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énérale, Paris, Ed. de minuit.
• 相似性似乎更利于感情宣泄;相近性离不开时间 与空间,而且多少带有点认知推理的色彩。
相似与相近,对于法国文学批评界来说,它们
不太像专业术语,于是他们便在修辞学术语中 找了两个词来取代它们,即隐喻(métaphore) 与借喻(métonymie)。如图:
聚合(选择) 组合
相似
相近
隐喻
借喻
*请记住,此处的隐喻和借喻指的就是聚合特征
• 因此,烟斗与奶嘴,是一个暗喻。
除了奶嘴,它还可以是什么?
• 叼着烟斗的爸爸 • 福尔莫斯,大侦探波罗 • 贺龙、斯大林
• 可烟斗与上述人物之间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人们为什么会由烟斗联想到他们呢?按传 统修辞学的说法,是因为烟斗与他们相关。
纵聚合与横组合
雅各布森在研究了语言中的纵聚合与横 组合关系之后,明确指出所有联想首先应 该被划分为两类:相似性与相近性。他甚 至认为,相似性联想是浪漫主义在语言表 述上的重要特征之一。
仔细体会上述演变,我们发现此诗句的形成 先是把聚合序列投射在组合轴上,然后又化隐喻 为借喻。从“衣裳”到“云”,从“像”到 “想”,其想象路径是相似性,但“想”在语义 上却彻底改造了云与衣裳的关系。
更典型的例子还有王国维特别欣赏的两句诗:
“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
“红杏”与“春”的关系相当于“马”与“马 鞍”的关系(时空相邻),而“闹”与二者的关 系则相当于“马”与“奔跑”的关系(语链上的 相邻),一个“闹”字使“红杏”和“春”的关 系变得极为亲密(相近性),可以说是从时空意 义上的借喻上升到纯粹的横组合意义上的借喻。 于是王国维有言:“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再来看一个我们民族诗词中的典型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枯藤,老树,昏鸦”,每个词两个音节,皆是 形容词+名词。这三个意象都让我们产生某种相同 的感觉,都被定语改造成老朽、垂死、向晚之物, 是同一根纵轴上的东西。
• 上升到诗句这个更大的单位层面上,我们还会发 现“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 也是同一根轴上的东西,不过在此是反义的:家 居的温馨对荒野的凄凉。
• 2.俄罗斯传统婚礼上客人们咏唱的两句歌词: “格莱博是单身,伊万诺夫未结婚。”而格莱博 和伊万诺夫其实是同一个人的名与姓。 (Jakobson,p. 64)
• 在中文当中,其实存在更多类似的例子:
• 比如我们要形容一位想出嫁的美女,说她是 “西施待字,小乔思春。”
• 李贺诗云:“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 笑”,四个不同的主谓组合指代(隐喻)的都 是一个东西:美妙的琴声。
• 最后来给本文开头所言之画(《这不是一个烟 斗》)提供一个更符合现代派的解释:
• 画家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对思想者来说,它是 一句元语言,通过否定模仿说,它启迪进一步的 思考,让人思考到底何为艺术:它的同义反复性 质把一幅画变成谈画的画。它邀请你超越隐喻和 借喻的联想,对隐喻和借喻的运作方式进行思考, 进而去思考艺术的表达方式及其本质。
与组合特征,或曰相似性与相近性,与它们在 修辞学中的原义已相去甚远。
雅克布森说过:
• “诗学功能就是把选择轴上的等值原理投 射在组合轴上。”(Jakobson,p. 220)
• “隐喻手法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流派中 占主导地位[……],而统治和决定所谓现实 主义文学的则是借喻倾向……”(Jakobson, p. 62)
例如“牛”、“猫”、“奔驰”等,50%以上的会选择 “马鞍”、“牧马人”、“草原”等概念,只有不到10% 的人会说“飞奔”、“吃草”、“俊美”等标准的相近性 概念。
• 巴黎八大教授、符号学家高概曾提示说,隐喻是文学、形 象的思维,借喻是科学、逻辑的思维。那么,我们中国人 倾向于何种思维?相似性?上述测验中所表现出来的百分 比具有人类普遍性吗?我们还没有答案。
参考书目
• 王铭玉(2001) “隐喻和换喻”,《99’ 中国外语博士论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
• 沈家煊(1999) “转指和转喻”,《当代 语言学》99年第一期。
• Genette G. (1972) Figures III, Paris, Seuil. • Greimas A. J. (1970) Du sens, Paris, Seuil. • Jakobson R. (1963) Essais de linguistique
