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实验诊断血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二)中间细胞区变化的临床意义 1.幼稚细胞及白血病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参考值:0.5%~5%; 绝对值为(0.05~0.5)×109/L
20
(1)增多: 1)寄生虫病:如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2)变态反应(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
物过敏、食物过敏、荨麻疹等。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等; 4)传染病 5)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慢粒 6)内分泌疾病
膜炎等。 ③急性感染恢复期等。
(2)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23
(三)淋巴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参考值:20%~40%
1.增多 (1)原发性增多:如急淋、慢淋等。 (2)继发性增多:
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 风疹、水痘等。也可见于结核杆菌、百日咳杆 菌等感染;
②移植排斥反应等。
2.减少主要为放射线损伤。
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炎症: 为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原因。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2)急性中毒:如安眠药中毒等。 3)急性大出血: 4)严重组织损伤或急性溶血:严重外伤、大
手术、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 5)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16
(2)减少:
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为减少, (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所谓的血液三系)
血浆 血细胞
5
血细胞发育过程及命名:
6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验
第一部分 血细胞分析仪检查 血液一般检验的方法有两种—— 传统、单项进行的手工操作方法 血细胞(血液)分析仪法
7
电阻抗法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
一、概述 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报告单的内容包括: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中 性粒细胞减少症;
低于0.5×109/L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17
1)感染: ①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流感。 ②某些革兰阴性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 ③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
2)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18
3)理化损伤 ①药物,如抗肿瘤和免疫抑制剂、氯霉素等; ②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中毒; ③放射线损伤;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 5)免疫性破坏增加:自身免疫疾病(SLE)等。
基本情况 检测指标(细胞参数及细胞直方图) 警告符号 参考值
8
报告单中的检查项目包括: 18项参数和三个细胞直方图。 书P171
9
1.原理 电阻抗型工作原理
10
2.警告符号 3.参考值
11
二、白细胞参数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白细胞(WBC)包括五种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N)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
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 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平均含量,以皮克 (pg)表示。 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指每升红细胞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 表示。
30
贫血形态学分类
贫血类型 MCV MCH MGHC
正细胞性贫血 80- 27- 320100 34 360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单核细胞(M) 淋巴细胞(L)
12
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WBC):成人 (4~10)×109/L
(4000~10000)/μ l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粒细胞(N)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 50%~70%
1
实验诊断
实验诊断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验室的 检查方法,对病人的标本进行化验检查。
标本
血液 体液 分泌物 脱落细胞
2
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 1、确定诊断 2、辅助诊断 3、鉴别诊断
血常规 “三大常规” 尿常规
大便常规
3
血液检查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朱佩琼
4
血液检查
血液是由血浆(占55%)和血细胞(占45%) 组成的红色粘稠混悬液。
(2)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见于伤寒以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之后等.
21
3.嗜碱性粒细胞 参考值:0%~1% (1)增多:
①辅助诊断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等 ②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的鉴别。 (2)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22
4.单核细胞 参考值:3%~8%
(1)增多: ①血液病,如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等 ②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感染性心内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320360
单纯小细胞性 <80 <27 320-
贫血
360
小细胞低色素 <80 <27 <320 性贫血
病因
再障、急性失血、 急性溶血、白血病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 慢性感染等
缺铁性贫血等
24
三、红细胞参数的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 红细胞计数
男性 (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血红蛋白测定
男性 120~160g/L 女性 110~150g/L
25
1.生理变化 (1)增多 (2)减少 (3)性别的差异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1% 单核细胞(M) 3%~8% 淋巴细胞(L) 20%~40%
13
中性粒细胞增多是白细胞总数的增多 最根本最常见的原因。
14
(一)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2.病理变化
15
2.病理变化 (1)增多:总数>10×109/L
26
2.病理性变化 (1)增多:
①相对性增多,如严重吐泻和大面积烧伤等 ②继发性增多,如肺心、先心等。 ③原发性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7
(2)减少:贫血
轻度贫血 男性 Hb<120g/L 女性 Hb<110g/L
中度贫血
Hb<90g/L
重度贫血
Hb<60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L
极重度贫血
Hb<30g/L
28
(二)血细胞比容(HCT)测定 又称红细胞压积(PCV)
参考值:男 0.40~0.50L/L 女 0.37~0.48L/L
1.增多 ①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脱水 ②作为判断血液粘度的指标,对血栓性疾
病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2.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和血液稀释。
29
(三)红细胞三种平均值 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指每个红细胞的平
