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

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
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

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

[摘要]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理论上比较成熟完整的当代管理理论流派,但国内对该理论的介绍和实践多限于“五项修炼”。本文通过对学习型组织形成的理论背景、所据以出发的人性假设和理论归宿等几个方面的分析,阐明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理论基础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是当代比较流行的管理理论流派,是管理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目前,关于学习型组织的内涵描述,都普遍强调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五种基本途径,即不断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进行团体学习和学会系统思考,这也导致了国内的研究者大多都以此“五项修炼”作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全部,而较少关注该理论的其他内容。本文将通过对学习型组织形成的基本前提的分析,梳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型组织的历时形成:系统论角度的分析

学习型组织理论创立者彼得·圣吉(Peter M·Senge)的思想直接发端于他的老师——“系统动力学” 之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佛睿斯特(Jay Forrester)的研究,但其理论渊源则可以追溯到更远,直到上世纪30、40年代贝塔朗菲(L·V on·Bertalanffy)创立的系统论。上世纪50年代中期,佛睿斯特在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基础上,结合刚出现不久的计算机技术,创立了系统科学新分支“系统动力学”,认为,人

们对很多复杂问题的解决,都往往不能触及根本,更多地停留在表层,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是处于一个系统之中。

作为佛睿斯特的学生,彼得·圣吉不仅和他的老师一样,认识到了这些系统论思想的精义,而且他对现代组织所面临的环境复杂性及这种环境对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有更多的了解。他认识到,现代组织日益复杂化的内外部环境对现代组织的功能、结构、社会责任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往的管理理论已经难以有效地解决现代组织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了。所以,彼得·圣吉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通过引入系统动力学方法,提出了解决现代组织管理问题的新方法,即通过“五项修炼”构建学习型组织。

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出发点:基于人性假设的分析

任何管理都是在一定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进行的,管理理念与管理者的观念始终是第一位的,管理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始终是第二位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者彼得·圣吉就曾明确指出:“在全球的竞争风潮下,人们日益发觉21世纪的成功关键,与19世纪和20世纪的成功关键有很大的不同。在过去,低廉的天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传统的管理系统也是被设计用来开发这些资源。然而,这样的时代正离我们而去,发挥人们创造力现在已经成为管理努力的重心。”对于如何发挥人的创造力,在《第五项修炼》第十九章,彼得·圣吉与美国优秀企业家、汉诺瓦保险公司总裁比尔·欧白恩的对话中可以找到答案,这位总裁说:“人类对于学习有一种深切的动力。所以,只要你创造的组织比较切合人性,你就是在建立学习型组织。

因此,虽然可能起点不同,却是殊途同归。”他还说“我们传统组织最初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人类需求的前三个层次:生存、安全和归属感;工业社会大多数企业都不成问题,除非组织开始致力于自尊和自我实现这些高层次需求,否则目前管理上的纷扰还会继续下去。”可见,学习型组织理论不仅将人是社会人、复杂人作为自己的基本人性假设,而且还从这一假设出发,将人的多层面的需求置于一个显著的地位。

三、学习型组织的落脚点:基于人的需求的分析

在上面对建设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对人的需求的探讨中,我们已经可以依稀看到学习型组织构建的目标,那就是在人是社会人、复杂人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的多层面需求的承认与重视,谋求组织中每一个人的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和组织追求的实现。组织中个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至为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激发并满足我们心中的各类需求,尤其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创造新的自我,实现和体现自我的价值。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说,“学习之道并不是从别人身上得到答案——学习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愿意在繁复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寻找方法去自我反省——或者雇佣一个具备学习工具和技术的教练。这些工具或技术是有异于坐享他人的答案,而帮助培养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去找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他还说,“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够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

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等等。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和组织的学习过程,也是个人价值和组织价值的实现过程,组织中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指向一致、互相支持的关系,它们互为基础,手段和目标在更高的层面上通过学习合二为一。

四、结束语

总之,学习型组织在理论上是完整的,它是对既有成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学习型组织理论顺应了时代发展对于管理理论的新要求,将组织成员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组织价值的实现通过学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彰显了管理理论发展中的人性光辉,和对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的追求。从其理论价值看,它是指导现代组织发展的一种新哲学,或是关于现代组织发展的一种新态度。高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核心价值在于,学习不仅是保证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使组织具备了不断创新的能力,提高了组织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学习也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全面展示了个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强调了个人在工作中享受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0~23,6

