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版课件 第7课_春末闲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民的精神控 制术。课文中有“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 者食于人”等语,可以看出。
3.“闲谈”的范围近而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 两方面娓娓谈开,最后提升到“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的“精神 文明”的高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开篇交代了一个特定的时空,“北京正是(一九 二五年)春末”。作者由故乡盛夏细腰蜂捕捉青虫的“闲趣”铺 开,闲谈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联想到“圣君,贤臣,圣贤, 圣贤之徒”尽力施行的“各种麻痹术”,再联系现实中“治人 者”的“治人之道”,对旧时统治者精神控制术的手段及其失败, 于闲话漫笔之中,作了辛辣的讽刺。鲁迅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 “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都是不能十分奏效的”这一中心论点。全 文论证严密而充分,说理透彻生动,在趣味盎然中使读者得到思 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
三、主旨把握 文章以闲谈的方式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用形象化的说理, 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治人术作 了剖析和辛辣嘲讽,深刻论证了一切统治方法的“麻痹术”实 质及其“不能十分奏效”,热烈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四、结构图示
1.细腰蜂的叙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细腰蜂的叙写使文章析理严密透彻,说理形象化, 使文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以细腰蜂的毒针来比喻封建统治 者的种种麻痹术,显得新奇贴切。 细腰蜂的毒针在青虫身上一螫,麻痹了运动神经,便呈不 死不活状态。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 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这就把统治者不管挂着任何美 名的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形象地揭示出来。文章进一步分析, 细腰蜂之于青虫,只需要它不动,这比较容易。封建统治
一、字音辨读 1.果蠃.( luǒ ) 4.嘉猷.( yóu ) 二、字形辨识
果luǒ蠃 1.输yínɡ赢
yínɡ 嬴 政
3.饿fūp孵iǎo化 殍 深fú 孚 众望
2.螟.蛉.(mínɡ línɡ) 5.牟.牟(móu )
3.麻痹.( bì ) 6.苍颉.( jié )
mínɡ 螟 蛉 2.mínɡ瞑 目
者之于人民群众,却是要无知觉而能运动,这是无法统一的矛盾。 无知觉就不能运动,也就不能贡献统治者以“玉食”,一有知觉, 就能思想,会识破种种麻痹术,进行反剥削压迫的斗争。文章以 此论证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不能完全奏效。
2.文中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 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黄金世界的理想”指 什么?
日已mínɡ暝
4.b流ìb毙ì弊命 惩前bì毖 后
三、词语辨析 1.陶冶·陶醉 辨陶冶: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用良好的环 析境 陶和 醉条 :件 指给 沉人 浸的 在思 某想 种、 境品 界格 或、 感常 受识 之等 中以 。积极影响。
①确实,那些红歌给我以激励, 陶冶 了我的心灵, 也使我从小就对红歌产生了不可割舍的浓浓 情结。 例句②此时,零距离与杜鹃花海对话的游客们,无论男 女老幼都被眼前的天然美景所深深陶醉 ,他们不 约而同地发出惊叹之声。
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语言特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又使说理文章风趣生动,避免枯燥无味或板起面孔说教的缺陷。 反语的运用,有时能比正面的批判更深刻有力地否定荒谬事物。 文章还常以貌似为治人者着想的口吻,行嘲弄和讽刺之实。幽默 风趣,好用反语确使文章的战斗性大为增强,也常使读者忍俊不 禁,读来趣味盎然。
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 之外,委实还没有更好,更完全,更无流弊的方法。便是留学 生的特别发见,其实也并未轶出了前贤的范围。
那么,又要“礼失而求诸野”了。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 法,姑且称之为外国,他那里,可有较好的法子么?可惜,也 没有。所有者,仍不外乎不准集会,不许开口之类,和我们中 华并没有什么很不同。然亦可见至道嘉猷,人同此心,心同此 理,固无华夷之限也。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野牛的大 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但拉开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 人民与牛马同流,——此就中国而言,夷人别有分类法
云,——治之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其次 要防说话。人能说话,已经是祸胎了,而况有时还要做文章。 所以苍颉造字,夜有鬼哭。鬼且反对,而况于官?猴子不会说 话,猴界即向无风潮,——可是猴界中也没有官,但这又作别 论,——确应该虚心取法,反朴归真,则口且不开,文章自灭: 这方法也是对的。然而上文也不过就理论而言,至于实效,却 依然是难说。最显著的例,是连那么专制的俄国,而尼古拉二 世“龙御上宾”之后,罗马诺夫氏竟已“覆宗绝祀”了。要而 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便是:无法 禁止人们的思想。
