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卷讲评(使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试卷讲评
一、试卷分析
1、难易程度材料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题目有一定难度。

2、试题结构2020年高考新题型
二、成绩分析
02 310219020112 杨硕640 13963 14 5 115 1
03 310219030305 田懋欢534 24919 85 20 114 2
07 310219071330 邵旭冉432 35427 381 29 112 3
02 310219020105 张浩琦615 16396 23 8 111 4
03 310219030604 牛彤530 25322 87 21 111 5
05 310219051001 范修莹407 37776 473 31 111 6
08 310219080909 刘扬438 34839 353 21 111 7
08 310219081509 王均颖367 40946 564 48 111 8
01 310219010127 曹玉茹544 23825 70 14 110 9
01 310219010702 宫瑞然524 25930 99 19 110 10
02 310219020104 杜晨曦701 8653 1 1 110 11
03 310219030108 高玉549 23290 62 16 110 12
03 310219030228 孔珂483 30277 195 30 110 13
三、主要问题
1、对课文的重视不够充分。

2、理解能力急需提高。

3、语文基本功不够扎实。

4、卷面不够整洁。

四、应对措施
1、态度上要重视。

2、多阅读,勤思考,常总结。

3、练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

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

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

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在中国,从乡土
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改动)材料三: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

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C. 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
的约束。

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于在当地内部人之间。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
说作品。

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征。

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从论述结构上看,材料一是层进式,还是并列式?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4分)
5. 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专题会,请你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演示文稿在会上作介绍。

这三个主题是什么?分别有哪些要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娟
8.小说节选部分对通讯员的牺牲只是借他人之口简单交代,这样处理有何作
用?请简析。

(4分)
①间接描写,便于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增强
感人力量。

②以最简省的笔墨交待人物和事件,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

③借助他人的语言、反应,对主要人物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有利于深化主题。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A.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B.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C.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D.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读,俗称“断句”,在文言文语句中,句中停顿叫句,句后停顿叫读。

B.老聃,又称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C.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是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

D.江阴,古人把水之南称为阴,水之北称为阳,故“江阴”应在长江之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4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学习他人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遇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多人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4分。

注意:之、耻、相[偏指一方的指代性副词]、师、而等)
[ xiāng ]
1.互相:~像。

~识。

~距太远。

不~上下。

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瞒。

好言~劝。

3.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亲。

~中。

[ xiàng ]
1.相貌;外貌:长~。

聪明~。

可怜~。

狼狈~。

2.观察事物的外表,判断其优劣:~马。

3.辅助:吉人天~。

4.宰相:丞~。

(2)而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4分)
但百姓日常所需的物品,从集市上买取就能足用,当然不能平白无故地得到,必须拿一样东西来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使用。

(4分。

注意:[于]市、而、徒、摄等)
摄 shè
基本字义
1.索取,换取:~取。

~食。

2.保养:~生。

~重(zhòng )。

珍~。

3.代理:~行(xíng )(代职务)。

~政(代君主管理国家)。

4.捕捉:勾~。

5.迫近:“~乎大国之间”。

6.古同“慑”,怕,使害怕。

14.从李蟠、葛延之拜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可领悟到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或经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怨
柳中庸
玉树起凉烟,凝情一叶前。

别离伤晓镜,摇落思秋弦。

汉垒关山月,胡笳塞北天。

不知肠断梦,空绕几山川。

【注释】柳中庸,唐代边塞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着一“凉”字,运用了双关手法,既交代了时令,回扣了标题,又点明诗人此刻的心境。

B.“晓镜”意如李白“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之句,属于用典手法,这样写显得典雅蕴藉。

