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哲学思想简述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敦颐哲学思想简述
摘要:作为理学开山的周敦颐,他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论,完成了儒学伦理“推本太极”的功业而被推为“道学宗主”。
《宋史·道学传》中,周敦颐被认定为孔孟道统的继承者,“得圣贤不传之学”,肯定了他在理学史上的地位,现就简要介绍一下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太极图说》;诚
一、周敦颐受道家影响
周敦颐处世超然自得,尘世名利,雅好山林,他窗前杂草丛生却不锄之,答曰:“与自家意思一般。
”体现出一种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生胸怀,这里似乎有庄子观鱼乐之意,大有脱俗之向。
周敦颐之恬淡远志,无疑深受道家影响,性情上如此,思想上更是如此。
从渊源上看,老学和易学是他思想的两大源泉。
尤其是老学及王弼注《老》《易》中的学说,成为周敦颐的哲学结构和方法的基干。
周敦颐受道家哲学影响之最明显者为《太极图说》,对于“无极而太极”一句,争议不断。
《易传》中只有“无极”概念,而先秦典籍中说到的“无极”多指无穷意,儒家仅论太极,以之为“有”,道家则视其道为无极而太极,即恍惚之道与真精之一的关系。
周敦颐的学说正是承接道家老子的思想而来的,因此,朱熹认为周敦颐“发圣学所未发”,此说法受到陆九渊的批评:“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
夫太极者,实有是理,圣人从而发明之耳,非以空
言立论,使后人簸弄于颊舌纸笔之间也。
无极二字,出于老氏《知其雄章》,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
《老子》首章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卒同之,此老氏宗旨也。
无极而太极,即是此旨。
”陆九渊虽与朱熹的观点有差异,但是他指出周敦颐这一思想来自于老学则不误。
总之,周敦颐的思想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家化的儒家思想,融合儒家与道家,成为宋明理学的开端。
二、《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是一套宇宙生成系统,它的发展模式是太极——阴阳——五行——万物。
《太极图说》认为,宇宙的最初阶段是“无极而太极”,“无极”是指无形无象的最高实体,“太极”指的是最大的统一体。
宇宙最原初实体为太极元气,太极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变化交合形成五行,各有特殊性质的五行进一步化合凝聚,从而产生了万物。
《太极图说》的宇宙发生学说表明,世界在本质上是从某种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是某种在时间过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太极作为未分化的原始实体,它的运动是阴阳产生的根源。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突出了宇宙本质上是运动的。
运动的过程是动静两个对立面的交替和转化,“动极而静,静极复动”,“动”的状态发展到极点,就要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变化为“静”。
同样,“静”的状态发展到极点,就又要转化为“动”,整个宇宙过程中任何一种特定的运动状态都不是恒常不变的。
《太极图说》给我们展现出了宇宙万物如何化生,
人作为天地间最有灵气的生物是如何成己并且如何成圣这一整套
理论模式,其中也不乏包含着一些具有辩证意义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
三、以诚为本的圣人之境
自思孟学派提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以后,“诚”这一范畴一直被儒学所重视,李翱力倡“性命之道”,糅合儒、佛,更把“诚”规定为“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而与天地合一的“圣人”境界,进一步提高了“诚”在儒学伦理思想中的地位。
这在周敦颐这里显得尤为突出,“诚”不仅成了宇宙的精神实体,而且又是“圣人之本”和一切伦理道德的根基。
他提出“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认为一个“士”应把成贤成圣作为一生追求的理想目标,应该“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
黄宗羲指出:“周子之学,以诚为本,从寂然不动处握诚之本,故曰主静立人极”《宋元学案卷十二》。
《太极图说》说:“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矣。
”他认为,人得阴阳五行的优秀材料而生,为万物中最灵的。
身体既然生成了,精神发生,就有知识了,刚柔善恶等品质相互影响,万事层出不穷。
所以必须建立一个最高标准,叫做“人极”,人极的内容就是“中正仁义”,而以“静”为主。
这种“中正仁义而主静”的境界,也就是“诚”的境界。
周敦颐自己解释“主静”说:“无欲故静”。
所谓“静”就是安定、安宁。
所谓“无欲”,就
是没有私欲的干扰。
他认为,人能“无欲”,仁义道德的本性也就发挥出来了,这就是他所说的“诚”的境界。
圣人为什么要以“诚”为本?这是因为“诚”自有妙用,周敦颐说:“寂然不动者,诚也。
感而遂通者,神也。
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
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
诚、神、几,曰圣人。
”《通书·圣》,“寂然不动”也即《诚几德》章所说的“诚无为”,意为至静无思,此谓“诚”之体。
“神”即“诚”之用,它能通达明照,是“诚”所固有的一种神妙的认识功能。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意即善恶之未形。
这是说,“诚”作为道德的本体,本身就是一种先验而神妙的认识主体,一旦感应而动,不必通过思虑,即能明照一切,自可直觉微而未形的善恶。
圣人以诚为本,就具备了“诚”、“神”、“几”三者统一的品格,“圣,诚而已矣”《通书·诚下》。
作为圣人之本的“诚”,是“寂然不动”的,只有主静,才能达到与“诚”合一的境界,也才能“立人极”,也才能达到圣人之境。
参考文献:
[1]方克立,李兰芝.中国哲学名著选读[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钱穆.宋明理学概述[m].九州出版社,2010.
[3]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姜乐(1987-),男,安徽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