于是我们的造物主——假如天空真有这样的一位“主子”— —就可恨了:一恨其没有永远分清“治者”与“被治者”;二恨 其不给治者生一枝细腰蜂那样的毒针;三恨其不将被治者造得即 使砍去了藏着的思想中枢的脑袋而还能动作——服役。三者得一, 阔人的地位即永久稳固,统御也永久省了气力,而天下于是乎太 平。今也不然,所以即使单想高高在上,暂时维持阔气,也还得 日施手段,夜费心机,实在不胜其委屈劳神之至…… 1.这是一篇讽刺意味十分浓厚的杂文,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讽刺的
3.“这种工作,也怕终于像古人那样,不能十分奏效的 罢……”“这种工作”,指的是什么工作?为什么说“不能 十分的奏效”?请分条列述。 答:
答案:“这种工作”指统治者及其帮凶,麻痹人民、愚弄百 姓,能够随其所欲地驱使奴役广大人民。不能奏效的原因: (1)统治者有这样的愿望,却难以找到十全的好方法。(2)人民
理都已不错,一切状态都已够好。的发愁,或者也不为无 因罢,然而俄国是不要紧的,因为他们不像我们中国,有所谓 “特别国情”,还有所谓“特殊知识阶级”。
但这种工作,也怕终于像古人那样,不能十分奏效的罢, 因为这实在比细腰蜂所做的要难得多。她于青虫,只须不动, 所以仅在运动神经球上一螫,即告成功。而我们的工作,却求 其能运动,无知觉,该在知觉神经中枢,加以完全的麻醉的。 但知觉一失,运动也就随之失却主宰,不能贡献玉食,恭请上 自“极峰”下至“特殊知识阶级”的赏收享用了。就现在而言, 窃以为除了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
2.麻痹·麻木
麻痹:指身体某部分的感觉或运动功能部分丧失 辨或完全丧失;也指马虎不经心,缺乏警惕性。 析麻木:指身体某部分感觉发麻或丧失感觉;比喻
对外界事物反应不灵敏。
①县防汛指挥部领导在我县分会场讲话时要求各 地克服 麻痹思想,全面落实各项抗灾救灾措施。 例句②吃了海鲜,如果出现口唇 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 症状,可能是吃了织纹螺食物引发的中毒,应立即 就医。
不似青虫那样简单好对付。(3)统治者离不开广大百姓的供 养,他们不能把广大百姓赶尽杀绝。(4)纵使统治者可以采 用禁止集会、禁止言论,甚至采用砍头杀人的极端手段,最 终也禁锢不了人民的思想。 4.“便是留学生的特别发现……”,对这里的“留学生”该怎 么理解? 答: 答案:这里的所谓“留学生”用的是以全体代局部的借代手 法,指的是那些甘愿充当反动统治阶级之帮凶的从西洋或东 洋留学回国的那些所谓的“特殊知识阶级”。
四、熟语释义 1.返朴归真:即返璞归真,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其本来 的质朴状态。 2.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形容对某一事情大家都会有相同 的看法和感受。
一、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 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 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主要文学作品有三部小说集,其中两 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1923年,14篇)、《彷徨》 (1926年,11篇);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1936 年,8篇);三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 书》。
阅读《春末闲谈》选段,完成1~4题。 三年前,我遇见神经过敏的俄国的E君,有一天他忽然发愁 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 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 器了?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 见略同”之至意,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 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不是“唯辟作福,唯辟 作威,唯辟玉食”么?不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么?不是 “治于人者食(去声)人,治人者食于人”么?可惜理论虽已卓 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要服从作威就须不
环,步步深入,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文章前后呼应,层层 递进,揭示出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
3.语言精练、生动、幽默,好用反语,极大地增强了作品 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全文笔调从容,娓娓道来,看似闲谈,实则严谨不苟,意蕴 丰富。而且幽默诙谐,好用反语,对中外统治者的杀人术、治人 术进行了绝妙的嘲讽,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比较全面地代表 了鲁迅杂文幽默和讽刺的艺术风格。幽默风趣的语言、成功运用 的反语在文章中比比皆是。如:文章开头就很别致:写盛夏细腰 蜂衔捉小青虫之情状,显得幽默风趣。
二、相关背景 《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的北京。当时,以北洋 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 涨的革命运动,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 “尊孔读经”,出现了一群所谓“特殊知识阶级”,鼓吹“特 别国情”。鲁迅的“闲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他将 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 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 导线。文题似小,旨意却大。名曰“闲谈”,实有“正说”, 别具匠心,严密为文,令人拍案叫绝。
一切麻痹术都是不能十分奏效的”这一中心论点,使中心思想的 论证严密而充分,说理透彻生动,在趣味盎然中使读者得到思想 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
