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的MRI诊断价值

子宫肌瘤的MRI诊断价值
子宫肌瘤的MRI诊断价值

子宫肌瘤的MRI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21例MRI 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术后病理对比,以评价MRI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MRI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达95%。结论:MRI对诊断子宫肌瘤有很高的准确率,是一种无创、方便的检查方法,对临床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子宫肌瘤;MRI

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CT、B超对其检查的准确率不高,漏诊率较高。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具有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及无辐射等特点,因而已成为妇科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现将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的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RI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患者。年龄30-52岁,平均45 岁,主要症状:月经不调、月经时间延长、间隔时间缩短、腹痛,3例无症状,经体检发现。

1.2 采用PHILIPS1.5T超导磁共振。检查前排空尿液,取仰卧位,采用体线圈,先行MR平扫SE横断面T1WI和T2WI及冠状面T2WI-SPAIR和矢状面T2WI,部分做T1WI-SPIR,层厚8mm,层间距0.5mm,5例加做动态增强扫描,采用T1W抑脂系列,经肘静脉手推团注Gd-DTPA0.15mmol/Kg,注射流率为1ml/s,于开始注药后约15s立即取相同部位采集15层,无间隔连续4次,时间总计约2分钟。

2 结果

2.1 MRI平扫表现:子宫体积不规则增大,多发者呈分叶状增大,有18例,病灶大多在T1WI、T2WI呈均匀低信号,部分病灶较大者,在病灶内T2WI上出现高低混杂信号。子宫无明显增大者3例,病灶单发,直径小于3cm。有5 例合并单侧或双侧卵巢囊肿。5例合并盆腔少量积液。有1例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2.2 MRI增强表现:有15例病灶呈较均匀强化,有6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本组21例患者中1例因病灶大且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而未作出正确诊断,与术后病理对比,诊断准确率达95%。

3 讨论

3.1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多发生于生育期妇女,以35-45岁发病率最高,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遗传和长期、大量、持续的激素刺激有关。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的诊断与治疗

子宫肌瘤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3-01-04T11:35:18.4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1期供稿作者:栾秀云张文威[导读]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栾秀云张文威(哈尔滨市道里区妇产医院 150010)【摘要】目的讨论子宫肌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史与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子宫肌瘤的处理,根据患 者年龄、症状、肌瘤大小、有无变性、生育要求及全身情况全面考虑。【关键词】子宫肌瘤诊断治疗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以宫体部肌瘤多见,少数为宫颈肌瘤。我院自2008年6月~2012年1月收治子宫肌瘤患者32例,经过临床分析和治疗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现将临床诊疗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2例,年龄28-55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肌壁间肌瘤28例。浆膜下肌瘤4例。 1.2临床表现 1.2.1多数患者无症状,仅于妇科检查或B超检查时偶被发现。 1.2.2阴道流血多数病例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周期缩短,少数病例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主要取决于肌瘤生长的部位。 1.2.3腹部包块下腹可扪及实质性肿块,不规则,特别是在膀胱充盈时腹部包块更为明显。 1.2.4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可有白带增多,黏膜下肌瘤更为明显,当其感染坏死时可产生多量脓血性排液,伴有臭味。 1.2.5压迫症状肌瘤增大时常可压迫周围邻近器官产生压迫症状,尤多见于子宫体下段及宫颈部肌瘤。压迫膀胱则产生尿频、尿急,甚至尿潴留;压迫直肠产生排便困难。 1.2.6腰酸、下腹坠胀、腹痛一般患者无腹痛,常诉有下腹坠胀、腰背酸痛。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可出现急腹痛。肌瘤红色变性时,腹痛剧烈且伴发热。 1.2.7其他症状患者可伴不孕、继发性贫血等。 1.2.8妇科检查子宫不规则增大,质硬,表面呈多个球形或结节状隆起。若为黏膜下肌瘤,有时可见宫颈口或颈管内有球形实性包块突出,表面暗红色,有时有溃疡、坏死。 1.3诊断要点 1.3.1病史及临床表现 1.3.2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B型超声显像显示子宫增大,失去正常形态,肌瘤区出现圆形低回声区或近似漩涡状结构的不规则较强回声。B超能较准确地显示肌瘤的数目、大小及部位。 (2)诊断性刮宫:探测宫腔大小、宫腔形态及不规则突起。并将刮取所得的子宫内膜送病理检查,以除外并存的子宫内膜病变。 (3)宫腔镜检查:直接窥视宫腔形态,可见突出在宫腔内的肌瘤,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方案。 2治疗方案及原则 子宫肌瘤的处理,根据患者年龄、症状、肌瘤大小、有无变性、生育要求及全身情况全面考虑。 2.1随访观察如肌瘤小于妊娠10周子宫大小、无明显症状或近绝经期患者,可3~6个月复查一次。 2.2手术治疗 2.2.1手术指征: 肌瘤大于妊娠10周子宫;月经过多,继发贫血;有压迫症状;宫颈肌瘤;生长迅速,可疑恶性; 2.2.2手术方式: 1)肌瘤切除术:年轻未婚或未生育、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经腹行肌瘤切除。有条件者可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肌瘤。 黏膜下肌瘤可在宫腔镜下行肌瘤切除术,黏膜下肌瘤突出宫颈r]或阴道内者,可经阴道切除肌瘤。 2)子宫切除术:凡肌瘤较大、症状明显、经药物治疗无效、不需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可行子宫次全切除或子宫全切术。若决定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术前应详细检查宫颈除外宫颈癌或癌前病变,术后仍需按常规定期随访。双侧卵巢正常者应考虑保留。若患者已绝经,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可同时行双侧附件切除,如患者不愿切除,也可保留。 2.3药物治疗凡肌瘤小于2个半月妊娠子宫大小、症状较轻、近绝经年龄及全身情况不能手术者,可选择下列药物治疗: 2. 3.1雄激素:丙酸睾酮25mg,肌注,5~7日一次,共4次,经期每日注射一次,连用3日,每月总量不宜超过300mg。或甲基睾酮5~10mg,口服,每日2次,每月用药10~1 5日。 2.3.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α):按说明给药,连续使用3~6个月。用药期间肌瘤明显缩小,症状改善。但停药后肌瘤又可逐渐增大。GnRH-α长期持续使用可致雌激素缺乏,导致骨质疏松症。GnRH-α更适用于拟行肌瘤的术前准备,使手术时易于剥离肌瘤,并减少术中出血。 2.3.3米非司酮:米非司酮12.5~25mg,口服,每日1次,连服3~6个月。不宜长期大量服用米非司酮,以防抗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2.3.4孕三烯酮:孕三烯酮2.5mg,口服,每周2次,连服3~6个月,用药期间需随访肝功能。 2.3.5子宫收缩剂主要用于减少月经量,常用益母草冲剂口服,缩宫素10~20U肌注,或麦角新碱0.2mg肌注等。 2.4有条件者也可行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2.5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处理 (1)孕期无症状者,定期产前检查,严密观察,不需特殊处理。 (2)妊娠36周后,根据肌瘤生长部位是否会发生产道梗阻及产妇和胎儿的具体情况决定分娩方式。若肌瘤位于子宫下段、易发生产道阻塞、胎头高浮不能入盆者,应行选择性剖宫产。

