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协调障碍

中枢神经协调障碍
中枢神经协调障碍

中枢神经协调障碍

————————————————————————————————作者:————————————————————————————————日期:

神经康复学试卷(B卷)

诚信考试,考试作弊者将不授予学士学位! (详见学校学士学位授予细则文件) 《神经康复学》考试试卷(B卷)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考试日期:年月日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10分) 1、突触的可塑性: 2、亨特综合征: 3、神经康复学: 4、阿尔兹海默病: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8分,正确打√,错误打ㄨ) 1、在多发性硬化的影像学检查中,CT是诊断多发性硬化最有效的辅助手段。( ) 2、偏瘫急性期正确的体位摆放应该是将患侧肢体置于抗痉挛体位。() 3、吉兰-巴雷综合征是导致急性弛缓性瘫痪最常见的原因。()

4、脊髓炎急性期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失用综合征为以后康复创造条件。() 5、静止性震颤常为帕金森病的首发症状。() 6、神经生长因子是影响中枢神经可塑性的外在因素。() 7、在诊断为AD的人群中,女性患病率低于男性。() 8、面神经炎的发病部位位于茎乳孔以上面神经管内。()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43分) 1、中枢神经的可塑性的核心是() A.对侧半球代偿 B.突触可塑性 C.神经轴突发芽 D.古旧脑代偿 2、急性脑出血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是() A.CR B.DSA C.CT D.MR 3、在运动控制中主要起承上启下作用的神经中枢结构是() A.脊髓 B.脑干 C.基底神经节 D.小脑 4、下列神经促进技术的治疗方法中,强调患者认知能力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的是( ) A.Baboth神经发育疗法

B.Brunnstrom运动疗法 C.运动再学习方法 D.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5、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中不包括( ) A.上睑下垂 B.复视 C.光反射消失 D.内斜视 6、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是() A.脑血栓形成 B.脑栓塞 C.脑出血 D.蛛网膜下腔出血 7、下列脑神经中属于混合神经的是() A.面神经 B.舌下神经 C.视神经 D.外展神经 8、失用症是指() A.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B.偏瘫肢体感觉功能障碍 C.偏瘫患者的触觉障碍 D.偏瘫患者的认知障碍 9、颅脑损伤后记忆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中,不属于内部策略的是() A.背诵

中枢神经主要部位损害的症状

中枢神经主要部位损害的症状 一、大脑半球 大脑半球的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回和脑沟,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大脑半球由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病、肿瘤、感染、颅脑外伤等。下面叙述大脑半球及各叶受损的局部症状(图2—34)。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如言语中枢大多数在左侧半球,部分左利手者则位于右侧。习惯上称左侧为优势大脑半球。近代神经生理学家认为左侧大脑半球在言语、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以及计算等方面起决定作用;右侧大脑半球有高级的认识中枢,主要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间和形状的识别、短暂的视觉记忆和认识不同人的面容等方面起决定作用。但大脑的整体功能很重要,大脑皮质各部是在整体功能的基础上各有其独特的生理作用。 (一)额叶病变时主要引起随意运动、言语以及精神活动方面的障碍。额叶前部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故表现为痴呆和人格改变。可有欣快或易激怒。可产生对侧肢体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这是由于影响了额叶脑桥小脑径路的额桥束纤维。额叶前部的病变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额中回后部有侧视中枢,受损时引起两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刺激性病变时则向病灶对侧斜视。额叶后部受损可产生对侧上肢强握与摸索反射。中央前回处皮质为运动中枢,刺激性病灶产生对侧上肢、下肢或面部的抽搐(Jackson 癫痫),破坏性病灶多引起单瘫,中前回上部受损产生下肢瘫痪;下部受损则产生面、舌或上肢的瘫痪。旁中央小叶损害,如矢窦旁脑膜瘤因影响双侧下肢运动区,产生痉挛性截瘫、尿潴留和感觉障碍。一侧额叶底部占位性疾病(肿瘤)可引起同侧嗅觉缺失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Foster—Kenndey综合征)。左侧(优势侧)半球受损,可产生运动性失语(额下回后部)或书写不能(额中回后部)。 (二)顶叶中央后回为皮质感觉中枢,故受损以感觉症状为主。中央后回的刺激性病灶产生对侧身体局限的感觉性癫痫发作,常常为针刺、电击、偶为疼痛的感觉异常发作,从一处向邻近部位扩展,或扩展至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引起局部抽搐发作。破坏性病变引起精细感觉障碍,如实体觉、两点辨别觉和皮肤定位觉的丧失,一般感觉(触、痛、温度觉)则不受影响。左侧角回皮质损害引起失读。左侧缘上回皮质损害引起两侧运用不能。主侧角回的损害可引起古茨曼(Gerstmann)综合征,此征有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及书写不能四个症状,有时伴失读。右侧顶叶邻近角回损害可引起病人不认识对侧身体的存在,病人穿衣,刮胡子都用右手,认为左侧上下肢不是自己的,称自体认识不能(autotopagnosis)右侧顶叶邻近缘上回处损害有时可见到病人不认为自己有缺陷,否认左侧偏瘫之存在,称病觉缺失(anosognosia)。二者均属体象障碍。任一侧的顶叶病变出现触觉忽略(tactileinattention),即每侧分别试触觉时,病人能认知,如两侧同时给予触觉刺激时,病灶对侧则会不感觉。顶叶占位性病变因可损害视辐射的上部,故可引起对侧同向下象限盲。 (三)颞叶一侧颞叶的局部症状常较轻,尤其在右侧时,故有时也称“静区”。颞叶前部病变影响内侧面的嗅觉味觉中枢即钩回时,即出现特殊的症状,称钩回发作,是一种颞叶癫痫,病人有幻嗅或幻味,作舐舌、咀嚼动作。当癫痫放电向后扩散时,也可出现颞叶癫痫的一些其他症状,如错觉、幻觉、自动症、似曾相识症(deja vu)、旧事如新症或生疏感(jamaisvu)、情感异常、精神异常、内脏症状或抽搐。如白质中视辐射受损害,引起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性盲。左侧颞叶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颞上回后部)租健忘性去语(颞中、下回后部)。一侧颞上回后部听中枢受损时常无听觉障碍,或为双耳听力轻度减退,听中枢周围的听觉联络区受损时,偶现幻听。双侧颞叶损害则引起严重的记忆缺损,见于脑炎后遗症、脑变性病。 (四)枕叶围绕矩状裂的皮质是视觉中枢,故枕叶病变主要引起视觉障碍。根据视辐射损害范围的大小,可表现为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或象限盲,或对侧视野外周新月状缺损。一侧视中枢损害引起的偏盲不影响黄斑区视觉(黄斑回避),对光反射不消失。视中枢刺激性病变引起不成形幻视发作(闪光、暗影、色彩等),可继以癫痫大发作。视中枢周围视觉联络区的刺激性病灶则引起成形的幻视发作。左侧顶枕区可引起视觉失认,即对寻常物体失去认识能力,如给他看钥匙他不认得,但放在他手中接触一下,他即能认