C.颈联选用一系列典型意象,如“汉垒”“关山”“月”“胡笳”等,意在表现边塞的苍凉之感。

D.本诗通篇无一“怨”字,也未直接发出怨语,但字里行间却蓄满怨情,读来让人深受触动。

16.诗人的“怨”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诗进行简析。

(6分)诗歌的前两联塑造了一位思念丈夫(良人)、自伤迟暮的闺中怨妇形象。

诗歌的首联通过秋天微凉特征的描写,引出了少妇因凝神秋叶而触发的思念远方良人的离情别绪。

诗歌的颔联描写了少妇因晓镜晨妆,而产生的自伤迟暮的情感,同时因听到木叶摇落的秋声,更凭添了一份伤感的秋思。

诗歌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首联和颔联实写眼前之景,通过对秋景的描摹,触发了少妇思念良人的情感;颈联通过少妇对戍守关山的征夫的艰苦生活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征夫的思念之情;诗歌尾联通过对少女离梦的描写,梦中不知越过多少重山、涉过多少道水,仍然找不到征人所在的描写,表达了少妇的悲伤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静女》里说,对方从远郊归来,赠送我新异的茅草,但通过“Δ,Δ”两句来看,说草美实在是另有深情。

(2)曹操在《短歌行》中说过“Δ,Δ”,这是说他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与诚心,一定会热切殷勤地对待贤才,使天下人才心悦归顺,表达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人在天地间、生命显得极为短暂和个体极为渺
小的句子是:“Δ,Δ。


A.息息相关不由自主习以为常校勘
B.休戚相关不由自主司空见惯校验
C.息息相关情不自禁司空见惯校勘
D.休戚相关情不自禁习以为常校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虽然题跋短小,但联想和想象的运用自可扩展题跋的叙事空间,突破文字的限制。

B.题跋虽然短小,但联想和想象的运用自可拓展题跋的叙事空间,突破文字
的限制。

C.虽然题跋短小,但联想和想象的运用自可突破文字的限制,扩展题跋的叙事空间。

D.题跋虽然短小,但联想和想象的运用自可突破文字的限制,拓展题跋的叙事空间。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①题跋的趣味性更为突出②也可来自学术活动
21.阅读下文,请将工匠精神的价值意义概述出来。

(4分)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工匠精神的价值意义是Δ。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6分)
截至今年10月,年轻的中国女子排球队靠着女排精神已五次蝉联世界杯冠军,十次获得三大赛冠军。

有人欲采访载誉归来的女排教练、59岁的郎平,想以“青春”为主题进行报道。

请你思考,此处的“青春”应有哪些内涵?请写出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明德中学最近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周日到一所敬老院慰问老人,大伟和近百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活动。

活动过程中,大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同时去的同学太多,敬老院里到处是学生,有乱哄哄的感觉;他们精心准备的慰问节目,表演时老人们反应很平淡;他们陪老人聊天,总是聊不到点儿上,非常尴尬。

另外,也有少数同学态度不真诚不认真,拍几张活动照片就到一边玩起了手机……
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以大伟的名义给校长写一封建议书,就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阐述你的意见和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格式
建议书的格式和一般书信大体相同:
1、标题
通常只写“建议书”三个字,有时为了突出建议的具体内容,可以写《关于×××的建议书》。

题目要写在第一行的中间,字体大一些。

2、顶格
称呼提出的建议希望得到哪些人的响应,称呼就写哪些人。

要写在第二行顶格,后面加冒号。

(如:尊敬的校长:)下一行可加您好;再加感叹号。

3、空两格
正文就是建议的内容,从第三行空两格开始写。

先写这个问题是什么,再写提出建议的理由,最后写建议的具体内容。

如果内容较多,可以分条写。

4,可写一句“希望X X能采纳我/我们的全部建议。


5,结尾
写祝福语
6、空行
署名在右下角写出建议人的姓名,即提出建议的团体的名称或个人的名字。

7、日期
写在建议人姓名的下方。

高一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19分)
1.D(文中有言: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
2.C(A.“乡土小说作品”不当,文中说到外国作家时,并未明说他们的“作品”是小说。

B.不同指的是“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

D.“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文中并没有相关表述。


3.B(这里主要谈的是地方性)
4. 材料一是层进式(2分)。

文章先论述“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地方性产生熟悉性,熟悉性产生信任性(2分)。

(共4分)
5. ①乡土社会的特点: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

②乡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乡土文学的两种表现:一是写独特性的“乡恋”色彩,二是写恒定性的理想家园。