CT检查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CT检查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CT检查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4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患者的CT扫描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CT扫描45例患者中,子宫外形弥漫性增大30例,占66.7%,子宫呈分叶状15例,占33.3% ;26例可见宫腔形态改变,宫腔变小并呈新月形或线状或宫腔扩大,占57.8%。CT平扫子宫肌瘤密度不均匀者16例,占35.6%,较均匀者29例,占64.5%,肿块的边缘一般较光滑平整,无毛刺,边界均较为清晰。CT增強扫描病灶呈低密度36例,等密度4例,高密度5例,部分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结论:子宫肌瘤CT扫描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其对子宫肌瘤临床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ed value of CT examin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uterus myoma.Method:45 cases of CT scaning patients with uterus myoma confirm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and imaging feature was summarized.Result:30 cases of patients were diffuse enlargement in uterine morphology,proportion was 66.7%,and 15 cases of 45 were lobulated in uterine morphology,proportion was 33.3%;and there was 26 cases with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uterine cavity,and uterine cavity became small with crescent or linear shape,or uterine cavity was enpand,ratio was 57.8%;in CT plain scaning,uneven density of uterine morphology was 16 cases,proportion was 35.6%,and even density of uterine morphology was 29 cases,proportion was 64.5%,and shape of tumor was smooth without maocizhuang,and boundary was clear.and in CT enhanced scaning,36 cases was low density of focus,4 cases was equal density of focus and 5 cases was high density of focus,and part of focus was inhomogeneous enhancement.Conclusion:Uterus myoma has characteristic imaging changes in CT scaning,CT examination has high diagnostic valu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in uterine fibroids. [Key words] CT examination;Uterine fibroids;Clinical diagnosis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也是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子宫肌瘤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形成。可按肌瘤所在的部位分为三种: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以肌壁间肌瘤多见[1]。该病发病率较高,好发于30~50岁妇女中,在生育期妇女中发病率为20%。多表现为腹部包块、经期延长、月经过多、下腹疼痛、进行性的贫血等症状,本病发病缓慢,有时可以在体检时发现。本文回顾分析经确诊的子宫肌瘤患者的CT表现,进一步分析了其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价值,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超声在子宫肌瘤诊断中应用价值

超声在子宫肌瘤诊断中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诊断中腹部超声的使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2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40例子宫肌瘤患者使用Acuson超声诊断仪,观察子宫内的异常回声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的回声情况。结果:22例为肌壁间子宫肌瘤,占55%,14例为浆膜下肌瘤,占35%,2例为黏膜下肌瘤,占5%。1例误诊,实为子宫肌腺瘤,1例漏诊,应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结论:腹部超声在子宫肌瘤的诊断上有巨大的作用,能够为临床上子宫肌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巨大帮助,可作为主要的诊断方法。 标签:腹部超声;子宫肌瘤;病例诊断 子宫肌瘤在女性生殖器良性肿瘤中是属于最常见的一种,高发于中年妇女,在适龄生育的妇女中其发病率已经高达20%~25%,可发生于子宫颈、宫颈黏膜下、肌壁间及浆膜下[1],不成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导致了子宫肌瘤的发生[2],而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可以诱发和促进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在没有孕酮而只有雌激素的情况下更是如此[3]。大多数患者因为自身的月经量增多和腹部包块凸起症状就诊而被发现。典型的子宫肌瘤超声是比较容易明确诊断的,可是在与其他疾病相关的时候,特别是症状表现相似时就容易漏诊和误诊,本文特总结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超声诊断的子宫肌瘤40例,来分析和探讨诊断结果和误诊原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0例患者均经过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年龄29~53岁,平均36.7岁,主要症状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紊乱、阴道出血。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Acuson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取仰卧位,适度的膀胱充盈,用探头在下腹纵切、横切扫查子宫。 2结果 40例中肌壁间子宫肌瘤最为常见,占55%(22例)。浆膜下肌瘤次之,占35%(14例),黏膜下肌瘤占5%(2例)。1例误诊,实为子宫肌腺瘤,1例漏诊,应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而在这些病例中,肌壁间子宫肌瘤大部分表现为低回声型的图像,在子宫肌壁内可见椭圆形的均匀状低回声。并且可见内膜线的移位。浆膜下子宫肌瘤多为等回声型表现,子宫表面凸起,肌瘤内部回声与子宫肌壁回声也是基本相似的。黏膜下肌瘤常表现为高回声的图像。