脑变性病(中级整理)

帕金森病 概念: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临床特征: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 病理特征: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路易体(Lewy body)形成 帕金森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迄今为止,PD 的病因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倾向于与年龄老化、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毒素的接触等综合因素有关。 1) 年龄老化:帕金森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0 岁以前发病少见,提示老龄与发病有关。研究发现,自30 岁以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氧化酶和多巴脱羧酶活力,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然而,仅少数老年人患此病,说明生理性多巴胺能神经元蜕变不足以致病,年龄老化只是本病发病的促发因素。 2) 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 3) 遗传易患性。近年在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中曾发现a 共同核素基因的 Alα53THr 突变。但以后多次未被证实。 4) 家族遗传性: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帕金森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帕金森病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 目前普遍认为,帕金森并非单一因素,多种因素可能参于其中。遗传因素可使患病易感性增加,只有与环境因素及衰老的相互作用下,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衰竭、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细胞凋亡、免疫异常等机制才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而发病。 【病理】 胞浆内出现特征性嗜酸性包涵体--Lewy小体,a-突触核蛋白基因是Lewy小体中重要成分类似改变也见于蓝斑、中缝核、迷走神经背核等,程度较轻, 总之,典型病理特点是: ●进行性黑质和蓝斑核含黑色素多巴胺神经元大量丧失(50%~70%) ●残留的黑质DA能神经元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Lewy体(路易(Lewy)小 体有a-突触核蛋白沉积)

第12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的护理

第12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的护理 学习目标: 1.阐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的护理评估内容 2.列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的护理诊断 3.阐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的护理措施 一、引言 中枢神经功能衰竭(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failure , CNSF)即急性脑功能衰竭(CF),是多种病因所致的一种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死率最高的脏器功能衰竭。常为许多全身疾病和颅内疾病的严重后果,在抢救危重病人的过程中,要早期监测脑功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脑组织,控制脑缺血缺氧的发展。 链接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 一、颅内疾病:1. 感染乙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流脑等。 2.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3.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肿瘤、脑寄生虫病等。 4.颅脑外伤 5.癫痫 二、全身疾病: 1.多系统功能衰竭 2.心脏骤停 3.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肺性脑病、肝性脑病、尿毒症性脑病、 粘液性水肿昏迷及低血糖昏迷等 4.中毒 二、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在询问病史中应注意有无原发病如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 是否存在相关诱发因素如外伤、中毒等。 (二)身心状况 1.症状、体征

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按程度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1)嗜睡:病理性睡眠过多、过深,能被各种刺激唤醒,并能正确做出反应及回答问题,但刺激去除后,又很快入睡。 (2)意识模糊:病人反应慢,回答语言简单、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对刺激的反应不及时、不确切,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昏睡:病人多不易被唤醒,只有在持续强烈刺激(如压迫眶上神经)下能做出睁眼、呻吟、躲避及模糊而简短回答,很快又入睡。 (4)昏迷是意识障碍的严重阶段,临床上将昏迷份三个阶段: ①轻度昏迷(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病人对强烈刺激仍有防御性反应。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等基本生理反应存在。生命体征(呼吸、血压、脉搏等)一般无明显改变。 ②中度昏迷对剧烈刺激可出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呼吸、血压、脉搏出现异常。 ③深度昏迷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及角膜反射消失,肌肉松弛、大小便失禁,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 2.体查 (1)意识可按照Glasgow昏迷计分法,总分为A+B+C,正常人为15分,小于8分提示预后不良,该评分简单易行,比较适用。 链接 Glasgow昏迷量表 (2)体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时,可有中枢性高热。