③乡土情结的类型:归隐山林,思念故乡,衣锦还乡。

(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16分)
6.A(B.那只是说明“我”与通讯员熟悉,更为担忧他,并不能说明“我”轻视伤员。

C. “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这正是表现她要为通讯员的牺牲做点什么而不能为人动摇的决心、果决,说新媳妇性格的暴躁,片面了。

D.节选的这部分小说当然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个性鲜明、善良、温暖的通讯员瞬间死去)
7.C(两次写“短促地‘啊’了一声”,内涵不一样:前者是发现那人竟是通讯员,表示惊讶;后者是对通讯员牺牲精神的震撼)
8. ①间接描写,便于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增强感人力量。

②以最简省的笔墨交待人物和事件,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

③借助他人的语言、反应,对主要人物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有利于深化主题。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9. ①对通讯员的牺牲,她崇敬、痛惜,能迅速丢弃羞涩而默默地甘愿为其拭身、补衣等,这样的举动让人感动。

②用自己新婚的被子为战士下葬,她舍我为人的精神感人。

③新媳妇身上体现的人性美、人情美以及军民融洽的深挚情感令人感动。

(共6分,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20分)
10.D(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11.A(句读,俗称‘断句’,在文言句中,句中停顿处叫读,句后停顿处叫句)
12.A(B.六艺经传不一定是韩愈教授的,原文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与“不拘于时,学于余”是并列关系,甚至也可以理解为有了前者,才有向韩愈求教的资格。

C.“不热情、迟疑”不当,见译文。

D.“欠明晰”错,文中已明确地说明作文之法在于“意”——用心思考)
13. (1)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学习他人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遇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多人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4分。

注意:之、耻、相[偏指一方的指代性副词]、师、而等)
(2)但百姓日常所需的物品,从集市上买取就能足用,当然不能平白无故地得到,必须拿一样东西来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使用。

(4分。

注意:[于]市、
而、徒、摄等)
14. ①要尊师重道,虚心向老师请教。

②要热爱学习,勤奋执着,广闻博取。

③要善于思考,掌握要领,找到恰当的方法。

(3分,每点1分)
(二)(9分)
15. D(“未直接发出怨语”失当,“别离伤”“思”“肠断”等都是怨语)
16.①因远离亲人、无法归乡而怨。

②因戍守边疆、长期征战而怨。

③因岁月流逝、年岁渐长而怨。

(每点2分,共6分)
(三)(6分)
17.(1)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2)周公吐哺天下归心(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分。

每句1分,错1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A(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司空见惯: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不跟宾语。

校勘: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版本或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考订其文字异同和正误真伪。

校准:校准并检验。


19. D(原句语病是,关联词位置不当;语序不当。


20. ①题跋的趣味性更为突出②也可来自学术活动(4分,每点2分)
21.工匠精神在于它是一种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能疗治人们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去主动探寻美好器物、超凡品质,希望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4
分,每点2分)
22. ①女排队员们年轻,英姿飒爽,靠着女排精神,创下一流业绩;②郎平带领女排屡创佳绩,年龄再长也永远青春。

(6分,每条3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四、写作(60分)
附乙译文:
江阴葛延之于哲宗元符年间,从乡下不远万里、不辞劳苦来到儋耳(今海南儋县),见到了被朝廷贬谪的苏东坡,虚心向他求教。

苏东坡很受感动,留葛延之在这里住了一个月。

葛延之问苏东坡:写文章有什么好方法吗?苏东坡耐心引导说:“儋州是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小城,但百姓日常所需的物品,从集市上买取就能足用,但是不能平白无故地得到,必须拿一样东西来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使用。

那么,这一样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钱。

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

天下之事,千姿百态,各种材料都分散在经书、子书(诸子百家、笔记小说)及史书之中,虽然可以得到它,可也不能白白地拿来使用,也必须先得到一个东西,然后才能把它们攫取过来,为自己所使用。

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意。

(卖家)得不到钱(买主)就不能拿到物品,人不用心思考也不能够用活那些事。

这就是写文章的秘诀。

”葛延之听了,很受启发,当即拜谢,并把这个秘诀写在腰间的大带子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