浅谈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

浅谈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 发表时间:2009-06-12T14:44:25.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2月第6期供稿作者:韩永芳[导读]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是妇科的一种多发病,一般大多发生于中年妇女,发病率为20~30%。 浅谈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 韩永芳 (黑龙江省庆安县妇幼保健院黑龙江庆安 152400) 【中图分类号】R71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6-0087-01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是妇科的一种多发病,一般大多发生于中年妇女,发病率为20~30%。子宫肌瘤的发生大多与雌激素过高和长期刺激有关,子宫肌瘤一般多见于初潮后妇女,妊娠时肌瘤会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而加速增长,但是经后一般停止增长,并且能够与子宫逐渐萎缩。 肌瘤可以生长在子宫的任何部位。一般根据肌瘤所在子宫位置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子宫体肌瘤和子宫颈肌瘤。由于肌瘤原发于子宫肌层,当随着肌瘤的不断变大,临床上又根据肌瘤在其增大过程中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可分为肌壁间子宫肌瘤、浆膜下子宫肌瘤、粘膜下子宫肌瘤和阔韧带内子宫肌瘤,其中肌壁间子宫肌瘤最为常见,大约占60~70%。子宫肌瘤是影响女性生殖器官健康和安全的一种重要疾病因素,其常见临床症状有月经紊乱、腹部包块、白带增多和腰酸腹痛等,其中20~50%的患者还可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疼痛、压迫症状、不孕和流产等症状。子宫肌瘤的症状明显与否,一般取决于其生长的位置、瘤体的大小和有无并发症现象有关,常见症状如下:一是子宫出血,主要是由于月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所致,粘膜下子宫肌瘤月经量过多为主要症状,而浆膜下子宫肌瘤基本上不会引起出血症状;二是下腹会随着子宫肌瘤的逐渐增大而出现实质性肿块,尤其是清晨膀胱被充盈时将子宫顶起而使块状物更加明显;三是子宫肌瘤压迫膀胱可以引起尿频或排尿困难现象;四是子宫肌瘤压迫直肠容易出现便秘现象;五是子宫肌瘤发生红色性变或蒂部出现扭转时,可引起剧烈腹痛;六是粘膜下子宫肌瘤出现感染坏死现象时,会产生脓性白带等。 子宫肌瘤是一种比较多变性的疾病,因此对于子宫肌瘤的诊断及治疗就会相应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我们可以凭借妇科医生的检查和经验来进行诊断,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借助于各种辅助性检查手段,如三维彩超、CT、 B超、核磁等,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诊断的正确率。但是,同时在诊断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把子宫肌瘤与妊娠子宫、子宫腺疾病、卵巢肿瘤、盆腔炎性肿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功能性子宫出血病、子宫畸形和子宫肥大症等症状进行详细鉴别区分,不可相混淆。子宫肌瘤的治疗准则,应该是根据患者的年龄大小、症状表现、生育要求、肿瘤大小、生长部位、个数以及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根据临床经验,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一般可以分为非手术治疗法和手术治疗法,其中非手术治疗法包括:一是定期进行随访观察,子宫肌瘤小于3个月妊娠子宫大小,并无自觉症状,则随访时间一般为每2~3月进行一次定期检查,如果子宫肌瘤在观察期间迅速增大或月经量过多时,就应该考虑手术治疗法;二是采取放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只有对流血多并有严重合并症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才采用深度X线外放射以破坏卵巢,或者采用宫腔镭疗以破坏子宫内膜,需要注意的是子宫肌瘤过大或者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患者不宜采用放射治疗方法,否则有可能会引起肌瘤变性;三是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子宫肌瘤小于3个月妊娠子宫大小并月经过多的患者,可采用雄激素进行治疗,一种是用丙酸睾丸酮25毫克进行肌肉注射,每隔5~7天注射一次,月经期每天一次,但每月总量不能超过300毫克,另一种是用甲基睾丸素5 毫克,每日2次舌下含服,每月用药20天。而手术治疗法则包括:一是进行肌瘤摘除手术,这种手术适应于年轻患者,只是将肌瘤摘除,保留子宫,这样还会有生育的机会;二是进行全子宫切除手术,这是子宫肌瘤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子宫肌瘤过大或月经量过多,并且没有继续生育要求的患者,就适宜采取全子宫切除的手术,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子宫肌瘤发生变性并疑有继续恶变的患者,就适宜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治疗。