[2]钟经汉: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活出生命的意义[J].江西教育论丛,2008,1:7~10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据预测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知识总量5年就会翻一番。这意味着社会进入快速变动发展状态,人们原有的知识迅速老化,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学习。学习已成为组织或个人生存的必需,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充分释放成员的潜能从而创造辉煌。因此,今天的社会特别强调学习。企业的生命在于发展,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的源泉在于学习。创建学习型企业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学习型组织具备“精简、扁平化、善于不断学习、鼓励创新、有弹性、自主管理”等特点。 在改革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着重培养一专多能、一岗多职的员工,按需要设岗,做到“先事后人”,这就是精简。扁平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概念。现在发达国家有的企业中间没有管理层,员工许多好的想法可以直接传到决策层,决策层的高明的决策思想也很容易传达到操作层。这也就是专家提出的“今天中国企业改革的关键是中层革命”。仔细观察,你会惊奇地发现,现在不少企业花不少精力忙于应付。上级来检查了,下级出了问题,平级发生了矛盾,生产上出了事故等等,被动地反应、应付一下。这种应付,最多能维持现状,有时连现状都维持不了。因此,学习型组织强调的学习是工作学习化——把工作的过程看成学习的过程;学习工作化——对学习与工作一样,提出要求,进行规划、检查、考核。一些企业的领导已把向员工每季度推荐一本书,并结合本职工作写体会作为一项必做工作。企业领导知道绝不能把重要的工作交于一个不会学习、不爱学习的人。 所以员工来上班应做三件事:生产(工作)、学习和科研创造。光肯学还不行,还得善于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就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征。 另外,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企业必须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才能成功,这样的适应能力就是“有弹性“。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持续准备”、“不断计划”、“即兴推行”是企业不断发展必备条件。 许多企业每年都有计划会议,规划企业一年的计划。但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市场不断在变,企业的计划也必须不断变,不断计划,才能取胜。青岛海尔集团,在开发了第一个十年的产品之后,第二个十年的产品也已经开发完成,现在开始第三个十年的产品开发了。他们不仅计划好了明天的事,而且已经在准备后天的事,这才是成功企业应该具有的品质。在企业中,每个员工在执行上级指令时,也应根据市场需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进去,创造性地即兴执行。而被动地“拨一拨、动一动”,机械地执行,当然容易失败。 学习型组织特别强调自主管理。我们有些企业,问题不论大小都要一级级向上汇报,其实,企业应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管理,决策层主要负责大政方针的制定,其他权力应尽量下移。日本企业经常召开自主管理成果发布会,气氛

言论自由讲稿

1791年批准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几乎是各国新闻界所向往的关于言论自由的完美典范也成为古典自由主义要求限制国家权力的完美典范严格限制国家权力干预言论自由的限度在美国宪法界是共识 费斯对他发起挑战。现代主义的言论自由不仅包含自由,还包含平等的价值。 平等价值的崛起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国家干预的正当理由,国家可以以平等为理由压制仇恨言论以保护受害者、控制淫秽出版物保护女性、控制竞选捐助保护穷人,并且保护穷人能参与现代媒体打造的公共论坛等等。保护弱势群体、维护实质平等这个理由看起来是很有说服力的,美国宪法没有明确自由与平等这两个终极价值孰轻孰重,而要以平等为理由干预言论自由最终必然涉及到自由与平等的冲突与抉择,但是这个抉择是非常困难的。 他认为一直以来美国社会都将第一修正案的意思理解的过于狭隘,以往所有的论辩“都预设了这样一种前提性的观念,即国家是自由的天然敌人。正是国家企图压制个人的声音,因而也是国家必须受到制约。”作者随即提出:“这个观点相当有洞见,但只是说出了真相的一半。 国家可以是压制者,但也可以是自由的来源。 前提:1. 权力的私有化聚集对自由所造成的冲击需要国家来地址。2.这个观点即是自由的来源的观点来自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某种理论阐释,来自它所保障

的言论自由,这种自由是要着眼于社会的而非个人主义的价值。 言论的“沉寂化”效应: 如何治愈危险言论、错误言论带来的影响,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并不是使用政府管制的办法,而是允许更多的言论,除非存在“明显而即刻的危险”一般来讲,“更多言论”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它能够让人们在充分的辩论中获得理性,减少言论带来的伤害和不良影响,“真理越辩越明”。然而,并非所有类型言论的不良影响都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治愈。某些言论能够产生一种“沉寂化”效应,使得言论受害者的“反抗”很乏力,即使言论受害者有机会辩驳,其言论的效果也会变得微弱。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三种典型言论: 仇恨言论、淫秽出版物和竞选捐款。 费斯总结了这三类言论的“沉寂化”效应: ( 1) 仇恨言论降低了受害者的价值感,阻碍其参加公共辩论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降低了其言辞的权威性和论辩的价值。( 2) 淫秽出版物将女性简化为性目标,使她们顺从和沉寂。损害女性的声誉,降低其言论在公共辩论中的分量。( 3) 无限制的竞选捐款将会使富人占据政治竞技场的中央,将穷人边缘化。穷人将不得不“沉寂”。

