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
中药综合知识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表里关系、邪气过盛表证传里;人体抵抗力提高可由里出表。
寒热关系:寒症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
热证转化为寒症是正不胜邪。
虚证:临床表现虚弱、不足。
虚是由正气不足,实是由邪气过盛。
虚证转化为实证较少,实证转化为虚证较多。
阴阳是总纲:表、热、实属阳证。
里、寒、虚属阴证。
心病: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心火亢盛肺病:肺气虚肺阴虚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痰浊阻肺脾气虚1.脾不健运:以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为辩证要点。
脾虚下限:气虚和内脏下垂3.脾不统血:一般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出血为辩证要点。
2.脾阳虚:伴有寒相为辩证要点肝病辩证肝气郁结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闷胀疼痛肝火上炎一般以肝脉所过头目耳肋部实火炽盛肝阳上亢一般以肝阳亢于上,肾阴亏于下作为辩证要点。
肝风内动肝阳化风结合患者平素具有肝阳上亢结合突然出现的肝风内动症状作为辩证要点。
肾病辩证阳虚、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阳虚:全身功能低下伴寒症阴虚: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口咽发干,腰膝酸痛、舌红,脉细数。
肾精不足:一般以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生殖功能减退表现为主肾气不固:一般以肾虚不能固摄肾不纳气:一般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加重为辩证要点。
腑病辨证:胃寒证:一般以胃脘疼痛寒相同见为辩证要点,脉沉迟或沉弦胃热:一般以胃病常见症状和热相共见为辩证要点。
食滞胃脘: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吞酸胃阴虚:不思饮食,或知饥不食,脉细数,一般以胃病常见症状伴阴虚大肠湿热:腹痛下利,里急后重,或便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多玄滑而数,一般以腹痛,排便次数增多,或下痢脓血,或下黄色稀水为辩证要点。
大肠液亏:大便秘结干燥,难于排除,头晕、口臭,脉涩或细,舌红少津或可见黄燥苔,一般以大便干燥难于排除为辩证要点。
膀胱湿热:临床表现常见小便不畅,尿频尿急,尿色浑浊,或有脓血,或有砂石。
舌苔黄腻,脉数。
一般以尿频尿急,尿痛,尿黄为辩证要点。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康康笔记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康康笔记康康笔记——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2.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气血津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和病因。
4. 中医治疗主要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第二章:中医病症诊断1. 中医病症诊断包括辨证和判定病因。
2. 辨证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其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方面的异常状况,判断出患者的病证类型。
3. 判定病因主要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精神状态等,结合辨证所得,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第三章: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通过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对病人的症状和病因进行治疗。
2. 针灸治疗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在身体的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刺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3. 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患者的相应穴位和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4. 中医还包括其他方法,如艾灸、拔火罐等。
第四章:中医常用草药1. 中医常用的草药主要有中药饮片、中药丸剂、中药颗粒等剂型。
2. 常用的中药饮片有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等,可通过煎服制剂用于调养和治疗疾病。
3. 中药丸剂和颗粒多为现代中药剂型,将草药煎煮浓缩,并加工成颗粒或丸剂,方便患者服用。
第五章:中医常见病1. 中医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腹痛、消化不良等。
2. 中医治疗常见病主要通过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治疗。
3. 针灸、推拿、中药等均可以用于治疗常见病。
第六章:中医预防保健1. 中医预防保健主要强调养生,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来保护身体健康。
2. 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饮食调养、起居调理、运动锻炼、心理调节等。
3. 中医预防保健也可以借助中药或针灸等手段来辅助调理身体。
中医实用技术指南pdf(3篇)
第1篇第一章:概述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
中医实用技术指南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临床医生及中医药从业者提供一套实用的技术参考,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2.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物质和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和五行来概括。
阴阳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则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相互关系。
2.2 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认为人体内部有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2.3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内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
第三章:中医诊断技术3.1 四诊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态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体味等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切诊是通过脉诊、舌诊等来判断病情。
3.2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脉象的观察来判断病情。
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滑、涩等。
3.3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舌头的颜色、形态、苔质等来判断病情。
第四章:中医治疗技术4.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它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草药等。
中药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4.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4.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以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增强体质的目的。
4.4 拔罐治疗拔罐治疗是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目的。
第五章:常见病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5.1 感冒感冒是常见病证,中医治疗以疏风解表为主,常用中药如银花、连翘、薄荷等;西医治疗以抗病毒药物和退热药为主。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六-辩脉)
第八节 脉诊的意义
一、辨别病情 二、阐述病机 三、指导治疗 四、推断预后
思考题
1、词解:寸口诊法、遍诊法、举按寻、胃神根、斜飞脉、 反关脉;
2、试述正常脉象的特点及变异因素?四季平脉的生理变 异特点?
3、试述十六种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 4、试述弦、紧脉如何鉴别?促、结、代脉如何鉴别?
