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教授论治胃心同病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景藩教授论治胃心同病的经验

江苏省中医院(210029) 周晓波

提 要 胃与心,解剖位置上相互毗邻,生理上息息相关,病理上互相影响。临床上,中老年胃病患者不少兼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症,并互为诱发或加重的因素,可谓之胃心同病。徐景藩教授诊视胃心同病,尤其注重对舌象和脉象的观察。其分证治疗常规是:胃心气痛者,理气宽胸;胃心虚痛者,补虚宁络;胃心饮痛者,通痞化饮;胃心瘀痛者,行瘀通络。

关键词 胃心同病 胃心气痛 胃心虚痛 胃心饮痛 胃心瘀痛 舌脉 徐景藩

徐景藩教授业医50载,学验俱丰。笔者有幸侍诊多年,受益良深。现就其诊治胃心同病的经验简介于下。

临床上中老年胃脘疼痛、痞胀、嘈杂等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溃疡病患者,不少兼有胸闷、心悸,甚至心痛彻背等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病症,并且往往因为一病的病情加重而导致另一病的诱发或加重。此可谓胃心同病也。早在《灵枢・厥病》中有谓:“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这似是古人对胃心同病证的早期认识及典型症状的描述。1 胃居心下 脏腑相关

胃与心在解剖上相邻,胃居心下,经脉络属,关系密切。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宗气乃由自然界吸入之清气和经由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助心以行血,故胃与心生理上息息相关,胃气旺盛,气血充足,则心脉流畅。胃居中焦,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虚弱,精微亏乏,气血不足,宗气乏源无以贯注心脉,心脉痹阻则可致心痛。或因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痰瘀内停,心络闭阻,发为心痛。心主血脉,有助胃的受纳、腐熟。若胃阳虚微,阴寒内盛,可上逆心胸,如《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心欲动……贲响腹胀。”因此,胃与心的生理、病理相互影响,病症可以相兼,应认真诊察,慎为辨治。

2 辨证分析 重视苔脉

胃心同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痞满不适,呃逆嘈杂,恶心呕吐,同时兼有胸闷心悸,甚则心悬痛,心痛彻背,面白汗出,头昏乏力。舌为心之苗,舌为胃之镜,心主血脉,胃气贯脉,故在四诊时应细心注意舌象和脉象。胃心气虚阳弱者舌多淡胖,边有齿印,或兼有紫气;阴虚者舌多瘦小,舌质偏红,或红绛少津;血虚者更见舌淡无华;气滞者苔薄白;寒饮湿阻者苔多白腻滑;痰热瘀阻,阴液亏虚则舌苔黄焦干。脉率的徐疾,节律的不整,强弱的不均,都是常见的病理脉象。阳虚寒凝脉多徐缓或沉迟;阴虚内热,脉多细数;气滞者多弦脉;有痰浊则多见滑脉、濡脉;血瘀多涩脉;气血衰弱,心脉不畅,则脉结代,叁伍不调。重视舌脉的同时,更应参合四诊,应根据心或胃病的主次、轻重、缓急,辨证治之。

仲、狗脊、菟丝子等,佐以活血化瘀,加味红花、莪术、桃仁等,或清热凉血,加味丹皮、生地等;对类风湿因子阳性患者,注重健脾祛湿,重用茯苓、白术等;对类风湿因子阴性患者,注重补脾益肾平肝,重用黄芪、甘草、杜仲、菟丝子、山萸肉、龙骨、牡蛎等。

4 诸法并施,引导动静结合,重视树立信心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顽固的慢性病,发病隐匿,病情发展变化多端,患者晨僵、多部位关节肿胀疼痛,恐惧锻炼,多卧少动,日久强直致残;并常忧心忡忡,心理压力极大,而医者也颇感棘手,以致一些西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可逆转。崔师总结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现代研究的最新进展,认为该病只要治疗恰当,是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或长期缓解的。每临诊病,常欢颜劝慰,向患者解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机,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适当活动,注意四肢小关节的锻炼,减少强直的发生。锻炼要适度,勤动、少动,忌疲劳,即做到动静结合。告诫病人慎起居、避寒湿、戒烟酒、卧平板床。并叮嘱患者要坚持治疗,一般要服药3~6个月或更长,在症状缓解后,要坚持服药,调节机体状况,争取长期缓解。

(收稿日期:2000-03-20)

