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壮族
认识壮族服饰

服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复合表征,即外表特征与心理审美的结合。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创造智慧的结晶,展示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
壮族服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指服装,即衣服(衣裳),包括衣、裤、裙、帽、围巾、手套、腰带、鞋、袜、绑腿等;一是指装饰(修饰),包括发型、首饰、眼镜、背包(背袋),甚至文臂、文身等。
两大部分组合成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衣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既属于物质的硬件性文化,同时又属于精神的软体性文化。
它反映了壮族经济发展水平,形象展现壮族的思想理念,即精神内涵,如民情风俗、哲学思想、审美意念、道德伦理、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
壮族服饰文化形态,包含经济的因素,又包含精神的风格特征。
据专家的专著论述: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黑地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说明当时就有了壮锦这种饰物。
还有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说明远在汉代,古壮民就种麻养蚕,为服饰提供原材料。
三国时代的竹疏布,隋唐时代的蕉葛布、细白麻布、筒中布,均作为当时的贡品。
元代始种棉花,织吉贝布。
明清时期,壮锦饰品制织达到高峰,五颜六色。
从专家专著中的回顾论述,可看出壮族服饰制品,从蕉纤维、麻纤维到棉花纤维的进化过程。
服饰印染工艺,壮族蓝靛染是有名的,直至当今,一些壮族村寨的妇女,仍以蓝靛染制黑色布料,以缝制黑色的服装。
如百色市那坡黑衣壮人,崇左市龙州县金龙一带自称“布代”的壮人,大新县板价布侬妇女,她们穿着黑衣服装在舞台上展示其亮丽,成为展示壮族服饰特点的亮点。
布匹染成之后,过牛角胶,折叠打平,闪闪发亮。
有的则用米浆来浆过,晒干打平。
壮族1600多万人口,集居于广西,分布于云南文山及广东连山等地。
这么广大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地域服饰各有特点,即不同地域,不同板块的壮族服饰,构成多元一体的壮族服饰。
壮族学者梁庭望先生在他的专著《壮族文化概论》中,将整个广大的壮族聚居与分布地区的文化,划分为九个文化区:红水河中下游文化区,柳江、龙江文化区,桂西北文化区,桂粤文化区,邕南文化区,邕江、右江文化区,左江文化区,桂边文化区和文山文化区,来考察、分析各地域的文化特色。
认识壮族大班教案

认识壮族大班教案【篇一:大班安全教案】大c班第九周安全教案【篇二:大班安全教案】认标志,讲安全活动目标: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标志,懂得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知道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2、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1、活动前幼儿观察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
2、各种幼儿用的小标志若干,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1、带幼儿参观事先布置好的《标志图片展览》2、请幼儿讲讲你知道有哪里标志。
3、认识几种标志a、当心毒品标志。
b、老师提问:这是什么标志?它表示什么?提醒我们注意什么?最后告诉幼儿贴有这个标志的东西是有剧毒的,大家千万别乱动乱用。
c、同样形式出示“当心触电标志”、“放火标志”、“人行横道标志”。
4、认标志竞赛把幼儿分成四个参赛小组,交换幼儿做主持,竞赛内容如下:a、讲出标志的名称:幼儿人手一份小标志图,要求幼儿能看图讲出标志的名称,每说对一个奖励星星一颗,以星星多的一组为胜。
b、给图片贴标志。
分别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并选择相应的标志图贴上。
各组可抢答,每贴对一个奖励星星一颗,以星星多者为胜。
c、总结获奖情况。
【篇三:幼儿园社会教案大全】篇一:幼儿园社会教案“我的家乡民族多”教育活动计划班级:大班执教:陈大青一、设计意图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最多的省份,其中人口在5000以上的民族有26个,出汉族外有25个少数民族。
每个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活,歌舞、绘画、工艺等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文山州的孩子从小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生活,甚至自己就是少数民族,对于各种民族特别是苗族和壮族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的目标中指出:5——6岁的幼儿应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还能说出自己家所在的省、市县名称知道家乡的代表性特征。
特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云南、了解家乡,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幼儿园认识壮族教案

