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郁发之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火郁发之”及临床应用
摘要:《内经》认为火郁即心郁,后世医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火郁不仅是心郁,也可以是五脏之郁;治疗当以宣散发越,开通郁闭为关键,使郁开气达,则火热才能顺遂其性,泄越外出。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火郁发之”的治则,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
关键词:火郁发之辛散临床应用
一、“火郁发之”的理论渊源及意义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因心为火脏,故火郁即为心郁,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1]"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2]但是这种观点引来了后世医家很大的争议。张景岳之说更为全面确且:“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3]后世多以升散,透达,升宣之品治疗外感表邪,内有郁热之火郁证,常用麻黄、升麻等药,且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凡因内伤因素所致之五脏郁火均可运用火郁发之之法。
二、“火郁发之”的临床应用
1、治疗痤疮
中医认为,痤疮属于内热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内经》早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迫为渣,郁乃痤”都说明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讲了,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 尤其是湿热)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痤疮,就是这种火郁证外在表现之一,治疗的方法,当遵照《内经》火郁则发之"之理,常用发散药物有僵蚕,金银花,升麻,柴胡,薄荷,防风,羌活,蝉衣等。这些风药发散火郁,给邪以出路,则热邪清,痤疮退。
2、治疗内热壅肺
《伤寒论》中提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4]风寒束表,卫阳被遏则恶寒发热;腠理闭塞则无汗;寒客经络则头身疼痛;热伤津则口渴;热扰胸中则烦,烦甚则燥。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善开发腠理,打开通道,使热发散出去,但单用麻黄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故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络,进一步打开郁热的通道,使郁热随汗而出。加石膏进一步清郁闭之热,炙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案例:郭某,
男,63岁,1997年1月12日初诊。患者发热恶寒2天,自服感冒药未效,遂来就诊。诊见:形体壮实,面色微红,发热恶寒,无汗,头疼,周身骨节痛,鼻塞声重,呼吸气粗。舌红苔薄白,脉浮紧。证属风寒束表,兼有内热,予大青龙汤。处方:生麻黄10克,桂枝、苦杏仁、炙甘草各6克,大枣6枚,生姜3片,生石膏(先煎)20克。3剂,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得汗即止。患者仅服药3次,即全身得汗,热退喘平而愈。[5]
3、治疗心烦懊恼
东汉张仲景用栀子豉汤治疗心烦懊恼。《伤寒论选读》:“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6]心烦,心中懊恼,胸中窒,心中结痛是栀子汤证的四个不同程度的表现,其病机总为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故治疗以清宣郁热为主。栀子苦寒,清透郁热,解郁除烦;豆豉气味轻薄,既能解表宣热,载栀子于上,又能和降胃气为中,二药相伍,清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中郁热,治虚烦懊恼之良方。
4、治疗肝郁化火
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郁而化火,治以疏肝理气而宣泄郁热。故用逍遥散治肝经郁热之寒热往来、口燥咽干等证,并无一味寒凉之品,只是郁热重者方加丹皮、桅子。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均泻肝经实火之方。龙胆泻肝汤中用柴胡,泻青丸中用羌活、防风、川芎,当归龙荟丸用木香、麝香,意在疏气分之滞、散火气之郁,肝火易降。秦伯未治一肝经郁火头痛,恼怒即发,感风亦发,稍予辛散,或饮白酒少许即可轻减,其拟方白芍、柴胡、薄荷、丹皮、桅子、黄芩、绿梅花等从肝经血分透泄伏火,数剂而安。案例,陈某,男,39岁,2012年2月11日初诊。患者皮肤干燥,火气大,易发脾气,易上火,大便可,寐差,血压可。舌苔薄质红,口干。关脉弦。证属肝郁血虚,内有郁热证,予丹栀逍遥散。处方:薄荷10克,柴胡10克,炒白术12克,当归12克,茯苓15克,炙草10克,赤白芍各15克,牡丹皮12克,山栀子10克,郁金15克,合欢皮30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炒枣仁30克,川芎10克,大枣15克。7剂,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患者服药一周后,症状明显改善,继以原方加减调理3周后,病情痊愈,未再复发。
5、治疗火热郁伏脾胃之证
泻黄饮治疗胃热口疮。该方由升麻、防风、白芷、黄芩、炒枳壳各一钱半,半夏一钱,石斛一钱二分,甘草七分,加生姜三片煎服。治疗风热郁火在脾胃,口唇燥裂,或生口疮。升麻、白芷,散胃经风热,防风祛风而散脾火,黄芩泻中上二焦的热,枳壳利中上二焦的气,石斛清热养胃,半夏、生姜,调和胃气,甘草泻脾火。因此是一张发散脾胃郁火的良方。案例,王孟福,男,63岁,杭州。2012年1月29日初诊。患者易上火发口腔溃疡,大便量少不畅,舌质红苔薄,寐多梦。溃疡发则耳塞,牙浮,甚则头胀。证属肝气犯胃,胃热口疮。予复方泻黄饮导赤散逍遥散合左金丸。处方:炒枳壳10升麻10黄芩10白芷10生地15白通草10竹叶15生草10薄荷10柴胡10炒白术12当归12茯苓15赤白芍各15川朴15淡吴萸3炒川连3生芪30米仁30。7剂,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患者一周后随诊,症状已无。
6、治疗内伤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