2.逻辑严密,说理形象化 《春末闲谈》暴露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施行种 种麻痹术,以自然界的细腰蜂作比,分析其同异,揭示其实质, 显得生动形象,新鲜贴切,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思想启示。比如 以自然界细腰蜂和青虫的关系来说明阶级之间的关系,用细腰蜂 的毒针比喻封建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既新奇恰切,又浅显明白, 使读者在知识的了解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同时,文章具有严密的 逻辑性,表面上看似乎漫不经心,任意而谈,实则一环扣一
是什么对象?讽刺他们什么呢? 答:
答案:讽刺的对象是“食人者”、统治者,或者“圣君,贤 臣……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讽刺他们为 了永享其作威作福的特权而总是想愚弄百姓。 2.文中说:“‘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 这“铁证”证明的是什么? 答:
答案:“二十四史”证明了中国历史屡屡改朝换代,没有哪 一个统治者费尽了心机,能够真正实现他们的愚民理想,保 证他们长治久安的。
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 须不死。人类升为万物之灵,自然是可贺的,但没有了细腰蜂 的毒针,却很使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 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将来未可知,若已往,则治人者 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蠃并驱 争先。即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 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 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世上挺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 阶级”的留学生,在研究室中研究之结果,说医学不发达是有 益于人种改良的,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一切道
1.在“闲谈”的形式下,思路无拘无束,熔知识、趣味、 说理于一炉
文章题名“闲谈”,思路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细腰蜂和 青虫的传说,《山海经》上关于“刑天”的记载,陶渊明“刑 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诗句的引用,以及中外古今各种事例 的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引用自如,显示出作者渊博的学识。 生动的趣味性既来自于知识性,又得力于作者生动有趣的叙述, 这些有趣的知识经作者剖析,增强了文章的理趣。同时知识性 和趣味性都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都为论证“统治者的
3.“闲谈”的范围近而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 两方面娓娓谈开,最后提升到“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的“精神 文明”的高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开篇交代了一个特定的时空,“北京正是(一九 二五年)春末”。作者由故乡盛夏细腰蜂捕捉青虫的“闲趣”铺 开,闲谈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联想到“圣君,贤臣,圣贤, 圣贤之徒”尽力施行的“各种麻痹术”,再联系现实中“治人 者”的“治人之道”,对旧时统治者精神控制术的手段及其失败, 于闲话漫笔之中,作了辛辣的讽刺。鲁迅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 “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都是不能十分奏效的”这一中心论点。全 文论证严密而充分,说理透彻生动,在趣味盎然中使读者得到思 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
三、主旨把握 文章以闲谈的方式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用形象化的说理, 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治人术作 了剖析和辛辣嘲讽,深刻论证了一切统治方法的“麻痹术”实 质及其“不能十分奏效”,热烈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四、结构图示
1.细腰蜂的叙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细腰蜂的叙写使文章析理严密透彻,说理形象化, 使文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以细腰蜂的毒针来比喻封建统治 者的种种麻痹术,显得新奇贴切。 细腰蜂的毒针在青虫身上一螫,麻痹了运动神经,便呈不 死不活状态。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 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这就把统治者不管挂着任何美 名的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形象地揭示出来。文章进一步分析, 细腰蜂之于青虫,只需要它不动,这比较容易。封建统治
一、字音辨读 1.果蠃.( luǒ ) 4.嘉猷.( yóu ) 二、字形辨识
果luǒ蠃 1.输yínɡ赢
yínɡ 嬴 政
3.饿fūp孵iǎo化 殍 深fú 孚 众望
2.螟.蛉.(mínɡ línɡ) 5.牟.牟(móu )
3.麻痹.( bì ) 6.苍颉.( jié )
mínɡ 螟 蛉 2.mínɡ瞑 目
者之于人民群众,却是要无知觉而能运动,这是无法统一的矛盾。 无知觉就不能运动,也就不能贡献统治者以“玉食”,一有知觉, 就能思想,会识破种种麻痹术,进行反剥削压迫的斗争。文章以 此论证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不能完全奏效。
2.文中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 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黄金世界的理想”指 什么?
