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_鲍照(共29张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诗人借酒自宽,举杯歌路难,悲怆难抑。诗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 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 了凄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小组内答疑解难; 一学生说诗歌大意; 教师评价补充
诗歌大意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
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解读题目
拟,模仿。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多写 世路艰难与别离伤感。
5.小结:纵观全诗,围绕着突出一个“愁”字,泻水兴愁、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 断愁、不敢言愁更添愁,使得“愁”有流动感、有层次感,恰如其分地抒发了诗人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但诗人却没有道破“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平静压抑——悲愤难抑——激昂抗争——无奈压抑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 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点拨。
明确:1.这个问题要联系诗人当时生活的背景,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知人论世”。 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 只看你的家庭出身,不看你的才情和品德,即使你才华横溢,只要你出身低贱,你就 不可能做到高官。而鲍照出身鄙野,家境贫寒,甚至要拿着锄头下地干农活过日子, 即使他29岁就写下了《拟行路难》十八首,最终也只做了侍郎,幕僚这样的小官。所 以,造成鲍照愁的直接原因是怀才不遇,根源是门第低贱。“不敢言”又说明统治阶 级对寒微人士的压制已经到了道路以目的程度。说明社会的黑暗。
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
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并反映
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⑵作者信息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 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 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 乱中。
秀出你的声音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 好语速、语调和情感)。
一学生朗读,另一学生评价。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并范读。
朗读指导
整首诗语速要慢,
语调要低,其中2、4、6、
8句更慢更低,尤其在最后一个 字要拖长声音。第三句的“命 ”要重读,最后两句,一升一 降,情感要饱满,对比鲜明。
检查预习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宋】鲍照
激趣导入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 在巨人的肩膀上。
马中赤兔,人中翘楚,千载罕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的变化过程。 3、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4、比较《行路难》和《拟行路难》的异同。 5、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不幸,树 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命” :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安 能行叹复坐愁”,表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行时叹息坐时 愁?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作者认为这非 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1)诗歌开头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句诗用的是“比兴”的手法。所谓“兴”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咏之物。在《诗经》中最常见,比如《氓》里面的“桑之未落…”( 学生跟着背完),还有《关雎》里面的“关关雎鸠…” 。诗人拈出 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 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会被家庭 门第的高低贵贱所决定。
(4)第七、八句分别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 ,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吗?当 然不能!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第八句):欲说还休,欲行还止, “岂无感” 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诗 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确:2.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 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课堂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 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五)知人论世,探究文本(小组内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评价补充)
提问:1.诗人为何愁?“不敢言”又说明什么?
提问: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




源自文库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
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
《拟行路难》共18首,表现了诗人 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 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 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 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合作探究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 道理? 2.第三句中的“命”指什么?如何理解“安 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所表达的感情? 3.五六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情态? 4.第七八句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