二按诊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1、按诊的方法:触、摸、按、叩 2、注意事项 态度认真、举止大方,遵守医德 手法轻柔、熟练敏捷,避免刺激 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密切观察
(二)按诊的内容
按肌肤 按胸胁 按脘腹 按俞穴
1、按 肌 肤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第六节 脉象类比、相兼脉和真脏脉
一、相类脉比较 1、脉位类:
浮--浮、芤、虚、濡、洪 沉--沉、伏、牢、弱 2、脉率类: 迟--迟、缓、涩、结 数--数、洪、滑、促
脉象类比、相兼脉和真脏脉
3、脉宽类: 大(粗)--大、虚、洪、芤、实 小(细)--细、弱、濡、弦
4、脉力类: 虚--虚、弱、濡、微 实--实、弦、紧
按肌肤
3、诊肿胀 水肿-按之凹陷不起 气肿-按之凹陷,随之
而起者 4、审痈疡 阴证-按之肿硬不热, 根盘平塌漫肿 阳证-按之高肿灼手, 根盘紧缩
按尺肤
诊“尺肤”: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的一段皮肤
尺肤缓(松弛)--主热
尺肤急(绷急)--主寒
尺肤热甚
--主热
尺肤凉
--主阳虚
尺肤柔润温和 --气血调和
尺肤干涩
“ 4、诊临产脉:“尺脉急转如切绳转珠”
(七)诊小儿脉
中医诊断学_第二章_四诊(五_病脉)
11、滑脉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诊家正眼》“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 露之义” 《脉经》“与数脉相似”
脉流利度分类 滑脉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 1)主痰饮:痰饮为阴滑之物,痰湿聚于体内,足使 脉内阴液增加,血流如粒而现滑象 《素问 脉要精微论》“滑为阴气有余也” 2)主食滞:宿食化热,气实血涌 《金匮要略》“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当下 之,宜大承气汤” 3)主实热:正盛邪实,气血涌盛 《伤寒论》“伤寒脉滑而厥者,有里热,白虎汤主之”
脉的宽度分类 细脉
2)主湿侵:脾虚湿盛或感受湿邪,湿邪阻碍脉道, 故脉细 凡湿邪伤人,或内困脾胃,或留滞经络,常可 见到细脉 《金匮要略》:“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 此名湿痹” 《诊宗三昧》“湿痹脚软,自汗失精,皆有细脉”
8、散脉
【脉象特征】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 【临床意义】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 《濒湖脉学》:“至数不齐,涣散不收” 《诊宗三昧》:“其脉散者死” 脉理:阴衰阳消,心气不能维系血液运行
16、芤脉
【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临床意义】失血 脉理:阴血不能维阳气,阳气浮散 《金匮要略》“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 失精” 《景岳全书》“芤脉为孤阳脱阴之候,为失 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
17、紧脉
【脉象特征】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 《脉经》“如切绳状” 《诊家正眼》“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 切紧绳”
4、数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5-6至 《濒湖脉学》:“一息六至,脉流薄疾” 《脉诀启悟》:“不似滑脉之往来流利,动脉之厥厥 动摇,疾脉之过于急疾。”
脉率分类 数脉
【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虚证 1)主热证--因热迫血妄行,故脉数 凡外感发热、胃热、肠热、肺痈、肠痈、疮疡、或 阴虚火旺等均可见数脉 《难经·九难》:“数则为热” 《脉药联珠》:“凡数脉总由火毒” 2)主虚证--精血耗损,元气亏虚,脉来虚数。 多见于虚劳日久之人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第二章-问诊(2)
大腹痛:脾胃病变
腹 痛
小腹痛:大肠、膀胱、胞宫等病, 寒、热、气、
如湿热下注、瘀血阻滞等
血、食、石、
少腹痛:多指小腹两侧之疼痛,多 虫阻滞气机
属肝经病变 ,如寒滞肝脉
三 问疼痛(二)疼痛的部位【表3 】
疼痛 部位
病变所属脏腑经络
病理机制
肾的病变:如肾阴虚,
腰痛
肾阳虚;或肾虚,复受 风、寒、湿热之邪及挫
获取基 本信息
假定 诊断
获取诊 评估假 断信息 定诊断
通常临床医生根据就诊主要症状的类型作出几个 基础假定,接下来的问题是寻找支持或修订这些假 定的证据,然后评估该假定诊断。有经验的临床医 师可能要在假定诊断与评估间经历几个循环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一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出生地、婚姻、通 讯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 记录日期、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若病史陈述者 不是本人,则应注明与患者的关系
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 每种疾病的起病或发作都有各自的特点,详细询问起病情
况对诊断疾病具有重要的鉴别作用。有的疾病起病急骤,如 脑栓塞、急性心绞痛和急性胃肠穿孔等;有的疾病则起病缓 慢,如肺结核、肿瘤、风湿性心瓣膜病等。疾病的起病常与 某些因素有关,如脑血栓形成常发生于睡眠时;脑出血、高 血压危象常发生于激动或紧张状态时。
阴汗:下焦湿热郁蒸
自汗:醒时经常出汗,活动尤甚的症 状。其病理机制如下:
气虚证 阳虚证
阳气 亏虚
肌表不固 玄府不密
自汗动 则尢甚
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
病理机制:
阴虚或气 阴两虚 入睡卫阳 由表入里
阳亢内热 内热加重蒸津外泄
肌表不固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症、证、病的区别: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嗳气等。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咳嗽、胸痹、消渴、厌食等。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外感风寒、肝胃不和、气虚血瘀等。
主藏血。
肾(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气。
7.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在胸中集聚之处,称作“气海”,亦称“膻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
卫气:水谷精气所化生,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8.气的功能:推动作用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防御作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固摄作用;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9.任脉的基本功能: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主持妊养胞胎。
