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心理学
心理学对心理创伤治疗的探索
心理学对心理创伤治疗的探索心理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对心理创伤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心理创伤是一种人们经历过度的痛苦、惊恐或痛苦事件后所经历的心理反应,它可能导致长期的负面影响和身心健康问题。
在过去,很少人了解和关注心理创伤,但现在,随着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和专家们对心理创伤治疗方法的研究,我们对心理创伤的理解和治疗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了解心理创伤在探索心理创伤治疗方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创伤以及它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心理创伤可以是因为暴力、灾难、战争、虐待、意外事故等事件引起的。
当个人经历这些事件时,他们的思维、情感和身体会遭受损害,可能出现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
心理创伤不仅会对个体的生活和日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对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创伤治疗的方法。
它的核心理念是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会相互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会与患者一起探索他们的思维模式,并帮助他们改变负面和不健康的思维方式。
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患者能够更积极地看待问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此外,认知行为疗法还可以教授患者一些应对技能,以帮助他们处理外界刺激和负面情绪。
三、眼动脱敏与再处置眼动脱敏与再处置(EMDR)是另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创伤治疗的方法。
它主要通过模拟起源于人眼在快速运动时的快速眼动,结合情景再现和情境处理,来减少创伤相关回忆的负面情绪。
EMDR具体的治疗过程包括评估、情景再现、双重认知刺激、情景再处理和对自我感知的评估。
通过EMDR治疗,个体可以减少对创伤的痛苦回忆,并逐渐恢复对创伤事件的适应能力。
四、支持和倾听除了专业治疗方法外,心理创伤治疗中的支持和倾听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创伤的患者常常感到孤立和无助,因此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倾听能够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
支持和倾听使患者能够表达情感,分享经历,并从中找到情绪上的解脱。
理解心理学中的心理创伤和康复方法
理解心理学中的心理创伤和康复方法心理创伤是指当人们面临暴力、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战争等极端压力和创伤事件时,心理上遭受到的持久痛苦和困扰。
心理创伤常常导致个体的心理、情绪和认知功能受损,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功能的正常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然而,心理学研究中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康复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创伤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探讨心理创伤的定义、分类,以及心理康复的相关方法和原则。
一、心理创伤的定义与分类心理创伤是指由于外界刺激事件的突然发生,导致个体在心理上遭受严重困扰和痛苦的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创伤可以分为急性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两种类型。
1. 急性创伤:急性创伤是指在遭受突发事件后的短期内,个体经历的恐惧、愤怒、无助等负面情绪反应。
这种创伤大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个体可以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2. 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遭受创伤事件后持久存在的心理问题。
该障碍包括创伤体验的反复回忆、噩梦、避免刺激事件的回避行为、情感麻木等症状。
这些症状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需要专业的康复干预和治疗。
二、心理康复方法心理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和方法,帮助创伤者缓解心理困扰,恢复心理健康。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康复方法。
1. 个体心理治疗:个体心理治疗是指通过与创伤者的面对面交流,帮助其理解自身的心理问题,认识到创伤事件对其产生的影响,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常用的个体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治疗等。
2. 群体心理治疗:群体心理治疗是指将多个创伤者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
通过互相支持和理解,群体心理治疗能够减轻创伤者的孤独感和焦虑感,提高其对康复的信心。
3. 药物治疗:在创伤康复过程中,药物治疗可以帮助创伤者缓解焦虑、抑郁和失眠等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
然而,药物治疗仅仅作为康复措施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解决心理创伤问题。
4. 康复活动:心理康复还包括各种康复活动,如艺术治疗、户外活动等。
心理学如何帮助缓解心理创伤
心理学如何帮助缓解心理创伤心理创伤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面对极端或震撼性事件时,所产生的持久心理负荷和适应障碍。
在遭受创伤后,个体往往会出现情绪波动、恐惧、回避行为、失眠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然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对于缓解心理创伤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如何帮助个体缓解心理创伤。
一、心理教育与心理支持首先,心理教育与心理支持是缓解心理创伤的重要手段。
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向受创者普及相关的心理知识,使其了解自身情绪波动的原因和心理创伤的特点,从而减少因心理创伤而引发的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另外,心理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家会采取与受创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倾听其心声,接受其情绪的表达,并通过引导和安慰,帮助受创者缓解心理负荷。
同时,借助心理支持的力量,个体能够克服困难,重建自信,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
二、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一种常用于缓解心理创伤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个体的错误认知和负面情绪,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习惯。
在心理创伤的治疗过程中,认知行为疗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1. 了解个体的负面思维方式:心理学家会与受创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负面思维和情绪表达方式。
通过这一步,心理学家能够找到准确的治疗方向。
2. 挑战和改变负面思维:心理学家会引导受创者思考现象的多种解释和可能性,并帮助其寻找到更积极、合理的思维方式。
同时,心理学家还会通过问题解决和决策技巧的培训,帮助受创者在困难面前做出明智的选择。
3. 推行积极行为:通过引导个体改变行为方式,例如增加社交活动、锻炼身体、寻找兴趣爱好等,进一步促进心理创伤的缓解。
积极行为对个体的情绪和心理状况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眼动脱敏与再处理治疗眼动脱敏与再处理治疗(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
