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的人格(6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旅游者的人格(6课时)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人格的基本理论,掌握人格的特征、类型、结构和影响其形成的因素,理解人格差异对旅游行为的影响,了解旅游者的角色心理。
重点: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人格结构与旅游行为;从行为倾向角度来划分旅游者的人格类型;
难点:人格理论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在某一个人身上独特的稳定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这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个性(或称人格)。古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心理世界。人格与动机紧密相关,动机揭示的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而人格差异又是造成行为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极为复杂,可以下一个综合性的定义: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人格是人对环境作出的一种反应,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这种独特的反应方式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稳定性。人格的形成主要受遗传、环境、成熟、学习四种因素的影响。
(一)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如个人的神经类型、感官特点、智能潜力、内分泌系统的特点、体貌特征和血型等遗传素质都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环境
环境是指人出生后所处的社会环境。如社会历史条件、文化、学校、家庭等环境因素,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内容、方向、水平等构成影响,并对实现遗传的潜能起保证作用。
(三)成熟
成熟度与人格发展的阶段相对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年龄阶段,人格发展会有不同主题。成熟规定了人格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四)学习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随着个体独立性的增强,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人可以主动地选择和获取来自环境的信息,并因此带来自身行为的变化。学习行为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以及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使它成为影响人格发展的独立变量。
二、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主要是对人格的形成、结构、功能,及人格与行为的关系的研究。
(一)特质论
特质是指在人的行为中一惯性的具有倾向性的东西。特质论认为:
(1)人格是由数量很大的特质要素构成的;
(2)特质在各个人之间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不同;
(3)特质比习惯更富有多样性,它形成于习惯,又高于习惯;
(4)特质也不同于态度。特质的表现并不是很明显地指向于某种对象,一般也不对事物的好恶进行表态或评价。
(二)精神分析论
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的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彼此交互作用而构成人格整体。本我,由于本我是遗传下来的最原始的部分,本我中包含了推动个人行为的原始动力——“里比多”,所以本我总是以寻求快乐为第一原则;自我,由于自我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总是以现实为原则,而成为人格构成的主要部分;超我,由于超我能够明查是非善恶,成为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
2.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按照“里比多”投放的主要部位不同,将儿童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三)学习论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论的核心是强调环境影响对行为的作用。
(四)自我论
自我论兴起于50年代,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等。自我论中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自我论认为,人类不像动物那样行为方式主要靠本能的支配,人类行为的受环境及社会文化影响而有很大的可变性。
三、人格特征
(一)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如“脾气”、“本性”。
气质具有天赋性和稳定性。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对人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和个性品质的形成有作用。了解它,有利于我们注意利用旅游者气质特征的积极方面,控制其消极方面,提高商业经营艺术。
(二)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具有稳定性和习惯性。
(三)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与能力的关系:首先,二者在相互制约中发展;其次,勤奋的性格特征往往可以补偿某些能力的不足,即“勤能补拙”;再次,良好的性格与能力的结合,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旅游者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产生不同旅游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
四、人格类型
从心理学的角度划分,有以下几种人格类型:
(一)内倾型与外倾型
(二)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三)内控型与外控型
(四)自卑型与自尊型
第二节人格与旅游行为
一、人格结构与旅游行为
1964年加拿大临床心理医生埃里克·伯恩博士在其专著《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一种新的人格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格是由“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三种自我状态构成的。这三种自我状态大体上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相对应。每种状态都有其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人的行为都受到这三种人格状态或其中之一的支配。
(一)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一个人的人格中感受挫折、无依靠、欢乐等情感的那一部分,也是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自发性、冲动性和新发现引起的激动等的源泉。儿童自我状态负责人们完全不受压抑、表面可笑的行为、天真烂慢的行为以及自然的言行。
儿童自我状态是人格中主管情绪情感的部分,同时人们的欲求、需要和欲望大部分也由它掌管。可见,儿童自我状态表现出的大多是原始的、具有动机或动力性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的儿童自我状态瘦弱,就是一个缺乏活力的、刻板的人。
(二)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是人格中支配理性思维和信息的客观处理部分。它掌管理性的、非感情用事的、较客观的行为。当一个人成人自我状态起主导时,往往表现为:冷静、处事谨慎、尊重别人,喜欢探究为什么、怎么样等。
(三)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是人们通过模仿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在其心目中具有父母一样的权威人物而获得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父母自我状态提供一个人有关观点、是非、怎么办等方面的信息。
父母自我状态以权威、优越感为标志,是一个“照章办事”的行为决策者。通常以居高临下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慈母式如同情、安慰;另一方面是严父式的批评、命今。
(四)三种状态的关系
对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来说,三种自我状态处于协调、平衡的关系中,而共同起作用。在不同的情境中,哪种自我状态起主导作用,要视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五)人格结构与旅游行为
人格结构理论为我们分析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旅游服务行为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角度。
一般来说,人们的旅游动机主要存在于儿童自我状态中,其旅游动机最容易被诱感激发。所以常规的旅游捉销方法,首先,是要激发旅游者的欲望、情感;其次,是进行理性说服,让其成人自我状态得出“可以”、“还合适”等结论;最后,是提出一个高尚的或有意义的理由,以满足父母自我状态,比如“这样做既合乎身份,又有利于工作”等。总之,在旅游促销过程中,要做到“打动”、“合理化”、“意义化”。
二、旅游者的人格类型
(一)从行为倾向角度来划分
根据旅游者行为倾向,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神经质的旅游者
神经质一词在变态心理学中,是指具有敏感、易变等不完善人格的人。神经质的旅游者的行为倾向表现为:厌倦、脾气乖戾;急躁、大惊小怪;兴奋、易激动;无礼、事必挑剔;敏感、难以预测。
这类客人最难服务。通常情况下这类客人比例较低,但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外在压力的增大,导致神经质的旅游者有增加的趋势。从旅游业的角度来说,没有选择客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