康复医学详解

康复医学详解 健康:健康是身体,精神好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疾病和虚弱的消除。 康复:(rehabilitation)是达到下述目标的一个过程,旨在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或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提高整体或者局部功能水平为主线,以整体的病人为对象,以提高生存质量最终融入社会为目标康复的方式:A.康复机构的康复B.上门康复服务C.社区康复(CBR)或基层康复 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对象是损伤与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先天发育障碍者。 康复医学组成: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 治疗原则:早期介入,综合措施,循序渐进,主动参与。 康复医学的对象是患者及其功能障碍

康复医学的核心:功能障碍的康复观。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功能障碍又分为:器官水平的病损、个体水平的残损、社会水平的残障. 工作方式:一般采用多专业联合的作战方式,共同组成康复治疗团队。 康复治疗团队一般为康复医师,包括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假肢和矫形器师、文体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 康复的基本目标:是改善身心、社会、职业功能,使残疾人能在某种意义上像正常人一样过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丧失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广义的残疾包括病损、残障在内,成为人体身心功能障碍的总称。 残疾分类:1.病损:恢复或改善存在的功能障碍;预防和治疗并发症;调整心理状态,加强接受与克服的心理。 2.残疾:利用和加强残存的功能;假肢、支具、轮椅、辅助器的装配和使用,以补偿功能。 3.残障:改善居住和社会环境;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就业,保证受教育和过有意义的生活。 我国残疾分类1.视力残疾2.听力残疾3.言语残疾4.智力残疾5.肢体残疾6.精神残疾残疾预防A.一级预防减少各种病损的发生。最为有效,可降低残疾发生率70%。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诊治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诊治 蚌医一附院ICU 邓晰明 收住ICU的重症患者中,相当一部分病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损害,多数病人症状轻微,短时期即可消失。严重者往往预后不良,应予以重视,最大限度地预防脑并发症的发生。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即脑功能障碍,是多种病因所致的,以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常为许多全身疾病和颅内疾患的严重后果,是临床各科常见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脏器功能障碍。 脑是调节身体各器官的中枢,全身各系统的疾病、代谢紊乱或中毒以及神经系统本身疾患均可影响到脑,严重时导致不同程度的脑功能受损,直至脑死亡。临床上脑功能障碍多见于循环骤停、严重感染、缺氧、代谢紊乱及中枢神经系统本身的感染、出血、栓塞及创伤等。因而在抢救这类危重病患者时,应尽早实施脑保护、及时纠正缺氧及代谢紊乱和清除内、外源性毒性物质。脑功能障碍的预后除与原发病种类有关外,主要与衰竭程度和治疗措施有关。轻型脑功能障碍患者多可恢复,重型每遗有智力、意识和运动障碍,严重者可致死亡。 【病因】 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病因分为颅内疾病和全身性疾病两大类(表1)。 表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常见病因 【发病机制】 脑组织耗氧量很大,脑内能源贮备很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极差。缺氧使组织氧分压<30 mmHg即发生脑内乳酸血症,严重缺氧伴有低血压时脑细胞可死亡。心搏停止2~4 min脑内代谢停止,4~5 min时ATP耗尽,脑细胞肿胀。8 min时即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 脑缺血、缺氧后脑组织内液体积聚形成脑水肿。大脑的不同部位对缺氧的耐受性时限

不尽相同:大脑皮层为6 min,中脑为15 min,延髓为30 min。脑缺氧4~5 min后,一切需能的代谢停止,“钠泵”衰竭,细胞膜失去完整性,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肿胀。血脑屏障的损害,使其通透性增高,发生组织间水肿和出血。颅内压力的增高,首先可以通过脑脊液的生成速率减少和蛛网膜绒毛对脑脊液的吸收增加来代偿。代偿极限是颅腔容积的8~10%,超过此极限必将出现脑功能障碍。弥漫性颅内压增高较少形成脑疝,解除后功能恢复较快,如脑水肿、蛛网膜下腔血、弥漫性脑膜炎等。局限性颅内压升高时,颅内各部位间压力差明显,常出现脑组织移位,即发生脑疝。当压力解除后,脑功能恢复较慢。脑疝直接危及生命,有小脑幕裂孔疝、枕骨大孔疝、大脑镰下疝、小脑幕裂孔上疝及复合性脑疝。 【诊断】 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诊断通常依据1974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表2)。凡积分< 8者预后不良;积分5~7者预后恶劣;积分< 4者罕有存活;正常人应为15分。该表优点为简单、易行,但欠完整。 表2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标准 睁眼反应言语反应运动反应自发性睁眼4分正确回答5分遵嘱执行动作6分闻声后睁眼3分对话混乱4分痛刺激可引起保护性反应5分刺痛后睁眼2分答非所问3分能躲避疼痛4分无反应1分音意难辨2分刺痛后肢体屈曲3分 无反应1分刺痛后肢体过伸2分 无反应1分注:以上三种得分相加即为GCS评分,最高为15分,最低为3分,8分以下为昏迷。昏迷的标准是①不能睁眼;②不能说出可以理解的语言;③不能按吩咐运作。 2.Glasgow-Pittsburgh昏迷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经多国专家共同讨论修订,增为7项指标,35级,即Glasgow-Pittsburgh昏迷评分表(表3)。正常积分为35;34~28分考虑有神经功能损伤;27~16为早期衰竭;15~8分为脑衰竭;<7分为脑死亡。 3.脑功能失常诊断及严重度评分应当强调指出的是上述两种计分法均存在忽视早期诊断的不足。1995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庐山)通过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中,对脑损害程度及条件做了新规定(5)。该标准为GCS昏迷程度计分表的修订。功能受损期定为1分,衰竭早期定为2分,衰竭期定为3分(表4)。 表3 Glasgow-Pittsburgh昏迷评分表