日已mínɡ暝
4.b流ìb毙ì弊命 惩前bì毖 后
三、词语辨析 1.陶冶·陶醉 辨陶冶: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用良好的环 析境 陶和 醉条 :件 指给 沉人 浸的 在思 某想 种、 境品 界格 或、 感常 受识 之等 中以 。积极影响。
①确实,那些红歌给我以激励, 陶冶 了我的心灵, 也使我从小就对红歌产生了不可割舍的浓浓 情结。 例句②此时,零距离与杜鹃花海对话的游客们,无论男 女老幼都被眼前的天然美景所深深陶醉 ,他们不 约而同地发出惊叹之声。
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语言特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又使说理文章风趣生动,避免枯燥无味或板起面孔说教的缺陷。 反语的运用,有时能比正面的批判更深刻有力地否定荒谬事物。 文章还常以貌似为治人者着想的口吻,行嘲弄和讽刺之实。幽默 风趣,好用反语确使文章的战斗性大为增强,也常使读者忍俊不 禁,读来趣味盎然。
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 之外,委实还没有更好,更完全,更无流弊的方法。便是留学 生的特别发见,其实也并未轶出了前贤的范围。
那么,又要“礼失而求诸野”了。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 法,姑且称之为外国,他那里,可有较好的法子么?可惜,也 没有。所有者,仍不外乎不准集会,不许开口之类,和我们中 华并没有什么很不同。然亦可见至道嘉猷,人同此心,心同此 理,固无华夷之限也。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野牛的大 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但拉开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 人民与牛马同流,——此就中国而言,夷人别有分类法
云,——治之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其次 要防说话。人能说话,已经是祸胎了,而况有时还要做文章。 所以苍颉造字,夜有鬼哭。鬼且反对,而况于官?猴子不会说 话,猴界即向无风潮,——可是猴界中也没有官,但这又作别 论,——确应该虚心取法,反朴归真,则口且不开,文章自灭: 这方法也是对的。然而上文也不过就理论而言,至于实效,却 依然是难说。最显著的例,是连那么专制的俄国,而尼古拉二 世“龙御上宾”之后,罗马诺夫氏竟已“覆宗绝祀”了。要而 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便是:无法 禁止人们的思想。
于是我们的造物主——假如天空真有这样的一位“主子”— —就可恨了:一恨其没有永远分清“治者”与“被治者”;二恨 其不给治者生一枝细腰蜂那样的毒针;三恨其不将被治者造得即 使砍去了藏着的思想中枢的脑袋而还能动作——服役。三者得一, 阔人的地位即永久稳固,统御也永久省了气力,而天下于是乎太 平。今也不然,所以即使单想高高在上,暂时维持阔气,也还得 日施手段,夜费心机,实在不胜其委屈劳神之至…… 1.这是一篇讽刺意味十分浓厚的杂文,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讽刺的
3.“这种工作,也怕终于像古人那样,不能十分奏效的 罢……”“这种工作”,指的是什么工作?为什么说“不能 十分的奏效”?请分条列述。 答:
答案:“这种工作”指统治者及其帮凶,麻痹人民、愚弄百 姓,能够随其所欲地驱使奴役广大人民。不能奏效的原因: (1)统治者有这样的愿望,却难以找到十全的好方法。(2)人民
理都已不错,一切状态都已够好。的发愁,或者也不为无 因罢,然而俄国是不要紧的,因为他们不像我们中国,有所谓 “特别国情”,还有所谓“特殊知识阶级”。
但这种工作,也怕终于像古人那样,不能十分奏效的罢, 因为这实在比细腰蜂所做的要难得多。她于青虫,只须不动, 所以仅在运动神经球上一螫,即告成功。而我们的工作,却求 其能运动,无知觉,该在知觉神经中枢,加以完全的麻醉的。 但知觉一失,运动也就随之失却主宰,不能贡献玉食,恭请上 自“极峰”下至“特殊知识阶级”的赏收享用了。就现在而言, 窃以为除了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
2.麻痹·麻木
麻痹:指身体某部分的感觉或运动功能部分丧失 辨或完全丧失;也指马虎不经心,缺乏警惕性。 析麻木:指身体某部分感觉发麻或丧失感觉;比喻
对外界事物反应不灵敏。
①县防汛指挥部领导在我县分会场讲话时要求各 地克服 麻痹思想,全面落实各项抗灾救灾措施。 例句②吃了海鲜,如果出现口唇 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 症状,可能是吃了织纹螺食物引发的中毒,应立即 就医。
不似青虫那样简单好对付。(3)统治者离不开广大百姓的供 养,他们不能把广大百姓赶尽杀绝。(4)纵使统治者可以采 用禁止集会、禁止言论,甚至采用砍头杀人的极端手段,最 终也禁锢不了人民的思想。 4.“便是留学生的特别发现……”,对这里的“留学生”该怎 么理解? 答: 答案:这里的所谓“留学生”用的是以全体代局部的借代手 法,指的是那些甘愿充当反动统治阶级之帮凶的从西洋或东 洋留学回国的那些所谓的“特殊知识阶级”。
四、熟语释义 1.返朴归真:即返璞归真,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其本来 的质朴状态。 2.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形容对某一事情大家都会有相同 的看法和感受。
一、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 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 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主要文学作品有三部小说集,其中两 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1923年,14篇)、《彷徨》 (1926年,11篇);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1936 年,8篇);三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 书》。
