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海洋学结课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海海区区域海洋学研究进展

摘要:东海是中国海的一部分,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的领土,东海不仅环境优美,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而且还有储量可观的油气资源,享有“第二个中东”的美称。本文主要介绍中国东海海区的自然环境、地质、水文、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特征,并着重分析中国东海油气资源开发现状,及中日关于春晓油田的争议问题。

关键词:中国东海、自然环境、地质、水文、化学、生物、油气资源、春晓油田。

1. 中国东海的自然环境概况:

1.1 东海的地理位置、面积及平均水深

东海位于中国岸线中部的东方,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东海西有广阔的大陆架,东有深海槽,故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整个海区介于北纬23°00′~33°10′,东经117°11′~ 131°00′之间。(见图1)

东海(East China Sea ),是中国海

的一部分、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它北起

中国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与黄

海毗邻,东北面以济州岛、五岛列岛、长

崎一线为界,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

本岛南端一线同南海为界,东至日本琉球

群岛。位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岛 、日本琉

球群岛和九州岛之间。并经对马海峡与日

本海相连,濒临中国的沪、浙、闽、台4

省市。

东海面积77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

黄海的2倍,渤海的10倍。平均水深为

370米,最深处可达2719米,位于台湾

省东北方的冲绳海槽中。

1.2 东海的气候概况[1]

(1) 风:东海纵跨温带和副热带,冬季也受亚洲大陆高压影响,以偏北大风为主,平均风速可达9~10m/s 。南部海区以东北风为主,特别是台湾海峡,风向较稳定,风速也较大。冬季寒潮南下时,在冷锋过境之后,常出现6~8级偏北风,并伴有明显降温。冬、春季形成于台湾以东、以北海面的温带气旋,对东海的影响也很大,常突然出现偏北大风,对航行和捕捞作业造成危害。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平均风速仅5~6m/s 。然而,这期间热带气旋却常常取道东海而北上。平均而言,每年有5~6个台风和强风通过东海,有的年份多达14个。以6~9

月间最为频繁,春、秋季也间有过境

者。

(2) 气温:夏季全海区气温大致为26~29℃,南北差别不大。冬季则不然,冷气团南下之后,从海洋获得热能而变性,气温明显升高,致使海区南北气温差异多达14℃。正因为如此,气温年变幅北部可达20℃,南部则仅为10℃。

(3) 降水量:东海的年降水量,东、西两侧有明显的差别,西侧平均1,000mm左右,东侧可达2,200mm以上。东海的降水区域随季节有明显变动。

1.3 东海海湾、岛屿、环流及注入东海的河流

(1)东海主要海湾有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和乐清湾等。

(2) 东海是我国各海区中海岛数最多的海区,沿海岛屿约有60%分布在该区,主要有台湾岛、舟山群岛、澎湖群岛、钓鱼岛列岛、崇明岛、济州岛等岛屿,东海东部边缘上的琉球群岛一带岛屿更多。

(3)东海的主要环流为黑潮、及其分支对马暖流、台湾暖流,以及东岸九州沿岸流、西岸从长江口至台湾海峡的沿岸流。黑潮是与大西洋的湾流齐名的强西边界流,都具有相当典型的地转流性质;东海黑潮的流轴比较稳定,流向和流幅变动不大,但流速和流量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4) 大陆流入东海的江河,长度超过百公里的河流有40多条,其中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等四大水系是注入东海的主要江河。长江口位于东海之内,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入海总水量为全国诸河总量的1/3,在世界上跻身于第四位,它对东海西北部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钱塘江、闽江等注入东海的水量也相当大,年径流量都在黄河之上。

2.中国东海地质特征

2.1 东海的地貌特征

东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东海陆架及邻区复杂的海底地形地貌,在新构造期(晚第三纪以来)表现为阶地、台地、沟槽等明显特征。东海陆架区地形复杂,闽浙沿海地区的长乐—诏安断裂带的阶地地形,长江口、杭州湾地区的冲刷槽沟,粤东南澳岛附近的地震断裂沟及台湾浅滩的构造台地是新构造运动在东海陆架区地形地貌上的显著特征[2]。

