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一体化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摘要]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职业教育院校中如火如荼地开展,本文以模具专业的《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一体化课改实践为例,讲述了一体化课程目标的设置、学习内容、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并对实施效果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反思,供大家讨论和借鉴。
[关键词] 工学结合;冷冲压模具;实践与反思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学科体系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弊端越发凸显,“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日益严重,已经无法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无法培养出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育模式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通过学生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的统一[1],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学科体系教学模式的带来弊端,受到了越来越多职教工作者的认可。
1一体化课程概述
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2]。
一体化课程与传统学科体系课程相比较,具有的核心特征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
2教学与实践
一体化课程与传统学科体系课程相比,在课程目标设置、学习内容、实施过程等方面具有显著不同。下面就以《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为例,向大家介绍。
2.1课程目标
传统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一体化课程则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收集分析信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规划实施能力等关键能力[3]。
根据《模具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对模具中级工的要求,《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教师指导或借助模具工手册等资料,能读懂并绘制冲孔、落料类较简单复合模具的零件图及装配图;能制定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并实施加工;能制定复合模具装配工艺并实施装配;能安全操作冲压机进行试模和修模。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工量具等要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对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任务进行记录、分析和评价反馈[4]。
2.2学习内容与教学实施过程
传统课程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知识和技能,而一体化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5]。教学实施时,传统课程按照章节进行,注重知识的衔接和逻辑关系;一体化课程根据工厂生产流程,分成若干个学习任务进行,注重知识点为项目任务服务,多学科知识交叉,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根据课程目标,《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课程选取了垫片(如图1所示)复合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这一工作任务作为学习载体。
根据工厂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生产流程,将教学内容分为九个学习任务,依次实施,具体安排见表1。
实施过程中的部分图纸和场景,如图2所示。
2.3师生角色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往往是讲授者和专家;学生的角色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记录或重复着枯燥的知识和单一的技能,学习兴趣淡薄,教学参与度低。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工作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监控者等辅助角色。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工作情境中,还拥有另一个身份“工厂员工”,学生角色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了材料的收集者、信息的分析者、知识的发现者、计划的制定者、方案的实施者、成果的汇报者等。在真实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兴趣浓厚。
2.4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教学往往采用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虽然知识获取全面细致,但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实践性差。
一体化课程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先学后教、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每个学习任务都采用了前置工作页、小组工作、汇报展示、总结点评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5评价
传统教学采用测验或考试等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单一,评价不够客观、科学、合理。工学结合一体化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涵盖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评价更科学、客观、合理[6]。
3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个轮回的教学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没有进行课改的班级比较,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高出9个百分点,达到91.2分;迟到旷课人数与之前相比下降20%;上课睡觉开小差人数与之前下降23%;课堂发言参与度提高50%,达到100%。
3.1体会
实施后,让我们感受最深的体会有以下两点。
(1)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新的教学形式突出了理论服务实践,教、学、做有机结合的特点。学生不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学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而是学了马上就应用到实践中去,“学做合一”,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教学项目源自企业,通过制作一套模具的零件,掌握模具零件的加工方法和流程,贴近企业实际生产,每个任务完成后学生都获得了极大的
成就感,激励着学生下一步求知。
新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欲,学生课堂参与热情明显提高,课堂气氛热烈。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组织、引导和协调。这让学生感受到了合作分享和共同成长的快乐。
(2)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显著增强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忽视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一体化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采用双师授课,其中有一位教师专门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教学项目源自企业,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企业工作情境中学习,接受工作任务,按照企业工作工作过程开展学习,这非常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员工职业素养要求,并不断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2反思与建议
反思一体化课改实施过程,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
(1)班级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人数过多不利于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和任务的实施。一般认为学生分组控制在4~5人/组,这样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