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PPT参考幻灯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一、普通型病原菌
鼻咽部
无症状携带者
隐性感染
上感期
上呼吸道炎症
血液 败血症期
败血症
菌血症
脑脊髓膜
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期
细菌被清除
炎症吸收好转
恢复期
25
发病机制
二、暴发型流脑 1 休克型
细菌繁殖 内毒素
2 脑膜脑炎型
小血管痉挛 微循环障碍
休克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细菌繁殖 内毒素 脑血管痉挛
• 我国于1896年李涛在武昌正式报告。 • 流脑是一个比SARS更严重的、更持久的全球 性的医学 和公共卫生问题。
• 2002年非洲发生大规模流行,25万发病、 2.5万死
3
4
5
6
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 炎奈瑟菌 (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 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 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 膜刺激征,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 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部分病人暴发起 病,可迅速致死。本病呈全球分布,散发或 流行,冬春季节多见,儿童易患。
放内毒索,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 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 ➢ 内毒素是本病致病的重要因素。可引起小 血管痉挛,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内脏广泛 出血,出现感染性休克及酸中毒,DIC(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
23
❖脑膜炎期
• 脑膜及脊髓膜血管内皮细胞坏死、水肿、 充血,出血及通透性增加引起脑膜和脑脊 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升高,出现惊厥 昏迷等症状。 •严重者脑实质亦有炎症、水肿及充血。 严重脑水肿时脑组织可向颅内小脑幕裂孔 及枕骨大孔突出形成脑疝。
1
1.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 病学、临床表现、护理及预防。
2.熟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学、 诊断要点、治疗要点。
3.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 制、实验室检查及预后。
2
• 人类对流脑的首次记载是1805年瑞士日内瓦 暴发的一 次流行.由瑞士Vieusseaux描述。
• 1887年Weichselbaum从脑脊液中分离出脑膜 炎双球 菌,确定了病原体。
于50℃)及一般消毒剂和常用抗生素极为敏感,
故标本采集后必须立即送检。
1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原学
脑膜炎双球菌据其荚膜多糖抗原性的不 同,将脑膜炎球菌分为A、B、C、D、X、Y、 Z、29E、W135、H、I、K和L共13个血清群。 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占90%以上。A 群引起大流行,B、C群引起散发和小流行。 C致病力最强。近30年我国流行株一直是A群, 但近年来C 群流行有上升趋势。
脑疝
水肿
形成
充血、出血
26
上呼吸道感染期 局部炎症 败血症期 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坏死、
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出血点、瘀班 脑膜炎期 软脑膜和蛛网膜、血管充血、
出血、炎症、水肿;脑底部炎症粘连,脑 神经损害;颅内压升高 脑膜脑炎型 脑实质损害、脑疝形成
27
28
① 脑脊髓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 ② 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脑
(二) 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 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 密切接触如同睡、拥抱、接吻、 哺乳更易传染。因本菌在外界 生活力极弱,故通过玩具、日 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 但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 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流行病学
1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三) 易感性与免疫力
流行病学
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 关。新生儿自母体获得杀菌抗体而很少发 病,其后逐渐降低。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 疫力;各群间有交叉兔疫,但不持久。
本病呈周期性流行,一般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
19
我国1896年发现流脑病原菌以来, 曾经历过三次大暴发:上世纪50 年代、1967年和1976年,之后由 于流脑疫苗的广泛接种,未再出 现大流行。
近年来在流行病学上的两个主要 问题,是菌群的变迁和耐磺胺药 菌株的增加。
2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 发病机制
脑膜炎球菌必须到达脑脊髓膜才能引
起流脑而发病。细菌由人体鼻咽部侵人脑
脊髓膜分三个步骤: 细菌粘附并透过黏膜、
进入血流 (败血症期)、最终侵入脑膜 (脑
膜炎期)。
22
❖ 病情轻重,一方面取决于细菌数量和毒力 强弱,更重要是与人体防御功能有关
❖ 败血症期 ➢ 细菌侵袭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并释
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瘀 点或瘀斑,直径lmm~2cm。开 始鲜红色,后为紫红色。重者 可形成坏死或大泡。部位多见 于四肢、软腭、眼结膜、臀部 等部位。
约10%患者出现口唇疱疹。
持续1-2天。
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
该菌仅存于人体,可在带菌者的鼻咽部及 患者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检出。 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
菌。该菌为专性需氧菌,于5%-10% CO2环境下 生长良好。细菌裂解可释放内毒素,为其致病
的重要因素。也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
而死亡;同时对干燥、寒 (低于30℃)、热 (高
11
12
中国
13
中国
1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度文库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
者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10天具有传染性。
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
常人鼻咽部,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
且不易被发现,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
的意义更重要。
1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沟脑回被脓液覆盖。以额、顶叶表面最 为显著。
2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0
31
普通型 (90%)
上呼吸道 感染期
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 恢复期
也叫前驱期
约为1~2日,可有低热、咽 痛、鼻塞、咳嗽等上呼吸道 感染症状。
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
32
普通型
上呼吸道感 染期
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 恢复期
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 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 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
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1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病学
(四) 流行特征
本病呈全球分布,以发展中国家为多。全年均可发病, 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11月至次年5月,而3、4月为 高峰。年龄以15岁以下儿童居多。人体感染后可产生持久 免疫力,各群之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