言论自由和社会发展

言论自由和社会发展 言论自由和社会发展对于人类文明来讲都是重要的,但是,无论从人类历史,还是从当今世界的现实来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却一直是一个颇为令人困惑的问题。有时我们听到这样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以牺牲言论自由为代价;有时我们又听到这样的观点:言论自由是一项绝对权利,社会要为保障这项权利付出代价,即使允许淫秽、暴力作品泛滥以至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在所不惜。这类观点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它们往往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审判等体现在制度设计和运作之中。尤其是在解决有关利益冲突、权利冲突的时候,问题就暴露得更加明显。有鉴于此,我愿就言论自由与社会发展谈几点个人见解,以就教于各位朋友和同行。 一 言论自由是指人人享有的以口头、书面以及其他形式获取和传递各种信息、思想的权利。它包括三个方面的自由:(一)寻求、接受信息的自由。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认识和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必须组成社会和进行交往沟通,为此,就要寻求和接受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享有寻求和接受信息的自由。否则,生存和发展将不可能。(二)思想和持有主张的自由。寻求和接受到的信息,成为思想的资源,经过加工成为思想和主张、意志。这种思想、主张和意志,不应受干扰和禁锢,否则发展将会停止,生存将受到威胁。(三)以各种方式传递各种信息、思想和主张的自由。这是人类为改造自然和争取社会进步,实现相互协作和联合必需的起码条件。言论自由是人们认识、接受、发展和传播知识、经验以及真理的重要形式;保障言论自由是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它与其他自由和权利一起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国家立国的基础。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关言论自由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强有力的论据。 中国古代西周王朝(公元前1100年至前771年)时期,统治者在全国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邦建国的宗法奴隶制统治。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看,西周奴隶主贵族制定了不少法律,史称:“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之后周穆王时又制定《吕刑》,这里所谓“刑”,就是指法律。传世和新发掘的金文中的法律史料也印证了这些记载。尽管如此,“礼”无论在国家政治统治或意识形态方面都居于主导地位。在政治统治上,它“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世嗣”,“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言论自由正逐渐突显其重要地位。言论自由可以说是民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国家健全文化体制所要求的。由于言论自由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占有很大的重要地位,许多国家都将言论自由纳入宪法。 本文将从言论自由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变迁和分析几个涉及言论自由的事件的缺点以及优点,进而提出一些对于中国言论自由保护的建议,希望人们可以清醒理智的看待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秦朝的“焚书坑儒,独尊法家”,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文化大革命时期造成的大量冤假错案无一不是政治上对人民思想与言论施与高压实行文化专制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自由。而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国人民也是出于压迫地位任人宰割,连生命财产都不能被保护,更加没有言论自由一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公民的各项权利包括言论出版自由权利才有了制度基础,我国宪法中有关于保障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明确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监督。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的自由;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

者检举的权利,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些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体现了我国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程度不断得到提升这一现象。 由此可见,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言论自由的保护程度将会逐渐减轻,人民也将更加切身体会到言论自由带来的好处。 涉及言论自由的例子 在2011年中旬,香港爆发一场关于要求撤回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抗议行动。部分香港人士认为在中小学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管制学生思想、浪费上课时间及浪费公币。这场运动在香港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在香港各大网站都有关于此类的报道,但是在内地知道这个消息的却是寥寥无几。当时在新浪微博有不少香港市民发布了关于学民思潮的的言论及图片,但在不久后都被统一的屏蔽了,并附言:“根据相关政策,此文字不适宜公开。”由此可见,在大陆的新闻媒体界仍然存在着一些“政策”阻碍着人民获得言论的自由权,而人们目前所拥有的言论自由也只是相对的。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限制其言论自由是有着良苦用心的,国家担心大众在看到部分居心叵测的不法分子散播的谣言后会人心惶惶。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相关部门设立了一道防火墙来保护大众,但这一举措也同时限制的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还是有许多新闻媒体为了寻求真相为了争取

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考试题及答案

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信息论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信息传输过程的共同规律,以提高信息传输的 (可靠性)﹑(有效性)﹑保密性和认证性,使信息传输系统达到最优化。 (考点:信息论的研究目的) 2.电视屏上约有500×600=3×510个格点,按每点有10个不同的灰度等级考虑,则可组成5 31010?个不同的画面。按等概计算,平均每个画面可提供的信息量约为(610bit /画面)。 (考点:信息量的概念及计算) 3.按噪声对信号的作用功能来分类信道可分为 (加性信道)和 (乘性信道)。 (考点:信道按噪声统计特性的分类) 4.英文电报有32个符号(26个英文字母加上6个字符),即q=32。若r=2,N=1,即对信源S 的逐个符号进行二元编码,则每个英文电报符号至少要用 (5)位二元符号编码才行。 (考点:等长码编码位数的计算) 5.如果采用这样一种译码函数,它对于每一个输出符号均译成具有最大后验概率的那个输入符号,则信道的错误概率最小,这种译码规则称为(最大后验概率准则)或(最小错误概率准则)。 (考点:错误概率和译码准则的概念) 6.按码的结构中对信息序列处理方式不同,可将纠错码分为(分组码)和(卷积码)。 (考点:纠错码的分类) 7.码C={(0,0,0,0),(0,1,0,1),(0,1,1,0),(0,0,1,1)}是((4,2))线性分组码。 (考点: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概念) 8.定义自信息的数学期望为信源的平均自信息量,即 (11()log ()log ()()q i i i i H X E P a P a P a =?? ==-??? ?∑) 。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学习型组织: 1、组织机构的扁平化; 2、有弹性; 3、不断自我创造; 4、善于学习; 5、自主管理 理解:现代企业应该使自己的组织机构扁平化,这已是当代管理学界的共识。当然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并不等于说层次越少、机构越少越好,而是说在组织成员素质大大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大大加快的前提下,采用一种更加扁平的,层次更加模糊的组织结构形式。在这种组织中,上下左右的沟通更加便捷,各级成员要双向报告,在整个组织内部信息是共享的。(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企业重建》理论浅谈”中再详细讲述。) 所谓有弹性,指的是企业的适应能力。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企业必须有很强的弹性,很强的适应能力才能成功。为了作到这一点,除了经营理念以外,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应该是弹性的,或者说是动态的关于不断自我创造。企业的工作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反应性的,一类是创造性的。而现有企业里绝大多数的人、绝大多数的精力是用于反应而不是用于创造;学习型组织则是不断创造未来、不断创造自我能量的组织,因此必须注重组织成员的自我创造。 善于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本身的特征。现在有一种说法,在新经济时代要进行三个革命:一是教育革命;二是学习革命;三是脑子的革命(换脑筋)。组织成员不仅要勤于学习,还要善于学习,我们后面还要讲到,要“改善心智模式”,还要“建立共同愿景”,特别重要的是要强调“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学习型组织的第五个特点是自主管理。由于组织具有了自适应机制,企业的基层组织和企业的自主权是很大的,企业的职工应该而且必须树立自主管理的理念,并且在明晰权限的前提下真正实施自主管理。 学习型组织是未来的、理想化的组织形态,在这种组织里,职员的素质都很高,学习能力都很强,他们相互配合默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团队式组织结构的特点: 团队结构的特点是在管理者对团队实行放权,在团队内部打破部门界限与职位界限,鼓励团队成员的自主管理、自主决策和相互合作。有些小型组织可以完全采取团队结构,而在某些大型组织中,则常在一定层次、一定范围内采取团队结构,作为对整个官僚结构的补充。 团队组织的利弊: 团队具有明显的优点:每个成员始终都了解团队的工作并为之负责。团队还有很大的适应性,能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工作方法。 但团队也具有极大的缺陷:小组的领导人如果不提出明确要求,团队就缺乏明确性;它的稳定性不好,经济性也差;团队必须持续不断地注意管理;小组成员虽然了解共同任务,但不一定对自己的具体任务非常了解,甚至可能因为对别人的工作过于感兴趣,而忽略了自己的工作。 虚拟组织结构-特征:

论言论自由的界限

论言论自由的界限 摘要: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它的行使也是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权利的行使不是无边无际的。本文旨在对言论自由权利的界限进行界定,从而充分阐释言论自由的范围。这对于研究言论自由的范围与界限以及言论自由保护的研究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言论自由;政府权力;界限 首先让我们对言论自由的概念予以明确。所谓言论自由,又称表达自由,即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及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而在近年来,它通常被理解为包含了充分表述的自由,包括创作及发布电影、照片、歌曲、舞蹈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富有表现力的资讯。在我国加入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0条第2款中,就这样表述了言论自由:“人人享有表达自由,该权利应该包括以口头、书面或印刷物、艺术或自己选择之其他方式,不分国界的追求、接受和传播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纵观国际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在任何一个开放的民主社会,思想的自由与表达的自由在宪法和法律规定中都占据有重要地位。“因为没有这些自由,发扬民意,凝聚众志,并以舆论监督政府机构的可能性更微乎其微。从而在成文宪法里,把这种自由放在各种基本权利的中心地位是很自然的事。”(1)言论自由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民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通常人们会认为,它是一种公民具有的自由的政治权利,因而不应受到政府的审查。而对于言论自由的保护而言,就是指政府不得对公民的言论采取制止、干涉或惩罚的行为,除此以外,别无其他。这个法律不适用于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它只适于个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只能确保政府不剥夺公民发表言论的权利。任何民间力量都无权剥夺公民发表言论的权利,因为根据法律,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具备通过武力对抗其他个人或组织并强迫他们违背自己意愿的权利,只有政府有这样的权力。(2)提倡言论自由的目的只是为造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至于言论者的内容是正是误,不必太在意,因为真理往往从谬误中来,从争论中来。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国家可能仍然处罚某些具有破坏性表达的类型,如明显地煽惑叛乱、诽谤、发布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秘密等等。比如,在坐满人的戏院里,不可以随便大叫“地震了、着火了”等凡是会引起迫在眉睫的危险的言论。再比如,把军队开拔的时间人数和地点在报上刊出,也是违法的,或指着别人的鼻子大骂,既可能引起暴力冲突,也是不合法的。可见,在一个丰富多元的人类社会里,言论自由是不可能绝对的,言论的自由也是有所限制的。这样一来,言论自由的界限到底应该如何去划分,便成为一个重要而必要的课题。 笔者认为,要划分言论自由的界限,就必须要在言论自由与政府权力之间建立起一道屏障,与此相应的是,言论自由也就找到了自己的标准。实际上,现代各国宪法大都是以法律的明文规定作为表达自由之界限的。并作为宪法原则,确立如果法律未加规定,则不得予以限制,这就否认了以国家机关命令限制表达自由的合法性。但是,由于法律的局限性和人的多样性,人们对法律的理解往往不同。在宪