• 语言内部的构成机制也为借喻变隐喻提供 了基本条件。比如说一个屠夫,职业是杀 猪;屠夫是隐喻,杀猪是借喻,然而我们 完全可以称他为“杀猪的”。
• 借喻一旦成为某类人的固定行为,成为某 种能够描述其特性的东西,在日常语言里 就会成为隐喻。
• 隐喻与借喻既相通又有别,这种区别甚至反映在 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中。
雅各布森:隐喻与借喻
吴泓缈(武汉大学法文系,430072)
隐喻(metaphor)和借喻(metonymy) 作为对立概念始之于法国文学批界, 雅各布森(Jakobson)根据语言学研究 成果把前者定义为相似性,亦即纵聚 合关系(paradigmatic),把后者定义 为相近性,亦即横组合关系 (syntagmatic)。
• 横组合轴所描述的则是横向语链上各单位之 间的关系,即本例中“我”与“跑”的关系,二 者之间没有相似之点,但却互为前提,相互限定, 惟有放在一起才能产生意义(1,逻辑关系,2, 意义生成关系:只要放在一起便能生成意义), 所以它们的特点是相近性:写成文字它们在空间 上相近为中有两个最基 本的排列方式:选择与组合... ...”(Jakobson, p. 220)
• 语言的结构决定我们只能用上述两种方式来完成 这个过渡:相似与相近。
• 相似:从烟斗想到奶嘴、香蕉、锤子。
• 相近:从烟斗过渡到火柴、烟丝、福尔摩斯、斯 大林;“一叶落而知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跑
• 从语法上讲,有些词可以用来替代“我”,例如 “他”、“马”或“汽车”,因为它们都是能动 的,都具有“跑”的功能(相似之点)。同理, 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动词来取代“跑”。
• 语言学把“我”(或者“跑”)及其各自背后潜 在的有可能用来替换它的词看作是一根轴上的东 西,即所谓的纵聚合轴。聚合轴的特点就是各潜 在单位之间的相似性,造句的过程就是在这根纵 轴上做多中选一,所以雅各布森也称其为选择轴。
以一首李白的诗为例: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诗中,玉阶、白露、罗袜、水晶帘、玲珑、秋 月,所有意象暗示的都是同一个性质,某个对 象或某种氛围的性质,我们将其称为“玉一样 的……”。写诗是不是先找出在某一点上相似 的词组或意象(聚合轴),然后再想办法将其 平铺出来(组合轴)呢?
• 雅各布森在观察失语症患者时发现,有的病人只 会一个一个地往外蹦单词;有的病人说得出完整 的句子,但却找不到正确的名称或者以相似性为 基础的替换词。
• 那么我们正常人的思维是不是也有或这种或那种 倾向呢?为此我们做了一个题目为“马”的试验。
• 试验方法是,请学生说出他听见“马”后第一个想到的词。 • 试验结果表明40%的中国大学生会说出一个标准的隐喻,
• 诗歌功能就是把选择轴上的等值原理投射在组合 轴上,隐喻是浪漫主义特征之一。引用一句李白 的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
就隐喻而言,由衣裳联想到云,由容貌联想到花, 是很容易的事,于是有下列二关系:
衣裳 ≈云, 容貌 ≈ 花
即“衣裳像云貌如花”。
如此平庸的比喻,李白当然不会满意,于是: 衣裳像云貌如花 ↓ 云像衣裳花像容 ↓ 云想衣裳花想容
隐喻和借喻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关系
• 一般来说,作家或诗人在描写一个人或一个物时 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告诉我们他(它)是什么或 像什么,一个是告诉我们他(它)干什么或有什 么用。如果说浪漫主义描写主要采用前一种方式, 那么现实主义则倾向于后一种方式。
• 浪漫主义的话语是:她美,她好,像天上的云彩, 是月中的嫦娥;现实主义的话语是:他炒菜不放 油,晚上不点灯。前者更主观抒情,后者则尽量 想给人造成客观叙事的印象。
• 诗歌中的隐喻是(广义上的)同义反复再加同音 反复。为此雅克布森举了两个非诗歌的例子:
• 1. 凯撒领军占领高卢后用拉丁文所说的“Veni, vidi, vici.”(来之见之并胜之),三个动词完全 可以属于同一个聚合轴,皆是以 /v/ 音起始以 /i/ 音结束的双音节单词,于是构成了一种所向披靡 的大将气势(Jakobson,p. 221)
• 对语义学家而言,反义就是同义:例如“上”、 “下”都属于空间概念,都具有/空间性/这个义 素,“希望”与“失望”都属于在感情上对某物 的期许(都有一个“望”字),共有/感觉性/和/ 时间性/(过去vs未来)这两个义素。所谓相似, 就是在某一点上相同,就这个意义而言,反义便 是一种特殊的同义。
• 在语言的自然演变和内部构成中,借喻始终在不 断地转化为隐喻,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不是一个烟斗”
• 在洛杉矶艺术博物馆 内,有一幅勒内·马格 利特1928年画的画, 画上有一个烟斗,烟 斗下有一句话:“这 不是一个烟斗”。
“这不是一个烟斗”,那么它是什么呢? 一个奶嘴?
