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一、于连和拉斯蒂涅的相同处

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形象是在十九世纪欧洲启蒙文学以来法国文学史上出现的“向上爬”的青年①,他们在为实现个人目标而进行奋斗的道路上有很多相似处:首先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于连是一个平民知识青年,父亲老索列尔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对于连没有付出多少父爱。因于连“身体显得孱弱,样子文秀”②干不了重活,便躲着一边看书,父亲可不愿白养着儿子,经常打于连,如一次于连在看书“老索列尔顾不上大把年纪……挥手一拳,于连手上的书便飞落到河中。再一老拳,绝不比头一下留情,打在耳朵前的颧骨上……”③从而使于连难以容忍家庭乃至社会的不公平.。他富有才智、热情勇敢,却因出身低贱遭人白眼。小资产阶级的粗俗教育与封建等级制度的戕害在于连心灵深处形成逆反心理。而他极力崇拜拿破仑,如他被父亲打的脸上淌血后,却是“于连满心忧伤地望着河中漂流远去的那本《圣赫勒拿岛回忆录》,那是他看的比什么都宝贝的。”④]从有关拿破仑的英雄事迹和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里接受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但他对拿破仑的崇拜,是当时中小资产阶级青年被社会风气腐蚀、被排斥在社会政治权力之外的现实下形成的心理变态的反映;还有德·瑞那市长、拉莫尔侯爵令于连目睹上流社会的奢侈与荣华,他门又容不下一个下等阶级的成员成长起来,所以于连要向上爬,要出人头地是不容易的。而拉斯蒂涅出生于外省一个败落的贵族家庭,家里省吃俭用,每年熬出一千二百法郎的生活费供他到巴黎读书。刚开始,他是一个“有热情有才气”的青年,在穷困窘迫的生活中,只想“通过没头没脑的用功”⑤以求以后毕业做一名“清廉正直的法官”⑥但是不久后,他亲眼看到当时社会的尔虞我诈的种种画面,并在上流社会目睹阿瞿达侯爵为二十万法郎

利息的陪嫁致使“巴黎社交界的妇女领袖”①鲍塞昂夫人含着眼泪离开了巴黎;而在下层社会,“凶狠残暴的‘鬼上当’”伏脱冷为金钱掠夺别人,这时拉斯蒂涅在伏脱冷的对社会老道的议论中洞悉这个世界可怕的奥密。而在资产阶级的世界中,高老头被两个女儿掠夺乃至最后惨死的悲剧使尚有一点善良之心的他,在埋葬高老头后把自已最后一点纯洁的情感也埋葬了。这也是社会腐化风气的影响让他们想出人头地的心理。

其次于连和拉斯蒂涅都因为外表英俊而得到上流社会贵妇的宠爱,她们都程度不同在他们前进道路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社会,贵妇的荒淫无耻和资产阶级妇女的堕落放荡成为一种社会潮流,青年男子漂亮的外貌往往是百无聊赖的贵妇的目标,对有野心的青年来说,这种机会是难得的。于连长的漂亮“乡下人的皮肤这般白皙,眼神又楚楚动人,德·瑞那夫人不无罗曼蒂克的脑瓜忽地闪过一个念头:莫不是一个来找市长先生求情的女孩,作了男性的打扮?”②是下层平民,他不像《安娜·卡列尼娜》里的渥伦斯基那样有名望,面临来自他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妇女的热情,他克服胆怯,并且野心大发,所以才有和德·瑞那夫人的恋情,而在他们恋爱过程中无时不有他强烈的虚荣心的满足,后来他又和德·拉莫尔小姐有亲密的接触,并成功的使她甘心情愿和他永远在一起,事实如此,德·拉莫尔小姐深深爱上于连。而拉斯蒂涅也长的一表人材“拉斯蒂涅纯粹是南方型的脸:白皮肤,黑头发,蓝眼睛。风度,举动,姿势,都显出他是大家子弟,幼年的教育只许他有高雅的习惯。”③他与上流社会妇女有密切联系,一个是经姑母介绍结识的“社会妇女领袖”鲍塞昂夫人,使他从此可以自由出入上流社会客厅。鲍塞昂夫人虽然温文尔雅、傲慢清高,但从内心来说也接受资产阶级道德原则。她告诫初出茅庐的拉斯蒂涅:要在巴黎出头必须去巴结这些贵妇人“你若没有一个女人的关切,你在这个设会便一钱不值”④正是在她的指点下,他认识了银行家纽沁根的妻子但斐纳,以及以后成为她的情人,并通过但斐纳赢得事业的成功。

