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底与盆松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部均匀低回 声,边缘平滑、 均匀、匀称
产伤破裂
前部混合性低回 声,边缘粗糙、 不规则、不匀称
提示
女性外括约肌这一特 殊形态模式,有利于阴 道腔扩大,便于分娩.
新概念之
肛提肌非漏斗形, 而是穹隆状.
LA is a dome not a basin
动态下肛提肌形态(MRI)
► 静息时肛提肌非漏斗状(额状面)
隧道腔结缔组织萎缩 POP
直肠阴道隔萎缩
提肌裂孔内压降低 直肠阴道压力梯度升高 RC
提示 某些POP患者尽管排除产 伤或神经牵拉损伤的影响,可能 因长期高腹压、低激素或胶原代 谢异常导致隧道内结缔组织萎缩 而发生隐性POP(16%), 进而发展为重度脱垂.
C
盆底松弛的非手术治疗
non-surgical approaches for pelvic floor relaxation
女性盆底与盆底松弛
张东銘 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中国
21.Nov ZhangDM
A
女性盆底形态学新概念
Mophological concept of female pelvic floor
女性盆底(内面观)
新概念之
•盆底横纹肌中混有平
滑肌纤维属于复合型肌 (compound muscles)
肛提肌
骶骨
直肠 隧道上口 阴道 尿道 盆底隧道 耻骨直肠肌
盆底隧道一般结构
隧道入口——提肌裂孔
(levator hiatus,LH)
提肌裂孔(Levator Hiatus,LH) 即盆膈裂孔又称“肛提肌门”, 尿道、阴道、直肠经此出盆。LH 是盆底的薄弱区,盆腔器官常由 此脱垂。
提肌裂孔(盆底下面观)
生物反馈治疗
• 采用模拟的声音或视觉信号来反馈提示
正常及异常的盆底肌活动状态 • 通过信号改变来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有效 地收缩盆底肌 • 有效率60%-70%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
• 临床应用电极:肛门或阴道探头电极 • 每次20min • 一周2次 • 6周为一个疗程 • 治愈率30-60% • 改善率60-90%
总结
•联合治疗被认为是最成功的
途径 •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电刺 激的联合疗法总有效率90%
SK SM
肛门外括约肌
SK SM
EMG显示
盆底肌静息时仍维持张力性收缩
提示
盆底肌兼有随意和不随 意两种运动功能,具有 较强的抗腹压能力.
新概念之
外括约肌不是三环状, 75%的女性其前方有 宽约1.5cm的缺损.
教科书上 描述的肛 门括约肌
MRI三维模型
现代概念
肛内超声连续图片
天然缺损
阀门① “∞”型肌环
LH面与器官脱垂的关系(DeLancy,1998)
脱垂分度
LH面积(cm2)
0(未越阴道中线平面)
1(已越阴道中线平面) 2(未越处女膜环线平面一下4cm)
5.4±1.71
7.3±1.9 8.3±2.4
3(已越处女膜环线平面一下4cm )
11.0±0.90
阀门②
肛提肌板 (肛尾缝)
盆底组织萎缩、变性、松弛
病因之
中老年妇女
低雌激素
卵巢功能减退
雌激素分泌减少 盆底结缔组织萎缩、薄弱
咳嗽、负重、 便秘等
病因之
正常
胶原代谢异常
MMPs(增加胶原分解)=TIMPs(抑制胶原分解)
异常 MMPs> TIMPs
胶原减少 盆底松弛
分解> 合成 盆底组织抗张能力减弱
高腹压
低激素水平 胶原分解增加
提肌板倾斜度 与LH增大成正比
隧道腔内结缔组织
隧道下口
外括约肌“∞”型肌环
会阴体是盆周辐射状纤维索结合点, 是抗脱垂的最后一道防线
提示 结语
骶骨
子宫颈
隧道解剖模式:
双“∞”形肌环 双吊床式结构 双括约肌装置 四组器官间隔
盆底 隧道
会阴体
B
盆底松弛的病因与病机
Etiology & mechanism of the pelvic floor relaxation
盆底松弛病因学
获得性
外伤 分娩 高腹压
先天性
结缔组织缺陷 神经缺陷
衰老
缺乏激素支持 细胞组织代谢下降
病因之
分娩创伤
产力 320-329cm H2O
胎重 3000-8000g
+
盆底
(厚度2.9-3.9mm)
肛提肌破裂
· 160例初产妇产后九个月 · 1/5LA损伤,90%伤及耻骨尾骨肌
肛门括约肌裂伤
提示
生理情况下,肛提肌下 降非松弛现象,而是肌 张力增高.(traininglevator reflex)
新概念之
提肌板(levator plate)是盆内器官 的支重平台.
提肌板(侧面观)
提肌板的类型
单交来自百度文库型(80%)
三交叉型(20%)
新概念之
提肌隧道(levator tunnel)是盆内器官 的稳定装置
优点:
• 并发症少 • 风险性小 • 治疗失败仍可选择手术 • 潜在影响疾病进程 • 适应症:轻、中度RPS及手术后
盆底肌训练
• 触诊肛提肌 • 做缩进肛门的动作 • 每次收紧不少于3s • 连续做15-30min • 2-3次/日或每天做150-200次 • 6-8周为一个疗程 • 成功率84%
病因之 妊娠、分娩
神经牵拉性损伤
盆底下降
神经牵拉性损伤 盆底松弛
去神经病变 VIP、NPY减少
正常
EMG振幅 POP
正常
末梢N传导潜伏期
POP
提肌板倾斜 盆底松弛 提肌裂孔扩大
POP 腹压 肛管闭塞
用力排便 肛直肠套叠、直肠内套叠
病因之 高腹压
高腹压
盆底超负荷收缩 肌肉功能障碍 阻断盆底血供
MRI下的提肌裂孔(Fielding,2000)
LH的测量(CT)
横径
前后径
排便时LH面积较静息时增大(MR)
测量项目 静息(mm2) 排便(mm2) 增大值(mm2) 女性 1920±241 2477±1081 557±1177 男性 2006±358 2783±1399 777±1347
调节LH大小的“阀门”
男性
女性
动态下肛提肌形态(MRI)
► 静息时肛提肌非漏斗状(矢状面)
动态下肛提肌形态及尿生殖器官位置变化(MRI)
提示
肛提肌形状活体与尸体不 同,尸体状态下的漏斗形是 因肌张力缺失之故.
新概念之
肛提肌非提肛,而是 降肛;不是闭肛,而 是开肛.
新概念之
肛提肌张力大小 与腹压及盆内脏重 量呈正相关
阴道分娩后盆底张力下降
ASL发生率: 初产妇35% 多产妇94%
肛门括约肌裂伤后盆底松弛发生率
11项研究 欧洲&美国 1988-1996 随访3-78月 N=563
肛门失禁20-50%(37%)
阴道前壁膨出41% 阴道后壁膨出93%
器官脱垂50%以上
提示
双∞形肌环破裂导致隧 道内器官的稳定性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