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机
温病初起,风热夹毒,邪客卫分。
治法
疏散卫分之风热,清解在肺之热毒。
方解
君 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臣 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
荆芥穗、淡豆豉 :辛散透表(去性存用)
佐 芦根、竹叶:清热利尿生津
桔梗:开宣肺气而利咽
使 甘草:调和诸药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配伍特点
现代运用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肺心病、阻塞性肺气肿、流行性感冒、 过敏性鼻炎等属于外寒内饮者。 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
羌活一两半(9g) 苍术一两半(9g) 川芎一两(6g) 生地黄一两(6g) 甘草一两(6g) 防风一两半(9g) 细辛五分(3g) 白芷一两(6g) 黄芩一两(6g)
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 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辨证要点。
止嗽散
清 程钟龄《医学心悟》
主治
风邪犯肺证。
证 候
咳嗽 咽痒 咯痰不爽 或微恶风 发热 苔薄白 脉浮缓
方解
君: 紫菀、百部: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长于止咳化痰 臣: 桔梗:开宣肺气 白前:降气化痰 佐: 荆芥:疏风解表,祛在表之余邪
陈皮:理气化痰
使:甘草:合桔梗利咽止咳,调和诸药
功用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配伍特点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 表不伤正。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 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医学心悟》)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而 致咳嗽的常用方。
临证以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主治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证 候
身热不解 咳逆气急 甚则鼻煽 口渴 有汗或无汗 苔薄白或黄 脉浮而数
病机
外感风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 肺失宣降
治法
宣通肺气,清泄肺热
方解
君:麻黄 宣肺平喘,疏表散邪 相反相成 石膏 清肺生津,解肌透邪 相辅相成 臣: 杏仁 降气平喘 甘草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佐使:
佐使:甘草 益气和中 调和诸药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配伍特点
1.麻黄、桂枝解在表之风寒配白芍酸 寒敛阴,制麻桂而使散中有收。 2.干姜、细辛和半夏温化在肺之痰饮 配五味子敛肺止咳,使开中有合。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 咳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 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 证要点。
使用注意
1.发汗力强,不可过服。
2.加减变化 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 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 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若喘急胸闷、咳嗽 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 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 辛夷以宣通鼻窍。参见附方。
桂 枝 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外感风寒
水饮在肺
卫表失和
肺失宣降
证 候
恶寒发热 头痛身痛无汗 咳喘 痰涎清稀量多 胸痞或干呕 或痰饮喘咳 不得平卧 或身体疼重 头面四肢浮肿 苔白滑 脉浮
方解
外寒 里饮
君:麻黄 解表散寒
桂枝 宣肺平喘化饮
臣:干姜
细辛
温肺化饮
助君药解表祛邪
佐:芍药
和营养血制约麻桂以防伤阴 五味子 敛肺,防肺气耗散 半夏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 。 (辛凉复辛温法) 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疏 清兼顾,以疏为主 。
辨证要点
《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 是治疗风温初起之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
不宜久煎。
【成份】金银花、连翘、荆芥、淡豆豉、牛蒡子、 桔梗、薄荷油、芦根、淡竹叶、甘草、薄荷油、 维生素C、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13 味。
类方比较 配伍
麻黄汤
桂枝汤
桂、芍并用,佐以 姜、枣,发汗解表 之力逊于麻黄汤
外感风寒,恶风发 热,有汗之表虚证
麻、桂并用,佐以杏 仁,发汗力强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 无汗喘咳之表实证
异 主治
功用
宣肺平喘,辛温 发汗之重剂
调和营卫,辛温解 表之和剂
同
均为辛温解表剂,同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均 用了桂枝、甘草,都具有解表散风寒之功
第二节 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剂,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的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 咳嗽,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常用 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 为主组方。代表方如银翘散、桑菊饮、麻黄 杏仁甘草石膏汤等
。
银翘散
清 吴瑭《温病条辨》
主治
温病初起。
证 候
发热 微恶风寒 头痛 口渴 咽痛 咳嗽 无汗 或有汗不畅 舌尖红 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
组成与用 法 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炙甘草二两(9g) 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3枚)
[用法]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 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 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 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 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 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 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 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 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桑菊饮
《温病条辨》
主治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咳嗽
身热
证 候
口微渴 脉浮数
病机
邪犯肺络,肺失清肃
方解
君 臣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止咳(善走肺络) 菊花: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
薄荷:疏散风热,助君药解表 杏仁:肃降肺气 一宣一降,宣肺止咳 桔梗:开宣肺气
连翘:透邪解毒 芦根:清热生津 甘草:调和诸药
君 苏叶:发表散寒,理气宽中 臣 香附:行气开郁 佐 陈皮:理气燥湿
使 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功用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辨证要点
为治疗外感风寒而兼气滞的常用 方。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 闷,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多用于胃肠型感冒属感受风寒兼气 机郁滞者。
