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今古文经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今、古文经学
一
“两汉时期,因所据文本不同、师承解说不同、研究目的不同,经学分为今文学和古文学两大派。今文学派认为六经是政治学说,他们偏重微言大义,以经术饰吏治,重实用而轻经术。古文经学派认为六经皆史,以考据之法治经,重视名物训诂,被称为朴学。”[1]p25
“今文经学派主张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致用,惯于以唯心主义的态度解释经学,进而来穿凿比附时政,直接为当时的封建统治、伦理道德提供思想根据。代表人物是《公羊》学派的董仲舒。…古文经学派力求保持先秦儒学的史官文化传统,反对随心所欲地解释古代文献。他们以出土好传世文献为依据,以恢复古书的本来面貌为目的,主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重点解决经籍中的文字、音韵、训诂等问题。代表人物是刘向、刘歆父子。”[2]p7
二
(以下内容均摘自许道勋、徐洪业《中国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不一一注明。)
“古文”与“今文”对举,最早见于《史记》。
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标志着今文经由民间私学变为朝廷官学。《汉书·儒林传·赞》:“武帝立五经博士,《书》唯有欧阳(生)、《礼》后(苍)、《易》杨(何)、《春秋》公羊而已。”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召开了著名的石渠阁会议,命儒生讲论五经异同,由太子太傅萧望之主持,宣帝亲自参加,并作最后的裁定者。因此,评议经义异同就是以维护封建礼制为准则,凡是符合统治需要的,就会得到皇帝的认可与推崇。两年后,黄龙元年(前49年),从官制上正式确立博士生员数额,这就是黄龙十二博士。东汉光武帝“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携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于是,建武初年立十四博士。建武十四博士的设置标志着今文经达到了繁盛的阶段,同时也意味着博士经学开始走下坡路了。原来的博士官隶属一九卿之一的太常官署,现在只是太学里讲授经学的教官。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十一月召开白虎观会议,讲论五经异同。今文经学家李育以《公羊传》义理质难古文经学家家逵。会议讨论的结果由班固整理
为《白虎通》。
今文经学的最后一个大师是公羊学大师何休《公羊解诂》自序里强调“治世之要务”
三
汉初古文经典的三个来源:孔壁古书、鲁淹中《礼》古经、河间献王收集的古文经书。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析文字,烦言碎辞,学者疲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守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嫉妒,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若必专己守残,党同门,嫉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子不取也。”
王国维:“观两汉小学家,皆出古学家中,盖可识矣!”
四
所谓“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带有神秘色彩的预言。这种预言被认为是发自上帝,是符合天意的,因此也叫做“符”或“符命”。
据史籍记载,谶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至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把传统的“六艺”经典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天人感应”神学理论体系,使经学向神学化方向发展。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着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
谶纬之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倾向,是把儒家经典神秘化、宗教化。它是有文献体系的政治神话,其中包括了完整的三皇五帝系统、圣人感生受命的传说、任意比附的灾异祥瑞等等,实际是封建神学与庸俗经学的混合物。
[1]李国英章琼.《说文》学名词简释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董希廉.中国的字圣—许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