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等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相结合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辨证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辨证统一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
获取直接经验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只有具有丰富的直接经验,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掌握间接经验也有助于巩固和加深对直接经验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间接经验的传授,又要充分利用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

②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二者关系的要求: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重间接经验轻直接经验或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的两种不良倾向
(2)掌握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①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是密切联系的
传授知识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无知难有德;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又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其掌握知识的质量和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

②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互关系的要求:
第一,科学准确地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知识是品德发展的基础,无知难有德,如环保知识与环境道德、生态伦理的关系);第二,深入挖掘教材、教学过程的思想性,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第三,重视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第四,防止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忽视思想教育或脱离知识传授另搞思想教育的不良倾向。

(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辨证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①学习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密切相关的,掌握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基础,“无知必无能”;发展智能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知识不等于智力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智力的发展,并将两者辩证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②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关系的要求:
第一,要教给学生科学、系统的基础知识;第二,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第三,注重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智能;第四,防止重知轻智或重智轻知的不良倾向。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辨证统一的规律
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水平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状况的标志和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②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的要求:
第一,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第二,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第三,教师主导作用
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辨证统一的共同教学活动过程;第四,防止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或重学生主体作用轻教师主导作用的不良倾向。

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学校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与要求。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原理、教学规则等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2)教学原则的确立依据
一般来讲,教学原则主要来源于历史上的教学遗产、现实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规律的推演。

教学原则的确立依据包含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

首先教学原则要受教学目的/目标的制约;
其次它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再次它是哲学、系统理论、心理学原理的应用;
最后它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包括古今中外的教学实践、教学实验。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在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在总结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的,它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③直观手段的种类。

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等三大类。

④贯彻要求:恰当地选择直观教具;直观与讲解相结合;从运用直观形象过渡到摆脱具体形象。

(2)启发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依据:启发性原则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既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同时又是为我国教育目的所决定的。

③贯彻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3)系统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依据:系统性原则是中外教育遗产的总结。

它是由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教材本身的逻辑体系决定的,也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需要。

③:贯彻要求:
严格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地、系统地学习的好习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地处理“渐进”和“骤进”的关系。

(4)巩固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②依据:巩固性原则是对中外教育经验的总结。

是由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和科学知识的特点决定的。

③贯彻要求:
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5)量力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等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依据:量力性原则是中外教育经验的总结。

它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互联系的规律所决定的。

③贯彻要求: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点;教学要适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发展。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②依据: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它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互联系的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由我国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是文以载道、教书育人的教育传统与经验的总结。

②贯彻要求:
教学内容的编写与选择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在吸收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来的。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教学中的反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要求。

③贯彻要求:
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恰当地联系实际;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恰当补充乡土教材。

(8)因材施教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②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对我国教育经验的总结。

它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所制约。

③贯彻要求:
端正教育思想,健全教育体制,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并结合教学实际可能来教学;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差别性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
分的发展;热情关爱后进生。

教学方法—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它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讲演等几种。

运用此法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谈话法又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该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运用的基本要求是: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要善问;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可分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

运用此法要求: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做好讨论小结。

(4)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发生和变化的过程,探索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它分为感知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种。

运用此法要求:做好实验前的准备;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求与做法;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做好实验小结。

(5)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它和练习、实验一样,但实践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更强。

运用此法要求: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作好实习作业的总结。

(6)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其种类很多,如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等。

运用此法要求: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严格要求。

(7)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到社会场所,如工厂、农村、展览馆等,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它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

运用此法要求:做好参观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必要的记录;组织学生讨论,及时小结。

德育过程有以下几大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多种开端。

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是由思想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的,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②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相互关系。

③德育过程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全面重视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素质的培养。

在具体德育过程中,既要注意德育过程的全面性,又要注意多开端性、针对性。

(2)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思想道德活动过程。

①儿童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

②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①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

②正确认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并促进其积极转化。

③采取恰当措施,努力调节学生品德的外部矛盾。

(4)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①德育过程是教师培养和塑造学生品德的过程。

②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在德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③德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5)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

①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具有不稳定性。

②从客观环境影响来看,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

③从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本身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德育原则
(1)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儿童青少年学生实施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提高德育质量和效果的基本要求。

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制定的,是德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

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

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客观的,德育原则是主观的;从他们的指导作用来看,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指导作用范围相对较广,对德育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且更为抽象概括,德育原则的指导作用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且较为具体一些。

德育原则是德育规律的反映,是德育规律的具体化;德育规律是德育原则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制定德育原则的基本依据。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⑴提高认识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①基本涵义:指进行德育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它又叫知行统一原则。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来的,符合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思想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的德育过程规律。

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第二,注重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实践锻炼,培养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第三,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和评价,要坚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⑵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它又叫疏导原则。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来的,符合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
转化过程和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的德育过程规律。

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讲明道理,疏通思想;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组织学生参加正当有益的活动;第三,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把耐心的说服教育同规章制度的约束结合起来;第四,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处分为辅,坚持正面教育,反对和禁止体罚。

⑶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教育中的反映,符合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和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的德育过程规律。

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第二,长善救失,通过发扬学生的优点来克服其缺点;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⑷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②依据:它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来的,符合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的德育过程规律。

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建立良好的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第二,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要善于有计划地、严格地提出正确、合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第三,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⑸因材施教原则
①基本内涵: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根据我国教育经验的积累提出来的。

③要求: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学。

⑹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①基本涵义: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组织和培养好学生集体,依靠和通过这个集体对它的每一个成员产生教育影响,同时,又要注意个别教育,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和带动集体的发展,提高集体水平,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②依据:这一原则又被称为“平行教育原则”,是根据集体的特点和功能提出来的,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的要求
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教师要重视教育和培养学生集体,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如集体目标的动力作用,集体舆论的约束作用和指向作用,干部成长的促进作用,成员个性发展的激励作用等。

第三,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教育学生个人转变和影响集体,并把二者结合起来。

⑺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指进行德育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②依据:这一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和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的德育过程规律提出来的。

③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第一,组建教师集体(包括非教学人员、普通职工),使校内教育力量的影响一致;第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第三,做好各阶段、各方面教育的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前后连贯一致。

德育方法
(1)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指在学生思想和道德主体人格建构过程中,学校师生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而采用的工作方法和修养方法。

它是在教师的教育影响下,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陶冶学生情感、锻炼学生意志、坚定学生信念、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诸方式的总称。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
①说理教育法
涵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形成正确思想观点的方法。

方式:主要有讲解、报告、谈话(对话)、讨论、指导阅读书刊等,也可配合参观、访问、调查、榜样等方法进行。

②榜样示范法
涵义: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的类型: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③陶冶教育法
涵义: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者创造一定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方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等。

④实践锻炼法
涵义:指教育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方式:为完成具体教育任务进行的实际锻炼,如参观、访问、调查等,按一定规章制度进行锻炼;此外,还有练习(文明语言行为)、委托任务等。

⑤品德修养指导法
涵义:指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觉学习、自觉反思、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教育方法。

方式: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

⑥品德评价法
涵义:指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品德进步的教育方法。

方式:表扬、奖励、批评、处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