心理学与创伤疗法创伤后心理康复的治疗方法
心理学与创伤疗法创伤后心理康复的治疗方法心理学与创伤疗法:创伤后心理康复的治疗方法引言创伤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遭遇的一种困境,会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损害。
为了帮助创伤后的个体恢复心理健康,心理学与创伤疗法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与创伤疗法的概念,并深入探讨创伤后心理康复的治疗方法。
一、心理学与创伤疗法概述心理学与创伤疗法是一门研究创伤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以及恢复的科学。
它依靠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系统性的干预活动,帮助创伤后个体重塑自我认知和应对方式,以实现心理康复。
二、创伤后心理康复的治疗方法1.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创伤后心理康复的重要方法之一。
心理咨询师通过倾听、归纳和引导,帮助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心理咨询可以提供情感支持,让患者感到被关注和理解。
2. 认知重建创伤会对个体的认知产生负面影响,认知重建旨在帮助个体重新建立积极、健康的认知模式。
通过认知重建的训练,个体能够辨别和改变消极、扭曲的认知,树立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3. 深度心理治疗深度心理治疗通过分析个体的潜意识,揭示潜藏在心理深处的创伤经历与情感,以达到释放压抑情绪、追寻内心真实需求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需要高度专业性和丰富经验的心理治疗师进行指导与辅导。
4. 心理技巧训练心理技巧训练是通过教授患者应对创伤后心理困扰的技能和策略,帮助患者面对恐惧、焦虑、愤怒等复杂情绪。
心理技巧训练可以提升创伤后个体的心理弹性,增强应对能力。
5. 群体治疗群体治疗是将同样遭受创伤的个体组织在一起,共同分享和探讨彼此的经历,以实现心理的共鸣与支持。
群体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感知到自己不是唯一受伤的人,减轻心理的孤独感。
6. 艺术治疗艺术治疗是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患者通过创造性表达来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
艺术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探索内心深处的创伤记忆,并缓解心理压力。
结论心理学与创伤疗法为创伤后个体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如何在创伤中找到成长和意义
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如何在创伤中找到成长和意义在人类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创伤事件。
无论是失去亲人,经历自然灾害,还是经历其他形式的创伤,这些事件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正是在这些挑战和困境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可以找到成长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创伤后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一些与创伤后成长相关的策略和技巧。
心理学作为一门关注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领域,对创伤后成长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研究表明,创伤并不一定意味着永远的痛苦和悲伤,而是可以成为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创伤后成长是指在遭受创伤后,个人经历积极的心理变化,包括发展新的认知和情感技能、提高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观,并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生活意义。
首先,创伤后成长需要个人具备适应性和抗逆性。
适应性是指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个人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适应新的环境。
抗逆性则是指个人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韧性。
这两者都是创伤后成长的基础。
个人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和干预来提高自己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例如,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个人重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境,并发展新的应对策略。
其次,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创伤后成长至关重要。
社会支持是指个人从家庭、朋友和社区中获得的情感和实质上的帮助。
研究发现,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人更容易在创伤后找到成长和意义。
个人可以通过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参加社会团体和活动,建立联系和沟通,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个人还可以通过发展亲密关系,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此外,积极应对和积极心态也是创伤后成长的关键因素。
积极应对是指个人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应对困境和挑战。
通过积极应对,个人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制定行动计划来解决问题。
积极心态则是指个人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经历和生活。
个人可以通过寻找阳光的一面,积极寻求成长和意义,从而更好地应对创伤并找到成长的机会。
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探索心理创伤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探索心理创伤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探索心理创伤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在人类的一生中,经历创伤是难以避免的。
而当个体遭遇重大创伤后,除了面对痛苦和困惑,也可能会经历一种被称为“创伤后成长”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通过对创伤后成长的研究,试图理解个体在面对创伤时,如何通过自身的力量和适应机制来实现心理的成长与发展。
一、创伤后成长的定义与特征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简称PTG)是由知名心理学家理查德·泰德斯基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经历创伤或重大逆境后,不仅能够恢复到原有的状态,还能够超越原有的状态,达到一种更加积极和成熟的心理状态。
创伤后成长不同于简单的适应或恢复,它更加强调个体在创伤之后经历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创伤后成长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新的生活意义和目标:创伤后的个体常常会对原有的生活价值观和目标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重新寻找到新的生活意义和目标。
2. 深化人际关系:经历创伤后,个体往往更加重视亲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情感交流,从而加强和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3. 提升自我形象和自尊心:创伤的经历让个体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提升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4. 开展新的可能性:创伤不仅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也是一个改变和成长的契机。
创伤后的个体能够发展出新的能力、兴趣和可能性。