脉微欲绝18.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湿邪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19.气行失常指气的升降出入发生变化,而引起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20.未病先防的原则方法:(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包括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包括药物杀灭病邪、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1.神志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多为痰气郁结,蒙蔽心神的癫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属痰火扰乱心神的狂病;猝然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属肝风内动,痰迷心窍的痫病。
执业药师《中药综合》中医诊断基础高频考点习题汇总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一、最佳选择题1、下列取消药用标准的是A、粉防己B、木防己C、黄柏D、川防己E、广防己2、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有利于干燥的产地加工方法是A、发汗B、熏硫C、揉搓D、曝晒E、蒸煮烫3、含浆汁、淀粉粒、糖多的药材,为利于干燥,产地加工时应A、发汗B、熏硫C、切片D、蒸、煮、烫E、揉搓4、一般需要采用揉搓方法而使皮、肉紧贴的药物是A、五倍子B、三七C、木瓜D、大黄E、续断5、《中国药典》已不收载的药材产地加工方法是A、蒸煮烫B、切片C、熏硫D、发汗E、干燥6、皮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季节为A、秋、冬两季采收B、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C、春末夏初采收D、果实成熟时采收E、花完全盛开后采收7、茵陈的采收期有几个A、1个B、2个C、3个D、4个E、全年均可采挖8、关于动物类药的采收说法错误的是A、以卵鞘入药的,应在3月中旬前收集B、以成虫入药的,均应在活动期捕捉C、两栖动物类、爬行动物类宜在春秋两季捕捉采收D、脊椎动物类全年均可采收E、鹿茸需在8月中旬至10月下旬9、叶类药材的采收期是A、大多数在秋、冬两季采收B、一般在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C、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叶类D、在春季发芽时采收E、全年采收10、石膏一般在何时采收A、秋冬季B、春末夏初C、全年可以采收D、春季一次、冬季一次E、光合作用旺盛时期11、花类药材采收时通常是A、植株枯萎前B、枝叶茂盛时C、花盛开时D、果实成熟时E、多含苞待放时12、全年均可采收的药材是A、根及根茎类B、叶类C、矿物类D、藻菌类E、动物类13、一般在秋冬季采收的药材是A、茎木类B、皮类C、叶类D、花类E、全草类14、需在霜降期捕捉获得药用部位的是A、穿山甲B、桑螵蛸C、土鳖虫D、斑蝥E、哈蟆油15、延胡索的主产地是A、福建B、河南C、浙江D、湖北E、河北16、主产于云南的道地药材是A、天麻B、三七C、白术D、牛膝E、五味子17、影响药材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A、栽培B、品种C、采收D、产地加工E、炮制18、厚朴、黄柏的主要产地是A、山东B、四川C、云南D、贵州E、河南19、山东的道地药材是A、薄荷B、当归C、枳壳D、阿胶E、鹿茸二、配伍选择题1、A.发汗B.暴晒C.熏硫D.切片E.蒸<1> 、鸡血藤采收加工须A B C D E<2> 、茯苓采收加工须A B C D E<3> 、五倍子采收加工须A B C D E2、A.红花B.黄柏C.大黄D.牡丹皮E.槐米<4> 、哪种中药材是在花朵含苞待放时采收的A B C D E<5> 、哪种中药材在秋冬季节地上部分枯萎,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A B C D E<6> 、哪种中药材采收时可采用环剥技术A B C D E3、A.茵陈蒿B.滨蒿C.花茵陈D.绵茵陈E.青蒿<7> 、秋季花蕾生长时采收的茵陈商品名A B C D E<8> 、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的茵陈商品名A B C D E4、A.开花前期B.开花盛期C.生长末期D.花蕾期E.生长初期<9> 、甘草甜素在哪个时期含量最高A B C D E<10> 、槐花中的芦丁在哪个时期含量最高A B C D E<11> 、西红花的采收期是A B C D E5、A.三颗针B.茯苓C.花茵陈D.太子参E.山茱萸<12> 、应在立秋后采收的是A B C D E<13> 、应在落果期采收的是A B C D E<14> 、应在夏季采收的是A B C D E<15> 、果实经霜变红时采收的是A B C D E6、A.冬虫夏草B.知母C.杜仲D.枸杞子E.茅苍术<16> 、主产于青藏高原的藏药是A B C D E<17> 、一般采用环剥技术取药材的是A B C D E<18> 、主产地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药材是A B C D E7、A.吴茱萸B.延胡索C.防风D.板蓝根E.茅苍术<19> 、主产江苏的是A B C D E<20> 、主产东北的是A B C D E<21> 、主产浙江的是A B C D E<22> 、主产河北的是A B C D E8、A.牛膝B.泽泻C.白术D.冬虫夏草E.黄连<23> 、主产浙江的是A B C D E<24> 、主产河南的是A B C D E<25> 、主产四川的是A B C D E<26> 、主产福建的是A B C D E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药材质优效佳,这一概念源于生产和中医临床实践,数千年来被无数的中医临床实践所证实,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中医诊断学
人与自然是相应的,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
Ø
按五行理论,春应稍青,夏应稍红,
长夏应黄,秋应稍白,冬应稍黑,
四季皆黄,这些变化不十分明显,
要细心观察,才能发挥领会。
2.病色:
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可以认为除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色泽都属于病色。
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瘀血。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等情况。
人体体质分为:
阳脏人:形体瘦长 阴脏人:形体矮胖
阴阳和平:无偏盛偏衰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等情况。
人体体质分为:
阳脏人:形体瘦长
阴脏人:形体矮胖
阴阳和平:无偏盛偏衰
Ø