生理学习题10

第 1 页 共 3 页 年 ……………《生理学》复习题 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轴浆运输 2.EPSP 3.IPSP 4.突触 5.神经递质 6.突触后抑制 7.传入侧支性抑制 8.回返性抑制 9.运动单位 10.脊休克 11.牵张反射 12.腱反射 13.肌紧张 14.去大脑僵直 15.牵涉痛 16.后发放 二、填空与判断 1.根据兴奋传导速度的快慢,可将周围神经纤维分为 、 、 三类;根据纤维的直径和来源又可分为 、 、 、 四类。 2.神经对其所支配的组织能发挥 和 两方面的作用。 3.根据神经元的接触部位,经典的突触可分为 、 和 三类。 4.突触后电位可分为 和 两种。前者在突触后膜出现________电位变化,后者则是在突触后膜出现________电位变化。 5.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有 、 和 。 6.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 ,其特点有 、 和 。 7.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有 、 、 、 、 。 8.突触后抑制包括 和 两种形式。 9.脊髓灰质前角中主要存在 和 两类运动神经元。 10.骨骼肌的牵张反射分为 和 两种类型。其感受器是 ,属于 感受器,中枢在 。 11.基底神经节病变可产生两类运动障碍性疾病,如 和 。 12.根据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可将小脑分为 、 和 三个功能部分。 其中 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 13.快痛由________纤维传导,慢痛有________纤维传导。 14.第一体表感觉区位于 ,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位于 。 15.脑电波的基本波形包括 、 、 、 四种。正常人在安静、情绪、闭目状态 时,所记录的脑电波形是 。 16.睡眠可分为 和 两个时相。 17.脊髓半离断时,离断水平以下的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 侧,而深感觉障碍则发生在离断的 侧。 18.根据药理学特性,胆碱能受体分为 和 两类,前者可被 阻断,后者可被 阻断;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 和 两类,前者可被 阻断,后者可被 阻断。 19.皮层诱发电位一般包括 、 和 三部分。 判断对错 1.神经元由胞体和树突两部分组成。( ) 2.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 ) 3.神经纤维在有髓鞘、直径大和温度高的情况下传导速度快。( ) 4.EPSP 和IPSP 都是动作电位。( ) 5.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起调节信息传递效率的作用,即增强或削弱信息传递的作用。( ) 6.突触前抑制是指在突触前膜上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7.兴奋可在突触联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双向传播。( ) 8.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 9.γ运动神经元兴奋可引起梭外肌收缩,直接引起肌肉收缩。( ) 10.屈肌反射属于一种姿势反射,对维持身体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 11.下丘脑是除嗅觉外的各种感觉传入通路的重要中继站,并能对感觉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综合。( ) 三、选择题 1.神经细胞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起始部位是: A.胞体 B.树突 C.轴突始段 D.轴突 E.轴突末梢 2.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完整性 B.绝缘性 C.双向性 D.传导速度接近光速 E.相对不疲劳性 3.轴浆快速运输的主要是: A.带膜的细胞器 B.递质合成酶 C.微丝、微管 D.神经营养因子 E.狂犬病病毒 4.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的原因是: A.失去神经冲动的影响 B.失去了神经的功能性作用 C.失去了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D.肌肉受