CT对子宫肌瘤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CT对子宫肌瘤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孟宪安(陕西省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目的:观察CT对子宫肌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CT平扫和增强扫描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90例,并进行分析。结果:CT扫描中,宫腔变性移位有72例,变化不明显者15例;51例见子宫弥漫性增大,17例呈分叶状,12例为游离的实质包块;55例密度较均匀,29例见密度不均匀。结论:CT在诊断子宫肌瘤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CT;子宫肌瘤;诊断价值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好发于子宫平滑肌上,又称子宫平滑肌瘤。以30 50岁妇女多见,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阴道出血、月经改变、腹部疼痛、白带增多等,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只在体检时被发现。利用CT能准确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且能显示肿瘤的变性、坏死及钙化[1]。现我院利用CT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影像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5月 2011年5月收治为子宫肌瘤患者共90例,全部患者均用CT检测和手术、病理确诊为子宫肌瘤。年龄为25 53岁,平均37.5岁。临床表现为月经改变(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量增多、阴道不规则出血)67例,腹部疼痛26例,伴有尿频、尿急、继发性贫血等,19例无明显症状,于体检发现腹部肿块前来就诊后确诊为子宫肌瘤。 1.2扫描方法:采用西门子ART全身CT机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在检查前6h口服2%泛影葡胺600ml充盈肠道,检查前1h憋尿以充盈膀胱,扫描基线为耻骨联合上缘,向上扫描整个盆腔脏器,至器官消失为止,扫描层厚5mm,层距2mm。增强扫描运用静脉滴注300mg/ml碘帕醇80ml,做动脉实质期扫描。 1.3统计学方法:采集的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子宫宫腔改变:宫腔变性移位有72例,占80%,可见部分宫腔呈新月形或线形变小,部分宫腔扩大,内可见液性密度影,形状无规则。空腔形态、大小变化不明显者15例,占16.67%。宫内见节育环59例,占65.56%。 2.2子宫大小及轮廓的改变:CT扫描中,51例见子宫弥漫性增大,占56.67%,其中部分肌瘤较大者子宫外形呈不规则状。17例呈分叶状,为突出于子宫表面直径约3 13cm的实质性包块,占子宫弥漫性增大例数的3 3.34%,其CT表现为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可单发也可多发,边缘光滑。12例为游离的实质包块,占子宫弥漫性增大例数的23.53%,CT表现为肿块较大,最大为30cm?17cm?23cm,边缘光滑完整,加薄层扫描可见大多数肿块与子宫有一定关系,有少部分发现肿块和子宫关系不大。 2.3密度:55例密度较均匀,占61.11%, 低于或等于子宫肌

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

---------------------------------------------------------------最新资料推荐------------------------------------------------------ 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 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作者: 赵静萍单位: 文水县人民医院,山西文水 032100 【关键词】子宫肌瘤诊断病例分析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良性肿瘤。 多见于 30 岁~50 岁育龄期妇女的子宫体部。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妇科检查时偶尔发现。 子宫肌瘤的临床症状与肌瘤的生长部位、生长速度、大小等有关。 1 子宫肌瘤临床表现主要症状表现为: 月经改变,如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压迫症状,如尿频、排尿障碍、便秘等;疼痛,肌瘤本身不会引起疼痛,一般最常见的症状是下腹部坠胀、腰背酸痛等;肌瘤发生红色变性时,腹痛剧烈且发热;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可出现急腹症; 阴道分泌物增多;贫血;不孕。 肌瘤的分型为: 一般可分为浆膜下肌瘤、壁间肌瘤和黏膜下肌瘤三种。 可为单一的,也可为数目很多的。 子宫可均匀性增大,表面光滑,也有的表面凹凸不平,大小不等。 1 / 6

当肌瘤生长较大或过速时,易发生肌瘤变性,如玻璃样变。 若继续发展,则较多组织液化,最后形成囊性变。 由于钙盐沉积于肌瘤中,也可发生钙化。 在孕期及产褥期的肌瘤可发生红色变性。 2 子宫肌瘤的超声声像图子宫肌瘤的声像图表现各异,取决于肌瘤的大小、部位和生长的时间长短。 肌瘤为多发或位于子宫表面时,子宫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单发的小肌瘤位于肌层内时,子宫形态和大小均无明显异常。 宫腔线可因肌瘤的压迫变形、移位,黏膜下肌瘤宫腔线不规则,宫腔内可见中等回声或低回声区。 子宫肌瘤声像图以低回声为主,根据平滑肌组织及纤维组织的构成和排列不同,其回声分布有所差异。 以平滑肌组织成分为主的肌瘤,其回声低,后方有声衰减;纤维组织增多时,肌瘤的回声相对增强;肌瘤较大时会发生囊性变,相应部位会出现低回声或无回声区。 若肌瘤有钙化时,钙化部分呈强回声带,后方伴声影。 较大的肌瘤内呈旋涡状回声,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衰减。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 彩色血流信号多分布在肌瘤病灶的周围,呈ldquo;环状rdquo; 特征。 3 病例分析我们采用美国 GE 2019 型实时超声仪,探头为 3. 5 MHz 凸阵式探头,嘱患者适度充盈膀胱后,对子宫及双侧