幼儿园认识壮族教案【篇一:教案】主题名称:我是中国人教育活动一欣赏国歌(音乐)活动目标1.认识并尊重国徽、会唱国歌,知道国歌是国家的象征,感受国歌雄壮有力的旋律。
2.能简单表达对乐曲的理解,了解升国旗奏国歌的礼仪,学唱国歌。
3.感受进行曲的风格特点,体验爱祖国的情感和做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国歌》音乐磁带、《开国大典》或重大国际比赛运动员颁奖升国旗仪式的录像带、大鼓、吊钹。
活动建议一、初步欣赏《国歌》,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在什么时候听到过《国歌》,听到《国歌》时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二、观看升国旗奏国歌的录像,感受《国歌》的气势1.请幼儿说说自己观看录像的感受。
2.学一学解放军叔叔走路的样子及升国旗的动作。
3.请幼儿模仿录像中奏国歌升国旗的情景,(如:解放军叔叔升国旗的动作)感受并学习奏国歌升国旗的礼仪,(唱国歌时应起立,升国旗时应行注目礼)。
4.出示中国国旗,引导幼儿说说上面有些什么?代表什么?知道国旗、国歌是国家的象征。
三、再次欣赏《国歌》,进一步感受歌曲的坚强、有力1.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感受,在乐曲最有力的地方模仿指挥的动作,如“起来!起来!起来!”“前进!前进!前进!进!”2.启发幼儿加入乐器大鼓、吊钹的伴奏,增强乐曲气势,并鼓励幼儿跟唱国歌。
四、观看奥运会中运动员获得金牌颁奖时升国旗、奏国歌的录像,引导幼儿观察运动员的表情,体会运动员在国旗升起时激动的心情,激发幼儿做中国人的自豪感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国旗的颜色鲜红,左上方有黄色的五角星,四颗小五角星在大五角星的右边,大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星星象征广大人民,国旗是祖国的象征,它代表一个国家。
我们要尊敬国旗,升旗时要立正,行注目礼。
国徽中间是红颜色,上面有大小五颗黄色五角星,代表国旗;下面是天安门,代表首都北京;周围是麦穗,代表农民;最下边有一个齿轮,代表工人。
教育活动二 56个民族是一家(科学)活动目标1.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
关于壮族的心得体会50字

关于壮族的心得体会50字作为一个非壮族人,我在与壮族朋友的交往中逐渐认识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其中的深邃之处不仅令我折服,也让我在心灵深处感到震撼和共鸣。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1. 壮族的传统文化壮族的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涵盖了许多方面,如音乐、舞蹈、绘画、手工艺等。
其中以壮族山歌最为著名,其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深刻含蓄,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和感谢。
在壮族的传统舞蹈中,也流露出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此外,壮族的传统手工艺也十分精湛,如刺绣、竹编、木雕等,这些手艺不仅具有实用性,更体现了壮族人的智慧和审美观。
2. 壮族的节日习俗壮族的节日习俗十分丰富多彩,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壮族三月三节。
这一节日在壮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谓高不可攀,人们会在节日前搬出祖先的牌位和宝剑,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
此外,在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与传统信仰和风俗习惯相关的习俗和仪式,如出嫁时的“唱嫁歌”和“绣花鞋”,以及白布巾、红绳、芦苇箩等物品的寓意和重要性。
3. 壮族的团结和友爱精神壮族人民有着十分强烈的团结和友爱精神,这一点也是我深为震撼和感佩的。
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中,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困难时相互支持的场景非常普遍,这种社会风气和互助精神让我感到十分温暖和感动。
此外,在壮族人民的聚会活动中,不论是唱歌跳舞还是饮酒作乐,大家都会热情相待,彼此感情十分深厚,这种友爱精神也深刻地影响了我。
总结:壮族文化中的深邃之处让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一个“民族”的力量和魅力。
个人认为,壮族人民的独特性格和文化传统正是构成其独特的人文特征的关键因素。
壮族人民团结友爱、热情饱满的品质成就了壮族文化的独特性,在这个基础上,壮族人民不断保持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美好品质与精神。
我相信,未来的日子里,随着全社会对民族文化和习俗更广泛的关注,壮族文化也将在不断承袭和创新中得到更好地发扬。
认识壮乡服饰小班教案设计意图

认识壮乡服饰小班教案设计意图教案设计意图:认识壮乡服饰教学目标:1. 了解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2. 认识壮族的传统服饰。
3. 通过观察和讨论,学习识别和区分壮族男女服饰的特征。
4. 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性。
教学重点:1. 认识壮族少数民族身份和传统服饰。
2. 学习识别和理解壮族男女服饰的特征。
教学难点:1. 区分壮族男女服饰的特征。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性。
教学准备:1. 壮族男女传统服饰的图片或样品。
2. 壮族服饰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料。
3. 单词卡片和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坐成圆圈,引导他们回忆一下他们最喜欢的服饰,并讨论为什么喜欢这些服饰。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壮族吗?认为壮族的服饰是什么样的?”收集学生的回答,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15分钟)a. 展示壮族男女传统服饰的图片或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服饰的特征。
b. 通过展示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壮族服饰的信息,并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3. 实践(20分钟)a. 分发单词卡片和图片,上面分别有描述壮族男女服饰特征的单词和图片。
让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提供的单词和图片进行分类、匹配和描述。
b.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介绍他们选择的服饰特征,其他小组进行听取和提问。
4. 总结(10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壮族男女服饰的特征。
b. 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不同文化服饰的作用和重要性。
扩展活动:1. 邀请壮族学生或壮族文化专家来校分享和展示传统服饰。
2. 让学生制作壮族服饰相关的手工制品,如纸扇、配饰等。
评估方式:1. 教师通过观察和提问,评估学生对壮族服饰特征的理解和识别能力。
2. 教师评估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性的表现。
教学反思:这个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壮族服饰,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性。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区分壮族的男女服饰特征,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壮族文化考察报告总结