新生儿惊厥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一种症状

新生儿惊厥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一种症状,是新生儿期常见急症之一,常提示存在严重的原发病,同时惊厥另一方面可造成脑损伤,是围生期最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因而应及时诊断和处理。随着诊疗技术的改进,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后遗症仍减少不明显,故仍为新生新生儿惊厥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儿童和成人,其特点是局限和隐晦,有时给诊断带来困难。因此,熟悉其表现形式尤其是隐晦(微小)型的表现形式很重要,以免漏诊。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不属于惊厥的某些异常运动如惊悸、颤抖和快速眼运动相睡眠状态下的动作误认为是惊厥。惊悸和颤抖可由寒冷、声音、皮肤刺激或被动运动而诱发,无意识障碍和眼球的异常运动,抚慰可使其平息,而惊厥则相反。近年来长程脑电图监测发现两个值得注意的临床现象:一是临床是有惊厥表现,脑电图监测却无异常放电;二是有些病例脑电图有异常放电,但临床上却未见惊厥。 1.发病时间生后不久出现的惊厥可见于HIE、颅内出血、先天性TORCH感染、维生素B6依赖症等。 (1)生后24h内:多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严重脑出血、低血糖、维生素B6依赖。 (2)生后24~72h:多见于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低血糖、低血钙、药物撤退综合征、低镁血症等。 (3)生后72h~1周: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脑炎(柯萨奇B族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及弓形体感染)、化脓性脑膜炎、氨基酸代谢异常、核黄疸、新生儿甲旁亢、脑出血(实质)。 2.新生儿惊厥的表现形式和分类 (1)局灶阵挛型:表现为一个肌肉群的阵发性的节律性的抽动,常见于单个肢体或一侧面部,有时可扩散到同侧的其他部位。通常神志清醒。大部分伴有大脑皮质的异常放电,主要脑电图表现为局灶性尖波,通常包括棘波,有时可扩散到整个半球。常提示脑局部损伤如出血或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代谢异常。 (2)多灶阵挛型:表现为多个肌肉群的阵发性节律性抽动,常见多个肢体或多个部位同时或先后交替地抽动。也可在一次发作中,抽搐由一个肢体游走到另一个肢体,由一个部位游走到另一部位,由身体一侧游走到另一侧,而无一定的次序。常伴意识障碍。脑电图表现为多灶性的尖波或慢节律电波由皮质的一个区游走到另一个区。约75%的患儿具有棘波伴1~4周/s的慢波和(或)α样波。本型常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和感染,偶见于代谢失常。 (3)强直型:表现为单个肢体或四肢强直性伸展,或双下肢强直而双上肢屈曲,全身强直型可有躯干的后仰或俯屈,常伴眼球偏移固定和呼吸暂停,除破伤风外一般神志不清。类似去大脑或去皮质强直。本型很少与皮质异常放电相关,偶见棘波,主要的形式为高幅慢波,有时出现在爆发抑制背景上。常见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破伤风、核黄疸等。 (4)肌阵挛型:表现为肢体或某个孤立的部位一次或多次短促的屈曲性掣动,也可牵涉到双上肢或双下肢。全身性肌阵挛,四肢和躯干均可同样痉挛,类似婴儿痉挛症。仅部分患儿临床发作伴皮质异常放电,脑电图常见爆发抑制,常提示存在明显的脑损害。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水平的影响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 水平的影响 目的:系统地分析在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中应用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其运动功能和智力水平的具体影响。方法:选我院收治的90例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药物常规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结果: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智力发育指数、心理运动发育指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中,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普及。 标签: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早期康复训练;运动功能;智力水平 近些年来,有研究人员指出,在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中应用早期康复锻炼能够使其智力水平和运动功能显著改善[1]。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观点,我们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进行分组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其平均年龄(4.1±0.5)个月,平均体重(5232.5±110.1)g;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其平均年龄(4.3±0.3)个月,平均体重(5232.6±110.6)g。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次研究可行。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脑活素药物实施西医常规治疗,与此同时,我们借助于Bobth法引导其进行常规功能训练。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1)声音刺激。护理人员结合患儿的实际年龄和病情特点,给予其相应的家人呼唤声音、铃声、背景音乐等刺激,经常与患儿进行谈话,引导其找到声源,有效地改善其眼、耳等部位的协同功能;2)水疗护理。护理人员给予患儿水疗,每次时长20 min,水温38℃左右;3)抚触护理。在患儿游泳后给予抚触护理。在抚触前,取婴儿润肤油均匀涂于双手掌心,然后按照头、面、胸、腹、手、四肢的顺序按摩其穴位;抚触过程中可轻柔卤门,促进大脑发育;以患儿脐部为中心,按顺时针旋转按摩,加速食物吸收;若患儿孕周不超过34周,护理人员需要抚触其头背部皮肤;若患儿的孕周较大且耐受较好,那么护理人员可先将其置于暖箱中,然后给予抚触;4)康复护理。护理人员结合患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其进行动作训练,主要包括抬胸、抬头、爬行、翻身、扶坐等,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加强陪伴和指导,注意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避免引起患儿疲累。