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

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 张凤昌,温立俊,王艳艳,孙红杰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大庆163311) 摘要目的:探讨怎样提高子宫肌瘤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46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术前妇科检查和超声诊断,与术后临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6例术前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者与术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 95.7%,误诊2例,占4.3%。结论:对典型的超声图象与临床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提高子宫肌瘤超声诊断 的准确率。 关键词子宫肌瘤;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3.74,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434.2012.12.030 子宫肌瘤为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依据临床表现和肿瘤的生长部位,可分为粘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和浆膜下肌瘤。为了提高子宫肌瘤的诊断准确率,我们对2011-05 2012-02经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并且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的46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6例患者,年龄26 53岁,平均44岁,均为已婚妇女。其中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增大且伴不规则阴道流血1 5年者36例,痛经3例,下腹胀痛不适3个月 1年者5例,阴道异常分泌物3个月者2例。浆膜下肌瘤8例,壁间肌瘤32例,粘膜下肌瘤4例,混合型肌瘤2例。 1.2方法采用东软flying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lgk8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壁凸阵探头频率3.5MHz。患者常规膀胱中度充盈,经腹部多切面探测子宫切面大小、形态,仔细观察肌瘤大小及生长部位、回声特点等一般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观察肌瘤内部和周边血流情况并详细记录,部分月经期病人经后再次复查确诊。 2结果 46例患者术前经超声检查均诊断为子宫肌瘤,其图像显示子宫形态失常,呈局限性隆起、体积增大,子宫肌壁间见低回声、强回声或等回声块状影者29例;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而前后壁回声不均匀,见7 18mm大小结节状回声者11例;子宫大小正常,内膜增厚,呈团状强回声者6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依据子宫肌瘤的大小、生长部位、肌瘤数目的多少及有无并发症等,超声图像上可见,子宫体积呈不同程度的增大,形态可呈圆形或不规则型。子宫肌瘤回声可见低回声型、强回声型和混合回声型:低回声型肌瘤回声较子宫肌层回声弱,呈实质性回声;强回声型可见肌瘤回声较子宫肌层回声强,瘤体周围有低回声环;混合回声型多见于多发性子宫肌瘤,肌瘤界面模糊,瘤体回声强弱不等,瘤体深部回声减弱或衰减呈不均质。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因为雌激素水平增高致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大多数妇女绝经后随着激素水平的下降,肌瘤可随之缩小。好发于40以上的中年妇女,常见年龄35 45岁,可生长于子宫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肌壁间肌瘤最多,可单发或多发,一般为球形实质性肿瘤。临床上按子宫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可分为:①黏膜下肌瘤:肌瘤突入子宫腔内,表面由子宫粘膜覆盖;②肌壁间肌瘤:肌瘤位于子宫肌壁间,周围由肌层包绕;③浆膜下肌瘤:肌瘤突出于宫腔表面,由子宫浆膜层覆盖。浆膜下肌瘤若向阔韧带内生长,称为阔韧带内肌瘤;④子宫峡部肌瘤:肌瘤生长于子宫峡部[1]。 本组46例子宫肌瘤手术病人中,40 50岁的37例占80.4%,其中肌壁间肌瘤30例,占81.0%。临床表现与肌瘤的大小、生长部位及多少有关,主要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子宫出血表现;较大的肌瘤可伴有下腹坠胀不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便秘等压迫症状;粘膜下肌瘤合并感染时可伴有脓血性白带增多、腹痛及不孕等;瘤蒂较长的浆膜下肌瘤易发生扭转,可出现急性腹痛,要与异位妊娠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等鉴别。 子宫肌瘤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因肌瘤的大小、多少、生长部位以及是否变性等不同而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表现为子宫形态失常、边缘突起、体积增大、子宫壁回声强弱不等、内膜线偏移、宫外肿块等声像图改变,瘤体内部的回声可有低回声、等回声、稍强回声等,其回声可均匀也可杂乱[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瘤体周边可见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有时瘤体内部也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子宫极度后倾后屈者经腹部探查时,后屈的宫体极易误认为是后壁肌瘤,应注意以免误诊。部分有剖宫产史的患者,膀 6641Vol.23No.12Journal of Aerospace Medicine Dec2012