• 据弗洛伊德,幼儿之所以喜欢含奶嘴, 是因为最初的快感来自唇吻;年龄大 了,烟斗代替了奶嘴,这是大多数烟 民在潜意识中寻找精神上的快感。
• 雅各布森认为,“在一段诗歌里,音节相对称, 重音相呼应,长对长,短对短,切分对等,节奏 相同……”(Jakobson,p. 220)皆是隐喻(相似 性)。
• 于是,我们不难发现汉语可能是一种特别喜欢隐 喻的语言,讲词汇有昆仑、懵懂、希奇,美眉、 忐忑、崎岖,它们或声、韵母一样,或部首偏旁 相同;讲词组我们偏爱主谓、偏正或动宾结构的 对称:人老珠黄、马瘦毛长,长河落日、大漠西 风,杀鸡取卵、过河拆桥等等;讲句子我们追求 对称对仗: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
• 先民们从花容月貌过渡到沉鱼落雁、倾城倾国, 于是他们进入了借喻的国度。所谓借喻,讲的是 她的美丽作为因在此所导致的果,即“沉鱼落雁” 或“倾城倾国”,美貌与其引发的事件之间没有 任何相似性,却有相近性。
• 后来,“沉鱼落雁”、“倾城倾国”变成了尽人 皆知的套话,被直接用来指代美女,于是借喻有 了隐喻的功用。
• 相似性似乎更利于感情宣泄;相近性离不开时间 与空间,而且多少带有点认知推理的色彩。
相似与相近,对于法国文学批评界来说,它们
不太像专业术语,于是他们便在修辞学术语中 找了两个词来取代它们,即隐喻(métaphore) 与借喻(métonymie)。如图:
聚合(选择) 组合
相似
相近
隐喻
借喻
*请记住,此处的隐喻和借喻指的就是聚合特征
• 因此,烟斗与奶嘴,是一个暗喻。
除了奶嘴,它还可以是什么?
• 叼着烟斗的爸爸 • 福尔莫斯,大侦探波罗 • 贺龙、斯大林
• 可烟斗与上述人物之间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人们为什么会由烟斗联想到他们呢?按传 统修辞学的说法,是因为烟斗与他们相关。
纵聚合与横组合
雅各布森在研究了语言中的纵聚合与横 组合关系之后,明确指出所有联想首先应 该被划分为两类:相似性与相近性。他甚 至认为,相似性联想是浪漫主义在语言表 述上的重要特征之一。
仔细体会上述演变,我们发现此诗句的形成 先是把聚合序列投射在组合轴上,然后又化隐喻 为借喻。从“衣裳”到“云”,从“像”到 “想”,其想象路径是相似性,但“想”在语义 上却彻底改造了云与衣裳的关系。
更典型的例子还有王国维特别欣赏的两句诗:
“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
“红杏”与“春”的关系相当于“马”与“马 鞍”的关系(时空相邻),而“闹”与二者的关 系则相当于“马”与“奔跑”的关系(语链上的 相邻),一个“闹”字使“红杏”和“春”的关 系变得极为亲密(相近性),可以说是从时空意 义上的借喻上升到纯粹的横组合意义上的借喻。 于是王国维有言:“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再来看一个我们民族诗词中的典型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枯藤,老树,昏鸦”,每个词两个音节,皆是 形容词+名词。这三个意象都让我们产生某种相同 的感觉,都被定语改造成老朽、垂死、向晚之物, 是同一根纵轴上的东西。
• 上升到诗句这个更大的单位层面上,我们还会发 现“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 也是同一根轴上的东西,不过在此是反义的:家 居的温馨对荒野的凄凉。
• 2.俄罗斯传统婚礼上客人们咏唱的两句歌词: “格莱博是单身,伊万诺夫未结婚。”而格莱博 和伊万诺夫其实是同一个人的名与姓。 (Jakobson,p. 64)
• 在中文当中,其实存在更多类似的例子:
• 比如我们要形容一位想出嫁的美女,说她是 “西施待字,小乔思春。”
• 李贺诗云:“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 笑”,四个不同的主谓组合指代(隐喻)的都 是一个东西:美妙的琴声。
• 最后来给本文开头所言之画(《这不是一个烟 斗》)提供一个更符合现代派的解释:
