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思考 促进自主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领学生思考促进自主探究

发表时间:2014-07-22T10:07:31.560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4月总第151期供稿作者:亢其国[导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尤其是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应敢于让学生去感知、领悟、掌握知识。

亢其国甘肃省临泽县新华镇中心小学734203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受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习惯于以“学科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整个课堂里教师是主角,学生则是忠实的观众,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显得缺乏生气,殊不知学生主体自身富有的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潜能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被忽略了。要改变这一教育现状,教师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严格遵循“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视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一、转变师生观念,提高对自主探究的认识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尤其是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应敢于让学生去感知、领悟、掌握知识。从教学思想上说,这正符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要求,而学生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抛开依赖思想,不要总是让教师领着走,要丢开“拐棍”学会自己走。从学生个体心理来说,他们有极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只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显然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所以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才能接触更广阔、更奥妙的知识,才能知其然而又能知其所以然。因此,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对自主探究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1.创设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六年级⑴班和二年级⑴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师: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生:100平方米。师:是怎样分的?生:平均分。师: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保洁任务,合理吗?生:不合理。师:为什么呢?生:六年级的学生大,而二年级的学生小,承担同样多的保洁任务,当然不公平。师:那怎样分才算公平?学生们通过合作与探究,运用所学的知识认为“按比例分配”比较公平。老师将这道题中的条件改为“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了许多种分法,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两种方法如下:方法一:六⑴班:100÷(3+2)×3=60(平方米),二⑴班:100÷(3+2)×2=40(平方米);方法二:六⑴班:100×3/3+2=60(平方米),二⑴班:100×3/3+2=400(平方米)。供同学们讨论。

上叙的教学经历,由于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现实的素材,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这样的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既激发了学生对现实问题探究的兴趣,又指导了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究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实现了探究的目标,获得了学习的成功。

2.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三、激发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乐于探究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使学生真正乐于自主探究,应首先进行求知欲的培养。让学生确实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并能从学习的内部去获得一种推动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消除对教师的依赖性,自觉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策略和形式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去动口、动脑、动手,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引导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她们)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动发展。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学生在不断的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获得自主探究的体验,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讨论、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圆的认识”这节课,我听了两位老师的公开教学。

第一位:1.指导学生用所带的圆形物体在白纸上画一个圆。画好后用小剪刀将圆剪下来,同坐位比较一下各自剪下来的圆的大小;2.让全体学生将圆形纸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讨论:对折几次后,你有什么发现?用笔标出交点;3.指导学生自学课本,说明相交的一点是什么?讨论圆心在圆的位置。并要求学生自己任意指出圆上一点和圆外一点;4.组织学生测量并讨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吗?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画出一条线段,并说明这条线段的两端分别在那儿?自学课本,说明这条线段是圆的什么?5.画半径比赛。讨论:同一圆的半径有多少条?同一圆的半径是否相等?

第二位:1.教师自己带的一个圆形纸片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归纳了圆心;2.教师讲授并演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是这个圆的半径;3.教师用直尺在画的图中演示,说明同一圆的半径相等,并有无数条。

从这两节课来看,表面上教学效果没有什么差异,但是两种教学方法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却显著不同。第一种教学方法,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尝试、讨论、探究中、发现中、自主活动中感悟。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模式,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