红舌:主热证。若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的,多属实热证;若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则属虚热证。
(四)舌诊的内容
1.望舌质
(1)舌神:荣枯和灵动
(2)舌色:
Ø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若淡白湿润,舌体淡嫩,多为阳虚证,淡白光莹,或舌体瘦薄,则属气血两虚。
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滞。
Ø
青舌:主寒凝阳郁和瘀血。全舌青者
是寒邪直中肝肾,阳郁而不宣;舌边
青者或口燥漱水不欲咽者,是内有瘀血。
(3)舌形
老嫩:老舌属实证;嫩舌属虚证。
胖大:多由水湿痰饮阻滞所致。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指饮食物、痰涎等胃内容物上涌,由口中吐出的症状,是胃
病 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
变
声
实:病程短,发病急,声高力,嗳出气味酸、腐、
音
胃气上逆
臭、吐物腐败。
呕
虚:病程长,起病缓,声低无力,呕吐物,嗳出
吐
气味无特殊臭味,吐物清稀。
第一节 听声音
病
呕吐呈喷射状者——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或因脑髓有病
声 咳”声音。多因六淫外邪袭肺、内伤损肺,或有害气体刺激等而
音
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
咳 嗽
第一节 听声音
重浊紧闷—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肃降
病
咳声不扬,痰稠而黄,不易咳出——热邪犯肺,
变
肺津被灼
声
实证—
咳嗽痰多,易பைடு நூலகம்咯—痰湿阻肺
音
咳声有力 百日咳—风邪与痰热搏结咳声如犬
咳
语声嘶哑,吸气困难—肺肾阴虚,火毒攻喉
声
多属阳证、实证,多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等。
音
6.语謇: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但语言不流利,但吐字不清
。
语
因习惯而成者——口吃,不属于病态
言
病中语言謇涩,每与舌强并见,多因风痰阻络所致
——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第一节 听声音
病
闻呼吸是诊察患者呼吸的快慢、是否均匀通畅,以及气息的
变 声
强弱粗细、呼吸音的清浊等。
发 声
第一节 听声音
主要是听辨患者语言的表达与应答能力有无异常、吐字的清
病 晰程度等。语言的异常主要是心神的病变。 变
声
沉默寡言,语声低微,时断时续
音
——虚证,寒证
第1-2章中医诊断学
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难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第一章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二)阴阳的医学含义
阴阳是标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定属 性和形态特征的范畴。
(三)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
1.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 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
4.反映人体与内外环境的统一。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1.发病:主时之脏受邪发病。 2.传变: (1)相生关系传变:
1)母病及子。 2)子病犯母。 (2)相克关系传变:
1)相乘。 2)相侮(反侮)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脏腑病变部位。 2.推断脏腑相兼病变。 3.推断病变的预后。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尚书·洪范》曰:“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 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 音味色化气方季行脏腑官体志
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肠
舌
脉
喜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夏
土
脾
胃
口
肌
思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美国弗罗里达大学免疫学专家贝里·达比教 授的研究小组对睡眠、催眠与人体免疫力进行研 究。
研究发现,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劳,使人体 产生新的活力,还能提供免疫力、抵抗疾病。睡 眠之后,人体血液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明 显升高,这两种细胞正是人体免疫力的主力军。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中医诊断学重点《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细目一:望神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神的分类及判断:意义:1) 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2) 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3) 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4) 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1) 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2) 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3) 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4) 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细目二:望面色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1常色:正常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执业中药药学综合重点考点归纳
药综合知识及技能重点总结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指导思想:整体观念基本思路:辨证论治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
2、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2.1 推动、温煦、兴奋统属于阳;凝聚、滋润、抑制统属于阴。
2.2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2.3 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泄,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