5. 提高生命品质:创伤后成长让个体对生命的价值和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和认识,从而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
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创伤后成长的程度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个体抵抗创伤和逆境的能力,对创伤后成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具有较高心理韧性的个体更容易在创伤后实现成长。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创伤后个体重建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得到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支持和理解,能够增加个体处理创伤后的积极心理变化。
创伤后应激心理学知识
创伤后应激心理学知识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
同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这些因素加起来,可能会引发人们的心理创伤,从而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
本文将探讨创伤后应激心理学知识,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及其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因经历创伤事件或情境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这些创伤事件可以是战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犯罪或虐待等。
PTSD的症状包括:1. 回忆创伤事件的强烈、不可控制的想象和思维,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应。
2. 避开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人、地点、话题和活动等,往往是为了避免引起不愉快或痛苦的回忆。
3. 感觉的麻木和冷漠,常常出现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数小时至数天之内。
4. 容易激惹、易怒、或表现出暴力倾向,有时可能是因为他们无法控制内心的愤怒和不安。
5. 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回忆和想象带来的疲劳等症状。
以上症状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导致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其人际关系和社会参与。
因此,及早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可以使症状更快地得到缓解。
二、创伤事件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因素尽管创伤和应激事件比较常见,但很少有个人会因为这些事件而出现PTSD。
大多数人能够逐渐从创伤事件中恢复过来。
然而,特定的风险因素可能会增加一个人患上PTSD的可能性,这些因素包括:1. 创伤事件的类型和程度:严重和生命威胁性的创伤事件,如战争、性侵、严重车祸、大规模自然灾害等,可能会增加患上PTSD的风险。
2. 个体特征:对创伤事件的反应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创伤事件的影响和伤害。
例如,个体的基础心理健康状况、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其患上PTSD的风险。
3. 创伤事件后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对于促进妥善的恢复至关重要。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治疗PTSD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治疗。
创伤心理学
创伤心理学简介创伤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创伤事件对个体心理状况和心理机制的影响的学科。
创伤可以指身体或精神上的创伤,包括但不限于战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暴力犯罪等。
创伤事件往往会给个体带来深刻的心理影响,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记忆、创伤恢复等问题。
创伤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创伤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通过研究创伤事件对个体心理状况的影响,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并恢复创伤,减少创伤对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
创伤事件的影响创伤事件对个体心理状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创伤事件会引发个体的创伤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愤怒等情绪反应;其次,创伤事件可能使个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强烈的回忆、噩梦、逃避刺激等;此外,创伤事件还可能导致个体对他人丧失信任感、社交退缩、自卑等心理问题。
创伤事件对个体心理状况的影响是多维度的,不同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创伤心理学在研究中注重个体差异的考虑,探索不同个体在创伤应激中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方式。
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创伤事件后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它是一种由于深刻的创伤体验而引发的长期应激反应,表现为强烈的创伤回忆、过度警觉、避免刺激等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创伤事件的经历、持续的创伤回忆、创伤导致的身体和情感反应、避免与回避刺激、无趣和冷漠、睡眠困扰等。
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个体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减轻症状、恢复心理健康。
创伤记忆创伤记忆是创伤事件后个体脑中保存的关于创伤的记忆。
与正常记忆不同,创伤记忆可能是异常鲜明、难以忘怀的。
创伤记忆对个体的心理影响很大,它会引发个体的创伤回忆、焦虑和恐惧,甚至导致创伤事件的不断重复。
创伤心理学研究发现,创伤记忆的处理和表达对于个体的创伤恢复至关重要。
适当地处理和表达创伤记忆可以帮助个体减轻创伤回忆、降低焦虑和恐惧,促进创伤的消化和恢复。
创伤心理治疗创伤心理学为创伤后个体提供了一系列心理治疗的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创伤的恢复和心理健康的重建。
心理学在心理创伤后成长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心理创伤后成长中的应用心理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简称PTG)是指个体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通过积极应对和心理调适,从而在多个方面出现显著的积极变化和成长。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心理学对于心理创伤后成长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创伤,重建自我,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一、创伤后应激反应与PTG创伤后应激反应是创伤事件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负性情绪和行为反应,例如恐惧、失眠、回避等。
然而,研究发现,一部分人在应对创伤之后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这就是PTG。
心理学的应用在揭示创伤后应激反应与PTG之间的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比如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简称PTGI),对受创伤影响的个体进行测量,发现存在创伤后心理创伤后成长现象。
这种现象的发生既与个体的创伤经历有关,也与个体的应对方式有关。
心理学家通过心理咨询和创伤干预,帮助个体调整应对方式,以促进PTG的产生。
二、心理創傷後成長的影響因素心理創傷後成長的情緒、社會、心智和精神方面的影響因素被心理學家廣泛研究。
在情感方面,個體在經歷創傷後的積極情感表現、對生活的更深刻感悟以及對他人的同理心等,都是心理創傷後成長的重要影響因素。
