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细节的力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感受生活中能够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能力。
3、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用细腻的心去感受生活。
2、和学生探讨怎样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准备:
1、作文课素材准备:选取学生周记中的片断文字,和学生一起比较分析,
吸取教训,学习方法。
2、教学用具准备:课件、学案。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一:前言(教学引入):
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
——巴尔扎克
步骤二:认识“细节描写”
下面三段文字是你们周记中截取的,主题都是“想家”。比较一下,哪一段文字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A:高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母亲,我说,妈妈我想你,妈妈说她也想我…
(只有概述,没有细节描写,语言枯燥,感情平淡,让“想家”之“想”显得惨白无力)
B:高一刚住校,我是那么的不适应,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陌生的同学,陌生的教师,陌生的教室,陌生的学习内容,连自来水里流出来的水都是陌生的,晚上醒来,想起妈妈的笑脸,爸爸的大手,奶奶的唠叨,爷爷的叮咛,泪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将“想家”细化成为妈妈的笑脸,爸爸的大手,奶奶的唠叨……通过想象用排比的手法表现出来,有了感染力,“泪水一下子流出来”也不显得做作)C:高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叮……叮……”电话通了,我
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秀,是你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
(这段话增添了心理的、语言的、动作的描写,尤其的是其中的动作描写,“听、放、奔”写出了母亲初次把孩子放出家门后的那种不舍,听到可能是孩子打回的电话的那种急切、兴奋的心情。)
师生共同总结,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和社会环境、自然景物中某些具有特征的细小环节的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写,以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描写方法。
步骤三:探讨细节描写的作用。
引:我们常说作文要“让细节处更细”,细节描写用什么作用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探讨一下细节描写的作用。
例1、古代有个闺房小姐,看到窗外的大好春光,突然想下绣楼,说书先生首先说这位小姐的相貌举止,兴趣爱好,再要介绍她的心理状况,还要写她的丫头,佣人,如此如此,一讲就是二个钟头,这时醒木一拍:众位,若知小姐究竟如何下绣楼,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天小姐准备下楼了,但是,总得打扮打扮吧。于是怎么样涂脂,如何抹粉,如何上发髻,发髻挽得不好如何重来,如此如此,又讲了二个小时,这时,照例醒木一拍:众位,若知小姐究竟如何下绣楼,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天还有第三天的事,比如说小姐刚走到门口,突然想到应该拿把扇子,又回头去拿扇子,总得描述这把扇子的来历吧,因为这把扇子是她父亲的朋友送的,而这个朋友又是一位英雄,于是,又一次且听“下回分解”就这样,小姐二个星期还没有下绣楼。
(说书先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将故事“拉长了”!注意:也不是什么地方都是可以任意“拉长”,详略处理不当,文章会变成“王婆婆的裹脚布”!)
2、数学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这段话真实地写出了发卷前后考生的“紧张”“害怕”“伤心”的心理,但全用概念式的语言,显得平淡,不具体!)
看下面这位同学怎么怎么描写!
3、记得那是中考前的一段日子,繁重的学业压得我像一只背着重重的壳
的蜗牛。我总是在周末回家的夜晚周旋在一道又一道的难题中,当每一次意识到时间已晚时便也快将近深夜了。我收拾好书桌,觉得有些饥饿,可是这么晚了,哪里还有吃的呢?于是我抱着微弱的希望打开门想去冰箱寻找,可当我打开门时,微微的光晕投射到门前的小凳子上,凳子上安静地摆着一个红红的苹果,还有一杯已经凉了的牛奶,在盛装苹果的小盘子边上压着一张字条,上面留着妈妈的字迹:女儿,饿了吧,吃完了早点休息,不要把自己弄得太紧张了,妈妈相信
你,加油!(这个细节触动了作者的内心)
熟悉的字迹,、熟悉的场景,熟悉的道具,我仿佛看到妈妈,小心地端着盘子走到我门前,举起手准备敲门,却又放下;我仿佛看见她轻轻地将凳子搬过来,将盘子小心地放下;我仿佛看见她在灯下写着字条,仔细地摆放好,才满意的离开;我仿佛看到她晚上和爸爸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走路,仿佛看见他们一起坐在客厅看着无声电视。这里的我轻轻地放下字条,字条上的字迹在水迹的漫延下变得模糊不清了,可我却更加清晰地看到父母的爱。这时我终于明白了,盘子里盛着的不是苹果和牛奶,是沉甸甸的甜蜜和期待。
《苹果和牛奶》步骤四:借鉴写作方法
引:学习写作方法如同学习武功招式,首先是模仿招式,然后是忘记招式,最后才能融会贯通,成为自成一派的武林高手!我们要想成为写作高手,也要从模仿,从借鉴开始,阅读下面这位同学的习作,探讨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学
习!