壮族文化考察报告总结壮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
壮族文化历史悠久,传统习俗独特,考察壮族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壮族的服饰文化很有特色。
壮族女性喜欢穿着色彩鲜艳、花纹绚丽的长衫和裙子,头上戴着鲜花和饰品。
壮族男性则喜欢穿着黑色的长袍和白色的裤子。
在考察中,我看到了许多壮族人民穿着传统的壮族服饰,这些服饰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其次,壮族的音乐和舞蹈也非常吸引人。
壮族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其中最著名的是壮族花鼓舞。
壮族花鼓舞是一种表现文化特色、感情和团结力量的舞蹈形式,通过锣鼓的节奏和舞者的动作,展现了壮族人民的豪迈和热情。
在考察中,我看到了壮族人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跳舞和演奏音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次,壮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人民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壮族三月三、壮族芦笙节等。
在考察中,我有幸参加了壮族三月三的庆祝活动。
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人们穿着盛装,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划龙舟、打木鱼等,庆祝丰收和生活的美好。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和传统。
最后,壮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考察期间,我和壮族人民交流了许多,他们对我的到来非常热情,并尽力向我展示他们的文化和风俗。
他们热情地招待我品尝了许多美食,并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节日庆祝活动。
壮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总的来说,壮族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习俗。
壮族的服饰、音乐、舞蹈和节日都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
壮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文化和传统的珍视。
通过对壮族文化的考察,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也对我国的多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壮族传统服饰文化特质及保护传承

目录
01 一、壮族传统服饰特 点
03
三、壮族传统服饰文 化的保护传承
02
二、壮族传统服饰文 化内涵
04 参考内容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 中,壮族传统服饰文化作为其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了别具一格的魅力。 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壮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特点、内涵及其保护传承。
总之,宾阳壮族织锦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文化嬗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面 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一独 特的文化遗产。要注重创新和发展,使宾阳壮族织锦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 活力和光彩。
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丰富历史和传承,分析它在现代 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宣传宾阳壮族织锦的历史、技艺和 文化价值,提高公众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同时,可以举办展览、 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和参与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2、促进创新与发展:鼓励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将现代元素融入宾阳壮 族织锦的设计和制作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例如,运用新材料、 新工艺和技术,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织锦产品;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元素,丰 富织锦图案和色彩等。
二、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在现 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日益 凸显。首先,传统服饰色彩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风貌和文化底蕴,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可以增 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许多国内 外设计师将中国传统服饰色彩元素融入到现代时装设计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 的作品。这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灵感。
小学壮族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年级:小学四年级学科:社会与文化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壮族的基本文化特征,包括服饰、节日、美食等。
2. 学会欣赏壮族传统音乐和舞蹈。
3. 通过小组合作,掌握壮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壮族文化。
2. 通过音乐欣赏和舞蹈表演,让学生感受壮族文化的魅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掌握壮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2. 感受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壮族文化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壮族文化传承中来。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壮族文化资料、音乐、舞蹈视频等。
2.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壮族文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壮族歌曲,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壮族文化。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壮族文化知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壮族文化主题进行探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壮族文化。
三、展示交流1. 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分享关于壮族文化的知识。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壮族文化。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壮族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壮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壮族文化的理解。
二、实践体验1. 教师展示壮族传统手工艺品,引导学生了解制作方法。
2. 学生分组,每组尝试制作一件壮族传统手工艺品。
三、展示评价1. 各小组展示制作成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壮族文化传承中来。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承壮族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壮族文化的基本特征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月三的节庆活动主要有:
• 包五色糯米: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 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 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 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 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 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 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 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文化艺术
•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 “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 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 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 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 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 球、“碰蛋”等娱乐活动。这期间,各家各户吃五色糯米 饭。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会。过去,壮 族一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 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吃五色饭、五 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
禁忌内容
•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 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 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 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 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 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 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 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 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 插一把刀,以示禁忌,告诉他人怀孕妇女不得踏入。不慎闯 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 只鸡,自己身上的贴身物品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 干妈。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夜间 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 “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 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 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 寨。
壮族
• • • •
主要居住地 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海南 语言 壮语
礼仪介绍
•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 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 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 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 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 瓷汤匙。 •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 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 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 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 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 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 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 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 “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 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月三的节庆活动主要有:
•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 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 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 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 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 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 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 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 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 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 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 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 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 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 节。
三月三的节庆活动主要有:
• 绣球传情:绣球活动早在南宋文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 就有描述:“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 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 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 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 而男婚已定。”飞纶即为今天的绣球。歌圩的绣球连起了 男女爱情,成为壮族青年男女交际的一种习俗。是姑娘们 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 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 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 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 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三月三的节庆活动主要有:
• 对歌谈情: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 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 的姑娘对歌。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 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 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 脱口而出,贴情贴景。歌声是条红线,牵引着两颗爱心,若姑娘觉得 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 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 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 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 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歌词内容包括 天文、地理、民族历史、现实生活、生产知识等等。男女老少在这歌 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歌圩也成为传授知识的好场所。歌圩的文 娱活动也很活跃、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