我国以A群、B群为主,C群有增多的趋势。
一、普通型病原菌
鼻咽部
无症状携带者
隐性感染
上感期
上呼吸道炎症
血液 败血症期
败血症
菌血症
脑脊髓膜
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期
细菌被清除
炎症吸收好转
恢复期
25
发病机制
二、暴发型流脑 1 休克型
细菌繁殖 内毒素
2 脑膜脑炎型
小血管痉挛 微循环障碍
休克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细菌繁殖 内毒素 脑血管痉挛
• 我国于1896年李涛在武昌正式报告。 • 流脑是一个比SARS更严重的、更持久的全球 性的医学 和公共卫生问题。
• 2002年非洲发生大规模流行,25万发病、 2.5万死
3
4
5
6
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 炎奈瑟菌 (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 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 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 膜刺激征,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 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部分病人暴发起 病,可迅速致死。本病呈全球分布,散发或 流行,冬春季节多见,儿童易患。
放内毒索,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 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 ➢ 内毒素是本病致病的重要因素。可引起小 血管痉挛,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内脏广泛 出血,出现感染性休克及酸中毒,DIC(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
23
❖脑膜炎期
• 脑膜及脊髓膜血管内皮细胞坏死、水肿、 充血,出血及通透性增加引起脑膜和脑脊 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升高,出现惊厥 昏迷等症状。 •严重者脑实质亦有炎症、水肿及充血。 严重脑水肿时脑组织可向颅内小脑幕裂孔 及枕骨大孔突出形成脑疝。
1
1.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 病学、临床表现、护理及预防。
2.熟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学、 诊断要点、治疗要点。
3.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 制、实验室检查及预后。
2
• 人类对流脑的首次记载是1805年瑞士日内瓦 暴发的一 次流行.由瑞士Vieusseaux描述。
• 1887年Weichselbaum从脑脊液中分离出脑膜 炎双球 菌,确定了病原体。
于50℃)及一般消毒剂和常用抗生素极为敏感,
故标本采集后必须立即送检。
1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原学
脑膜炎双球菌据其荚膜多糖抗原性的不 同,将脑膜炎球菌分为A、B、C、D、X、Y、 Z、29E、W135、H、I、K和L共13个血清群。 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占90%以上。A 群引起大流行,B、C群引起散发和小流行。 C致病力最强。近30年我国流行株一直是A群, 但近年来C 群流行有上升趋势。
脑疝
水肿
形成
充血、出血
26
上呼吸道感染期 局部炎症 败血症期 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坏死、
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出血点、瘀班 脑膜炎期 软脑膜和蛛网膜、血管充血、
出血、炎症、水肿;脑底部炎症粘连,脑 神经损害;颅内压升高 脑膜脑炎型 脑实质损害、脑疝形成
27
28
① 脑脊髓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 ② 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脑
(二) 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 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 密切接触如同睡、拥抱、接吻、 哺乳更易传染。因本菌在外界 生活力极弱,故通过玩具、日 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 但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 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流行病学
1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三) 易感性与免疫力
流行病学
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 关。新生儿自母体获得杀菌抗体而很少发 病,其后逐渐降低。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 疫力;各群间有交叉兔疫,但不持久。
本病呈周期性流行,一般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
19
我国1896年发现流脑病原菌以来, 曾经历过三次大暴发:上世纪50 年代、1967年和1976年,之后由 于流脑疫苗的广泛接种,未再出 现大流行。
近年来在流行病学上的两个主要 问题,是菌群的变迁和耐磺胺药 菌株的增加。
2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 发病机制
脑膜炎球菌必须到达脑脊髓膜才能引
起流脑而发病。细菌由人体鼻咽部侵人脑
脊髓膜分三个步骤: 细菌粘附并透过黏膜、
进入血流 (败血症期)、最终侵入脑膜 (脑
膜炎期)。
22
❖ 病情轻重,一方面取决于细菌数量和毒力 强弱,更重要是与人体防御功能有关
❖ 败血症期 ➢ 细菌侵袭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并释
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瘀 点或瘀斑,直径lmm~2cm。开 始鲜红色,后为紫红色。重者 可形成坏死或大泡。部位多见 于四肢、软腭、眼结膜、臀部 等部位。
约10%患者出现口唇疱疹。
持续1-2天。
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
该菌仅存于人体,可在带菌者的鼻咽部及 患者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检出。 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
菌。该菌为专性需氧菌,于5%-10% CO2环境下 生长良好。细菌裂解可释放内毒素,为其致病
的重要因素。也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
而死亡;同时对干燥、寒 (低于30℃)、热 (高
11
12
中国
13
中国
1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度文库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
者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10天具有传染性。
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
常人鼻咽部,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
且不易被发现,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
的意义更重要。
1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沟脑回被脓液覆盖。以额、顶叶表面最 为显著。
2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0
31
普通型 (90%)
上呼吸道 感染期
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 恢复期
也叫前驱期
约为1~2日,可有低热、咽 痛、鼻塞、咳嗽等上呼吸道 感染症状。
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
32
普通型
上呼吸道感 染期
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 恢复期
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 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 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
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1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病学
(四) 流行特征
本病呈全球分布,以发展中国家为多。全年均可发病, 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11月至次年5月,而3、4月为 高峰。年龄以15岁以下儿童居多。人体感染后可产生持久 免疫力,各群之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
我国以A群、B群为主,C群有增多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