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纲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开发纲要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为了落实新的国家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发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模式。为此,特制订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纲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教育发展的方面上看,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的教育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和生成过程,学校教师拥有课程开发的自主权,能根据具体情况经常进行评估、修改课程,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的差异问题,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使教育体现出时代感,具有地方特色。

从学校发展的方面上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且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要落实我校新时期新形势下“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除了开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更要体现具有农村中学办学特色和风格,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都是由学校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有利于学校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在职教育。

从学生发展的方面上看,国家课程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它是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所设计,并依据这些公民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当前课程中的主要部分是国家课程,其设置和教学计划死板单一,无法满足我校发展的大环境,也不能兼顾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需要。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并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某些方面的优势,他们开发的课程也最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现象。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校本课程与德育目标的融合,有利于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机理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原则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态度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些类似于科学家从事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

2、能力目标: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激活自己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采取多种方法广泛收集研究信息,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

3、人际目标: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缺少充分的机会与条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4、价值目标:增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校本课程是国家、地方课程的延伸和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地方的课程计划,并对国家、地方课程过于强调统一性、缺少灵活性的现状进行弥补。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注重改变传统学科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要注重改变传统学科过于强调学科独立、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改变传统学科偏重书本知识、结论性知识,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强调与社会发展、学生生活的结合,强调与学生经验和兴趣的结合;要注重改变传统学科强调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发现,强调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注重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强调建立指标多元、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逐步淡化应试教育。

2、校本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育人目标,我校的育人目标是“做一个既全面成长,又有个性特长的当代小学生”,其内涵是,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基本了解的中学生;培养具有国际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能关爱自然,具有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的当代小学生;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与他人合作,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终身受教育的能力和继续发展各种潜能的可持续发展的当代中国人,并注重培养过程中小学生的主动发展,强调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形成。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向是育人目标,同时它又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途径,是从实践到目标的中间桥梁。因此,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学校的育人目标为中心,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参与社会实践、认识自我、探究发现、创造意识和能力、与环境和谐相处等技能。校本课程开设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发展。

3、重视“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

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将校园文化、校园网络、德育基地和各类活动纳入校本课程的范畴,明确其针对性、目标性,强化对这些隐性课程的计划管理和过程管理,强化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参与和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和激发,实现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