3.(1)阴阳偏胜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
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如:阳胜则热--“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寒者热之”。
(2)阴阳偏衰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
治疗时采用泄其有余、补其不足。
(3)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
(4)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
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阴阳互根理论:阳中求阴能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中求阳能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4、/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授课教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一、教案名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第一章中医学导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和优势。
2. 让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4.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病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病例分析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八、教学时间:2学时九、教学重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十、教学难点:1.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十一、教学准备:1. 教案:编写详细的教案。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十二、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 望诊
第二章 望 诊〔概说〕1.何谓望诊: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望诊的原理3、望诊的注意事项(1)避开有色光线;(2)诊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5-20℃之间;(3)充分暴露受检部位;(4)比较生病理状态,发现病理异常状态;(5)动态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6)四诊合参。
第一节 全身望诊一、望神(一)定义: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判断病情的方法。
观察人体 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 广义之神生命活动 精神意识状态 ——判断病情(二)望神的原理和临床意义神旺——脏腑功能正常 后天之精(水谷之精) 生神 —精气充足,体健神旺 气血 旺盛充足 神不足——脏腑功能减退—精气亏虚,体弱神衰精、气、神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内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人体为有机的整体 有诸内者 必形诸外 神色形态 脏腑功能 活动(三)望神的主要内容:1.两目神藏于心,外候于目,目之活动受心神支配; 为望神的重点 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反映心肝肾与 肝开窍于目五脏精气 目系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之精为瞳子2.神情:精神意识、面部表情反映心神和脏腑 心神正常——精神思维有序,表情爽朗,反应灵敏。
精气盛衰 心神失常—— 神识昏蒙,表情淡漠,思维混乱,反应迟纯3.色泽:皮肤体表、组织色泽,观察色泽荣润或枯槁。
反映脏腑 《灵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 精气盛衰 走空窍”——脏腑精气循经上荣于面;《医门法律》:“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4.体态:形态与动态。
反映五脏精气 有神——形体丰满、行动自如。
无神——形体瘦削(或肥胖松弛),动作艰难。
(四)神的病变临床类型:神的表现按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5.神乱:临床表现:(1)焦虑恐惧:常见于卑谍(指自怯畏惧之状,宜养血补心,定志安神,用天王补心汤,人参养营汤)、脏躁等病人,多属虚证,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
2015~2019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各章节分值分布表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合计
年
年
年
年
年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12
12
12
12
8
56
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
13
11
11
14
13
62
第三章 常见病辩证论治
30
34
34
31
39 168
第四章 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2
2
2
2
1
9
第五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近五年各章节分值分布比例图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章 常见病辩证论治 第五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第七章 中药调剂操作的基本技能知识 第九章 中药的合理应用 第十一章 中药不良反应
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 第四章 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第六章 中医药文献信息与咨询服务 第八章 中药的贮藏与养护 第十章 特殊人群的中药应用
2
4
2
2
2
12
第六章 中医药文献信息与咨询服务
2
2
2
2
2
10
第七章 中药调剂操作的基本技能知识 19 21 21 21 23 105
第八章 中药的贮藏与养护
6
8
6
6
6
32
第九章 中药的合理应用
19
15
15
15
12
76
第十章 特殊人群的中药应用
4
6
7
6
6
29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_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_2010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A:四诊合参