• 画家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对思想者来说,它是 一句元语言,通过否定模仿说,它启迪进一步的 思考,让人思考到底何为艺术:它的同义反复性 质把一幅画变成谈画的画。它邀请你超越隐喻和 借喻的联想,对隐喻和借喻的运作方式进行思考, 进而去思考艺术的表达方式及其本质。
与组合特征,或曰相似性与相近性,与它们在 修辞学中的原义已相去甚远。
雅克布森说过:
• “诗学功能就是把选择轴上的等值原理投 射在组合轴上。”(Jakobson,p. 220)
• “隐喻手法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流派中 占主导地位[……],而统治和决定所谓现实 主义文学的则是借喻倾向……”(Jakobson, p. 62)
例如“牛”、“猫”、“奔驰”等,50%以上的会选择 “马鞍”、“牧马人”、“草原”等概念,只有不到10% 的人会说“飞奔”、“吃草”、“俊美”等标准的相近性 概念。
• 巴黎八大教授、符号学家高概曾提示说,隐喻是文学、形 象的思维,借喻是科学、逻辑的思维。那么,我们中国人 倾向于何种思维?相似性?上述测验中所表现出来的百分 比具有人类普遍性吗?我们还没有答案。
参考书目
• 王铭玉(2001) “隐喻和换喻”,《99’ 中国外语博士论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
• 沈家煊(1999) “转指和转喻”,《当代 语言学》99年第一期。
• Genette G. (1972) Figures III, Paris, Seuil. • Greimas A. J. (1970) Du sens, Paris, Seuil. • Jakobson R. (1963) Essais de linguistique
• 语言内部的构成机制也为借喻变隐喻提供 了基本条件。比如说一个屠夫,职业是杀 猪;屠夫是隐喻,杀猪是借喻,然而我们 完全可以称他为“杀猪的”。
• 借喻一旦成为某类人的固定行为,成为某 种能够描述其特性的东西,在日常语言里 就会成为隐喻。
• 隐喻与借喻既相通又有别,这种区别甚至反映在 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中。
雅各布森:隐喻与借喻
吴泓缈(武汉大学法文系,430072)
隐喻(metaphor)和借喻(metonymy) 作为对立概念始之于法国文学批界, 雅各布森(Jakobson)根据语言学研究 成果把前者定义为相似性,亦即纵聚 合关系(paradigmatic),把后者定义 为相近性,亦即横组合关系 (syntagmatic)。
• 横组合轴所描述的则是横向语链上各单位之 间的关系,即本例中“我”与“跑”的关系,二 者之间没有相似之点,但却互为前提,相互限定, 惟有放在一起才能产生意义(1,逻辑关系,2, 意义生成关系:只要放在一起便能生成意义), 所以它们的特点是相近性:写成文字它们在空间 上相近为中有两个最基 本的排列方式:选择与组合... ...”(Jakobson, p. 220)
• 语言的结构决定我们只能用上述两种方式来完成 这个过渡:相似与相近。
• 相似:从烟斗想到奶嘴、香蕉、锤子。
• 相近:从烟斗过渡到火柴、烟丝、福尔摩斯、斯 大林;“一叶落而知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跑
• 从语法上讲,有些词可以用来替代“我”,例如 “他”、“马”或“汽车”,因为它们都是能动 的,都具有“跑”的功能(相似之点)。同理, 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动词来取代“跑”。
• 语言学把“我”(或者“跑”)及其各自背后潜 在的有可能用来替换它的词看作是一根轴上的东 西,即所谓的纵聚合轴。聚合轴的特点就是各潜 在单位之间的相似性,造句的过程就是在这根纵 轴上做多中选一,所以雅各布森也称其为选择轴。
以一首李白的诗为例: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诗中,玉阶、白露、罗袜、水晶帘、玲珑、秋 月,所有意象暗示的都是同一个性质,某个对 象或某种氛围的性质,我们将其称为“玉一样 的……”。写诗是不是先找出在某一点上相似 的词组或意象(聚合轴),然后再想办法将其 平铺出来(组合轴)呢?