【免费下载】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诊治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诊治蚌医一附院ICU 邓晰明收住ICU 的重症患者中,相当一部分病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损害,多数病人症状轻微,短时期即可消失。严重者往往预后不良,应予以重视,最大限度地预防脑并发 症的发生。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即脑功能障碍,是多种病因所致的,以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常为许多全身疾病和颅内疾患的严重后果,是临床各科常见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脏器功能障碍。 脑是调节身体各器官的中枢,全身各系统的疾病、代谢紊乱或中毒以及神经系统本身疾患均可影响到脑,严重时导致不同程度的脑功能受损,直至脑死亡。临床上脑功能障碍多见于循环骤停、严重感染、缺氧、代谢紊乱及中枢神经系统本身的感染、出血、栓塞及创伤等。因而在抢救这类危重病患者时,应尽早实施脑保护、及时纠正缺氧及代谢紊乱和清除内、外源性毒性物质。脑功能障碍的预后除与原发病种类有关外,主要与衰竭程度和治疗措施有关。轻型脑功能障碍患者多可恢复,重型每遗有智力、意识和运动障碍,严重者可致死亡。 【病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病因分为颅内疾病和全身性疾病两大类(表1)。表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常见病因颅内疾病全身性疾病乙型脑炎、心脏骤停复苏后散发性病毒性脑炎多器官功能障碍颅内感染: 化脓性脑膜炎、流脑等尿毒症型脑病、肝性脑病脑出血、脑梗死、肺性脑病、粘液性水肿昏迷、低血糖昏迷脑血管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高渗性和低渗性昏迷、垂体危象颅内占位性病变: 脑肿瘤、脑寄生虫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肾上腺危象颅脑外伤: 脑挫裂伤、颅内血肿中毒【发病机制】脑组织耗氧量很大,脑内能源贮备很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极差。缺氧使组织氧分压<30 mmHg 即发生脑内乳酸血症,严重缺氧伴有低血压时脑细胞可死亡。心搏停止2~4 min 脑内代谢停止,4~5 min 时ATP 耗尽,脑细胞肿胀。8 min 时即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

康复治疗考试复习资料

健康:健康是身体,精神好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疾病和虚弱的消除。 康复:(rehabilitation)是达到下述目标的一个过程,旨在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或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提高整体或者局部功能水平为主线,以整体的病人为对象,以提高生存质量最终融入社会为目标 康复的方式:A.康复机构的康复B.上门康复服务C.社区康复(CBR)或基层康复 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 对象是损伤与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先天发育障碍者。 康复医学的组成 康复医学组成: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 治疗原则:早期介入,综合措施,循序渐进,主动参与。 康复医学的对象是患者及其功能障碍 康复医学的核心:功能障碍的康复观。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功能障碍又分为:器官水平的病损、个体水平的残损、社会水平的残障. 工作方式:一般采用多专业联合的作战方式,共同组成康复治疗团队。 康复治疗团队一般为康复医师,包括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假肢和矫形器师、文体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 康复的基本目标:是改善身心、社会、职业功能,使残疾人能在某种意义上像正常人一样过 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丧失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广义的残疾包括病损、残障在内,成为人体身心功能障碍的总称。 残疾分类:1.病损:①恢复或改善存在的功能障碍;②预防和治疗并发症;③调整心理状态,加强接受与克服的心理。2.残疾:①利用和加强残存的功能;②假肢、支具、轮椅、辅助器的装配和使用,以补偿功能。3.残障:①改善居住和社会环境;②改善家庭环境;③促进就业,保证受教育和过有意义的生活。 我国残疾分类1.视力残疾2.听力残疾3.言语残疾4.智力残疾5.肢体残疾6.精神残疾 残疾预防A.一级预防减少各种病损的发生。最为有效,可降低残疾发生率70%。 优生优育产前检查预防接种合理营养合理用药B.二级预防限制或逆转由病损造成的残疾。可降低残疾发生率10%~20%。治疗结核病高血压基本的手术治疗C.三级预防防止残疾转化为残障。减轻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评定也称评价,是收集患者的有关资料,检查与测量障碍,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解释并进行障碍诊断的过程。 康复评定是针对患者的功能状态及潜在能力进行评测,以确定患者目前的功能障碍程度或残存功能及潜力,为制定治疗计划、判断疗效提供依据。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分类: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运动性肌张力。 异常肌张力:1.肌张力增高2.肌张力低下3.肌张力障碍(是一种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 肌肉收缩的类型:①等长收缩②等张收缩③等速收缩 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①痉挛,表现为折刀样现象(在被动屈伸其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突然阻力减弱),为锥体束损害现象。②强直,表现为铅管样强直(屈伸肢体时始终阻力增加),为锥体外损害现象。 构音障碍:指由于神经肌肉的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发音器官的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以及运动不协调等,产生发音,共鸣,韵律等言语运动控制障碍。分类;运动性,器质性,功能性构音障碍。 吞咽功能的测定方法:吞唾液测验,饮水实验,摄食-吞咽过程评定。 痉挛:是一种由于牵张反射高度兴奋所致的,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发射亢进

中枢神经协调障碍训练方案

中枢神经协调障碍训练方案 中枢神经协调障碍虽然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是它还有发展成脑瘫的可能性,中枢神经协调障碍会让孩子的身体发育缓慢,而且反应和同龄人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不及时的治疗的话会导致孩子变成程度不同的脑瘫,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中枢神经协调障碍的训练方法。 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损伤后,使中枢神经协调作用障碍而出现姿势反射异常和肌张力改变的 病症。 正常婴儿对躯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具有反应的能力,称为姿势反应性,这种反应性在出生时即已形成,在不同月龄有不同反应,它是通过中枢神经协调作用实现的。姿势反应性异常表示有脑损伤存在,但这些异常表现还不能构成脑损伤的典型表现(如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的诊断条件,而只是这些脑损伤性疾病的早期表现。如果不给予治疗,有可能发展成不同程度的脑瘫,