伸颈,询问
——那个难忘细节
夏天,一如既往地充斥着苦闷与燥动,连夏蝉也对这灼热的气候甘败下风,有一搭没一搭地无力鸣叫着,各类鸟儿也纷纷寻求庇护所,企图缓解燥热。
而我,在这骄阳之下,需要做的事,就是没法挤上一辆公交车回家。看着黑压压一群等待的人们,我长叹了一口气。看来要做好“蒸桑拿”的准备了。稍许时间,我便看到我等的公交车慢腾腾地晃过来,车内已塞满不少人,随着汽车停动,车内人像不准时的钟摆,前后不停摆动,远处看来,让我联想到一幅奇怪场景:这公交车像一位臃肿的老大爷,挺着他圆滚滚的肚子踱步走来,但愿他肚子里能塞下足够多的人,我暗想。这位“老爷车”已缓缓行到眼前,我急忙入了上车的队伍。
上车时随意瞥了一眼驾驶员,不由咧嘴笑起来,这位驾驶员长得与我想像中的那位老大爷太像了:圆嘟嘟的脸上,所有的五官都争着向中间堆集,眼睛眯得很细,让我想到卡通中的加菲猫,头顶在一片圈栏中心有一块空地,微微发福的身躯挤在座位里,这没什么,可偏偏着一件条纹衫,让人总感觉他在座位上坐得应该不舒服,但却始终是笑着的,这让那张圆脸舒展了些许,产生一种和蔼的感觉。一位可爱的胖司机,我下了这般定论。车上的人很多,很难转身,稍微活动就极易碰到他的肘关节。我站在了驾驶司机身后。车子前门已经进不了一个人,只好从后门进入,司机看过后门监视器后,他费力地扭转身子,挺起腰杆,将视线极力投向后门,他抬起头,拼命伸长脖子,他微微用上齿咬住嘴唇,仿佛竭尽全力地探了探,又大声喊:“都上来了么?所有人都站稳了吗?”大声说了几遍,他才扭回身子,启动油门,其实公交车内也有电子音一遍一遍播报这些注意事项,但他却还是说,也许,他以为这样人们会更重视吧,我暗想。
有些动作,一再重复,就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当司机一次次扭身,询问时,我观察起来越仔细,我看到他鼻梁上密密一层汗珠,我看到他被汗湿贴在耳边的短发,我看到他衣服被打湿得变了一个样子……我心中冒出许多疑问:你为何会比挤在车间的人更累?你为什么要固执地一次次询问?你为什么不简简单单地停车、开门、停车、开门,还这么图麻烦呢?答案不言而喻,我心中升起一种敬意。尽管看起来很辛苦,但他却一直笑着做下去,他的坚持,让我感到他的心定是那夜晚舒惬夏风下一湖莲花,在燥热中奉献。他那关注乘客安全的举动,令我感到陌生人之间的幸福。
恍惚间,自己目的地已达到,我慌忙下车,汽车载着人们停站,我再次听到一路听过数次的询问声,随后,关门。汽车扬起轻尘,我微微倾身,鞠了一躬,目送汽车远去,直至它消失在视线远处。
师生探讨后归纳:
1、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极力地渲染天气热
2、第二段的场景描写突出了人多,难受
3、第三段的外貌描写显出司机的胖、和蔼
4、第三段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照应题目“伸颈、询问”,让读者感受到司机这种简单举动带给人的温暖和感动。
5、第五段的心理描写,真实地表达了司机触动作者心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