B:辨证论治
C:整体观念
D:辨病论治
E:援物比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援物比类是中医学的思维特点之一,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而非辨病论治,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分别是审查内外、整体统一;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2、关于寸口部位脏腑划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左寸候肺
B:左关候肝
C:左尺候肾
D:右寸候心
E:右尺候肾
答案:B,C,E
解析:寸关尺分候脏腑,左寸候心,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右尺候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选题1、望神的重要内容是(C)A 视面部表情B 望形态动静C 看眼神的变化D 观言语气息E 察精神意识状态2、痰色黄而粘稠,多属(D)A 燥痰B 风痰C 湿痰D 热痰E 寒痰3、肾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B)A 形体消瘦B 畏寒肢冷C 冷汗淋漓D 少气懒言E 口渴喜冷饮4、表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D)A 五心烦热B 发热汗出C 畏寒喜暖D 发热恶寒E 形寒肢冷5、盗汗的特点是(D)A 大汗淋漓B 经常出汗,动则更甚C 手足心出汗D 入睡出汗,醒后汗止E 半侧身体出汗6、但热不寒不包括(B)A 阴虚潮热B 寒热往来C 阳明潮热D 湿温潮热E 高热不退7、腻苔的特点是(A )A 颗粒细腻,刮之难去B 颗粒较大,刮之难去C 颗粒细腻,刮之易脱D 滑利而湿,刮之易脱E 色白质厚,刮之易脱8、患者胸胁胀满,性情急躁,经行腹痛,经色紫暗,乳房胀痛,证属(E)A 气滞B 气虚血滞C 血瘀阻络D 寒客血脉E 肝郁气滞血瘀9、脾气虚病人常见的面色是(B )A 青黄B 萎黄C 青紫D 晦暗E 枯槁10、中医学在诊断时应当(E)A 重视望诊B 重视闻诊C 重视问诊D 重视切诊E 四诊合参11、下列属于假神的表现是(E )A 神识昏迷B 循衣摸床C 目光有神D 反应灵敏E 原来不欲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12、呃逆是由于(E)A 肺失肃降B 消化不良C 胃有宿食D 肝胆湿热E 胃气上逆13、周身水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没指属于(D)A 肾阳虚衰B 肾气不固C 肾不纳气D 肾虚水泛E 肾阴虚14、湿温潮热不具有的症状是(E)A 身热不扬B 午后热甚C 头身困重D 胸闷呕恶E 盗汗15、对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具有意义的是(A )A 舌质B 舌苔C 面色D 指纹E 脉象16、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是(B)A 危证B 麻疹先兆C 肾精亏损D 肝胆湿热E 动风先兆17、面色黄胖的病因是(A )A 脾气虚衰,湿邪内阻B 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C 湿热D 寒湿E 寒凝气滞18、症见身倦乏力,少气自汗,疼痛拒按,舌黯或有瘀斑,证属(D)A 气滞证B 气滞血瘀证C 血瘀证D 气虚血瘀证E 血热证19、患者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午后低热,常自觉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此宜诊断为(B)A 心阳虚证B 心阴虚证C 心火亢盛证D 心气虚证E 心血虚证20、苔质致密,颗粒细小,刮之难去,称为(C)A 滑苔B 腐苔C 腻苔D 润苔E 燥苔21、浮紧的脉象主病常为(B)A 表虚证B 表寒证C 表热证D 表湿证E 表证挟痰22、患者近日食后出现脘腹胀满,呕吐酸腐,嗳气反酸,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应诊为(C )A 肝胃不和B 胃火证C 食滞胃脘D 脾胃虚弱E 胃阴虚23、假神的病机是(A )A 阴阳格拒B 阴虚阳亢C 气血两亏D 阴阳两虚E 阴阳失调24、郑声的病机为(D)A 热忧心神,神明失司B 心气不足,精神散乱C 瘀血阻碍心窍D 心气大伤,神失所养E 痰湿阻滞心窍25、邪气渐盛的舌苔变化是(B)A 苔由厚变薄B 苔由薄变厚C 苔由多变少D 苔由少变多E 苔由润变燥26、下列哪项不是心气虚与心阳虚的共同表现(B)A 自汗B 面色无华C 气短D 心悸E 活动或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27、面部青色可见于除哪项外的所有病症(D)A 痛症B 瘀血证C 寒证D 虚证E 惊风28、咳嗽,干咳无痰,并伴有咽喉干痒舌红少津,脉细数常见于(E)A 肺气虚B 燥热伤肺C 风热袭肺D 风寒束肺E 肺阴虚29、失神的表现不包括(B)A 精神萎靡B 反应灵敏C 目光晦暗D 瞳仁呆滞E 呼吸气微30、如每日清晨腹中疼痛,随即排便,且大便塘泄,平日自觉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应诊为(A )A 脾肾阳虚B 肝胃不和C 肝脾不调D 心脾两虚E 肝肾阴虚31、舌诊中望舌根是为了诊察(B)A 肝的病理变化B 肾的病理变化C 心的病理变化D 肺的病理变化E 脾的病理变化32、牙龈红肿多因(E)A 肝胆湿热B 外感风寒C 肺热伤阴D 肺胃有热E 胃火上炎33、由人体胃气上蒸而生的是(B)A 舌质B 舌苔C 面色D 指纹E 脉象34、腹痛下利,里急后重,或便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多弦滑而数,可见于(E )A 膀胱湿热B 脾胃湿热C 肝胆湿热D 小肠实热E 大肠湿热35、阴阳辩证是(E)A 辨别病因的两个纲领B 辨别病位的两个纲领C 辨别病性的两个纲领D 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E 八纲的总纲36、患者咳嗽声音重浊,痰白清稀,兼鼻塞不通,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紧,其证为(C)A 风热犯肺B 痰浊阻肺C 风寒犯肺D 肺气虚E 肺阴虚37、下列哪项不是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C)A 腹胀B 便溏C 嗳气D 出血E 内脏下垂38、燥苔可判断(D)A 病因的内外B 病势的转归C 病性的阴阳属性D 津液匮乏与否E 邪正虚实,胃气的有无39、失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头昏耳鸣可见于(C)A 心肺两虚B 心脾两虚C 心肾不交D 肝肾阴虚E 脾肾阴虚40、下面哪项不是得神的表现(B)A 两眼灵活B 颧红如妆C 神志清楚D 语言清晰E 反应敏捷41、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造成的疼痛为(A)A 绞痛B 灼痛C 冷痛D 刺痛E 肿痛42、若患者症见胸胁满闷疼痛,黄疸,小便短赤,舌苔黄疸,脉弦数,可诊为(E)A 脾胃湿热B 肝阳上亢C 肝气郁结D 寒滞肝脉E 肝胆湿热43、烦渴多饮,消谷善饥,牙龈肿痛,口臭可见于( C)A 胃阴虚证B 食滞胃脘C 胃热症D 胃寒证E 脾胃不和证44、大便塘泄,舌质淡,脉细弱无力,应诊为(E)A 寒湿困脾B 