或者没有脑瘫而有神经心理功能发育上的迟缓和障碍。 第一,了解患儿病情,各功能情况,了解其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肌张力的情况,以及患儿各种不正常用力和异常姿势。 第二,找出不正常用力的部位和造成异常姿势的真正原因。 第三,根据不同年龄、智力、个性、体质、病情和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来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和训练内容方法。 第四,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分清主次,先恢复什么功能,再恢复什么功能;?每个先恢复的功能是下一个要恢复功能的基础,恢复一个功能后,再把主要恢复功能变为次要,再把次要的功能变为主要功能来训练 第五,根据孩子的个性,想办法引起孩子的兴趣,让患儿配合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

上面的这些内容就是关于中枢神经协调障碍的训练方案了,其实中枢神经协调障碍如果能够接受有效的训练的话是有很好 的康复效果的,训练时家长们一定要有耐心,也要对孩子有信心,坚持一段时间的训练就会有明显的起色。

二便障碍的康复训练

凡有尿频、尿急、尿失禁、夜间尿频、遗尿症、大量残余尿、排尿后外漏、膀胱扩张等特定指标≥1个者,即可确诊。 危险因素分析:病理、生理因素、神经源性障碍或损伤、尿路异常、前列腺肥大、急性疼痛。治疗因素,个人状况,慢性便秘、脱水、应激或恐惧。高龄、感觉丧失、肌张力丧失等。 护理措施和方法:制定病人排尿时间表,避免膀胱过度充盈。指导病人增加膀胱容量的技巧,改善尿频、漏尿、尿失禁,制定训练膀胱功能的计划。留置导尿管者尿管定时开放,尽量延长排尿间隔,增加膀胱容量。其先决条件是病人意识清楚、有动机、有尿感。未置导尿管者,则根据平常尿失禁时间及先兆表现,提前给予便器。应用脱水剂时应备便盆。 尿潴留者,授予排尿技巧:腹外用手协助排尿。用力易轻,嘱患者屏住呼吸或抵住关闭的声门,以增加腹压,协助排尿。或用温水清洗外阴诱导排尿,机械温度可刺激相应的阴部神经支配区的皮肤,诱发排尿反射,也可在下腹部或足底部用湿纱布或温水浸泡、按摩足底(因、神经支配足底),或以弛张振荡疗法,既用手按压耻骨上部,通过尿液机械性振荡扩张排尿。采用神经刺激疗法直接针刺脊髓神经根,也有一定疗效,如第骶孔的刺方穴,下腹正中线脐下6横指的中极穴。 尿失禁者:注意观测尿失禁频率,检测皮肤湿度,记录起居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溃烂及褥疮发生。使用尿失禁护理用具,如尿道口连接无菌引流瓶或引流袋(保鲜膜),尿布、尿失禁短裤及利用废弃的塑料瓶及胶管自制成移动性便器等。 心理护理: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康复过程。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应同时进行,以达到对感觉障碍的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目的。做好病人亲属的心理指导,病人患病后,生活不能自理,排尿障碍,心理负担重,亲人的陪伴与支持对于病人非常重要。 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性格,遵循病人的生活习惯,护士态度应和蔼,不要指责及嫌麻烦,通过各种治疗活动与对动作的适应以及语言交流等与病人的接触过程,促进护患合作,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赖感,从而消除应激和恐惧。 为就寝时排尿者创造良好的环境,遮盖病人显露部位,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维护自尊心,确保心情舒畅。使其保持适当的排尿姿态,发挥主观能动性。 了解排尿障碍发生、发展、预后的客观规律,向家属讲解护理知识。嘱患者晚饭后少饮水,睡前先排尿,培养定时排尿的习惯,接受排尿快感与不可避免的身体负荷,克服羞耻心理给予排尿动作的指导,训练步行、更衣,如果病情允许,尽量到厕所排尿,要求自主,磨练意志。同时,告诉病人排尿困难可随着出血梗塞的吸收而好转。 护理介入排尿障碍,时间长短不一,短则5~10天,长则2~3年不等。订好长期训练的计划,采用物理方法或药物疗法,训练膀胱功能,做好皮肤和导尿管的护理,循序渐进功能锻炼,消除排尿障碍带来的负面影响,重建生活自理功能,最终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其间需要护士的指导与协助,患者及家属的重视,以及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认知功能评定