(二)中间细胞区变化的临床意义 1.幼稚细胞及白血病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参考值:0.5%~5%; 绝对值为(0.05~0.5)×109/L
20
(1)增多: 1)寄生虫病:如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2)变态反应(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
物过敏、食物过敏、荨麻疹等。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等; 4)传染病 5)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慢粒 6)内分泌疾病
膜炎等。 ③急性感染恢复期等。
(2)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23
(三)淋巴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参考值:20%~40%
1.增多 (1)原发性增多:如急淋、慢淋等。 (2)继发性增多:
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 风疹、水痘等。也可见于结核杆菌、百日咳杆 菌等感染;
②移植排斥反应等。
2.减少主要为放射线损伤。
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炎症: 为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原因。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2)急性中毒:如安眠药中毒等。 3)急性大出血: 4)严重组织损伤或急性溶血:严重外伤、大
手术、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 5)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16
(2)减少:
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为减少, (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所谓的血液三系)
血浆 血细胞
5
血细胞发育过程及命名:
6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验
第一部分 血细胞分析仪检查 血液一般检验的方法有两种—— 传统、单项进行的手工操作方法 血细胞(血液)分析仪法
7
电阻抗法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
一、概述 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报告单的内容包括: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中 性粒细胞减少症;
低于0.5×109/L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17
1)感染: ①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流感。 ②某些革兰阴性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 ③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
2)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18
3)理化损伤 ①药物,如抗肿瘤和免疫抑制剂、氯霉素等; ②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中毒; ③放射线损伤;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 5)免疫性破坏增加:自身免疫疾病(SLE)等。
基本情况 检测指标(细胞参数及细胞直方图) 警告符号 参考值
8
报告单中的检查项目包括: 18项参数和三个细胞直方图。 书P171
9
1.原理 电阻抗型工作原理
10
2.警告符号 3.参考值
11
二、白细胞参数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白细胞(WBC)包括五种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N)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
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 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平均含量,以皮克 (pg)表示。 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指每升红细胞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 表示。
30
贫血形态学分类
贫血类型 MCV MCH MGHC
正细胞性贫血 80- 27- 320100 34 360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单核细胞(M) 淋巴细胞(L)
12
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WBC):成人 (4~10)×109/L
(4000~10000)/μ l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粒细胞(N)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 50%~70%
1
实验诊断
实验诊断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验室的 检查方法,对病人的标本进行化验检查。
标本
血液 体液 分泌物 脱落细胞
2
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 1、确定诊断 2、辅助诊断 3、鉴别诊断
血常规 “三大常规” 尿常规
大便常规
3
血液检查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朱佩琼
4
血液检查
血液是由血浆(占55%)和血细胞(占45%) 组成的红色粘稠混悬液。
(2)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见于伤寒以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之后等.
21
3.嗜碱性粒细胞 参考值:0%~1% (1)增多:
①辅助诊断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等 ②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的鉴别。 (2)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22
4.单核细胞 参考值:3%~8%
(1)增多: ①血液病,如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等 ②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感染性心内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320360
单纯小细胞性 <80 <27 320-
贫血
360
小细胞低色素 <80 <27 <320 性贫血
病因
再障、急性失血、 急性溶血、白血病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 慢性感染等
缺铁性贫血等
24
三、红细胞参数的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 红细胞计数
男性 (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血红蛋白测定
男性 120~160g/L 女性 110~150g/L
25
1.生理变化 (1)增多 (2)减少 (3)性别的差异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1% 单核细胞(M) 3%~8% 淋巴细胞(L) 20%~40%
13
中性粒细胞增多是白细胞总数的增多 最根本最常见的原因。
14
(一)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2.病理变化
15
2.病理变化 (1)增多:总数>10×109/L
26
2.病理性变化 (1)增多:
①相对性增多,如严重吐泻和大面积烧伤等 ②继发性增多,如肺心、先心等。 ③原发性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7
(2)减少:贫血
轻度贫血 男性 Hb<120g/L 女性 Hb<110g/L
中度贫血
Hb<90g/L
重度贫血
Hb<60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L
极重度贫血
Hb<30g/L
28
(二)血细胞比容(HCT)测定 又称红细胞压积(PCV)
参考值:男 0.40~0.50L/L 女 0.37~0.48L/L
1.增多 ①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脱水 ②作为判断血液粘度的指标,对血栓性疾
病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2.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和血液稀释。
29
(三)红细胞三种平均值 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指每个红细胞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