言论自由哲学思索

言论自由哲学思索 言论自由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需要,是学者发表论文著作的需求, 是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自由权利。《国语?周语上》有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 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言论自由问题不但是政治法律问题,也 是道德哲学问题。只有实行哲学思考,才能全面理解言论自由的含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有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 会存有有反作用。自由是对必然的理解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属于社 会意识范畴。人们的自由观点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变化,自由 权利受到社会法律的制约。唯物辩证法认为,言论自由是相对的,不 是绝对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 从现实生活观察,人们的言论自由受到主体与客体、时间与空间、立 场与观点的限制。主体与客观的限制。主体是自己,客体是别人。孤 独一人,无话可说,只能独立思考。两个人谈话,交流思想感情,要 有共同语言,否则,话不投机半句多,交谈可能变成吵架。公共场合 说话,讲究文明礼貌,非礼勿言;否则,出言不逊,必然引起公众反感。教师讲课,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才会受到学生欢迎;否则,语无伦次,言不及义,学生肯定不欢迎。 学者写作论文,要求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理合理,论证严密,学 术水平比较高,才有可能发表;否则,受到编辑、主编的限制,论文 很难发表。展开学术批评,要摆事实,讲道理,明辨是非,以理服人;不能居高临下,讽刺漫骂,侮辱人格,否则,别人肯定不接受。媒体 报道新闻,要求内容真实,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不能道听途说,捕 风捉影,忽悠大众;否则,报道虚假新闻,必然失信于民。 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言论自由行,需要有时间。谈话、开会、上课、 讨论,等等,都有时间限制。时间是宝贵的,不能浪费。所以,要求 人们讲真话,讲实话,实事求是,言行一致,才能使人信服。不要讲 假话、大话、空话、废话,以免浪费别人的时间,使人感到厌烦。言 论自由行,还要受到生活空间限制。一个人只会讲方言,不会讲普通

拓展训练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

拓展训练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 拓展训练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摘要】拓展训练在中国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但由于体验式培训在国内仍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行业尚不成熟,培训师的职业发展前景也不甚明了,与国外的发展相比相差甚远。拓展训练也已引入高校,但是仍处于探索阶段。只有掌握拓展训练的本质,在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才能促进拓展训练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拓展训练可持续发展 一拓展训练的起源 国内的拓展训练起源于英国的外展训练,它的英文表述是“outward bound”,直译是“出海的船”。在教育领域诠释为一艘小船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离开平静的港湾驶向大海,迎接更大风雨的挑战。 外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盟军用提供物质供应的商船,在大西洋上屡次遭到德国潜艇的袭击。绝大多数海员葬身鱼腹,但仍有少数人在经历磨难之后得以生还。通过调查发现,生还者有两大特点:(1)绝大多数生还者并不是那些身强体壮、反映机敏的年轻海员,而是那些年龄偏大、意志坚强的老水手。(2)他们不是独自逃生,而是三五成群、结伴同归。 据此,德国籍教育学家库尔特哈恩博士(kurt hahn,1886~1974年)对幸存的海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外展训练”

(outward bound)的概念。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模拟海难发生的情境,让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1934年,哈恩建立了一所他理想的学校——戈登思陶恩男校。 经过研究和探索,1941年库尔特哈恩和好友劳伦斯霍尔特在威尔士的阿伯德威又成立了一所新型学校,取名outward bound学校,这是外展训练最早的雏形,也是拓展训练课程模式的开端。 二拓展训练的发展 1.拓展训练在国外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outward bound这所新型学校并没有因为其历史使命的结束而结束。这种具有独特创意的特殊训练方式也逐渐得到了推广,训练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1946年,outward bound信托基金会(outward bound trust)在英国成立,目的是推广outward bound(简称ob)理念,并筹集资金创办新的ob学校,ob信托基金会拥有ob的商标,掌握着该商标使用许可证的发放。1962年曾在戈登思陶恩任教的美国人乔什曼纳(josh l miner)在美国成立科罗拉多ob学校,并于1963年正式从ob信托基金会获得许可证书,成为真正将拓展训练推广开来的人。 将拓展训练在学校教育推广开来的是美国一所高中的校长皮赫(j. pieh)。经过不懈地努力,皮赫将拓展训练的方法应用于学校教

香农信息论的基本理论探究

香农信息论的基本理论探究 摘要:信息是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天地万物,飞禽走兽,以 及人类的生存方式都离不开信息的产生和传播。 人类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接受信息, 传播信 息,以及利用信息。从原来的西汉时期的造纸,到近代西方的印刷术,以及现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的进程当中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发展。 而信息理论的提出却远远落后于 信息的出现, 它是在近代才被提出来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信息论的主要基本理论包 括: 信息的定义和度量; 各类离散信源和连续信源的信息熵; 有记忆、 无记忆离散和连续信 道的信道容量;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关键词】 : 平均自信息 信道容量 信源编码 霍夫曼码 一.信息的度量 在各种通信系统的信源当中, 离散随机信源是一类最基本的信源, 信源输出是单个的符 号的消息, 并且消息之间是两两互不相容的。 假设有个一维离散无记忆信源, 它的概率分布 函数决定了他所携带的信息。该信源空间中共有 q 个符号,每个符号发生的概率是 Pi, 那么 发出某个符号所携带的信息量是 -logPi , 由于概率是在 和 1

之间的, 使得每一事件的信息 量是非负的。如果该事件发生的概率是 ,或者是 1 ,则表明该事件一定不会发生或者一定 会发生。那么他所携带的信息量是 。从理论上讲,该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那么它的不确 定性也就越大, 它所携带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该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大, 它所携带的信息量也 就越大。 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一听到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之后, 会感到非常惊讶的原因。 对于通信系统的信源来说, 它不会仅仅只发出一个消息, 这个消息发生的概率也不是 1 。 必然会有别的可能的情况发生。那么对于一个信源来讲,它所包含的信息量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用平均自信息量来度量, 即对每个事件各自所携带的信息量做一个加权平均。 即可 以得到信源的平均自信息量。 信息熵的定义如下: ) ( log ) ( ) ( 1 log ) ( 1 1 i q i

