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的论辩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的论辩艺术

黄奇峰

摘要:《战国策》是一部以记载战国策士的说辞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纵横家和谋士雄辩韬略、驰骋乱世的历史。他们胸藏玄机,顺乱世而起;他们满腹经纶,指点诸侯;他们纵横捭阖,左右逢源;论辩艺术大放异彩、登峰造极。即便今日,其言其行也对我们安身立命、人际交往以及国家交际有着极大的助益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战国策策士论辩艺术技巧影响

一、《战国策》的背景

战国时期,大国小国林立,诸侯并起而逐鹿,烽火燃遍九州的每一个角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许朝为王臣,暮成楚囚;清晨尚促膝而谈,夜里却已兵戎相见。这就要求了手无缚鸡之力的策士们必须掌握一口三寸不烂之舌来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保住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了。以七国纷争为主线,无论是鸡首牛后,都为着自己的一份利益而挣扎求存着。作为时代的产物,《战国策》行文纵横恣肆、雄隽华赋,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时代特点以及策士的风采和说苑盛况,对后代史学、心理学、文学以及论辩艺术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论辩艺术的产生、特点及影响

(一)论辩艺术的践行者——策士

1、策士阶层的产生及其发展

战国时间,周天子势弱,诸侯并起。社会的变革导致分封制瓦解,奴隶主阶层兴起。旧的制度瓦解,心的生产关系开始建立。社会的剧变一方面导致了社会的动乱以及礼乐的崩坏,到了“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战国策·刘向书录》)的境地;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王侯供养食客的风尚,为文人策士发挥才智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舞台。国君为了发展求存,保住一方基业,不得不重视人才、广求良策;王侯将相为了争权夺利、求名求财,也不得不礼贤下士,广求贤良。这就促使了策士阶层的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谋臣策士应运而生,她们凭借智谋和边裁,奔走游说,纵横捭阖,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正如刘向所说:‘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捐弃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他们‘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校战国策书录》)。”【1】p2。是时代成就了策士、成就了论辩艺术,为它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天地与纵横驰骋的广阔舞台。当策士的地位开始扶摇而上,各国统治者开始重视招贤纳士、依赖于策士的文韬武略时,策士阶层开始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他们终于寻找到了实现理想的立足点,在社会变革的舞台里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经世致用、得心应手的处理着各种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

2、策士的地位、作用以及品性

时代成就了论辩的艺术,也成就了策士。时代成就了他们的独立,给予他们群体的自信。策士具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一身经天纬地之才,只卖予识货之人,她们秉承着“合则留,不合则去”的观念,寻找着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政治抱负的舞台,凭借着一身才华,活跃于各国政坛,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身份地位。“战国策士追名逐利、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反映了他们正视现实、顺应潮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策士们在人生观上张扬自我,相信‘我’可以掌握命运,更以‘我’的小小血肉之躯向乱世无言地抗争”【2】p88。策士们具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尊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借势而行其事。对于敌人,他们巧言令色,指鹿为马;对于知己,她们又一诺千金,不昔己身。“士如受某人之用,则即忠于其事。反之如未受某人之用,则士对之亦无任何义务。有权利者对于士,可以临时用之。士对于临时用之者之义务,亦只对于其所托之事,或对于在其用之时所发生应办之事,尽忠竭力而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原儒墨》)。士人完全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只为知己者效死力。《齐策四·齐宣王见颜斶》中:“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颜斶又劝告宣王要“无羞亟问,不愧下学。”结果齐王反而“愿请受为弟子”【3】,由此可见当时诸侯对策士的重视以及策士的地位之尊贵。,孟子谈到策士时,也不得不恻然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

对于策士地位以及重要作用,刘勰这样说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这充分肯定了策士的重要作用以及地位。再如《韩策一·秦韩浊泽之战》中记载:“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楚王闻之大怒,召陈轸而告之。”陈轸就为楚王出谋:“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听信了陈轸的计策,一番做作,终于使得韩王相信了楚国的救援之心,与秦国断决裂。结果:“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而楚国却因为陈轸一言而免于刀兵之祸。由此可见,一名优秀的策士对于国家,当真可以起到百万雄师之用。

《史记·苏秦列传》就记载了苏秦游说秦国、赵国,都得不到重用,之后见到了燕文侯,“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并资助了他游说五国之资,这就开始苏秦传奇故事的第一笔,可谓对他有着知遇之恩。苏秦“六国从合而并立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以合纵之策保全了燕赵韩魏齐楚面为秦国所胁迫的危险,报答了六国的知遇,自己也凭借合纵之策身佩六国相印,可谓尊崇之极。而后,苏秦在燕国仕途不顺,也仍然忠诚的对燕王说道:“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4】然后心甘情愿的为了燕国的强大而到齐国去做间谍,哪怕最后因此而受车裂之刑,也没有后悔。《战国策·赵策一》中就有“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的说法,而刘向更在《说苑》中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刘向:《说苑》),可见策士那种为了报答知己而不惜生命的高洁品行多么为人所赞叹。(二)《战国策》论辩艺术的语言魅力以及效用

1、论辩艺术的魅力

策士们善于运用各种逻辑、修辞、心理等论辩技巧,或夸饰铺陈、引经据典、步步紧逼;或巧设寓言、取譬设喻、针锋相对;或倾诉肺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得自己的说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毋庸置疑的说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