在社會方面,個體透過支持系統和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等方式,獲得對創傷的正面詮釋和理解,有助於心理創傷後成長的促進。
在心智方面,個體重塑自我認知和把控命運感,對生活和未來懷有新的意義和目標,也是促進心理創傷後成長的重要因素。
在精神方面,個體信仰、宗教和靈性的培養和發展,有助於對創傷的意義和價值重新解讀,進而實現心理創傷後成長。
心理學的應用以瞭解這些影響因素,並在實際干預中加以運用。
例如,心理咨詢和治療可以幫助個體認識到自身情緒的轉變,重新認識他們與他人的關係,建立積極的心智模式,並通过信仰和宗教的探索,尋求心靈的寄託。
【心理学】[创伤,视角,心理学]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复原分析
[创伤,视角,心理学]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复原分析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我们得以窥见创伤对青少年心理复原的微妙影响。
创伤,如同生命长河中突兀的漩涡,虽带来冲击,却也在无形中磨砺着青少年的心灵。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在创伤后的心理复原过程,以期在理解与关怀中,为他们的心灵成长助力。
创伤,往往在无声中悄然降临,如同夜幕低垂,遮蔽了天空的星辰。
然而,在积极心理学的映照下,我们得以发现,创伤并非终结,而是成长的契机。
青少年在经历创伤后,心理复原的过程,恰似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首先,创伤后的青少年,往往面临着心理调适的挑战。
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内在力量和潜能,强调个体在逆境中的自我修复能力。
面对创伤,青少年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得以从困境中寻找到希望的光芒。
其次,创伤后的青少年,需要建立一种健康的认知模式。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正向心理”,鼓励青少年从创伤中汲取经验,塑造积极的心态。
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通过自我反思,逐渐认识到创伤并非生活的全部,而是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必经阶段。
再者,创伤后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困扰。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复原,强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人际互动中,青少年得以在关爱与理解中,逐渐走出心理阴影,重拾生活的信心。
此外,创伤后的青少年,在情感体验上往往较为脆弱。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感恩教育”,引导青少年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爱与关怀。
在感恩的力量下,青少年得以在创伤中寻找到爱的温暖,从而在情感上实现自我修复。
总之,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创伤后的心理复原,是一条充满希望与挑战的道路。
作为教育者、家长和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各界,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提供关爱、引导和支持,助力他们在创伤中成长,绽放出更加绚丽的生命色彩。
正如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所言:“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往往来自于那些看似无法承受的痛苦。
[创伤,视角,心理学]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复原分析
[创伤,视角,心理学]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复原分析创伤,如同一道无形的伤疤,深深烙印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
然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我们看到了他们如何以坚韧的意志,逐步走出阴影,重拾生活的色彩。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复原的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力量,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希望。
创伤,对于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然而,在积极心理学看来,每一次创伤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所言:“创伤,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人生的一次转折。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我们看到了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复原的四个阶段。
首先,青少年在遭遇创伤后,往往会出现心理紊乱的现象。
他们可能会陷入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泥沼。
然而,正是这些负面情绪,成为了他们心理复原的催化剂。
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需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或逃避。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所说:“情绪,并非恶魔,而是人生的指南针。
”通过接纳情绪,青少年可以逐步认识到,创伤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
其次,青少年在心理复原过程中,需要学会重建自信。
创伤往往会使他们失去自我认同,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
此时,积极心理学提醒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内在力量。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所说:“自信,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努力和挑战积累而来。
”青少年需要通过不断尝试、克服困难,重建自信,重拾生活的勇气。
再次,青少年在心理复原过程中,需要学会感恩。
创伤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还有许多值得珍惜的事物。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所言:“感恩,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够让我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青少年要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在心理复原的道路上,找到前进的动力。
最后,青少年在心理复原过程中,需要学会成长。
创伤让他们认识到,生活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维尔查特斯所说:“成长,是一场心灵的旅程,它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力量。
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
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简称PTG)指的是个体经历创伤后,通过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适应,获得深层次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作为一门研究心理健康领域的学科,心理学对于创伤后成长的理解和探索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创伤后成长的概述创伤后成长是指在经历严重伤害、危险、或其他具有破坏性的事件后,个体经历心理调整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在过去,人们将创伤后的心理反应仅仅局限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之中。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创伤后个体并不仅仅停留在负面的后果上,而是可以从创伤中汲取力量,实现积极的心理成长。