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特点及其创建

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特点及其创建 200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指出:“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具有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家庭、组织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和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学习型社会的实施途径就是各种学习型组织,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军队、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等。探讨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论对于中国构建学习型组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学习型组织的意义 组织学习对于现代组织至关重要。组织学习不仅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而且为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了“解决之道”,并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尤其是面临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学习变得特别重要。当代社会可谓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呈爆炸式膨胀。据统计,1946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是由2名科学家编写的,1967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则是1万名专家共同劳动的结晶;而最新版本的《大英百科全书》动用了几万名专家学者进行编写而成。与此同时,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在急剧上升。例如,植物学文章的半衰期为10年,就是说这一领域的一半文章在10年以后就很少被他人利用和参考。根据他们的统计,生物医学的半衰学业期为3年,冶金学为 3.9年,物理学为4.6年,化工学为4.8年,社会学为5年,机械学为5.2年,生理学为7.2年,化学为8年,数学为10.5年,地质学为11.8年,地理学为16年等等。因此,不断学习是个人和组织迅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需要,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学习是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一个组织只有当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出现,才能具备快速应变市场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员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也才能实现组织满意、服务对象满意、员工满意和社会满意的最终目标。壳牌石油公司企划总监德格认为:“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 (本文系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出版物《人民的权利──个人自由与权利法案》[Rights of the People: Individual Freedom and the Bill of Rights]的章节之一。)国会不得制定法律……限制言论自由……。──《合众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在民主社会,若有一项权利高于其他一切权利,那就是言论自由的权利。表达个人思想、挑战正统时政、批评政府政策而不必担心政府的处罚,这是生活在自由国家与生活在独裁统治下的根本区别。最高法院大法官本杰明·卡多索(Benjamin Cardozo,任期1932-1938年),形容言论自由是'母体,是几乎一切其他形式的自由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虽然美国人视言论自由为民主的精髓,但他们对《第一条修正案》给不同类型的言论究竟提供多大程度的保护,看法并不一致。比如,修正案是否保护针对某个族裔或宗教的泄愤言论?是否保护有可能立即煽起暴力的'争斗言论'?淫秽材料是否也在《第一条修正案》的保护伞之下?商业言论──公司推出的广告或公关材料──是否应得到宪法保护?几十年来,围绕这些问题的辩论在政府和社会中始终存在,而且在很多方面仍有待形成共识。但是,这既不奇怪,也不令人担忧。自由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概念,随着新思想的出现,这个有重要意义的辩论将不断继续。如今,互联网的

问世,又给如何理解《第一条修正案》在现代社会中保护言论自由的含义,提出了最新的挑战。* * * * *言论自由的权利不是一直都像今天这样包罗万象。威廉·布莱克斯通爵士(Sir William Blackstone)在18世纪中叶撰写著名的《英国法律评注》(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时,对言论自由的定义是'无预先制约'('lack of prior restraint')。他的意思是,政府不能够阻止某个人表达或发表他所信仰的观念,但一旦这个人说出的话属于被禁言论,他可以受到惩罚。英国人,如同古希腊人,对三种类型的言论实行法律限制──煽动(对政府的非议)、诬蔑(对个人的非议)、亵渎(对宗教的非议)──每一种言论都被定为'诽谤'('libels')。三种言论中,最关系到政治自由的是煽动性诽谤,因为布莱克斯通时代的上层统治者认为,对政府或政府官员的批评,即使属实,也会因损害人们对政府的信心而扰乱公共秩序。按布莱克斯通的意思,政府虽然无法制止一个人批评政府,但可以在他批评政府之后惩办他。在17和18世纪,不列颠王国政府起诉了数百起诽谤案,并且经常施以残酷的惩罚。当威廉·吐恩(William Twyn)声言人民有权反抗政府时,他被以煽动和'设想国王毙命'罪逮捕、定罪。法院判他绞刑、阉割、断肠、分肢,然后断头。由于发表言论后会受到这样的惩罚,所谓无预先制约并没有多大意义。来到北美的英国移民带来了英国的法律,但从早期开始,理论与实践、法律文字

