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高低。

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在独立性、合作性和自主性上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作为基础教育之一的小学数学,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方式,己成为当前课堂改革的重点, 让学生不断增强探索的欲望,充分体验探究过程,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时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可以故意提出与新知识相矛盾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

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问题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又使其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统计平均数》一课中,我在人数相等比总数的前提下,故意在男、女队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也进行比较总数,并宣布女生套的总数比男生多,所以女生套的准一些。

话音刚落,就有学生提出反驳的意见了,说这样比是不公平的。

我就问为什么不公平呢,学生就回答因为现在的人数不相等了。

于是我就顺势追问,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

这时,我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让他们自主的去探索新知识。

这样的问题情景创设对于学生来说就可以促使他们对新知的渴望,激发了他们一探究竟的兴趣。

实践证明,富有启发性的故事,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新旧知识间的冲突等等,都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

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内在需要。

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知时,带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开放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而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

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例如,学习了互质数的意义后,“只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这个概念,学生理解的
深度就不尽相同。

为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我这样问:“只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请举例说明,看谁举的例最多最准。

”学生纷纷举手,一个学生回答说:“3和5是互质数,因为它们的公约数只有1。

”另一个学生说:“5和8也是互质数……”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举的例最多,1和其它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构成互质数,因为1的约数只有1,它与任一个自然数的公约数也只有1。

”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一个个都想大显身手不甘落后,纷纷发表意见……。

正当我小结理解互质数意义要注意哪些关键词时,突然有一个学生喊道:“我知道了,如果去掉‘只’字,即‘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是不对的,因为任何两个自然数都有公约数1。

”说得多深刻啊!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实行“再创造”,教学时不应当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实现的,而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过程的教学,充分展示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创设各种条件,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时间和空间,让其积极学习数学。

例如,在“判断分数能否化为有限小数”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把下列最简分数化为小数:1/4、2/5、3/8、14/25 ……再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类,并比较它们的分母,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得出规律:一个最简分数,分母只含有2和5两个质因数,没有其它质因数这样的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接着让学生注意写几个最简分数进行验证,最后请学生任意些一些分数有不是最简的,有的不可化成有限小数的,如3/6、6/18、4/17、3/12、25/48 ……通过小组合作判断并讨论到底怎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从而得出一般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判断方法。

在这次讨论中学生讨论的非常激烈,教师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的,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让学生自主探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解花费得多,也许练习的数量会减少,有时甚至会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

但实践证明,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云烟”,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

“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

”这很好地说明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学透,“费时”“费力”些也是值得的。

探究性数学学习过程,是一种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

它不但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内广泛交往,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和研究问题,在寻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