脾胃湿热C 心气虚D 肝脾不调E 心脾两虚45、虚实辨证是(D)A 辨别病因的两个纲领B 辨别病性的两个纲领C 辨别病位的两个纲领D 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E 辨别疾病预后的两个纲领46、湿温潮热的特点是(C)A 发热时间较长B 日哺热甚C 午后热甚,身热不扬D 午后或入夜即发热E 长期低热47、病人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的里实热证表现为(E)A 阴虚潮热B 湿温潮热C 阳明潮热D 气虚发热E 壮热48、腐苔不具备的特点是(C)A 形如豆腐渣B 刮之易脱C 浊而滑腻D 苔质颗粒较大E 松软而厚49、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且以五心烦热为特征属(A )A 阴虚潮热B 骨蒸劳热C 湿温潮热D 阳明潮热E 气虚发热50、导致面色发黄的病症是(A)A 虚证B 热证C 抑郁症D 血瘀证E 气滞血瘀证51、患者腹部坠胀,伴少气倦怠,动则尤甚,脉弱,应辩证为(B )A 气虚证B 气陷证C 气滞证D 气逆证E 气脱证52、舌痿的病机是(E)A 寒凝肝脉B 痰浊内停C 血热兼瘀D 风痰阻络E 气血虚极53、痰浊阻肺时咳痰的特点是(A)A 痰量多,色白而黏,容易咳出B 咳痰稀薄,色白多泡沫C 咳黄稠痰,不易咳出D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E 痰少而稠,缠喉难出54、寒湿困脾证应见到的临床表现不包括(E)A 脘腹胀满B 头身困重C 便溏稀薄D 面目皮肤发黄E 泛恶呕吐55、舌色淡白,常见于(B)A 湿热证B 虚寒证C 火热证D 阴虚证E 外感表热56、望舌形不包括(C)A 胖瘦B 大小C 歪斜D 裂纹E 齿痕57、临床见到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身体倦怠,大便塘泄或五更泄泻,舌淡,苔白润,脉细弱,应诊断为(C)A 肝肾阴虚B 肺脾两虚C 脾肾阳虚D 肝肾阴虚E 心肺气虚58、临床见到干咳无痰,鼻燥咽干,舌尖红并伴有胸疼等症状可辨为(B)A 肺阴虚B 燥热伤肺C 风热犯肺D 风寒犯肺E 痰浊阻肺59、如患者自觉胸闷不舒,两胁胀痛,善太息,经期常提前,舌淡苔白滑,脉弦,应诊为(B)A 肝郁化火B 肝气郁结C 肝胆湿热D 寒滞肝脉E 肝阳上亢60、弦脉的脉象是(A)A 端直而长B 脉来绷急C 浮而搏指D 沉按实大E 状如波涛61、半表半里证可见(C)A 恶寒发热B 但寒不热C 寒热往来D 但热不寒E 以上均不是62、嗜睡多见于(A )A 阳虚阴盛B 阴虚阳盛C 阴阳两虚D 阴盛格阳E 阳气不足63、失神的病机为(E)A 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B 痰火扰心C 痰气凝结,阻蔽心神D 正气未伤,预后一般良好E 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64、某患者,中风后肢体瘫痪,卧床已年余,臀部生褥疮,不红不痛,气短息弱,食少声低,面色淡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应辩证为(C)A 阳虚血瘀B 气虚血瘀C 气血两虚D 气阴两虚E 气滞血瘀65、盗汗的病因多为(D)A 上焦邪热B 风痰阻滞经脉C 气血失和D 阴虚E 气虚66、舌淡紫湿润,最常见于(E )A 气血两虚B 热入营血C 气滞血瘀D 膀胱蓄血E 寒凝血瘀67、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者属于(A)A 谵语B 独语C 狂言D 错语E 郑声68、下列哪项不属表证的常见症状(B)A 恶寒发热B 腹痛拒按C 脉浮D 苔薄白E 头身疼痛69、对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具有意义的是望(A )A 舌质B 舌苔C 面色D 指纹E 脉象70、抽搐、震颤、麻木常见于(E)A 肝气郁结B 肝火上炎C 肝阳上亢D 肝血虚E 肝风内动71、脘腹胀满,头身困重,泛恶呕吐,口不渴,小便不利,妇女带下,舌苔白腻或厚,可见于(E)A 痰浊阻肺B 脾胃湿热C 肝阳上亢D 燥热伤肺E 寒湿困脾72、小儿卤门高突是属于(C)A 肾精亏损B 虚证C 热证D 肾气不足E 风证73、阴虚内热所导致的小便改变为(B)A 小便短赤B 小便频数而涩少C 小便浑浊D 小便频数而清E 小便涩痛74、患者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现出现自觉乏力,喘促,活动后尤甚,舌质淡,脉虚浮,应诊断为(B)A 肾阴虚B 肾不纳气C 肾虚水泛D 肾阳虚衰E 肾气不固75、心脾两虚的辩证要点不包括(A )A 久咳痰血B 心悸失眠C 面色萎黄D 神疲食少E 腹胀便溏76、口中泛酸多为(C)A 肝胆实热B 脾胃湿热C 肝胃蕴热D 食积内停E 脾虚不运77、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的共同症状是(C)A 形寒肢冷B 心胸憋闷C 心悸气短D 脉迟无力E 舌质青紫78、里急后重多见于(C)A 淋证B 癃闭C 痢疾D 消渴病E 五更泻79、自汗的病机是(A )A 气虚卫阳不固所致B 营卫不和C 阳热内盛迫津外泄D 阴虚而致E 中焦湿热80、患者出现月经量多,质稀色淡红,伴面色无华,身倦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脉细等,最宜诊断为(E)A 肝血虚B 肾气不固C 气血亏虚D 脾气下陷E 脾不统血81、某患者小便失禁2年余,伴腰膝酸软无力、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最宜诊断为(C)A 肾精不足B 肾阳虚C 肾气不固D 肾不纳气E 脾肾阳虚82、新起恶寒重发热轻,最常见于(D)A 里寒证 B疟疾 C 外感风热 D 外感风寒 E 半表半里证83、下列哪项对诊断寒湿困脾证最无意义(A)A 黄色鲜明B 腹胀便溏C 泛恶欲呕D 肢体困重E 脉象濡缓84、结脉的特征是(C)A 数而时止,止无定数B 数而时止,止有定数C 缓而时止,止无定数D 缓而时止,止有定数E 乍疏乍密,如解乱绳85、所谓“实”的首选含义是(A)A 邪气盛实B 正气旺盛C 饮食停滞D 体质壮实E 阳气偏盛86、下列哪项不是表证的特点(C)A 表证起病急B 表证病程短C 表证必然发展成里证D 表证病位在皮毛肌腠E 表证一般是由感受六淫之邪而起病87、若患者症见头昏目涩,胁肋隐痛,面部烘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应诊断为(B)A 肝火炽盛B 肝阴虚C 肝胆湿热D 肝阳上亢E 肝风内动88、肺气虚咳喘的特点是(B)A 咳喘痰多B 咳喘无力C 咳痰黄稠D 干咳痰少E 咳痰多沫89、声音高亢有力,连续不断者多属(C)A 寒证B 气虚证C 实证D 阴证E 里证90、面色无华,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经量减少,舌淡脉细,属于(D)A 心阴虚B 心气虚C 心血虚D 肝血虚E 心脾两虚91、实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B)A 神昏谵语B 五心烦热C 小便不通D 大便秘结E 痰延壅盛92、血虚证的辩证要点表现是(D)A 肢体麻木B 月经量少C 心悸失眠D 面舌淡白E 头昏眼花93、结脉、代脉、促脉,其脉象的共同点是(B)A 脉来较数B 脉来时止C 止无定数D 脉来缓慢E 止有定数94、痛如针刺的病机是(D)A 食积B 气滞C 湿滞D 瘀血E 火邪串络95、妇女月经先期,经色淡红,质稀,量多者应属(A)A气虚 B 血热 C 阴虚 D 阳虚 E 血寒96、胃脘胀痛,痛连胁肋,嗳气痛减,证属(A )A 气滞B 痰饮C 血虚D 肺热E 真心痛97、胸前憋闷,痛如针刺刀绞,面色灰滞,冷汗淋漓,证属(E)A 气滞B 痰饮C 血虚D 肺热E 真心痛98、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是(D)A 