正柴胡饮
《景岳全书》
主治
外感风寒轻证。微恶风寒,发热,
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
脉浮。
方解
君: 柴胡:辛散表邪 臣: 防风:祛风寒,止痹痛
生姜:辛温发散,助柴胡、防风解表散邪
佐: 芍药:益阴和营,防辛散太过伤阴
陈皮:疏畅气机
使: 甘草:调和诸药
功用
解表散邪
辨证要点
本方为平散风寒治法的代表方。 临证以微恶风寒,头痛,身痛,舌苔薄 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类方比较
配伍 主治
银翘散
桑菊饮
异
功用
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 银花配伍荆芥、豆豉、 肺止咳力大,解表清热 牛蒡子、竹叶,解表清 作用稍弱,为“辛凉轻 热之力强,为“辛凉平 剂” 剂” 温病初起,热度较甚之发 风温初起,邪轻病浅 热、头痛、口渴、咽痛等 之咳嗽、微热等 清热解毒 宣肺止咳
同
均为辛凉解表剂,均用了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 根五味药,均能治疗外感风热表邪之发热、咳嗽、舌尖 红、脉浮数等证,均具有辛凉解表、疏散风热之功。
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君: 羌活 臣: 防风 苍术 佐: 细辛 白芷 川芎 生地 黄芩
——太阳经 ——风药之润剂 ——太阴经 ——少阴经 ——阳明经 ——厥阴经
分经 论治
——少阳经
——调和诸经
使: 甘草
配伍特点
(1)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2)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和胃止呕
大枣:益气补中,
滋脾生津
补脾和胃 调和营卫 常用组合 合桂
使
甘草:调和药性
枝辛甘化阳以实卫 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
配伍特点
发中有补 散中有收 邪正兼顾 阴阳并调
病汗―――药汗
曹颖甫:“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 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 瞬时,而功乃大著”
使用注 意
1.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调和营卫、 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2.用法。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3.附方。
第一章 解表剂
概念
药 物--解表药为主 作 用--发汗、解肌、透疹 适应证--外感表证
立法依据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因其轻而扬之” 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适应症:
①外感表证:见恶寒、发热、 头痛、身疼、脉浮等。
②麻疹、疮疡、水肿、疟疾、 痢疾等初期而有表证者。
方解
君:麻黄:宣肺平喘,疏表散邪 石膏:清肺生津,解肌透邪
相反相成 相辅相成
石膏为麻黄用量之一倍(2:1),使麻黄走 表之性减,而偏入肺,重在清肺;二者配伍,一宣 一清。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麻黄得 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
功用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配伍特点
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 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
辨证要点
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喘咳基础方。
临证以发热,喘咳,苔薄黄, 脉数为辨证要点。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主治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证 候
恶寒渐轻 身热增盛 无汗头痛 目疼鼻干 咽干耳聋 眼眶痛 心烦不眠 舌苔薄黄 脉浮微洪
【病机】 太阳经风寒未解,郁而化热,
热邪已渐次传入阳明、少阳
煮取两升半,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用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
卫气被遏 营阴郁滞
外感风寒
肺失宣降
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
证 候
无汗而喘
舌苔薄白 脉浮紧
方解
君 麻黄:开腠发汗
宣肺平喘 辛温发汗 常用组合 宣降肺气 常用组合
臣 桂枝:解肌发表
温通经脉 佐 杏仁:降利肺气 佐使 甘草:调和诸药 缓和峻烈
薄白为辨证要点。
现代运用
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过敏性咳 嗽、咽炎、百日咳等属于表邪未尽, 肺气失宣者,无论新久咳嗽,可用本 方治之。
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恶寒身热 头痛无汗
证 候
胸脘痞闷 不思饮食
舌苔薄白
脉浮
治法
解表理气并行
方解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证 候
恶寒发热 无汗 头痛项强 肢体酸楚疼痛 口苦微渴 舌苔白或微黄 脉浮
方解
君 羌活:散风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 臣 防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助羌活
苍术:发汗祛湿, 祛太阴寒湿之要药
祛风寒 除湿痛 祛风散寒 宣痹止痛
佐 细辛:善止少阴头痛
白芷:擅解阳明头痛 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佐 使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配伍特点
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 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
辨证要点
本方为主治风热犯肺之咳嗽证的 常用方 。被称为“辛凉轻剂”。 临床应用以咳嗽,来自百度文库热不甚,微
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因其为“辛凉轻剂”,故肺热甚者, 当予加味(如石膏、黄芩等)运用, 否则病重药轻,药不胜病;不宜久煎
熟悉:
香苏散 参苏饮 柴葛解肌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 升麻葛根汤
了解:
正柴胡饮 加减葳蕤汤
第一节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常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为主组方。
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等。
麻黄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 炙甘草一两 (3g)
分类 辛温解表剂 辛凉解表剂
扶正解表剂
使用注意
1.药物不宜久煎。 2.一般宜温服。服药药后避风寒、 保暖、取微汗。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4.根据表里证之轻重论治。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 解表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 用注意。 掌握:
麻黄汤
止嗽散 桑菊饮
桂枝汤
银翘散 败毒散
九味羌活汤
小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
卫气失和
外感风寒
营阴失守
营卫失和
恶风发热
汗出头痛
证 候
鼻鸣干呕
苔白不渴
脉浮缓
方解
营卫同治 邪正兼顾
君 桂枝 解肌发表
助阳通络
相辅相成 汗而有源 滋而能化 相制相成 散中有收 汗中寓补
臣 白芍:益阴敛营
调和营卫 调和阴阳 调和气血 基本结构
桂:芍=1:1
生姜:辛温散邪, 佐
小青龙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 麻黄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 炙甘草三两(6g) 桂枝三两(9g) 五味子半升(6g) 半夏半升(9g)
主 治
外感风寒,内有水饮证。 (表寒内饮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 咳,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 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 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 龙汤主之(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