④司汤达,《红与黑》,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6年3月出版

最后,他们都是有学问,有才气的青年,都以自己的才华得到他们所要投靠的阶级的赏识,并成为那个阶级的帮凶。于连不仅有特殊的记忆力还精通拉丁文,在德·瑞那市长家当家教时“阿道夫翻开一页,才读出两个字于连便接住了,轻轻松松顺顺畅畅,整页书一口气便背完毕。”①因此得到德·瑞那市长的看重、德·拉莫尔候爵的欢心和众人的喝彩。后来帮德·拉莫尔候爵做了“秘密出使”的行动,是为报自己被看中的“恩”。而拉斯蒂涅得过文学士和法学士学位,使如但斐纳之类的妇人喜欢,结交很多上层人物,得到资产阶级的欣赏,最后成为但斐纳的情夫,受到她丈夫银行家纽沁根的抬举。

二、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不同处

于连和拉斯蒂涅在实现出人头地目标的奋斗成长过程中也有不同点:首先是出生环境的不同。于连出生于外省小城维立叶尔市锯木厂主的家里“锯木厂坐落在一条溪河边。没有墙壁,四根粗大的木柱头支撑着巨大的棚顶。棚子中央距地面九到十英尺处,悬着一架机锯上上下下来回不停地转动。”②厂里没有雇佣工人,一家挑起沉重劳动担子,生活状况不稳定、社会地位低下,迫使他不得不在夹缝里奋力前进,要去寻求个人的出路。加上于连在家体弱而力不胜任,便经常躲着看书,由此招来父亲的辱骂和毒打,他恨他的父兄,把父兄对他的讨厌当成是求知的动力,充分利用他惊人的记忆力勤奋学习。于是性格内向、孤独的于连,形成一种对社会的反抗心理。拉斯蒂涅是从外省安古兰末乡下到巴黎来读法律的大学生,靠已经破落的贵族家庭每年挤出一千二百法郎维持学业,家境贫寒,希望他重整家业“父亲,母亲,两个兄弟,两个妹妹,和一个除了养老金外别无财产的姑母,统统住在拉斯蒂涅家小小的田地上……可是每年总的凑出一千二百法郎给他。”③

其次是性格的某些方面不同。于连的性格很复杂,他看到富人和穷人间等级森严不可逾越,又因为自己是穷苦的乡下人,得不到发迹的机会而愤愤不平,卑微的社会地位使于连从小对贵族阶级充满敌视。后来阅读卢梭的《忏悔录》,接触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崇尚法国大革命,崇

①司汤达,《红与黑》,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6年3月出版

②司汤达,《红与黑》,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6年3月出版

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于北京

拜拿破仑,渴望自由平等,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争的一席社会地位。一是于连有很强的自尊心,他把声誉看的比生命还重要。比如:于连听说要到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他关心的不是有多少钱,而是“那我同哪些人一桌吃饭呢?”以及后来对德·瑞那夫人的每一个行都视为是战胜平民的怯懦,认为是一场战斗、是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完成一个行动他就充满胜利的喜悦、感到自尊心的满足。作者说:他的爱情万全是野心造成的,这是一种占有欲的狂欢。而后来对玛蒂尔德的追求也是出于他的征服欲和占有欲。这种自尊心理一旦面临市长大人的恶言劣语就使隐藏着的仇恨心理爆发出来,如某日早晨,市长以荒废学生课业为由,用粗鲁刻薄的语言大声斥责了他,于连不甘示弱,针锋相对说:“先生,没有你我不会饿死”“离开你的门槛后,我知道往哪儿走”①使市长害怕他被瓦列诺所长请去,自己会失去夸耀人的资本。市长便提高薪水想留住于连,这次事情结果是于连胜出。

另一方面,有强烈的自卑感,主要是家庭出生和社会地位问题。波旁王朝时期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平民阶级出生的于连在社会上受人歧视,造成他难以摆脱的心理压力。如他没有勇气接受市长夫人的馈赠、不敢和玛蒂尔德光明正大的恋爱……他还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感受:感叹拿破仑时代的过去;嫉妒不学无术却占高位的贵族;羡慕不满三十就当上要职的红衣主教。但命运的自卑是无法逃避的。而我们的拉斯蒂涅也有自卑一面,但是对钱的渴望,认为自己最缺的是钱,有了金钱就不再自卑,相对于连更自信、懂得装扮自己。他听从鲍塞昂夫人的劝告,盘算从哪里弄钱获得表面的改变,这是走入上流社会的第一步。“先是他想没头没脑的用功,后来又感到应酬交际的必要,发觉女子对社会生活影响极大,突然想投身上流社会,去征服几个可以做他后台的妇女。”“分别写信给两个妹妹,讨她们的私蓄,知道她们一定乐意给的。为了使她们在家里绝口不提,他故意挑拔青年人的好胜心,要她们懂得体贴。”②最后如愿了结。

再一方面,于连对贵族上层社会是既反抗又有妥协。于连的反抗出自“图谋报复”,往往是个人野心的体现。是由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才萌发了反抗意识。只有反抗才能使个人欲望得

①司汤达的,《红与黑》,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6年3月出版

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于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