第二部分:心理学理论与创伤后成长心理学的理论与创伤后成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是“创伤后成长理论”(Theory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该理论认为,创伤被视为一个潜在的机会,让个体获得新的见解,重建现有的信念系统,并发展新的心理资源。
在创伤后的过程中,个体通过积极的心理应对机制,如积极重估、灵活性调整等,逐渐实现对创伤的接纳和理解,并从中获得自我成长。
第三部分:创伤后成长的心理过程创伤后成长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体经历创伤后常常感到震惊、否定和抑郁,这是对创伤的第一反应。
随后,个体逐渐经历信息整合和重建的过程,开始通过思考和反思,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创伤的意义。
之后,个体会意识到创伤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变化,开始修复和发展新的生活观念。
最后,个体逐渐接纳创伤,并通过积极应对来适应和改善自己的生活。
第四部分: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因素创伤后成长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社会支持是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获得来自亲友、家人以及社区的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心理资源,增加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创伤后的生活。
心理学与心理创伤如何恢复心灵的伤痛
心理学与心理创伤如何恢复心灵的伤痛心灵是每个人内在世界的核心,而心理创伤则如同伤痛,如果不恰当处理,会留下深深的痛苦和疤痕。
然而,好在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人们恢复心灵的伤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心理学与心理创伤的关系,并了解一些恢复心灵的方法。
第一部分:心理学与心理创伤的关系心理创伤是指人们在遭受意外事件、严重失落、丧失亲人,或是亲历虐待、性侵等剧烈情绪冲击后所形成的一种心理伤害。
这种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在于其影响了个体内在的平衡和心灵的健康。
心理学在这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研究人类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以及对心理创伤的处理,帮助人们恢复并重建健康的心灵。
心理学家们认为,理解心理创伤的原因,以及采取合适的干预方式,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并恢复心理创伤。
第二部分:理解心理创伤的原因要理解心理创伤的原因,我们需要一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个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是由周围环境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心理创伤的发生可以是突如其来的,而个体的应对能力往往会受到影响。
第三部分:恢复心理创伤的方法1.寻求心理支持在处理心理创伤时,与他人的沟通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家人、朋友、心理医生等都可以成为你倾诉的对象,倾诉能够帮助你释放负面情绪,并得到关心和理解。
2.接受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恢复心理创伤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与心理专家的交流,你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找到原因,并学会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建积极的自我意识在心理创伤过后,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为了恢复心灵的伤痛,我们需要通过自我肯定、积极思考和参与积极的活动来重建自己的自我意识。
4.练习压力管理和放松技巧心理创伤可能会导致持续的压力和焦虑感。
因此,掌握适当的压力管理和放松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技巧包括深 breathing、冥想以及参与体育运动等。
结论: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处理心理创伤,恢复心灵的伤痛。
创伤心理学
创伤心理学对心理创伤的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是针对在受到严重创伤后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及他们的心理反应,同时积极寻找恢复的方法,由此形成了心理学上的一种分支学科,也就是创伤心理学。
该学科的起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它的发展和崛起大概在越南战争之后等一段时间。
战后的老兵在战争结束之后,还是没有办法从战争中脱离出来,不能恢复到战争前的生活,心理上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同时还有严重的社交障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政府将大量的经费用于研究,寻找解决途径。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创伤心理学这一门学科针对的研究对象,已经从由战争受到的创伤,转变为在社会中一个人遭遇到的创伤。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很可能会因为事故自然灾害以及犯罪行为而受到伤害,同时,疾病、家庭破碎、亲友离去等事件也会给人的心灵带来创伤。
创伤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一般集中在:1.受到创伤之后表现出来的负性心理状态,比如出现的某些负面的情绪、行为、以及认知等[8]。
2.受到创伤后形成的病理性心理问题,比如创后应激障碍,重度抑郁,以及急性应激障碍等。
创伤心理学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发展,受到重新看待心理问题,研究心理力量以推动成长和铸造幸福等宣传的影响等[9],该学科的研究方向在不断的变化。
虽然对于创伤后造成的病理性心理研究有助于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具有较大的价值,可是窄化了人们对于创伤心理学的理解范围。
创伤后的身心障碍并非是经历创伤事件后的唯一结果。
研究者开始关注在创伤后个体身心功能的正向变化的方面,如Compas 等[10]在其纵向研究中发现,经历创伤事件后的个体一般会表现出七种不同的结局,他们在受到创伤后的心理变化随时间推移会发生如下的轨迹(见图 1-1)。
)图1-1 个体创伤后心理反应随时间变化的假定轨迹上述的路径1就是应力抵抗,指的是一种稳定的适应状态;路径二指的是韧性,只的是在经过轻微的创伤之后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路径3是延迟恢复状态,指的是在经过创伤之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慢慢适应;路径4就是创伤之后的发展成长,在经历这个状态之后有可能会超过原来的状态;路径5就是持续性痛苦的状态,他指的是受到创伤后的个体一直处于功能下降的状态;路径6就是创伤后抵抗失败的状态,指的是经过抵抗失败后的功能持续下降状态;路径7是普遍不适应的状态,指的是创伤前以及创伤后个体的功能适应性都不强。
心理学对于心理创伤和PTSD的干预方法
心理学对于心理创伤和PTSD的干预方法心理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受伤者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提供了多种干预方法来帮助那些经历心理创伤和PTSD的人们恢复身心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干预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创伤和PTSD治疗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受伤者的错误和消极思维模式来改变其情绪和行为。
CBT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治疗师会与受伤者建立信任关系,并了解其经历的心理创伤。
然后,治疗师会教授受伤者关于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相关知识,并指导其识别和应对负面思维。
接下来,治疗师会与受伤者合作制定并实施行为计划,以帮助其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最后,治疗师会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来跟踪治疗进展,并在需要时进行调整。