3 证分四型 胃心同治

3.1 胃心气痛 理气宽胸 常因情志不遂诱发或加重,症见胸膈满闷,脘痞胃痛,嗳气频作,心悸不舒,苔簿白,脉弦或细弦。此乃肝郁犯胃,胃失和降,心脉失宁。治以和胃理气,宽胸宁心。常用药如苏梗、枳壳、炒白芍、制香附、炙鸡金、炙甘草、炒陈皮、佛手片、娑罗子、广郁金、绿梅花、合欢花等。若卒发心悸阵作,脉来歇止甚则叁伍不调,状如“心风”,酌加白附子、楮实子祛风宁心;若寐差,夜不安卧,加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3.2 胃心虚痛 补虚宁络 虚指胃心气虚、胃心阴虚、胃心阳虚,临床常兼夹为患。(1)气虚痛:常因中焦气虚,推动无力,气虚不能养心而致。症见心胸闷痛,痛连胃脘,喜温喜按,饥时易发,进食稍缓,倦怠乏力,言语低微,面色少华,舌淡紫苔薄白,脉虚弱或虚软。治以建中补虚,和里缓急。常用药如太子参或党参、炙黄芪、炒白术、炒山药、云茯苓、炙甘草、广木香、红枣。脘痞体倦苔腻者,酌加藿香、炒苡仁化湿健脾。(2)阴虚痛:病由阴虚不足,津液亏损,肝木失柔,胃心失养,虚火上炎,浮阳上扰所致。症见心胸急痛,胸脘痞闷,嘈杂食少,五心烦热,面赤升火,口干欲饮,或咽干痛,齿龈肿痛,大便干结,脉细弦数。治以益胃护阴,滋养心脉。常用药有北沙参、大麦冬、肥玉竹、大白芍、炒当归、绿梅花、木蝴蝶、炙甘草、枸杞子、川黄连、肥知母、全瓜蒌等。若头目昏晕,酌加桑叶、丹皮、菊花、白蒺藜、石决明以平肝潜阳。(3)阳虚痛:因中阳虚衰,阴寒内生,心脉挛急而痛。正如《金匮要略》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临床症见心痛遇寒而发,或夜间易作,胸闷,心痛如绞,心悸,形寒气短,兼见脘腹冷痛,喜暖喜按,手足不温,泛吐清水,大便易溏,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或结代。治拟温胃助阳散寒,降逆通络止痛。徐师常选理中汤加味。常用药如干姜、白术、党参、炙甘草、陈皮、木香、乌药、白檀香、茯苓等。若虚寒较盛,面色白光白,酌加制附子;下利甚,加炮姜、肉豆蔻、诃子;反胃呕恶者,加姜半夏、生姜。

3.3 胃心饮痛 通痞化饮 因嗜食肥甘,胃失和降或中阳虚衰,脾不布津,痰饮内停,痹阻心脉所致。症见心胸憋闷,脘腹饱满,头昏头重,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或沉滑。治拟通痞化饮,导滞祛痰。徐师常选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常用药有:瓜蒌、薤白、制半夏、橘皮、橘络、茯苓、炒白术、苏梗、川朴、丹参、川芎、炒苡仁等。兼心痛甚,肢冷汗出,脉细结代,酌加制附片、桂枝、炙甘草以温通心阳。

3.4 胃心瘀痛 行瘀通络

常因胃心疼痛,经久不愈,久痛入络,胃络心脉瘀滞,胸阳不畅而致。症见胃心疼痛或痛引内臂,痛甚如刺如绞,痛处不移,寒温不解,胸闷短气,脘腹痞塞,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下静脉粗紫,脉细涩或结代,叁伍不调。治以活血化瘀,和胃止痛。徐师常选失笑散合香苏散主之。常用药如蒲黄、五灵脂、丹参、益母草、红花、炒川芎、香附、姜黄、泽兰等。兼血虚,配当归、生地、白芍、鸡血藤;兼血热,配丹皮、赤芍;兼寒象,配苏木、炒川芎、桂枝温阳活血通络。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在化瘀的同时常兼用行气通络之品,如娑罗子、广玉金、延胡索、降香等;若痛不著,可用黄芪、党参等益气活血。

4 病案举例

例1.房某某,男,41岁,工人。1998年10月19日初诊。

有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溃病史。1984年、1990年曾二度上消化道出血。常感胃脘隐痛,咽痛不适。近因心情抑郁,加之奔波劳顿,致胃脘疼痛加剧,并伴有胸闷,心慌,咽中不适,舌淡苔薄白,脉细。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56次分,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证属胃心同病,气阴不足而气滞不畅。拟方益气养阴,和胃宁心。处方:

太子参10g,茯苓15g,北沙参10g,麦冬5g,玉竹15g,杏仁10g,陈皮6g,佛手10g,广玉金10g,仙鹤草15g,炙甘草3g。

服药14剂,胃痛缓解,胸闷、心悸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例2.赵某某,男,51岁,干部。1998年7月23日初诊。

原有慢性胃炎病史,嗜食烟酒,喜进肥甘。近因外感低热之后,嗳气频多,胃脘痛胀,泛恶纳呆,心动悸,四肢发麻,下肢轻肿,心前区时有隐痛,夜不安卧,舌淡苔白腻,脉小弦。心电图示:ST˚,¸,˝5下移> 0105m v,心肌缺血。乃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饮内蕴,浊气上泛,心阳痹阻,血运受阻所致。治疗予以理气和胃,化痰泄浊。处方:

全瓜蒌30g,法半夏6g,苏梗10g,橘皮6g,橘络6g,枳壳10g,佛手10g,炙鸡内金10g,川厚朴10g,苡仁30g,藿香10g,麦芽30g,夜交藤15g。

服药7剂,脘腹胀满、吞酸嗳气等症缓解,但仍感夜寐不安,胸闷隐痛,肢麻乏力。继以上方加入紫丹参15g,另每晚调服琥珀粉1g,再服14剂,心痛、胸闷改善,夜寐转安,唯活动后下肢仍有轻度浮肿。原方再加连皮茯苓25g,服14剂,诸症均释。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ST˚,¸,˝5下移≤0.05m v。

(收稿日期:2000-03-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