浅析彩超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价值

浅析彩超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价值 发表时间:2018-01-12T16:20:10.46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3期作者:赵亚男[导读] 彩超检查子宫肌瘤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在通过典型超声图像与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可降低子宫肌瘤的误诊率。 黑龙江省绥化市妇幼保健院 15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彩超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7月~2016年8月在我院通过B超检查后又经彩超检查的162例子宫肌瘤患者,将其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再根据术后患者病理结果,对比患者彩超诊断及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全部患者经彩超诊断子宫肌瘤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子宫肌瘤患者约占82.7%,子宫腺肌病约占13.6%,卵巢囊肿约占3.7%。在术后病理结果与彩超检查的符合情况上,诊断子宫肌瘤的符合率为97.%;子宫肌腺病的符合率为77.3%;卵巢肿瘤无符合病例。结论:彩超检查子宫肌瘤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在通过典型超声图像与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可降低子宫肌瘤的误诊率。关键词:彩超;子宫肌瘤;诊断 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uterine myoma. Methods: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o select 162 cases of hysteromyoma from July 2014 to August 2016 in our hospital aft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and make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ir clinical diagnostic data. According to the pathological results of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the coincidence rat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diagnosis and pathological results was compared. Results:all th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hysteromyoma after operation. The diagnosis of uterine myoma was 82.7%,the adenomyosis accounted for about 13.6%,and the ovarian cysts accounted for 3.7%.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athological results and postoperative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n the diagnosis of uterine fibroids,the coincidence rate was 97%;adenomyosis coincidence rate was 77.3%;no cases of ovarian tumors. Conclusion:the coincidence rat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diagnosing uterine fibroid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pathological findings. The analysis of typical ultrasonic images and clinical symptoms can reduce the misdiagnosis rate of uterine fibroids.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uterine myoma;diagnosis 关于女性生殖器疾病,子宫肌瘤是较为常见的。主要针对人群为30~50岁女性,近些年子宫肌瘤发病率不断上升。当今,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可经彩超检查能够了解患者肌瘤的大小、数量及具体位置。因此彩超在子宫肌瘤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组研究主要针对近些年在我院经彩超检查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再通过对比分析超声图像和病理结果,可得出彩超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6年8月经B超检查初步诊断为子宫肌瘤又通过彩超检查的162例患者,年龄为30~50岁,平均年龄为(38.2±9.3)岁。全部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并术后均通过病理证实。在术中标本取材后经光镜检查。 1.2 方法 本组研究患者应用探头频率为3.5-6MHz的GELOGIQ3彩色超声诊断仪。在彩超检查过程中,患者应保持仰卧位,经腹部应膀胱充盈,经阴道排空膀胱,经多切面经腹经阴道检查。严密观察患者子宫大小、形态、宫壁回声、有无团块、团块的边界以及内膜是否移位等。同时采用CDFI对病灶血流分布以及子宫肌层进行观察,并需PW显示血流频谱及相关参数。需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对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术后病理结果 本组162例患者中,在通过彩超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术后进行病理诊断。其中子宫肌瘤患者134例,约占82.7%;子宫腺肌瘤22例,约占13.6%;卵巢囊肿6例,约占3.7%。 2.2 术后病理结果与超声检查的符合状况 在术后病理结果与超声检查的符合情况上,诊断子宫肌瘤的符合率为97.%;子宫肌腺病的符合率为77.3%;卵巢肿瘤无符合病例。在符合率方面,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病与卵巢肿瘤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当患者出现子宫肌瘤时,宫壁会呈现不对称增厚,因此宫腔中的内膜线由于不居中而移位。当子宫肌瘤变性之后,会在实质内存在不规则低回声区或液性暗区。经阴道探查能够有效鉴别出较小肌瘤及宫颈部肌瘤。超声检查可及时发现内膜病变,尤其对于经阴道超声更加敏感,图像更加清晰。同时也可根据内膜异常的回声与患者临床症状在早期进行诊断。彩色多普勒可清晰显示出病灶处血管分布、血流及阻力指数变化,提高了超声诊断的子宫肌瘤的准确性,。 子宫肌瘤可在子宫任何部位生长,多为肌壁间肌瘤。子宫肌瘤构成成分包括平滑肌细胞以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在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辅助检查下,子宫肌瘤易被诊断出,其中彩超是最常使用方式。其中子宫肌瘤超声回声的大小可判断出肌瘤平滑肌细胞与纤维结缔组织的比例,并在子宫肌瘤外表面形成假包膜,观察可在声像图中肌瘤周围的边界处。由于子宫肌瘤的声像图较为特殊,因此诊断较为容易,但同样是由于这个原因,也易造成误诊的。在本组研究对象中,术后病理诊断与彩超检查子宫肌瘤的符合率为97.0%,可看出其符合率较高,但对于一些不具有声像图特征的子宫肌瘤要提起高度重视,进行鉴别诊断。 子宫腺肌病的病因为子宫内膜良性侵入到子宫肌层中,病灶的存在通常表现为弥漫性,当局限性存在时变会发展为腺肌瘤。在术前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的鉴别工作是非常艰难的,当两种疾病并存时应严密诊断,以免发生漏诊,需根据术后病理结果进行确诊。彩超能够有效显现出子宫肌瘤的声像图特征,还需准确测定计算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本组研究中经彩超检查,术后病理结果与彩超检查诊断子宫腺肌病的符合率为77.3%,因此体现出彩超在诊断子宫肌腺病上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在本组研究中有5例患者出现误诊现象,主要原因为星点状彩色血流和子宫肌瘤的回声比较相似,因此导致误诊。

子宫肌瘤治疗

子宫肌瘤治疗 由于子宫肌瘤在生长之初不易被发觉,而一旦发现、确诊之后以及在治疗中,对患者的精神和机体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子宫肌瘤又有女性生殖健康的“潜在杀手”之称。对于子宫肌瘤的成因,目前认为,与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和流产、分娩等因素有关。因为大部分子宫肌瘤患者绝经年龄延迟,而绝经后,随着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肌瘤会自然萎缩。子宫肌瘤是否有症状,取决于肌瘤的生长部位和大小。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子宫腺肌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对女性的危害,主要是月经过多、严重贫血、不育、感染及压迫症状。传统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症状轻的患者,若子宫大小不超过孕12周的大小,则不必手术,只要每3个月去医院复查一次,随时注意肌瘤的变化即可。特别是对于近绝经期的患者,因其绝经后肌瘤有自然萎缩的可能,所以一般都主张保守治疗。手术方法也有不同选择,希望保留生育能力者,肌瘤为单个的可开腹剔除肌瘤,保留子宫;黏膜下肌瘤蒂细长已脱出于阴道内者,可经阴道行肌瘤摘除术;年龄大而无生育要求者可开腹行全子宫切除术,其中不满50岁,在确认卵巢无病变时,可保留一侧卵巢,尽可能不影响女性内分泌功能。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雄激素治疗,以对抗体内过高的雌激素,使子宫内膜萎缩,血管及肌层收缩,减少月经量。这种药物治疗适用于月经过多、贫血不严重,子宫增大在孕8周大小以下的患者。 一“切”难解千愁 在选择治疗方法的同时。不能忽略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传统的手术治疗有全部或部分切除子宫的方式,但这种手术改变了内生殖器的完整性,会给患者及其配偶在心理上造成较大的创伤,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夫妻生活质量。药物治疗主要是减少体内雌激素的产生或对抗雌激素的作用,疗程长、见效慢、疗效差、费用高,药物治疗对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骨质代谢及第二性征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外科学治疗疾病通常采用“开刀”这种特色性手段,难免给患者带来人为损害性创伤。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的子宫肿瘤,在生育年龄的妇女中很常见。肌瘤的生长部位如压迫输卵管影响精子、卵子的运行会造成不育。一旦能够妊娠,在孕期肌瘤即会随着子宫的增长,尤其在孕中期以后,迅速长大,发生“变性”,产生腹痛、发烧等症状。子宫肌瘤有时也容易造成流产、早产。一般来说,患有子宫肌瘤妇女,只有直径2厘米以下的浆膜下肌瘤,可以妊娠。但妊娠前子宫肌瘤直径已超过3厘米,则肌瘤于孕期长大、发生变性及造成流产、早产的机会增加;若肌瘤直径虽然不足3厘米,但生长部位不好,如在宫腔内,或宫颈上,由于压迫输卵管影响不育等情况,最好是先做手术剔除肌瘤再怀孕。凡有子宫肌瘤的育龄妇女,一定要在妇科医生的检查后再决定是否妊娠。 子宫肌瘤何时该切 据统计,在35岁以上的中年妇女中,很多人患有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恶化的概率很小,