二、眼动复原与再加工(EMDR)眼动复原与再加工(EMDR)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该方法通过引导受伤者回忆和重现创伤事件,并使用双眼来模拟眼动,从而帮助受伤者逐渐处理和减轻创伤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回忆。
EMDR的有效性在多项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并被广泛认可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三、群体治疗群体治疗是一种将多个受伤者组成小组进行治疗的方法。
通过与其他受伤者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受伤者可以减轻孤独感和自我孤立感,增强社会支持,并从其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应对策略。
群体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让受伤者感到被理解和接受。
四、心理药物治疗心理药物治疗在心理创伤和PTSD的干预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和抗惊恐症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大脑化学物质的平衡,减轻焦虑、抑郁等症状,并提高受伤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然而,心理药物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结合其他心理干预方法使用。
五、身体活动与放松练习身体活动和放松练习,如运动、瑜伽和冥想等,也被证实对心理创伤和PTSD的干预具有积极作用。
创伤心理学—复习大纲
(选择,名解,问答,案例)第一章研究史1.什么是癔症: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
2.癔症与创伤的联系:“癔症来自创伤”,癔症患者在遭遇创伤事件后已经无法进入自身适应行为的内在过程,患者自身对过去经历的意识和环境的准确感决定了创伤事件的反应。
分离是癔症病因的中心要素,患者在遭遇创伤事件后产生强烈的情绪,内心已经无法处理刚发生的认知图式,结果创伤记忆就一直无法进入意识,创伤记忆开始与意识和自主控制进行分裂,只要创伤记忆无法转换为意识,它就会一直以恐惧和强迫的想法和躯体再体验的方式继续闯入。
患者努力地阻止碎片般的创伤记忆进入意识,这种努力使得他们失去心理能量。
3.世界大战后的心理创伤研究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壕神经症”②二战集中营“集中营综合症”③越南战争“越南老兵后遗症”——创伤事件:即时死亡,毁容,身体伤害,目击伤害或他人的死亡,伤害或杀死他人,目击或参与暴行,被俘,被拘禁,折磨和剥夺。
4.理论解释——认知心理学流派①图式:认为个体的经历,文化和知识构建成理解和记忆信息的心理结构②贡献:不仅聚焦于焦虑的情绪,还关注一系列的负性情绪(难过,悲痛,内疚和羞耻感等等)。
他们认为创伤后反应不仅仅出现了焦虑症,并能够导致扭曲的情绪障碍,阻碍着个体经历的意义性,并且破坏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信念。
③应用:系统脱敏,想象暴露治疗等。
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感与是创伤后应激障碍认知理论发展的结果。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改变个体被创伤事件破坏的核心信念和基本假设。
因此发明了眼动脱敏再处理(EMDR)第二章心理创伤的定义和诊断一、心理创伤的定义(一)创伤性事件的界定(1)大T事件的界定①DSM-Ⅲ:超乎寻常的人类体验的事件,几乎对所有人都能造成显著的痛苦,并伴有强烈的害怕、恐惧和无助反应②ICD-10:当事人突然遭遇或持久地陷入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时间或情景之中,这类事件或情景几乎可使每个人都出现深深的痛苦③DSM-Ⅳ:A1:是对应急事件的描述,明确规范“威胁到生命,或者死亡,或者严重损伤,且包括对个体自身或者他人躯体完整性的威胁。
心理创伤后的应用心理学干预与康复措施
心理创伤后的应用心理学干预与康复措施心理创伤是指遭受到严重心理打击,导致个体在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受到严重影响的一种心理状态。
针对心理创伤的干预和康复措施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介绍心理创伤后的应用心理学干预与康复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以帮助受伤者重建心理健康。
一、心理教育与信息澄清心理教育是心理干预的首要步骤,它通过向受伤者提供相关的心理知识和信息澄清,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创伤的本质和恢复的过程,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感。
心理教育可以包括面对面的咨询,也可以通过书籍、手册、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
信息澄清是指消除受伤者对创伤事件的误解和谣言,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以减少他们的不确定性和恐慌感。
二、认知重建与应对策略在心理创伤后,受伤者的认知结构可能会遭受严重破坏,出现负性思维和失真的认知方式。
因此,认知重建是帮助受伤者改善思维方式,形成积极健康的认知结构的重要干预措施。
认知重建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积极心理学和情绪调节等方法来实施,帮助受伤者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解决负面情绪和消除创伤事件对其认知系统的影响。
三、支持性心理治疗与群体康复活动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干预方式,它通过提供支持、倾听和情感安慰,帮助受伤者在恢复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满足。
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通过个别咨询、团体治疗、网络支持群等形式进行。
此外,群体康复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干预措施,通过组织受伤者参与共同的社交、文化、娱乐等活动,增强其社交能力,改善其社会功能。
四、心理体验再现与疗愈心理创伤后的干预与康复还包括心理体验再现和疗愈过程。
心理体验再现是指通过表达、记录或绘画等方式帮助受伤者将创伤经历和情感进行表达和释放。
心理体验再现可以通过心理剧场、写作疗法、艺术治疗等方式来实施。
疗愈过程是指通过自我反思、情绪调节和不断发展个人潜能等方式,帮助受伤者逐渐走出心理创伤的阴影,实现心身健康的全面康复。
五、药物治疗与生物反馈技术对于某些严重的心理创伤,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心理学在心理创伤干预中的作用
心理学在心理创伤干预中的作用概述:心理创伤是一种人们在经历了剧烈的、令人震惊的事件后所产生的心理伤害。
这种创伤可能来自灾难事件、战争、暴力犯罪等。
心理创伤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心理学在心理创伤干预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创伤的影响:心理创伤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痛苦、恐惧、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上的困扰。
同时,创伤经历还可能导致个体的认知功能受损,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此外,心理创伤还可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如社交退缩、自我隔离等。
这些心理创伤的影响使得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正常工作、学习和与他人交往。
心理学干预的重要性:心理学干预是一种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来帮助个体应对心理创伤的方法。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情绪支持:心理学干预可以为心理创伤的个体提供情绪上的支持。
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倾听、理解和共情来帮助个体释放内心的情绪,减轻心理痛苦和恐惧感。
2. 促进心理复原:心理学干预可以帮助个体恢复心理平衡和稳定。
通过教授个体应对创伤的积极策略,如放松技巧、应对技能等,心理学家可以帮助个体逐渐恢复自信和积极面对生活。
3. 辅助个体重塑生活:心理学干预可以帮助个体重新建立起正常的生活模式。
心理学家可以与个体一起制定目标,制定计划,帮助个体逐步重返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社交生活。
心理学干预的方法:心理学干预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心理学干预方法:1. 心理教育:心理学家可以向个体提供关于心理创伤的知识和信息,帮助个体理解自身的心理反应,并认识到这些反应是正常的。
