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人观略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天人观论略

摘要:天人观是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在天人观上,荀子既主天人的原始同一和相分,亦主二者之间的相合与相参。无论天人之分,或者其后的合一与相参,其关节点都在于人之主体性的凸显与张扬上。荀子思想中的天人论最终要落实到人之自身中的心、性关系中去。

关键词:荀子;天人相分;天人相参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86-02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所著《荀子》一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天人观是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在天人观上,荀子既主天人的原始同一和相分,亦主二者之间的相合与相参,且其相合与相参正建立在它们相分的基础之上。我们分别论之。

一、天、人同一

所谓“天、人同一”,指在《荀子》中,“天”创生万物,也创生人类,“人”由“天”所生,是“天”的产物,因此与“天”在原初的意义上是同一的,二者之间具有同一的属性与特征。关于“天”之创生万物,《荀子》说:

天地者,生之始也。(《荀子·王制》)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荀子·天论》)在荀子之前,天命思想盛行,将“天”人格化、道德化乃至神秘化是殷商以至先秦时期的普遍性思潮。与此不同,荀子将“天”自然化、客观化和规律化,天就是自然之天,而不是意志之天,或者道德之天,所谓“神”是指其之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而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就叫做天。相应地,由于“人”由“天”生,“天”“人”同一,故荀子论人,亦着眼于人之自然情性,认为人生而具有的感官本能、生理欲望和心理反应等,它们是人之为人的自然特性所在。如他说: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荀子·荣辱》)所谓“饥而欲食,寒而欲暖”是生理本能,而“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则是感官功能,它们乃“无待而然者”,故是人生而具有而不是后天形成的。这样,与“天”之为自然之“天”相应,荀子所论之“人”也是自然之“人”。进一步,荀子说: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主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在这里,所谓“天情”、“天官”和“天君”,主要也是就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存在说的;所谓“天养”和“天政”,即利用自然万物来供养人类,亦意在肯定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天然性和合理性。它们可以说是“天”之在“人”者。在自然之“人”与自然之“天”的含义上,人、天无别,二者同一而不是相分。这是荀子论天人关系的第一个层面。

二、天、人相分

关于天人相分的观点,荀子在《天论》中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

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在这里,荀子明确地把“天”与“人”分开,把“天”看作是独立于人的自然界,然后把“人”亦与“天”分开,指出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具有不同功能与规律作用于其中的领域和存在。自然界具有自身独立常存的客观规律,所谓“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天道”、“地数”本身有其必然性,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力量为转移。这是“天”之作用的领域。与自然领域相对,在人发挥其作用的社会领域,则有其自身的治乱之道。所谓“治道”,如“强本而节用”、

“养备而动时”和“循道而不贰”等;所谓”乱道”,如“本荒而用侈”、“养略而动罕”和“倍道而妄行”等,它们都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规律,与自然界无及无涉。依照荀子所论,在“人”依循“治道”而为时,“天”不能使之贫病,而在背道妄行时,则“天”不能使人富全。“天”、“人”各有其作用的领域,这是荀子“天人相分”思想的主要内涵。

进一步,为什么能够“天”、“人”相分呢?荀子强调人类具有的认知主体性和道德能动性。他说: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非相》)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

“有辩”指的是人之认知特性,而人且进一步“有知,亦且有义”,也就是说还具有道德主体性。这样,在“人”之为“人”的特性上,除了与“天”相类之本能、欲求等自然属性外,在“天”、“人”相分的意义上,荀子将“人”之存在的主体特性予以凸显和强化了。通过人的认知能力和道德存在的发挥,人类建立了一个独有的作用区域,从而将“天道”作用的自然领域和治乱之道作用于其中的社会领域区分了开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天人不相预”。“明于天人之分,可谓至人也”(《荀子·天论》)。(下转第88页)

★作者简介:高姿(198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郑州大

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管理与、中国政治现代化。浅析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原因和途径

高姿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大学生政治信仰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依据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分析了当代在校大学生政治信仰出现偏差的原因,并提出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信仰;原因;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87-02

政治信仰是指特定社会和国家的人们在对某种社会政治体系及其理论学说认同、信服和敬仰的基础上,进而奉为自己言行准则并身体力行的精神体系。我们常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但这一命题要成立必须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大学生应具备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取向。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处于急剧转型期,受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呈现出自主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