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本文仅作参考,请勿引用及商业传播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人居环境学的历史研究过程,构建一个清晰的中国人居环境学发展脉络,基于它来实现对中国人居环境学研究的深刻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引用相关评测方法和最新技术来预测、分析中国人居环境学相关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分析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为更多研究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专家,学者们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人居环境、风水学、吴良镛、聚居、人居环境评价
1.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回顾
1.1古代中国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风水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是小到村落,大到城市的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
在我国,对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起步更早,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这种表现的方式,就是“风水”。“风水”作为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它的第一次出现,在“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句话中,源自晋人郭璞所著《葬书》。不同学者对于“风水”有一种共同的看法,认为风水是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门关于选择环境的学问,这其中就包括了人居环境。“风水”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它的原则是“天人合一”。[1] 至今,我们的人居环境学研究都深深带有“风水学”中保持和谐人地关系的烙印。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风水”学说的学习和运用,造就了不少人地和谐的典范。尤其表现在古人的建宅活动中。住宅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对住宅的选址、定向、布局都十分有讲究。具体细分为“六项”,即:先看水口、次看野势、次看山形、次看土色、次看水理、次看朝山朝水,这也可看作是现代人居环境学对于住宅的地形地貌、水源水质、气候环境、土质条件、植被绿化等因素的考虑。由于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故古今表达方面有所不同。
以江西万载县周家大屋为例,它的宅址前池后山、左渠右路,符合我国古代“风水”学中“前水后山”,“左青龙右白虎”的观念。周家大屋前由于没有天然的池塘和灌溉用水,在“风水”学中并不是块宝地。在“风水”学的影响下,按照理想的“风水”模型对其进行改造,得以在房前开挖的水池以及房屋左边开挖灌溉水渠,从而让大屋及周围农田得到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这样一来,通过补救后的周家大屋完全符合“风水”学的理想模型,从而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有机结合,互相衬托。
周家大屋的天井,也是其“风水”理念的绝妙体现。天井,在“风水”学的观点中,是藏蓄之所,是财禄的象征,要求天井要方正端平,以养生气,体现阴阳交合之美。天井又因为是排水之地,而水又是与“财”紧密相连的,故天井与财禄的联系更为紧密。周家大屋的天井便是参考了这一理念,设计了九
个天井用来“生气养财”,又有“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曲则留而不去”一说,所以周家大屋的天井在向外排水时不是直接排出去,而是通过曲折的地下管路排出,以表家财聚而不散的意思。[2]
可见,研究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不得不考虑“风水”学一门所带来的影响,尽管现在“风水”学中大多数理论已为科学解释,但其对我国古代人居环境研究所做出的贡献,仍然值得我们尊敬。
1.2现代中国关于人居环境的探索与发展
现代中国关于人居环境的探索,有两方面,一是现代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大师——吴良镛先生对国外C.A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和引入。二是部分人居环境研究学者对传统“风水”学说的传承与创新。
1.21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
关于吴良镛先生的思想,多源于对国外学者C.A道萨迪亚斯学说的研究。要了解吴良镛先生的思想,就必须先对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思想进行充分的了解。
道氏认为人类聚居学这个术语来自希腊动词“Olk”,意思是定居,是以人和经济、社会、政治、管理、技术的关系为前提的所有与人类聚居有关的科学,是一个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科学,最终目标是建立“使居民能够幸福、安全的生活”的聚居环境。虽说其名为“人类聚居学”,但究其根本,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是曲脉相通的。
道氏的理论中,对于发展“人类聚居学”的必要性,列出了自己观点:1.城市日益扩大的压力2.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理念的过时。[3] 这不仅仅是道萨迪亚斯所看到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正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吴良镛先生将道萨迪亚斯的理论引入中国,建立了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是中国人居环境学研究的“及时雨”。
吴良镛先生的出生在古都南京的门西地区,这里曾经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商业、服务业和专业化为一体的繁华都市区。在早年求学时期,吴良镛先生接触对他最有深远影响的,也是建筑学,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让吴老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构架,渐渐在脑海中成型。它综合了吴良镛先生的“住居思想”、“空间环境思想”、“多学科综合研究思想”,使其“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在诞生时,能够以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形式站住脚跟。
在1987年清华大学召开的“建筑科学的未来”学术研讨会上,吴良镛先生正式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概念。1989年吴良镛先生所著的《广义建筑学》出版,其中“聚居论”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的概念演变为“聚落”的概念,“以全人类居住环境为依归”(吴良镛,1990),这样便很自然地将建筑与城市融合起来,也就融入了社会学、人类学的观点,增进对人类建筑活动较为完整的理解(吴良镛,1989)。这里,吴老先生在1990年“人居环境”主题座谈会所作的发言,令人感触颇多,他指出“人居环境问题是当前共同的问题,我们总在特定的条件下,具体的国家,具体的社会经济、技术、生产力传统下进行工作,即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工作,总是要根据特定的条件来创造条件,具体地去解决特殊的问题,走自己的路,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和工作困难。”
[4]
的确,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今天,特别是当今要贯彻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吴良镛先生所构造的现代中国人居环境体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也将是新一代人居环境学说传承人所需要坚持下去的,使我们国家能在时代的潮流中,发展好,建设好人居环境。
1.22中国传统“风水”学在现代人居环境中的影响
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人居环境不论是在景观选择上,还是在生态环境构建上都蕴含了较高的科学性。古代“风水”理论穿越时空,与现代人居环境学产生了历史的共鸣。
究其根本,是因为“风水”理论中所蕴含的“有机自然观”、“人地和谐观”思想符合当今人居环境学的理论。[5]现在不少城市所要解决雾霾问题,也吸纳了不少“风水”中的观点,城市在构建通风廊道的同时,也综合考虑了各廊道间的方向以及间距,以达到整个城市环境内“气”的顺畅活泼,充满生机活力。也有城市将道路与楼房的布局,看作“风水”学中的山、水布局,以楼代山,以路代水,将山川河流等自然要素换成对城市影响更深刻、更密切的屋宇、墙垣、道路等,这种对“风水”学的变通化处理问题,也得到不错的解决。这也正是在传统“风水”学理论优秀基础上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在现代所收到的良好效果。这点是不可否认的,也说明了传统理论在现代依然发挥着余热。[6]
2.国内人居环境学的研究方法
2.1通过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
我国的人居环境研究比国外起步稍晚,许多学者在融合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人居环境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国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是在西方人类聚居学与分析法的理论框架下,通过中西方的不断交流合作逐渐兴起的。
学者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GIS、层次分析、德尔菲法等。学者在使用这些方法中,有单独使用的,也有混合使用的,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1问卷调查法
由于采取面对面采样的方式,能深切反映人的感受,因此在不同层面,此方法运用最为广泛。
2.12熵值法
熵是R.克劳修斯首先提出并运用于热力学的一个物理概念,后由申农将其在信息论中引用。该方法中,学者可在宏观层面,通过熵值来计算各项调查指标权重,能很好的克服人为主观确定指标权重的问题。
2.13层次分析法
是将相关因素分为决策层、要素层、方案层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要素,确定权重,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办法。目前较好的使用软件有:(yaahp)
2.14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一种纯主观判断的方法,根据所要预测的问题,选择有关专家,利用专家在专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请教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配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