论言论自由的保护

公民教育/ 公民权利 论言论自由的保护 2004-08-25 李忠法学论坛点击:77 一、言论自由保护的一般原理 言论自由是以语言、文字、音像、电子、艺术或其他形式表达意见、寻求信息、接受观念、传播思想的自由。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组织的演进、科学技术的提高,都离不开言论的自由传播和广泛交流。人类社会前进的每一步都与言论自由密不可分。因此,人们通常把言论自由称为“第一权利”、“人类最重要的、潜力巨大的、活动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言论自由的保障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虽然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不以某种哲学观作为规定某项权利或自由的基础,但人们通常认为,言论自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即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断发展的,没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可以掌握和利用一切知识,穷尽和垄断一切真理;人人都可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任何人都无权压制别人的言论,也无权强迫他人服从自己的言论;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人们只有在各种知识的汇集和不同意见的争论中才能发现真理,避免错误。所以,不仅要尊重个人发表与我们一致意见的自由,而且要尊重个人发表与我们不同甚至为我们憎恶的意见的自由。 言论自由既是一项公民权利,又是一项政治权利。政府既要保障公民私人领域中的言论自由,也要保障公民公共事务中的言论自由。作为“第一代人权”,言论自由的一端与形成和坚持关于任何主题的信念及观点的权利、传播和交流思想的权利、保持沉默的权利、听取别人观点的权利、获得和接触情报的权利等公民权利相连,另一端与宗教信仰自由、出版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等政治权利相连,从而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统一为和谐的整体,被公认为是《公约》的核心和其他权利的基石。 言论自由不但是一项消极权利,还是一项积极权利。政府既不得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又必须为公民言论自由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传统观点认为,言论自由是一项典型的消极权利,国家不需要采取任何积极措施就可以立即实现。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的表述方式很好地表达了上述思想(注:1791年11月3日生效的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定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但是,笔者认为,这种两百多年前对言论自由的理解并不适应当今人权事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公约》第19条第2款的规定,言论自由意味着人人享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该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为了充分实现这一自由,政府负有公开自己的活动和政策、告知公众关心的问题的义务[1]。 要保证公民获得充足的信息资源和统计资料,政府就必须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资金。此外,政府也必须为公民表达自己的意愿提供财政、技术支持和各种便利条件以促进报纸、书籍的出版工作,排除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种歪曲和偏见,尽管政府的上述职能常常引发争议。 言论自由是相对自由,而不是绝对自由。在特定的条件下,遵循一定的原则,政府可以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二战以来,围绕言论自由究竟是相对自由还是绝对自由这个问题,各国思想界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一种观点认为,言论自由在公共事务领域具有绝对性。在一个矢志奉行人民自治制度的社会中,从长远来看,国家的安全永远不会受到人民自由的危害;不论眼前的得失如何,从言论自由中产生的危险远没有从压制言论自由中产生的危险大。另一种观点则否认言论自由具有不可剥夺的绝对性。作者赞同后一种观点。主要理由是:(1)言论自由绝对论的理论依据是站不住脚的。首先,绝对论实际上是一种结果论,然而要检验采取不同政策的长期后果是不可能的;其次,在民主社会中,如果对某些极端言论产生的危害不予制止,很可能在长远的目标还未实现前,民主社会就已经垮台。(2)言论自由具有两面性,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它既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也能因挑衅性、诽谤性语言而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既能成为

户外拓展理论资料

拓展理论资料1 拓展训练由四个部分组成:热身个人挑战团队熔炼回顾总结。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10条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经历,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 过分紧张。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体育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中,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整洁,无空洞,无痛感,牙龈色泽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 什么是亚健康 亚健康也称第三状态,是近年来由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现代医学根据人的健康情况把健康人称为“第一种人”,把患病者称为“第二种人”,把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人称为“第三种人”,又称第三状态。第三状态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功能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一种暂时性的生理功能失调,会造成精神紧张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疼痛综合征等。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有疲乏无力、焦虑不安、易激怒、情绪不稳定、适应能力差、失眠、胃口不佳、懒散、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判断能力差、社交障碍等。 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营养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卫生保 健设施因素、体育锻炼因素 二、心里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主观因素 拓展训练起源于海上生存训练,现代应用于企业管理培训。 运动时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 1.磷酸原系统: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是ATP,ATP水解为ADP,释放出能量 供肌肉做功。磷酸肌酸(CP)是储存在肌肉细胞内的另一种高能磷化物,安静状态下肌肉中CP的含量约为ATP的3倍。剧烈运动时,当肌肉中ATP 含量减少而ADP含量增加时,ATP/ADP的比值将变小 2.乳酸能供能系统:当机体进行稍长时间(多于10秒)的大强度运动时, 这时仅靠CP已不能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而此时供给机体的氧量也不能满足运动的实际需要。这种情况下的ATP的再合成主要依靠肌糖原的无氧酵解;由于糖酵解的产物是乳酸,所以将这一系统称为乳酸能系统。 3.有氧氧化系统: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机体利用糖和脂肪氧化分解成 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来合成ATP,这一过程称为有氧供能系统。 团队组建的几个要素:目标,人员,定位,权限,计划 超量恢复 运动时,消耗过程占优势,由于能源物质的消耗大于恢复,所以运动时能源物质逐渐减少,肌肉和身体各系统的工作能力逐渐下降。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占优势,这时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供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体内能源物质的再生与合成进一步加强,运动时被消耗的物质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自爱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来的水平,此时机体的工作能力最强,随后又逐渐回到原来的水平,这就是超量恢复现象。 最大吸氧量与运动能力 最大吸氧量就是人体在运动时,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供能达到最大能力时每分钟能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氧的最大量。最大吸氧量是反映心肺适应的综合性指标,它直接反映个人的最大有氧代谢能力,常作为衡量氧运输系统整体供能的综合性指标。普通健康人最大吸氧量是每分钟2~3升,而经常运动的人可达4~5升,甚至可达6~7升。

