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 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 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 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 然后乃可得而正。
——(宋)朱熹:《庚子应诏封事》
归纳材料,指出朱熹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朱 熹提出了怎样的途径来实现这一政治理想。(6分)
<三>成熟体系: 朱熹理学<南宋>
1、生平:
南宋著名哲学家,江西婺源人。 理学集大成者,著有《四书集注》等
朱熹(1130—1200)
2、主要观点:
A、理气本体论:
1、宇宙万物由“理”和“气”构成,气是构 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是客观唯心主 义的观点
如何才能不违背“理”呢?
B
A. 重视个人的道德素养 B.探讨宇宙自然的规律
C. 认识道德价值的内涵 D.研究儒家学说的经典
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体现在吸收佛、道思想,完成
对宇宙、自然的思考,弥补了孔孟儒学的不足和缺陷, 简言之,理学使儒学成为可解释万事万物的哲学,只 是这种解释与儒家伦理直接联系,使理学继续为封建 统治所用。
<四>发展: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王阳明) 为代表的理学。 <基本特征>
1、陆九渊——“发明本心”:心学的开创者
A、思想: 核心思想“心即天理”<主观唯心主义> “发明本心”,主张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理”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应剥落、扫 B除、影响
冲击力;强烈反响;影响后世思想体系
(1)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 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了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都不 存在。他的解释不合理,因为他颠倒了客观存在与意识的关系。
(2) 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 阳明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镇压农民起义容易,去掉人心中的私欲很难。 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动荡问题,必须重树人们的思想道德标准, 强化人们的纲常伦纪观念。他主张通过人们的自身反省,克服私 欲,恢复良知。
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统治者的需要)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和大规模发展, 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二>开创: “北宋五子”( 周、邵、张、二程)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 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三教合一)
1、总特征:
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 套严密的思想体系 2、代表及观点:(二程)
观点:正君心。
道统论;知识分子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
D、理学的经典方面:
《四书》地位高于《五经》成为理学经典
3、历史地位(影响):
A、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B、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深远;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下列哪本书籍是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 且至今仍然是人们研究儒学的必读参 考书 • A.《五经正义》B.《四书章句集注》 C.《五经》 D.《五经注释》
致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 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 语。所以王阳明的良知说,既可以上溯到孟子的良知良能,又可以 从《大学》中找到直接的来源,可以说是《孟子》的 良知 与《大学》 的 致知 的观点的结合。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 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 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他主张通 过人们的自身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主要是指封建道德规 范和等级秩序
B、修养论:
1、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学问;
2、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社会政治理论:
依据——道统论
(道——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 (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
核心——“正君心” 目的——排斥佛教、道教思想,重建儒学பைடு நூலகம்仰
(2010浙江高考)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 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 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 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他建立了 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宋明理学
知识·梳理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五子
理 的 成熟:南宋朱熹 发
学 展 发展:陆王心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一>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
思想上: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兴起了儒学复 兴运动
政治上:两宋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 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
材料一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 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无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 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 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 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 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王守仁——“致良知”:心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 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 理”)
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 强调“知行合一”
3、影响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宋明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 命实践。
心外无理: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 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 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 “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
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存天理,灭人欲”
阅读材料,思考朱熹所谓的“理”指什么?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
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
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
在”
——文集卷七读大纪
朱熹的“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孔子 李商吴申 老 庄 墨子
阴阳




韩 非子
董仲舒

理学
理学对儒学的发展表现在
知行合一: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 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 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
王阳明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 “致良知”,其根本意图是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克服“私欲”,恢复心体无善无恶的本来
面目 D、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知识点拔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共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