• 雅各布森在观察失语症患者时发现,有的病人只 会一个一个地往外蹦单词;有的病人说得出完整 的句子,但却找不到正确的名称或者以相似性为 基础的替换词。
• 那么我们正常人的思维是不是也有或这种或那种 倾向呢?为此我们做了一个题目为“马”的试验。
• 试验方法是,请学生说出他听见“马”后第一个想到的词。 • 试验结果表明40%的中国大学生会说出一个标准的隐喻,
• 诗歌功能就是把选择轴上的等值原理投射在组合 轴上,隐喻是浪漫主义特征之一。引用一句李白 的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
就隐喻而言,由衣裳联想到云,由容貌联想到花, 是很容易的事,于是有下列二关系:
衣裳 ≈云, 容貌 ≈ 花
即“衣裳像云貌如花”。
如此平庸的比喻,李白当然不会满意,于是: 衣裳像云貌如花 ↓ 云像衣裳花像容 ↓ 云想衣裳花想容
隐喻和借喻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关系
• 一般来说,作家或诗人在描写一个人或一个物时 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告诉我们他(它)是什么或 像什么,一个是告诉我们他(它)干什么或有什 么用。如果说浪漫主义描写主要采用前一种方式, 那么现实主义则倾向于后一种方式。
• 浪漫主义的话语是:她美,她好,像天上的云彩, 是月中的嫦娥;现实主义的话语是:他炒菜不放 油,晚上不点灯。前者更主观抒情,后者则尽量 想给人造成客观叙事的印象。
• 诗歌中的隐喻是(广义上的)同义反复再加同音 反复。为此雅克布森举了两个非诗歌的例子:
• 1. 凯撒领军占领高卢后用拉丁文所说的“Veni, vidi, vici.”(来之见之并胜之),三个动词完全 可以属于同一个聚合轴,皆是以 /v/ 音起始以 /i/ 音结束的双音节单词,于是构成了一种所向披靡 的大将气势(Jakobson,p. 221)
• 对语义学家而言,反义就是同义:例如“上”、 “下”都属于空间概念,都具有/空间性/这个义 素,“希望”与“失望”都属于在感情上对某物 的期许(都有一个“望”字),共有/感觉性/和/ 时间性/(过去vs未来)这两个义素。所谓相似, 就是在某一点上相同,就这个意义而言,反义便 是一种特殊的同义。
• 在语言的自然演变和内部构成中,借喻始终在不 断地转化为隐喻,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不是一个烟斗”
• 在洛杉矶艺术博物馆 内,有一幅勒内·马格 利特1928年画的画, 画上有一个烟斗,烟 斗下有一句话:“这 不是一个烟斗”。
“这不是一个烟斗”,那么它是什么呢? 一个奶嘴?
• 据弗洛伊德,幼儿之所以喜欢含奶嘴, 是因为最初的快感来自唇吻;年龄大 了,烟斗代替了奶嘴,这是大多数烟 民在潜意识中寻找精神上的快感。
• 雅各布森认为,“在一段诗歌里,音节相对称, 重音相呼应,长对长,短对短,切分对等,节奏 相同……”(Jakobson,p. 220)皆是隐喻(相似 性)。
• 于是,我们不难发现汉语可能是一种特别喜欢隐 喻的语言,讲词汇有昆仑、懵懂、希奇,美眉、 忐忑、崎岖,它们或声、韵母一样,或部首偏旁 相同;讲词组我们偏爱主谓、偏正或动宾结构的 对称:人老珠黄、马瘦毛长,长河落日、大漠西 风,杀鸡取卵、过河拆桥等等;讲句子我们追求 对称对仗: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
• 先民们从花容月貌过渡到沉鱼落雁、倾城倾国, 于是他们进入了借喻的国度。所谓借喻,讲的是 她的美丽作为因在此所导致的果,即“沉鱼落雁” 或“倾城倾国”,美貌与其引发的事件之间没有 任何相似性,却有相近性。
• 后来,“沉鱼落雁”、“倾城倾国”变成了尽人 皆知的套话,被直接用来指代美女,于是借喻有 了隐喻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