台市,邮编264005

【内容提要】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安禄山那样的混血儿,又有一大批少数民族将士,也有高丽残部及扶余、新罗人,还有许多汉族文官和将士,但从多方面加以考察,安禄山、史思明所重用的以及在安史乱军中起主要作用的多为汉族人;唐代的河朔地区既有胡化趋向,也有汉文化保持和提高的趋向;安史乱军中的民族关系比较缓和,少数民族和汉族将士在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渐趋一致,少数民族和汉族将士在许多方面能够积极配合。这些是唐中央平叛工作进展缓慢以及安史之乱持续8年之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安史乱军/民族构成/两种趋向/民族关系

【正文】

安史之乱是造成唐朝由盛转衰甚至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一次大事变。而探讨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及其民族关系,则是分析安史之乱产生、性质、持续8年之久的原因以及藩镇割据形成等问题的关键。本文拟对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安史乱军中的胡化与汉化的两种趋向以及安史乱军中的民族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关于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陈寅恪、岑仲勉、韩国磐等前辈学者都曾作过一些探讨,但因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这一问题未免给人留下片面化和简单化之憾。

由记载看,参加安史乱军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突厥、契丹、奚、回纥等族。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检诸史籍,就会发现安史乱军的主要成员还远远不止这些民族或部落。

《资治通鉴》卷217称:天宝十四载(755),“禄山发所部兵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旧唐书·郭子仪传》称:突厥人阿史那从礼“以同罗、仆固五千骑出塞,诱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数万,欲迫行在”。据《新唐书·韩游环传》记载,“河曲九府”即“河曲九蕃胡”。

《旧唐书·尚可孤传》载:“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也,代居松、漠之间。天宝末归国,隶范阳节度安禄山,后事史思明。”

安禄山的女婿归义王李献诚(注:参见《安禄山事迹》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原是黑水@①@②都督,开元十六年(728)由唐玄宗赐名,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注:参见《旧唐书》卷199《北狄传》。)黑水@①@②是活动在西至突厥、南邻高丽、北

接室韦区域内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新唐书·安禄山传》载:天宝元年(742),“以平卢为节度,禄山为之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两蕃即指契丹和奚。渤海国是粟末@①@②首领大祚荣以隋末唐初先后迁居至今辽宁省朝阳地区的两批粟末@①@②人联合部分高丽等遗民建

立起来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武则天时吸纳了一些在安东的高丽旧户,并借用高丽兵抗击契丹。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渤海国建立后,“尽得扶余、沃沮、弁韩、朝鲜海北诸国”。武艺继立后,“东北诸夷畏臣之”。

《旧唐书·地理志》载:“自燕州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诸蕃降胡散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而幽州、营州界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契丹、奚、突厥、@①@②、室韦及其他胡人。

《安禄山事迹》卷上载:“(安)庆绪献奚、契丹及同罗、阿布思等。阿布思者,九姓首领也……代为蕃首……后为回鹘所破,禄山诱其部落降之。自是禄山精兵无敌于天下。”(注:参见《新唐书》卷125《张说传》称阿布思为“河曲降虏”;同书卷193《程千里传》称其为“突厥首领”;《资治通鉴》卷215称其为突厥西叶护。)

《旧唐书·李怀仙传》称怀仙“柳城胡人。世事契丹,降将,守营州。禄山之叛,怀仙以裨将陷河洛”。

综上所述,安史乱军具有突厥、契丹、奚、回纥、仆固、同罗、室韦、鲜卑、渤海、黑水@①@②、九蕃胡、居住在回纥的昭武九姓、(注:参见《新唐书》卷224《李忠臣传》。)柳城胡以及归属于渤海的高丽残部、扶余、新罗等民族成份。

那么,我们是否就可据此说安史乱军全是由少数民族和已经胡化的汉人组成的呢?是否就能得出“安禄山利用其混合血统胡人之资格,笼络诸不同之善战胡族,以增强其武力”(注: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的观点呢?是否就能得出“贼军之中坚,大半为外来异族”(注:桑原@(22)藏和岑仲勉都持这一观点。见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8页。)的观点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第一,在史书中被称为安禄山、史思明“腹心”、“宾佐”和“心手”的最核心人物有高邈、何千年、许叔冀、吉温、张万顷、孙孝哲、曹将军、徐归道、独孤问俗、张休、张通晤等11人,能够考清是少数民族的,只有孙孝哲和曹将军两人。

第二,安禄山、史思明在叛乱过程中和称帝时所重用的主要是汉人。《旧唐书·安禄山传》载:“十一月,反于范阳……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腹心。”而高尚、严庄“专居(安禄山)左右以画筹”。(注:《安禄山事迹》卷中。)在这五个关键人物中,只有孙孝哲是少数民族。安禄山称帝时,大燕政权的左相达奚@③、右相张通儒、中书侍郎高尚、御史大夫严庄,前者为鲜卑人,后三人均为汉人。乾元二年(759)四月,史思明称帝时的宰相周挚也是汉人。除了上述几个核心或关键人物外,在安史政权中担任过重要角色的一些人物几乎全是汉人。如安史政权的宰相陈希烈、平冽、张@④,尚书敬荣,中书令王@⑤和张均,全是汉族人。

第三,在安史乱军中领兵打仗的将领主要有崔乾@⑥、蔡希德、尹子奇、牛廷@⑦、徐璜玉、安守忠、安俊雄、李秦授、李归仁、毕思琛、周万顷、安晓、李钦溱、李立节、李庭伟、张孝忠、王武俊、申子贡、荣先钦、阿史那承庆、范秀严、阿史那从礼。这些将领能够考清是少数民族的仅有张孝忠(奚)、王武俊(契丹)、阿史那承庆(突厥)和阿史那从礼(突厥)等人。其他如安守忠、安俊雄、安晓疑为安禄山的同一种族人。如此,安史乱军中领兵打仗的将领多数还是汉族人。尤其是安禄山被杀后,率兵打攻坚战的多数是汉族将领。至德二载(757)一月,史思明从博陵,蔡希德从太行,高秀岩从大同,牛廷@⑦从范阳,共率兵10万人围攻太原,这四路将领中只有史思明为胡人;在乾元年(758)十月安庆绪分三军营救卫州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