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相交线 对顶线 垂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交线对顶线垂线(一)

一、内容:

对顶角的定义,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

垂线的概念,垂线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二、技能要求:

1、会过一个已知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会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理解对顶角,邻补角概念及性质,并会利用其进行推理与计算。

三、重要的数学思想:

1、数形结合的思想:把计算、推理与图形结合起来,以形辅算,以算辅形的思想。

2、方程的思想:利用方程(组)求解几何未知量的思想。

四、主要数学能力:

1、空间想象能力:从培养自己观察几何图形的位置关系的能力入手,逐步提高自己认图能力和抽象、概括几何概念的能力,从而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运算能力:通过几何计算,在熟练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运算能力。

3、逻辑推理能力:在初步掌握推理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自己灵活运用各种推理形式的能力。

4、思维能力:在本章的学习中,要从几何语言能力的培养入手,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训练中,逐步规范自己的演绎思维(因果思维),归纳思维,类比思维……等模式,为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打下好的基础。

五、知识点分析:

1、关于对顶角的概念:

(1)对顶角概念的本质: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这样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已知)

∴∠1和∠2是对顶角,∠3和∠4是对顶角(对顶角定义),

用对顶角概念的本质来判断某两个角是否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这就是说:如果这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就相等,这个性质反过来不成立,相等的两个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AOC和∠BOD是对顶角(已知),

∠AOD和∠BOC是对顶角(已知),

∴∠AOC=∠BOD(对顶角相等)

∠AOD=∠BOC(对顶角相等)

注意:既然两条直线相交可有对顶角,就可以直接说两角相等。

∵直线AB和直线CD相交于O(如图),

∴∠AOC=∠DOB(对顶角相等),

∠AOD=∠BOC(对顶角相等),

注意:两条直线相交组成两对对顶角。

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

(1)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有公共顶点且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3)有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且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4)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5)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的余角相等。

(6)顶点相对的角是对顶角。

(7)有公共顶点且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8)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9)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解:(1)错,举例如图(1)

∠1,∠2不是对顶角。

(2)错,举例如图(2)

∠1,∠2不是对顶角。

(3)错,举例如图(3)

∠1,∠2不是对顶角。

(4)错,举例如图(4)

图中∠1=∠2,但都不是对顶角。

对顶角是两个角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相等的角是两个角的度量关系,这两个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对顶角的大小相等,但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5)错。举例如图(5),∠AOD=∠BOC对顶角必相等,但并没有说对顶角一定是锐角,它们也可能是钝角,如图中∠AOD和∠BOC。钝角没有余角。所以对顶角不一定有余角。

(6)错,举例如图(6),∠1和∠2不是对顶角。

(7)错,举例如图(7),∠1和∠2不是对顶角。

(8)错,举例如图(8),∠1和∠2不是对顶角。

(9)对。

例2、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O点,写出图中所有的对顶角。

分析:识别图中的对顶角应从这个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三个基本图

形(即定义图形)即直线AB、CD相交于O;直线AB,EF相交于O;直

线CD,EF相交于O。由于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对顶角,所以上述图中共有6对对顶角。

解:图中共有6对对顶角,它们是:∠AOC和∠BOD,∠AOD和∠BOC;∠AOF和∠BOE,∠AOE和∠BOF;∠COF和∠DOE,∠COE和∠DOF。

2、关于垂线的概念。

(1)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当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由这点出发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反之若两直线垂直那么交角都是直角。

∵∠BOC=900(已知),∵CD⊥AB于O(已知),

∴CD⊥AB(垂直定义),∠BOC=900(垂直定义),

这是判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这是两条直线垂直的性质

(2)垂线的性质:性质一是说垂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性质二是说垂线段最短。

3、关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由垂线段最短这个性质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这个概念与“点到点的距离”一样,是一个数量概念,指的是垂线段的长。(即直线外一点到垂足的距离)

例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错误请说明理由:

(1)画点到直线L的距离,(2)作出A,B两点距离。

(3)过直线AB外一点C,画AB的垂线,并使它过AB上一点D。

(4)过直线AB上一点C,画AB的垂线,并使它过AB外一点D。

解:(1)错,因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所以是不能画的,只能度量。

(2)错,因为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所以两点的距离也要经过度量得到。

(3)错,因为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因此过C点画AB的垂线不一定能过AB上的D点,除非D点正好是垂足。

(4)错,与(3)题理由相同,过C点画AB的垂线不一定能过AB外的一点D。

例4、如图按要求作:

(1)过E点作直线CD的垂线。

(2)量出F点到直线AB的距离。

(3)量出EF两点的距离。

解:

(1)过E作EN⊥CD于N,(注意EN要画成垂线,不要画成线段EN)。

(2)先做出线段FM⊥AB于M,再量出FM的长为约1.2cm,F点到直线AB的距离约为1.2cm。

(3)先连结EF,再量出线段EF的长约为1.9cm, E、F两点的距离约为1.9cm。(不要画垂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