学习型组织的结构特点

09国贸班谢洁娜2009204343039 学习型组织的结构特点:扁平式结构 学习型组织结构是扁平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 学习型组织的长处: (1)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因此,它创造的利润很高。 (2)学习型组织通过上下互动来推动被领导者进行有创造力的思考,让被领导者的思路和领导者的思考彼此推动、彼此激发,从而使领导者有的放矢地做决策,有效地克服了领导者单线做决策的盲目性。 (3)学习型组织强调管理重心的下移,会使组织的各级领导都感觉到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样会提高组织的学习力,增强组织的创造力。 学习型组织的短处: (1)学习型组织理论也比较抽象,难以付诸实际。而一些技能,如崭新的思考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 (2)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各个组织对其内涵、特点的理解都不同,影响学习型组织的深入推广和发展。 (3)由于学习型组织需要结合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机制、文化背景,形成学习型组织有一定的困难。 学习型组织的运作方式: (1)构建团队。在学习型组织的团队运作模式中,团队是学习型组织架构中的关键,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工作单位和学习单位,是学习型组织达成组织目标的实体。 (2)运用并行工程的方式。即一个项目的分解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以串行工程为基础建立开放式的子系统,而是分解为工作模块,让拥有不同技能的团队来完成。 (3)激励机制。每个员工是团队的一份子,对员工的激励方式可以把一个员工持续不断的分配到交叉职能团队,丰富其工作内容,提高了个人的机会、职业力量和组织的内在价值。学习型组织的适用条件: (1)文化学习氛围浓厚、学习积极性高的企业。 (2)员工素质高、设备先进的企业。 (3)未来努力的方向明确、将组织的远景溶入生活的企业。 (4)重视开创多种学习途径、激发员工的潜能、提升人生价值、不断创新发展的企业。

刑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

课程名称:刑法与生活 论文题目:刑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作者姓名: 梅春练

刑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 摘要 古今中外,无人不向往自由,渴望自由。但是,现实中从来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在法律范畴,公民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但是这种自由也必须建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比如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等等。此文主要探讨言论自由,及其与刑法的关系。对于言论自由而言,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又由人与人组成,所以言论自由不仅仅是个人的议题,而是社会中各个主体之间彼此互相界定的程度,个人言论自由受制于他人的同等自由。为了保护每一个个体的言论自由及其他利益不受侵害,社会中的主体应该达成互不侵害的契约,但是从心理学归因不同上来讲,这种契约常常会显示出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因此需要法律来保障。言论自由的前提是不侵害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和法律是没有权利剥夺和限制个人言论自由的权利的,因为这样的言论自由都应该是合法的。那么,诸如《宪法》《刑法》等法律的作用也就在于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和促进。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宪法权利必须实现刑法保护,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刑法对言论自由进行保护时,不可避免地会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 关键词:言论自由,宪法权利,刑法保护,保护和限制 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多,即时信息的交流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社会中的各种客观信息也更多更快地呈现在了每个公民的面前,报喜报忧的都有,有了对比,再加上每个人所处角色不同,自然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关键在于,不仅是提供信息的平台增多,人们发表言论的渠道和空间也随着媒介的发展而不断增多,实现了客观信息、主观言论的交流。 信息沟通,固然有利,实现社会的透明化;言论交流,固然也有利,是意见与建议的交流平台,是对社会的监督,是对道德的肯定,是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思想的碰撞能够产生艺术和智慧结晶,但是也不免擦出灾难性的火花。是交流就难免有冲突,有口角,由于信息了解程度不同,所处角色不同,考虑角度不同,利益倾向不同,就难免产生矛盾。这时候就需要有一把相对客观的尺来衡量,需要一个不会有利害关系冲突的第三方来规范,在当今的法治社会,那一把尺便是法律,比如《刑法》。 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freedom of speech)是指人人具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达到获取或者传递信息和思想目的。近来,它通常被理解为包含了充分的表述的自由,包括了创作及发布如电影、照片、歌曲、舞蹈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富有表现力的资讯。国家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可以

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探讨

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探讨 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探讨 拓展训练是现代西方国家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它以体能活动 为导引,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从20世纪90年代 开始,拓展训练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出现了众多培训公司、培训学校、户外运动俱乐部、旅行社等机构。2002年起,在许多高校也相 继开设了不同形式的拓展训练课程,并在学生中引起极大反响,深受 学生们的喜爱。拓展训练的兴起,除了专业机构大力推广这种新的学 习方式之外,还在于拓展训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并且适应了现代 社会变革的新潮流,显示了其有效的教育与实践功能。 1心理学是拓展训练对个体发展影响研究的基础 1.1认知发展理论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外界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影响,人是为了对应现实中发生的事情而整理、统合自身的存在,在拓展训练中的规 则与活动计划都是事先制定的,活动中主要是为了解决项目中的各种 问题,由于在各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各自的认知,在体验 后与大家分享,换位思考别人的认知与自己的差异,得到再次的学习。 1.2实用主义学说 心理学家拉扎鲁斯(https://www.360docs.net/doc/af9976462.html,zarus)说:“在当今心理应用领域中,固 守某个理论或学派的专家将越来越少。大家都逐渐认可了‘只要能用,不管是什么方法或理论就拿来使用’的做法。”拉扎鲁斯也将这 种现代心理临床学者们称为“实用主义学者”。拓展训练从某种意 义上借鉴了这种实用主义的观点,它们成功地吸取了其中可以运用的 部分,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发展,而不是一为味地沿袭守旧。 1.3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学生行为改变的过程,这种行为的改变是 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行为中总结经验。“从做中学”正如生活中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