阅读《春末闲谈》选段,完成1~4题。 三年前,我遇见神经过敏的俄国的E君,有一天他忽然发愁 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 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 器了?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 见略同”之至意,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 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不是“唯辟作福,唯辟 作威,唯辟玉食”么?不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么?不是 “治于人者食(去声)人,治人者食于人”么?可惜理论虽已卓 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要服从作威就须不
环,步步深入,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文章前后呼应,层层 递进,揭示出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
3.语言精练、生动、幽默,好用反语,极大地增强了作品 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全文笔调从容,娓娓道来,看似闲谈,实则严谨不苟,意蕴 丰富。而且幽默诙谐,好用反语,对中外统治者的杀人术、治人 术进行了绝妙的嘲讽,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比较全面地代表 了鲁迅杂文幽默和讽刺的艺术风格。幽默风趣的语言、成功运用 的反语在文章中比比皆是。如:文章开头就很别致:写盛夏细腰 蜂衔捉小青虫之情状,显得幽默风趣。
二、相关背景 《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的北京。当时,以北洋 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 涨的革命运动,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 “尊孔读经”,出现了一群所谓“特殊知识阶级”,鼓吹“特 别国情”。鲁迅的“闲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他将 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 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 导线。文题似小,旨意却大。名曰“闲谈”,实有“正说”, 别具匠心,严密为文,令人拍案叫绝。
一切麻痹术都是不能十分奏效的”这一中心论点,使中心思想的 论证严密而充分,说理透彻生动,在趣味盎然中使读者得到思想 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
2.逻辑严密,说理形象化 《春末闲谈》暴露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施行种 种麻痹术,以自然界的细腰蜂作比,分析其同异,揭示其实质, 显得生动形象,新鲜贴切,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思想启示。比如 以自然界细腰蜂和青虫的关系来说明阶级之间的关系,用细腰蜂 的毒针比喻封建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既新奇恰切,又浅显明白, 使读者在知识的了解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同时,文章具有严密的 逻辑性,表面上看似乎漫不经心,任意而谈,实则一环扣一
是什么对象?讽刺他们什么呢? 答:
答案:讽刺的对象是“食人者”、统治者,或者“圣君,贤 臣……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讽刺他们为 了永享其作威作福的特权而总是想愚弄百姓。 2.文中说:“‘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 这“铁证”证明的是什么? 答:
答案:“二十四史”证明了中国历史屡屡改朝换代,没有哪 一个统治者费尽了心机,能够真正实现他们的愚民理想,保 证他们长治久安的。
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 须不死。人类升为万物之灵,自然是可贺的,但没有了细腰蜂 的毒针,却很使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 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将来未可知,若已往,则治人者 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蠃并驱 争先。即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 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 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世上挺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 阶级”的留学生,在研究室中研究之结果,说医学不发达是有 益于人种改良的,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一切道
1.在“闲谈”的形式下,思路无拘无束,熔知识、趣味、 说理于一炉
文章题名“闲谈”,思路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细腰蜂和 青虫的传说,《山海经》上关于“刑天”的记载,陶渊明“刑 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诗句的引用,以及中外古今各种事例 的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引用自如,显示出作者渊博的学识。 生动的趣味性既来自于知识性,又得力于作者生动有趣的叙述, 这些有趣的知识经作者剖析,增强了文章的理趣。同时知识性 和趣味性都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都为论证“统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