2. 心理治疗:心理学家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心理治疗来帮助个体处理心理创伤。
治疗方法可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以帮助个体改变负面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3. 群体支持:心理学家可以组织心理创伤幸存者的群体支持活动,让个体有机会与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人分享感受和经验,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心理学如何帮助人们克服创伤和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学如何帮助人们克服创伤和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创伤是指在遭受震撼、恐惧、痛苦等极度负面事件后,个体产生的一系列身心反应。
而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个体在经历创伤事件后,长期出现一系列负面心理和生理症状,如回忆、重现、回避、情感麻木以及身体和心理亢奋等。
心理学在帮助人们克服创伤和治疗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如何帮助人们克服创伤和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方法和策略。
1. 创伤事件的理解与重建首先,心理学通过对创伤事件的理解与重建,帮助个体重新构建对事件的解释和理解。
这包括对创伤事件的记忆重塑,使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原因和后果,减轻事件带来的心理冲击。
心理学家可能会采用认知疗法、解释性治疗等技术,帮助个体重新审视创伤事件,并从中寻找到积极的意义。
2. 切断与降低痛苦的联想切断与降低痛苦的联想是帮助个体减少由创伤事件引起的痛苦和恐惧感的重要步骤。
心理学家通常会使用曝光疗法,通过逐渐暴露个体于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物,引导个体逐渐适应并慢慢消除创伤的消极影响。
这样一来,个体对触发事件的恐惧感也将逐渐减弱。
3. 情感和焦虑管理情感和焦虑管理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于帮助个体控制创伤事件引发的负面情绪和焦虑。
这些方法包括心理暗示、放松训练、正念练习等。
通过这些技巧,心理学家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增强情绪的调节能力,有效减少焦虑、压力和抑郁。
4. 社会支持和亲密关系的重建社会支持和亲密关系对于个体克服创伤以及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家通常通过建立治疗小组或者支持小组,提供一个安全、理解和亲密的环境,帮助个体恢复自信,重新建立社会联系。
此外,心理学家还会倡导个体家属的积极参与,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增强个体的康复能力。
5. 全人关怀和综合干预心理学在帮助个体克服创伤和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方面,强调全人关怀和综合干预的重要性。
[创伤,视角,心理学]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复原分析
[创伤,视角,心理学]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复原分析创伤,如同人生旅途中的荆棘,常常在不经意间刺痛我们的心灵。
然而,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我们看到了创伤背后蕴藏的巨大潜能。
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青少年创伤后的心理复原,以期让心灵之花在逆境中绽放。
在创伤事件中,青少年往往容易陷入绝望的深渊。
然而,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创伤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心灵成长的契机。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所言:“创伤,是心灵成长的催化剂。
”在创伤面前,青少年要学会正视现实,勇敢面对,从而开启心理复原之旅。
首先,青少年需学会调整心态。
创伤事件发生后,消极情绪如悲伤、愤怒、恐惧等会伴随而来。
此时,积极心理学提倡的“感恩心态”便显得尤为重要。
青少年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珍惜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时光,从而在心灵上寻得慰藉。
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生活中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青少年在积极心态的引导下,将勇敢地迈向心理复原的道路。
其次,青少年需寻求社会支持。
创伤事件往往使青少年感到孤独和无助。
在这个时候,家人、朋友和老师等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他们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所说:“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创伤后心理复原的基石。
”青少年在感受到关爱和支持的同时,心灵逐渐得到治愈。
再者,青少年需关注自身成长。
创伤事件发生后,青少年在心理、生理和行为等方面都可能受到影响。
此时,关注自身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青少年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提升心理素质。
同时,青少年要学会自我调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奥特曼所说:“成长,是心灵复原的最佳良药。
”最后,青少年需学会心理调适技巧。
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调适技巧是创伤后心理复原的关键。
青少年可以通过学习正念、冥想等技巧,提升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心理学对心理创伤的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是针对在受到严重创伤后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及他们的心理反应,同时积极寻找恢复的方法,由此形成了心理学上的一种分支学科,也就是创伤心理学。
该学科的起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它的发展和崛起大概在越南战争之后等一段时间。
战后的老兵在战争结束之后,还是没有办法从战争中脱离出来,不能恢复到战争前的生活,心理上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同时还有严重的社交障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政府将大量的经费用于研究,寻找解决途径。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创伤心理学这一门学科针对的研究对象,已经从由战争受到的创伤,转变为在社会中一个人遭遇到的创伤。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很可能会因为事故自然灾害以及犯罪行为而受到伤害,同时,疾病、家庭破碎、亲友离去等事件也会给人的心灵带来创伤。
创伤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一般集中在:1.受到创伤之后表现出来的负性心理状态,比如出现的某些负面的情绪、行为、以及认知等[8]。
2.受到创伤后形成的病理性心理问题,比如创后应激障碍,重度抑郁,以及急性应激障碍等。
创伤心理学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发展,受到重新看待心理问题,研究心理力量以推动成长和铸造幸福等宣传的影响等[9],该学科的研究方向在不断的变化。
虽然对于创伤后造成的病理性心理研究有助于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具有较大的价值,可是窄化了人们对于创伤心理学的理解范围。
创伤后的身心障碍并非是经历创伤事件后的唯一结果。
研究者开始关注在创伤后个体身心功能的正向变化的方面,如Compas 等[10]在其纵向研究中发现,经历创伤事件后的个体一般会表现出七种不同的结局,他们在受到创伤后的心理变化随时间推移会发生如下的轨迹(见图 1-1)。
)图1-1 个体创伤后心理反应随时间变化的假定轨迹上述的路径1就是应力抵抗,指的是一种稳定的适应状态;路径二指的是韧性,只的是在经过轻微的创伤之后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路径3是延迟恢复状态,指的是在经过创伤之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慢慢适应;路径4就是创伤之后的发展成长,在经历这个状态之后有可能会超过原来的状态;路径5就是持续性痛苦的状态,他指的是受到创伤后的个体一直处于功能下降的状态;路径6就是创伤后抵抗失败的状态,指的是经过抵抗失败后的功能持续下降状态;路径7是普遍不适应的状态,指的是创伤前以及创伤后个体的功能适应性都不强。