表里B 阴阳C 寒热D 虚实E 真假99、八纲辨证的总纲是(B)A 表里B 阴阳C 寒热D 虚实E 真假100、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辩证方法(A )A 表里B 阴阳C 寒热D 虚实E 真假101、辨析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C)A 表里B 阴阳C 寒热D 虚实E 真假102、咳嗽阵作,引协作痛,并每因情志波动而加重者,证属(B)A 痰热壅肺B 肝火犯肺C 肺肾阴虚D 风热感冒E 肝肾阴虚103、干咳少痰,午后咳嗽加重,伴五心烦热,颧红者,证属(C)A 痰热壅肺B 肝火犯肺C 肺肾阴虚D 风热感冒E 肝肾阴虚104、多气滞所致(B)A 隐痛B 胀痛C 绞痛D 冷痛E 刺痛105、一般都由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的疼痛是(A)A 隐痛 B 胀痛 C 绞痛 D 冷痛 E 刺痛106、淤血疼痛的特点是(E)A 隐痛B 胀痛C 绞痛D 冷痛E 刺痛107、主病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的是(C)A 代脉B 沉脉C 涩脉D 滑脉E 洪脉108、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间歇时间较长(A)A 代脉B 沉脉C 涩脉D 滑脉E 洪脉109、妇人妊辰亦常见,是血气充盛而和调表现的是(D)A 代脉B 沉脉C 涩脉D 滑脉E 洪脉110、脾在舌上的分布是(C)A 舌尖B 舌边C 舌中D 舌缘E 舌根111、心肺在舌上的分布是(A )A 舌尖B 舌边C 舌中D 舌缘E 舌根112、提示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是(B)A 自汗B 战汗C 盗汗D 头汗E 绝汗113、病人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称为(B)A 自汗B 战汗C 盗汗D 头汗E 绝汗114、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的是(A)A 自汗B 战汗C 盗汗D 头汗E 绝汗115、每次行经,小腹冷痛,遇暖则疼痛减缓,证属(A)A 寒凝B 气血亏虚C 气滞D 淤血E 痰湿116、表证阶段的寒热特点多表现为(A)A 恶寒发热B 但寒不热C 但热不寒D 寒热往来E 身热不扬117、在疾病过程中,病人唯感畏寒而不发热,多虚寒证的是(B)A 恶寒发热B 但寒不热C 但热不寒D 寒热往来E 身热不扬118、有半表半里证的特点的是(D)A 恶寒发热B 但寒不热C 但热不寒D 寒热往来E 身热不扬119、主寒证、痛症、瘀血证及惊风证的是(A)A 青色B 赤色C 黄色D 白色E 黑色120、主水饮,瘀血证的是(E)A 青色B 赤色C 黄色D 白色E 黑色121、主虚寒证、失血证的是(D)A 青色B 赤色C 黄色D 白色E 黑色122、阳明潮热的发热特点是(A)A 日哺热甚B 午后热甚,身热不扬C 午后或入夜发热D 热自深层向外透发E 低热日久不止,面色白,食少乏力123、湿温潮热的发热特点是(B)A 日哺热甚B 午后热甚,身热不扬C 午后或入夜发热D 热自深层向外透发E 低热日久不止,面色白,食少乏力多选题1、血瘀所致疼痛的性质多表现为(ACE)A 固定痛B 走窜痛C 刺痛D 隐痛E 痛而夜甚2、临床常见的血虚证有(AD)A 心血虚证B 肺血虚证C 脾血虚证D 肝血虚证E 肾血虚证3、脾虚下陷与脾阳虚证的鉴别可根据(BCE)A 有无食少便溏B 有无形寒肢冷C 有无脘腹坠胀D 有无腹胀腹痛E 有无子宫下垂4、心脾两虚的主要病症有(ABCD)A 心悸怔仲B 失眠多梦C 乏力食少D 腹胀便溏E 呕吐泛酸5、中医诊断学的原则是(ACD)A 四诊合参B 辨证论治C 整体观念D 辩证求因E 援物比类6、导致失眠的病因有(ABCDE)A 阴血不足B 心脾两虚C 痰火内扰D 食滞内停E 心火炽盛7、肝火上炎的主要症状有(ABCDE)A 面红目赤B 头痛眩晕C 口苦尿黄D 耳鸣耳聋E 吐血呕血8、下列属于望舌态的有(ABCDE)A 强硬舌B 痿软舌C 颤动舌D 吐弄舌E 短缩舌9、一中年女性患者,自诉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其病机多属(ACD)A 肝郁脾虚B 肝肾亏虚C 寒湿下注D 脾肾阳虚E 湿热下注10、痰浊阻肺常见的症状有(AC)A 气喘胸满,苔白腻B 咳喘,咯吐脓血臭痰C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D 痰少而黏,缠喉难出E 痰多黄稠,不易咯出11、下列诊大便的内容,哪些属问诊范畴(ABCE)A 排便次数B 便量多少C 大便性状D 颜色气味E 排便感12、与湿邪有关的脉象是(ABC)A 濡脉B 细脉C 缓脉D 滑脉E 代脉13、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亡证的共同表现为(ABE)A 眩晕耳鸣B 面红耳赤C 失眠多梦D 胁肋灼痛E 急躁易怒14、中医临床实践证明,通过舌诊可以(ABDE)A 判断正气的盛衰B 分辨病位的深浅C 分析气血的运行D 区别病邪的性质E 推断病势的进退15、下列属于肝风内动的是(BDE)A 阳虚生风B 血虚生风C 气虚生风D 肝阳化风E 热极生风16、脉率较缓慢的脉有(ACD)A 迟脉B 滑脉C 结脉D 代脉E 细脉17、白苔可见于(ABD)A 表证B 寒证C 虚证D 热证E 阴虚18、既主寒证又主热证的舌苔是(CD)A 舌苔B 黄苔C 灰苔D 黑苔E 滑苔19、下列哪些是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ABCDE)A 胸闷善太息B 不欲饮食C 情志抑郁D 胸胁胀痛E 月经不调20、面色苍白可见(ACDE )A 气血两虚B 寒湿下注C 阳气暴脱D 虚寒战栗E 里寒腹痛剧烈21、气逆证常见的病变脏腑是(ABD)A 胃B 肝C 脾D 肺E 肾22、下列哪些是对正常脉象形态特征的描述(ABCDE)A 和缓有力B 不快不慢C 从容有节D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E 一息脉来四至23、肝阳化风证的临床表现可见(BCDE)A 高热抽搐B 肢麻震颤C 头昏眼花 D卒然昏倒 E 半身不遂24、引起潮热的原因有(ADE)A 阴虚阳亢B 气虚发热C 外感风热D 湿遏热伏E 阳明腑实25、阳虚证的表现有(ABCD)A 气短乏力B 畏寒肢冷C 小便清长D 舌淡胖嫩E 脉细数26、亡阴证的临床表现有(ACE)A 热汗如油B 小便清长C 虚烦躁扰D 呼吸气微E 脉象细疾27、望神可从下列哪些方面进行观察A 语言B 目光C 形态D 表情E 精神28、肺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的共有症状是(ABE)A 潮热盗汗B 五心烦热C 眼目干涩D 遗精E 脉细数29、下列哪些为弦脉的主病(ACD)A 肝胆病B 食积证C 痛症D 痰饮E 表证30、脾胃、肝胆、膀胱、大肠等湿热证的共同见症有(CE)A 外阴瘙痒B 下利赤白C 渴不多饮D 脘痞呕恶E 舌红苔黄腻31、血瘀证病人可见哪些面色(AE)A 面青B 面赤C 面黄D 面白E 面黑32、黄苔的主病有(ACE)A 里证B 阴虚内热C 热证D 惊风E 阳虚水湿不化证33、血病的实证有(BCD)A 血脱B 血瘀C 血寒D 血热E 血虚34、属虚证的临床表现有(ABD)A 潮热盗汗B 畏寒肢冷C 口渴饮冷D 气短乏力E 腹痛拒按35、气血同病辩证所包括的证型有(ABCD)A 气血两虚证B 气不摄血证C 气随血脱证D 气滞血瘀证E 气虚血亏证36、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同症状是(ABCDE)A 心悸B 失眠C 易惊D 健忘E 心烦37、脉率加快的脉象有(ACDE)A 数脉B 洪脉C 促脉D 疾脉E 动脉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