子宫肌瘤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子宫肌瘤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B超室徐海存 子宫肌瘤在育龄女性中是多发疾病,也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生育年龄妇女约20%~25%有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 子宫肌瘤常见的症状有:①子宫出血:月经量过多,主要有粘膜下肌瘤及肌壁间肌瘤引起;②腹部肿块:病人无意中触到包快或查体时发现;③不孕或压迫感。 根据子宫肌瘤发展过程中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三种:①肌壁间子宫肌瘤,②浆膜下子宫肌瘤;③粘膜下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常为多个,各种类型的子宫肌瘤可发生在同一子宫,称为多发性子宫肌瘤, 一、子宫肌瘤的超声表现: 1.二维超声表现 (1)子宫增大、轮廓变异及肌瘤分布:根据肌瘤大小、数目及生长部位不同决定子宫大小及形态变异。子宫可均匀性增大或不规则增大。应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声像图。肌壁间子宫肌瘤和粘膜下子宫肌瘤子宫常均匀增大;浆膜下子宫肌瘤、较大或数目较多的肌壁间子宫肌瘤常导致子宫不规则增大。

(2)宫内回声改变:子宫肌瘤内回声很复杂,是根据肌瘤结缔组织纤维多少及有无变形而定。多样的内回声如下: 1)子宫肌瘤呈衰减回声:未有变形的肌瘤或较小的肌瘤,一般瘤体呈衰减回声而宫壁为中等回声。 2)子宫肌瘤呈栅栏状回声:肌瘤较大出现强暗相间栅栏状回声,可能有区域性玻璃样变。 3)花纹状反光较强回声:这种肌瘤结缔纤维组织较多,瘤体呈反光较强的花纹状。 (3)子宫肌瘤变性的声像图 1)玻璃样变:玻璃样变其切面失去旋涡状切面而变为同质样,其回声较为衰减。 2)囊性变:玻璃样变进一步发展,液化而形成数目、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严重者液化连成大囊样回声。 3)脂肪样变:瘤体内可见区域性反光较强的回声,其与肌瘤之间界限清晰,有时可见整个瘤体为强回声团块,边缘清晰或模糊。 4)钙化:瘤体钙化有各种形式,可见肌瘤包膜钙化光环或瘤体内弥漫性钙化斑或局灶性钙化斑块或声影。 5)红色变性:常在妊娠期或产褥期发生急性腹痛、肌瘤明显衰减

子宫肌瘤诊治指南

子宫肌瘤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绝大多数子宫肌瘤是良性的。但由于子宫肌瘤倾向于多发,因此,在育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肌瘤可能逐渐增大增多,肌瘤剔除手术亦有可能复发。子宫肌瘤的恶变(即肉瘤变)率很低,约为0.4-0.8%。但仍需警惕恶变风险。 疾病分类 子宫肌瘤按肌瘤所在部位分宫体肌瘤(92%)和宫颈肌瘤(8%)。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粘膜下肌瘤。 多个或多种类型的肌瘤可发生于同一子宫,称为多发子宫肌瘤。 发病原因 1.子宫肌瘤的组织发生 子宫肌瘤的组织起源目前意见尚未一致,有人认为是由未成熟的子宫壁平滑肌细胞增生所产生,也有学者认为是发生于子宫血管壁的平滑肌组织,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Townsend通过X连锁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dehydrogenase,G6PD)的同工酶分析发现从同一子宫而来的随机分布的不同肌瘤的平滑肌细胞都具有完全相同的G6PD电泳类型,这提示这些肿瘤起源于一个单个的肌瘤平滑肌细胞,即每一个子宫肌瘤都是以单细胞起源的,随后的研究(Mashal RD,1994)是在X染色体上,在雄激素受体基因中,包含三脱氧核苷酸重复的克隆试验,这个基因座比G6PD同工酶基因座具有高度多态性,这种单克隆试验与多数肌瘤是单一起源的结果是一致的,故认为子宫肌瘤是衍生于单个肌瘤平滑肌细胞的单克隆肿瘤,多发性子宫肌瘤可能是由于在子宫肌层内多灶性潜伏的细胞所形成的多源性单克隆肿瘤,组织学研究发现生长时期不长的微小子宫肌瘤不但富有含肌丝的成熟平滑肌细胞,而且也发现有似孕18~20周胎儿子宫中见到的未成熟平滑肌细胞,推测人类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是来自子宫内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增生,分化为平滑肌细胞而形成子宫肌瘤的。 2.子宫肌瘤的遗传学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Rein就指出体细胞突变是肌瘤形成中的起始事件,体细胞突变包括从点突变到染色体丢失和增多的多种染色体畸变,首先是单克隆起源的体细胞突变,并对突变肌细胞提供一种选择性生长优势,其次是多种与肌瘤有关的染色体的重排,细胞遗传学一致证实子宫肌瘤具有染色体的结构异常,一