从这些路径的分析可以得出,只有一部分人会出现病理性心理反应,剩下的人受到创伤之后有可能会发生积极的应对,他的适应功能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持续上升,就像上图中的路径4,这种现象的出现,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从而使得创伤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也在发生变化。
从最初的只是考虑创伤给人们带来的负性影响及治疗,到开始关注在创伤经历中具有增强、成长现象的探究。
创伤后成长的研究对遭受创伤的个体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给出了不同于传统研究方式的解释,比如说个体在受到创伤之后往往会作出应激的反应,某种意义上是个体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排解痛苦,把这种应激反应看成是个体在受到创伤之后的康复性和适应性行为,而不是病理性行为[8]。
Tedeschi等[11]曾经说过,之前的研究一般都站在实用性的角度:试图把那些提高心理水平以及降低困扰当做是高应激反应个体所期望的结果;可是当个体能够清楚的知道自身所经历的创伤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就会更加容易去忍受痛苦。
相反,如果发现不了创伤的价值,那么这个个体就会,将创伤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所以,从创伤后成长理论来看,个体在创伤后出现的的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等病症,就像入侵性想法,逃避等,实质上都在表明个体正在学着应该受到的创伤,是将创伤信息进行再次加工,这也是在受到创伤后要发展成长的关键。
所以,有学者提出这种成长型创伤应对在某种角度上可以拓宽研究的视角,他提出创伤带来的积极,以及消极这两种后果不是互不相容的,受到创伤的个体,都可能会同时体验到积极,以及消极两种后果,将创伤带来的结果进行了更加全面的解释[12]。
上述的创伤后成长理论进一步拓宽了临床心理工作者的思路以及视野,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临床干预范式。
比如从最开始的以降低痛苦为中心,或者从问题中心出发进行探究,发展为将培养力量,促进成长作为研究的方向[13]。
就像Ickovicst之前强调的,我们所做出的应对措施要基于安适和健康的状态,而不只是追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14]。
同时,这种研究方向的变化也让许多的人,比如咨询者,医生,治疗师,护士,人生规划师等等,甚至是受过创伤的个体都可以将自己与创伤抗争时收获的积极变化运用到对于正在受创伤的个体的拯救中,以及面对接下来的挑战[15]。
三、创伤后成长的具体内涵实际上,从苦难与创伤中可以衍生出个体积极的改变,展现出人性的光明、积极向上以及正向力量之美,这一思想并非新见。
在世界各国的文化史中,在世界主要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教义中,都闪现出这一思想之光。
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孟子在其著作中也写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中蕴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苦难和挫折中孕育着希望和成长。
而在20世纪,包括弗兰克、马斯洛在内的一些心理学家也提出关键的生活危机为积极的个人改变提供了可能性的这一思想。
但系统地对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则始于20世纪末期。
随着当时在西方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研究人员开始系统研究创伤后成长的现象。
“创伤后成长”这一概念的首次明确提出是由Tedeschi和Calhoun于1995年完成[16]。
Tedeschi与 Calhoun [16]把创伤之后的成长划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创伤必须具有震撼性;第二是必须存在和创伤进行一定的抗争之后,出现的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心理状态;第三是在一部分范围之内,个体的功能可以超越创伤之前的状态,第四是成长往往伴随着痛苦。
他们把它的概念定为经过和遭受的创伤进行对抗之后获得的积极心理状态演变[17]。
这个概念显示出对于创伤的新型理解,它和原来概念的主要区别就是看待创伤心理学的角度,不仅仅从病理学入手,还要将其当成是一种成长的契机,个体在创伤中学习面对和克服,让自己变大更加强大,实现自我价值的突破。
文献中用于描述此现象的词语还包括益处寻求(benefits finding)、压力相关成长(stress-related growth)、心理活力(psychological thriving)或逆境中成长(growth following adversity)[18-21]。
不过Calhoun以及Tedeschi在选择支持创伤后成长这一概念时作出了充分的考量,他们觉得这一概念反应的是成长这个词的本质,同时和在压力中成长又有不同,创伤后成长强调成长背后的威胁性、挑战性以及危机性;在和心里活力以及积极幻想的对比下,它突出了个体在受到创伤后的成长往往伴随着痛苦;有些观点将成长视为应对策略,创伤后成长强调了适应的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22]。
创伤后成长已被报道是广泛的生活经历的结果,很多创伤事件都可以引发创伤后成长。
从极具创伤性质的武装袭击[23]或战争[24]事件,到严重的创伤事件,如各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骨髓移植、HIV/AIDS、慢性肾衰竭以及类风湿、糖尿病等等)环境和自然灾害及人际间的丧失、虐待[18,25-27],再到压力性的生活事件,比如离异[28],都有创伤后成长现象存在的报告。
Tedeschi和Calhoun[29]在其早期的临床观察和质性研究中,将创伤后成长所体现的领域归纳为三个方面:自我认知的变化(perceived changes in self)、与他人关系的变化(a changed sense of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和人生哲学的变化(a changed philosophy of life)。
第一,自我认知的变化:通过对创伤事件的承受、经历,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或者发现了自己以前尚未认识到的自己的一面。
在创伤中度过的经历给人们提供了有关自我依靠的大量的信息,这会影响对自己在困境中自身能力的自我评价,如认为自己更强大、更自信、情绪更加成熟等。
而有些人则发现生命中存在新的可能性,会发展新兴趣,拓宽生活道路或走上新的人生道路。
第二,与他人关系的变化:当人们在遭受创伤事件后,与他人诉说、讨论这些事件以寻求支持和安慰的需求,会使得人们变得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愿意自我表露。
借由自我表露,个体社会支持网络中的某些人可能会提供新的思想、新的行为方式以应对这一事件。
而对人脆弱性的认识也可能会引发个体更多的情绪表达,并且愿意接受帮助,也开始重视以前忽略的社会支持网络。
此经历的结果可能就会表现在产生与家庭成员及他人更亲近的感觉,对他人的需求更敏感,对其他的不幸的人更富于同情心,也更愿意在提高人际关系上努力。
第三,人生哲学的变化: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人们通常会对以前认为是平淡、普通的生活珍视起来,会变得欣赏、享受每日的生活,充分地过好每一天。
另外,对生活中所重视的事物也会重新排序,改变其人生中优先考虑的事情(如更加重视家人、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而不是拼命赚取名利);还有的人会体验与存在、灵性相关的事物,发展出宗教信念或令原有的宗教信念加强。
在此研究的基础上,Tedeschi 与 Calhoun[29]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提出了5维度的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这5个维度分别是:与他人的关系(relationship with others)、新的可能性(new possibility)、个人力量(personal strength)、生命的欣赏(life appreciation)和灵性变化(spiritual changes)。
Tedeschi和Calhoun对创伤后成长的过程构建了模型,模型如图1-2[30]所示。
依据此模型,他们对成长过程进行了解释[31]:创伤性事件撼动或毁坏了个体原有的世界观和人生基本信念(如公平、好人有好报等),个体面临着发展出新的世界观、人生理念、生活叙事、人生目标、舒解痛苦等内外的挑战。
创伤后引发的由于痛苦情绪导致的尝试性解脱以及反复思索的行为(比如写作、诉说、祈祷等自我暴露行为)。
创伤后初期,一般都会不自觉引发沉思,往往会想到与创伤相关的事件。
在恰当的解决方式以及成长榜样的影响帮助下,就会度过初期的痛苦,获得阶段性成功。
之后,这种有关创伤的思考就会向人生本质的沉思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