2.2 东海的区域地质构造环境

东海地处东亚地块东部,其早期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与欧亚古陆(古板块)、冈瓦纳古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等古板块的相互作用有关。尤其是中生代以来,东海及其邻域的构造发展史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相对运动更为密切[3]。

东海沉积盆地发育于亚洲古陆华南地块的向海延伸部分,二叠纪末,华南地块及其东南沿海地区褶皱成陆,并与扬子古陆初步对接。印支阶段的进一步碰撞形成一系列向北东强烈推覆的逆掩断层。从而封闭了整个古特提斯体系,统一了欧亚古陆,初步形成了欧亚板块。进入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发展阶段之后,亚洲大陆总体表现为联合古陆的解体、大陆边缘一系列走向NE—NNE向断

陷盆地与隆起带的产生和西太平洋边缘沟—弧—盆体系的形成。

2.3 东海的新构造运动

东海自上新世以来新构造活动比较明显,新构造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4]有断裂、褶皱、地震、岩浆的侵入与喷发、海底热液活动以及区域升降与岸线的变迁等。其中,断裂作用、地震活动、区域升降与岸线变迁是东海较为常见的新构造活动形式。而褶皱作用、岩浆的侵入与喷发以及海底热液活动仅限于东部的冲绳海槽地区及台湾附近海域。那里自上新世晚期以来,新构造运动明显增强,在第四纪时期达到十分强烈的程度,断裂、褶皱及岩浆活动均十分发育,地壳的升降作用与地震活动频繁。在冲绳海槽中南部还出现地堑式裂谷构造及现代海底火山的喷发与海底热液活动等,这些情况表明该区域是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活动区域,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在弧后地带的反映。该区新构造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活动强度及活动时段均与板块的俯冲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陆架西部近海地带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断裂、地震活动及区域构造升降作用,活动强度远逊于东部冲绳海槽区域。新构造活动主要沿NE-NNE向断裂带发生,构成了大陆近海新构造活动带。该带由北向南活动强度有增强的趋势,至台湾海峡附近其活动较为强烈。

总的来看,东海的新构造活动具有西弱东强、北弱南强的特点,活动在空间上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在东西两个活动带之间的陆架主体部位是新构造活动相当平静的区域。

3.中国东海水文概况

东海的水文状况包括表层水温、盐度、密度、水色和透明度的分布。

(1) 由于黑潮暖流流经东海,其表层水温冬季分布差异较大,为西北低而东南高,如暖水舌轴处水温高达22~23℃左右,杭州湾附近却低达5~7℃,长江口外为5℃以下;夏季东海海区表层水温分布均匀,但某些沿岸流域,如舟山及浙江沿岸、海南岛东部等,出现小范围的低温区。

(2) 东海表层盐度分布特点为,西北部的低盐与东部的至南部的高盐形成强烈的对比,并由于季节的变化,使河流冲淡水的能力有所变化,从而导致梯度相当大的盐度锋位置随季节而沿东西方向发生改变。

(3) 东海表层的密度,冬季明显大于夏季。冬季东海南部因水温较高,密度超量降到24.0上下;夏季东海长江口附近表层密度最低,可低于10.0。密度的铅直向分布,一般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 东海西部和北部的水色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都比较复杂。主要因为在这些海域内,台湾暖流、对马暖流、黄海暖流、长江冲淡水、浙闽沿岸流等,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变化,因此,所形成的水色锋也随之变化。

(5) 东海海水透明度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黑潮区终年为高透明度海域,而在对马暖流海域和台湾海峡处,常有高、低透明度间杂零乱分布的现象。

4.东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与变化

东海海水化学要素主要包括活性磷酸盐、pH值、总碱度等。

(1) 活性磷酸盐:总体而言含量随季节变化,即冬季最高而夏季最低,但层化明显,仅有部分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