子宫肌瘤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分析

子宫肌瘤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不详更新时间:2012-6-13 23:05:27 摘要:目的:探讨CT检测子宫肌瘤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的9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进行详细研究。结果:95例患者中子宫弥漫增大66例,为69.5%,子宫外形不规则、呈分叶状29例。CT平扫子宫肌瘤密度均匀患者61例,为64.2%,不均匀者34例。CT增强扫描子宫肌瘤表现,低密度者76例,等密度者8例,高密度4例,混合密度7例。结论:CT检查对临床诊断子宫肌瘤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CT;子宫肌瘤;平扫;增强扫描 文章通过对95例子宫肌瘤患者的病例分析,探讨CT检测在诊断子宫肌瘤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就诊的95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5~56岁,平均41.6岁,其中30~56岁患者89例。95例患者中,有月经不调症状39例,腹痛症状16例,腹部有肿块者14例,有不孕、尿频等其他症状者9例,17例患者无临床症状,体检发现肿瘤来我院就诊。 1.2 CT检测:平扫:患者检测前3 h口服500~1 000 ml的泛影葡胺液,溶液浓度为1.5%,使肠道充盈,检查前1 h开始憋尿,使膀胱充盈。阴道塞纱布卷,使用Ge;lightspeed Qx/i多层螺旋CT,由耻骨联合上缘向上至盆骨腔病变或器官扫描,层厚10 mm,层距10 mm,病变区层厚层距加5 mm扫描。增强扫描:患者平扫后常规准备静脉注射优维显50~100 ml,扫描病变区加扫1~3层,延长8 min。 2 结果 2.1 CT平扫表现:子宫大小、轮廓的改变:CT扫描显示95例患者中66例患者子宫呈弥漫性增大,为69.5%。肌瘤较大者,子宫外形态不规则,有分叶状。56例患者包快突出与子宫表面,为58.9%,单发或多发,边缘整齐。17例患者包块游离,为17.9%,肿块大、边缘完整,部分与子宫关系不明确。宫腔改变:78例患者宫腔变形移位,为82.1%。CT显示宫腔变小,形状呈线状或新月形。少数宫腔扩大,内可见液性密度影,形态不规则。17例患者CT显示宫腔大小、形态变化不大。为16.8%。67例患者宫内节育环,为17.9%。密度:63例患者CT检查显示子宫肌层密度较为均匀,为66.3%,密度与正常子宫肌层密度相近或略低。此类患者多是突出于子宫的肿块或子宫弥漫性肿大。32例患者子宫肌层密度不均匀,为3 3.7%,CT表现不统一,可见不规则密度影、旋涡状、层状结构、部分可见高密度硬,多见于游离性实行包快。相邻组织器官变化:直肠受压变扁4例,为 4.2%,乙状结肠受压变扁3例,为3.2%,膀胱受压变形32例,为33.7%。 2.2 CT增强表现:患者子宫肌瘤较大者,内部密度不均匀,边缘清晰,肿块周围环绕密度稍低的假包膜。大多患者子宫肌瘤强化密度比正常子宫肌稍高,约为13~26 Hu,内部可见旋涡状或层状结构。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一种良性肿瘤,部分有阴道出血、腹部触及肿物和压迫等症状,或无症状表现。子宫肌瘤的确切病因目前尚未明显。有观点认为病变与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长期受雌激素刺激,子宫肌瘤生长过快,由于供血不良发生不同变性。肌瘤的增大,造成缺血严重,从而继发变性。 目前较为普遍的子宫肌瘤诊断方法为B超检查,B超检查费用较低,操作方便、无辐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患者有肠道气体多,肿块较大无法确定其来源者,或者子宫肌瘤多样变性状况,B超检查无法明确诊断。CT是用X线束对人体部位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的技术,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测量人体,将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通过对数据的处理,给出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图像,人体内任何部位细小病变都能被发现。CT图像以不同的灰度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吸收程度,低吸收区用黑影表示,高吸收区用白影表示。CT的密度分辨率较高,即使极小的密度差,也能形成对而成为图像。因此由软组织构成盆部器官,吸收系数与水接近也能显示,并且能良好显示在解剖背景上的病变图像。B超无法确诊的病变能够通过CT检查清晰显示,确诊[1-3]。 CT检查可清晰显示女性生殖系统及盆腔组织结构及妇科疾病病变部位、大小、范围、形态、数目、边缘、密度和邻近组织结的关系。尤其是肿块性病变,CT有非常高的空间和密度分辨力、定位和定性准确率。CT检查能及时发现肿块,且在手术前详细了解肿块的内部结构和周边关系,清楚恶性肿瘤的分期、盆腔腹膜后淋巴结和其他器官的转移情况,在临床诊断子宫肌瘤中有较高价值和临床意义。 4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