认知功能评定 掌握认知、认知障碍、注意、记忆、痴呆的概念,注意障碍的表现特征、记忆障碍的类型、失认症的种类和痴呆筛查量表的使用; 熟悉认知功能评定的注意事项,注意、记忆的常用评定方法,失认症的表现及评定方法;了解认知功能评定的目的、实施方法,注意的特征,记忆的基本过程,痴呆的分类及临床表现,认知功能成套测验的主要内容及使用要点。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 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 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心理过程 认识 感觉 知觉 认知 记忆 言语 思维 推理 情感 情绪 感情 意志 动机 第一节概述 认知与认知障碍 认知是认识和知晓事物过程的总称; 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高级功能,是人们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获得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包括注意、知觉、思维和记忆等过程,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中最为重要的过程,通过脑这一特殊物质实现。 认知障碍是脑损伤导致大脑为解决问题而摄取、储存、重整和处理信息的基本功能出现的异常表现; 包括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推理能力降低、判断力差及交流障碍等。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偏侧化 总体上看 左半球专管语言能力如语言、阅读、书写、也涉及数学能力和分析能力; 右半球专管非词语性的,它以形象而不是以词语进行思维,主管与空间合成概念有关的能力如空间认知和旋律等。 额叶病变时引起记忆、注意和智能方面的障碍; 顶叶病变时引起空间辨别障碍、失用症、躯体失认、忽略症和体像障碍;

脑前循环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简介

脑前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系统,主要供应眼部、基底节、下丘的大部、大脑额顶叶以及颞叶大部分,颈内动脉的血液循环障碍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第一小节脑前循环的神经解剖和功能 第二小节脑前循环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 第三小节脑前循环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的病因 第四小节脑前循环血液循环障碍综合征 第五小节脑前循环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的诊断 第六小节脑前循环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的鉴别诊断 第七小节脑前循环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的治疗 第一小节脑前循环的神经解剖和功能 脑前部血液循环即颈内动脉系统,供应范围包括眼部、大脑半球的额叶、颞叶、岛叶、顶叶皮质及白质及基底神经节等,约占脑部的3/5,血液循环障碍后引起复杂多变的表现,因此我们首先叙述脑的解剖及功能。 一、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分3个面(即背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下面复习脑前循环有关各叶病变的解剖。 (一)额叶 在各个脑叶中,额叶的范围最大,位于大脑的前部,包括由额极到中央沟,分为背外侧面、底面和内侧面。背外侧面在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有中央前沟及额上下沟,而分出中央前回及额上中下回。下面即额叶眶面,包括外侧裂起始处以前的部分,有嗅沟、直回和眶回。内侧面在扣带回以上,中央沟延线以前的部分,有额内侧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 1.额叶底面也称额叶眶面,有嗅沟分为内侧的直回和外侧的眶回。直回是嗅脑的一部分,眶回接受来自于尾状核和壳核及同侧额极的纤维。发出的纤维有至丘脑下部、丘脑背外侧核、丘脑下部后方核团、中脑和脑桥网状结构的纤维。额叶与扣带回也有纤维联系。功能与精神及智能有关,与共济有关。因与丘脑下部有广泛联系,因此与自主神经功能也有关系。 额叶底面损害的症状: (1)精神智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幼稚、性格改变、近记忆减退或丧失,常有精神症状,如无动性缄默、情感障碍、极度兴奋和欣快、强哭强笑,有时表现为狂怒发作,如

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影像检查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平片:评估颅骨的骨质改变,不能直接显示脊髓 ?造影检查 1.脊髓造影 ·将造影剂引入脊蛛网膜下腔中,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在透视下观察其在椎管内流动情况和形态,诊断椎管内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有创,已被MRM代替 2.脑血管造影 ·将造影剂引入脑血管中,使脑血管显影的方法。 ·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症并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 ·常用DSA技术。 ●CT扫描: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 ?平扫:显示含有钙化、骨化的病变有优势 ?平扫+增强扫描 ?CTA:诊断效果类似DSA ●MR检查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MRI优点: ①软组织分辨率高②由于骨结构没有信号,故没有骨组织的干扰③无射线 ④任意平面成像⑤多种参数、序列成像 ?平扫:T1上解剖结构较好,T2发现病变敏感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其他: 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敏感性极高 磁敏感成像SWI:对于小静脉、小出血灶显示有较大优势 血氧饱和度水平依赖成像BOLD(fMRI):显示功能情况

灌注成像 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正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CT表现 脑的解剖 大脑:间脑、颞叶、额叶、顶叶、枕叶 小脑:半球、蚓部、扁桃体 脑干:中脑、桥脑、延髓 脑室:侧脑室、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四脑室 CT扫描 ?平扫:头部CT主要用横断面,有时加用冠状面。横断面CT多以眦耳线(眼 外眦与外耳道中心联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10个层面。 CT表现: 1、脑白质:密度稍低于灰质,CT值20-30Hu。 2、脑灰质:密度稍高于白质,CT值30-40Hu。 3、脑室脑池(含脑脊液):呈低密度,CT值0-10Hu。 4、颅骨:呈高密度,CT值>250Hu。 5、生理钙化:点片状致密影。CT值>60Hu。 ?造影增强CT及CTA: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造影剂再行扫描。 剂量:成人50~100ml;小儿1.5~2.0ml/kg。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MR表现 MR形态:矢状位、冠状位、横断位可清楚显示脑部与脊髓的形态结构,如灰白质、脑室、脑裂、脑干、脑血管、脑垂体等。其效果可与大体标本 媲美。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颅内疾病的平扫基本CT征象 1、常规CT通过密度的变化反应信息 1)低密度病变: 脑水肿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