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理学的变迁中看儒家的“济世”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明代理 学 的变 迁 中看儒 家 的“ 济世" 思想
董 玲
( 湖北 第二 师 范学 院 文 学 院 , 武汉 4 3 0 2 0 5 )
摘 要: 儒 家思想在根 本上是入世、 济世 的。源于这种意识 , 其学能否经世致 用、 修 己治人 , 成 内圣外王之道 , 决定 了它是
实或虚 , 能则为实学 , 否则 为虚 学。于是 , 济世与否成 为 了虚 实之 学进行 区分的根本标 准。依 此而观 , 阳明之 学的 出现 显 然是 由虚返 实, 阳明后 学则又 由实返虚 ,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潮再 由虚返 实。明代理学遂演化 出一条在虚 实之 间往复 不 已
得到 了极大阐扬。永乐年间 , 编定 了《 五经大全》 、 《 四 书大全》 及《 性理大全》 , 其学之受推崇更非此前所能 想象 。朱彝尊《 道传 录序》 云: “ 世之治举业者 , 以《 四
身养 性 了不相 干 。于是 一 方面程 朱 理学失 去 了对 真正
明代 早期 的思 想 一 般 被 认 为 是 对 宋 代 理 学 的承
继 。《 明史 ・ 儒林传序》 记载: “ 原夫明初诸儒 , 皆朱子 门人 之支 流馀裔 , 师 承 有 自, 矩 镬 秩 然 。曹 端 、 胡 居 仁
笃 践履 , 谨绳墨, 守 儒先 之 正传 , 无 敢 改错 。学 术之 分 , 则 自陈 献 章 、 王 守 仁始 。 ” _ 1 之所 以 如此 , 不 仅 在 于 朱
元 璋 以布 衣 之 身 登 临 帝 位 后 其 对 程 朱 理 论 的 实 际 需
关心 心性 修养 之 士 的吸 引 力 ; 另 一 方 面 这些 人 士 必 然 要去 寻 找一种 新 的思想 取 而代 之 。
是故依儒 家传 统 , 则必有“ 圣人” 出进 行 “ 再 思
考” 。所 谓 “ 圣人” 正是王阳明, 所谓 “ 再思考” 即思 考
理学 如何 适 应 新 的 社 会 现 实 ? 如 何 重 新 担 当起 济 世
之任 ?
要, 尚在 于学者 们 自觉 的 济世 意识 。而在 一个 旧 时代
结束 、 新 时代 开始 之 际 , 既往 的思 想 往往 可成 为直 接 的
阳明之学 的主 旨可谓 “ 致 良知 ” 。其 中“ 致” 关 乎
对 济世 意 识 的 坚持 抑 或 偏 离充 分说 明 了这 一 点 。 关键词 : 儒 家思想 ; 济世 ; 明 代 理 学 中图分类号 : B 2 4 8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3 4 4 X( 2 0 1 3 ) 4 - 0 0 0 1 一 D 4
2 0 1 3年 4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d u c a t i o n
Ap r . 2 01 3 Vo I . 3 0 No . 4
第3 0卷第 4期
作者简介 : 董
玲( 1 9 6 8一) , 女, 河 南遂平人 , 副教授 , 博 士后 , 研 究方向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哲学。
鸣鼓 而攻 之 。 ” 当一 种 思想 似 乎 不 需再 作 思 考 , 当举 世
儒 家 思想 在根 本 上是 人 世 、 济世的 , 孔子的“ 明知 皆将 之视 为谋 取 功利 之 工 具 时 , 它 自身 的 弊病 恰 恰 达 到 了极致 。这 在 于 : 其一 , 朱 学 后继 者 往 往 各 执 一 端 ,
思想 资 源 。于 是 , 尽 管 有刘 基 、 宋濂 、 方孝孺 、 曹端 、 薛 碹、 吴 与 弼等 明初 大儒对 程 朱理 学 的发挥 新义 , 但 这反
而更 加巩 固了程朱 理学 不 容置 疑之 地位 。 钦 定 的程 朱 理学无 论 在理论 上 还是 社会 现实 中均
工夫 , “ 良知” 关乎本体。一方面 , 作为本体的“ 良知”
不 可 为而 为 之 ” 可 谓 其 极 佳 诠 释 。基 于 此 , 儒 家 学 者 往 往 以济 世为 己任 , 从孟子的“ 如 欲平 治 天 下 , 当今 之 世 舍 我其 谁 ? ” 到 顾 炎 武 的“国家 兴 亡 , 匹夫 有 责 ”, 无 不 呈 现 出此点 。 以明代 理学 为例 , 可 以看 到 , 无 论是 明 代 早期 的程朱 理学 , 还是 中期 的阳 明心学 、 后期 的阳 明 后学 , 抑 或是 明清 之 际的批 判思潮 , 无 不贯 穿 着一 种济 世 意识 , 而对此 种 意识 的不 同理 解 遂形 成 不 同 的学 派
及 思想 。
致使 其变 得 “ 支离破碎” 。无论 是 对 朱 学 “ 上学 ” 工 夫
的强 调 , 还是 对 其 “ 下学” 工 夫 的重 视 , 均 不 能 逃 脱 此
结局 。其 社会 地位 的无 尚崇 高 与其 日渐僵 硬 的思想 内 涵遂 呈倒 置现 象 ; 其二 , 社会 的政 治 、 经济 、 文 化及 士人 价值 取 向均是 发展 变 化 的 , 钦 定 的理 学 在此 变 化 中是 否能 与此 相适 应 的确 已成 为 了一 个 问题 。随着 程朱 理 学转 化 为士人 博取 功 名 的敲 门砖 , 其 学 遂 于个 人 之 修
须“ 致” 方 能 昭显 , 另一方面 , 无此“ 良知 ” 亦 无 以达 至
成 为“ 工夫” 的“ 致 良知 ” 。正 可 谓 “ 合着本体 的, 是 工 夫; 做 得 工夫 的 , 方识本体 ” l 2 J , 两 者 构 成 一 种 内在 的 张力 。这种 内在 的 张力 使 阳 明 之 学 兼 而 有 之 两 个 层
的路 径 。反 映 在 济 世 意 识 上 , 也 与 之 对 应 地 呈 现 出 一条 从 “ 坚持” 到“ 偏 离” 再到 “ 坚持 ” 的循 环 路 径 。诚Hale Waihona Puke Baidu然 , 后 人 对 传 统
之 思想 亦应作 同情之理解 。不过 , 同情之理解 并不表 明我们 可 以忽略 它 内在 的浪 费与事 实上 的停 滞不前 。儒 家思 想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