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体内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转运;分布、排泄——消除
(一) 吸收:药物的吸收是给药(静脉注射除外)后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必须过程。多属被动转运。
1、吸收部位及其特点:
(1)消化道吸收:
口服给药 酸性药物可吸收 药物吸收主要部分
↓ ↓ ↓
口腔粘膜 胃粘膜 小肠粘膜 结肠直肠
↓ 直肠给药:栓剂
血循环 门静脉 小容量药液灌肠
↑
舌下给药 肝 体循环
(首关消除)
A、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有首过效应。
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First Pass Effect):
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在胃肠道、肠粘膜细胞和肝脏被灭活代谢一部分,导致实际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B、舌下给药:
由于舌头下方血管比较丰富,将一些药物置于舌下,药物就可以通过舌下黏膜直接吸收入血,发挥疗效,被称作“舌下给药”。
其优点在于:①药物直接入血,不经过胃和肝,可以避免被胃肠道中的酸和酶分解破坏,也不会被肝脏的酶代谢,而保持药效;②同时,舌下给药减轻了药物对胃肠道和肝脏的毒副作用;③当患者失去知觉,或是吞咽药片比较困难的时候,可以使用舌下给药,方便患者摄入;④舌下给药见效较快,例如心绞痛患者,在使用硝酸甘油舌下片后,几分钟内即可见效。
无首过消除,作用快。舌表面有舌苔和角化层,很难吸收药物。
C、直肠给药:无首过消除,仅用于少数刺激性强的药物或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教学内容及方法
(2)注射部位吸收:作用快,危险性大;
A、皮下注射: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疫苗常属皮下注射。
B、肌内注射:是将少量药物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目的:由于药物和病情不能或病情因素不能口服给药;
要求药物在较短时间内发挥疗效,而又不适用或不必要采用静脉注射;
药物刺激性过强或用量过大。
C、静脉注射: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因避开了吸收屏障直接入血,故作用发挥快。但因其以很高的浓度、极快的速度到达靶器官,故也最危险。
目的:需迅速发挥疗效,尤其在治疗急重症时;
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
注入药物作某些诊断检查,如血管造影剂。
(3)呼吸道吸收:呼吸道给药气体或挥发性液体麻醉药和其他气雾剂型药物可通过呼吸道吸收。①肺有很大表面积,血流量大,经肺的血流量约为全身的10%,②肺
泡细胞结构较薄,故药物极易吸收。作用直接,吸收迅速,作用快。
(4)皮肤黏膜吸收:直达靶器官,作用快,副作用少。如皮肤,鼻腔给药,滴眼药等。CO中毒。有机磷中毒。
(二) 分布:
药物吸收后,经血液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称为分布。药物的分布过程多属被动转运,药物在体内的分部常呈动态平衡状态,并且常呈不均衡分布。
对疗效的影响
分布 快 作用 快
慢 慢
A、大多数药物在哪个器官分布越多,对该器官作用越强
例;Ι2分布甲状腺浓度较高,对甲状腺作用较强
B、少数例外
例:强心甙 心脏心肌收缩力增强,主要分布在骨骼肌和肝。
(三)生物转化:
(1) 药物的起效取决于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而药物的终止则取决于药物的消除。转化速度快——作用维持时间短
(2) 定义:药物在体内药酶作用下发生化学结构改变。
(3) 场所:肝脏(主),肠、肾、肺等。
(4) 步骤:
第一步:
方式:氧化、还原、水解
目的:a.大多数药物活性消失或减弱(灭活):
b.少数代谢后出现活性或活性增加(活化):
第二步:结合
是结合(conjugation)过程,即经第一步骤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与体内的某些代谢物(如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硫酸,甲基)等基团结合,增加代谢产物的水溶性和极性,以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
各种药物所经历的转化步骤不尽相同。
方式:结合(如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硫酸,甲基)
目的:水溶性增加,极性增加→易于排出
(4)主要酶: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它与一氧化碳结合后其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在450nm处,故名。又名肝药酶,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的能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肝药酶的活性决定着药物转化的速度,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
特点:1 选择性(专一性)低,许多药物都可被它转化;
2 个体差异大;
3 活性有限,达到极限后,数种被转化的药物之间会发生竞争性抑制现象;
4易受药物的诱导和抑制,即许多药物可以改变肝药酶的活性,而影响药物转化的速度,进而改变药物的作用强度和疗效维持时间。
酶诱导剂:增强酶活性。加速某些药物和自身的转化,使血药浓度降低,药效降低。这是药物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
如苯巴比妥、苯妥因钠、利福平等。
苯巴比妥连续应用后→加速自身代谢→耐药
→华法林(抗凝药)代谢↑
教学内容及方法
酶抑制剂:减弱酶活性,使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升高,药效增强,甚至出现毒性。
如氯霉素、西咪替丁等。
意义:影响其它药物代谢。
(四)排泄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自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是药物在体内的最后过程,也是药物作用彻底消除的过程。排泄快——维持时间短。
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肾脏、肝脏、胃肠道和肺,其它次要的途径是汗和乳汁。
1.肾脏排泄:
肾脏是药物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有两种方式:
肾小球滤过:除与血浆蛋白结合者外,均易滤过(主动转运)
肾小管重吸收: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被重吸收
肾小管分泌:主要通过主动转运 (原尿180L,终尿1—2L)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1)尿液PH值:尿(偏酸)→弱碱性药物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临床上常用改变尿液PH的方法加速药物的排泄;
(2)药物脂溶性:脂溶性大→重吸收多→排泄慢
(3)药物酸碱性:尿液偏酸,PH=6.5
(4)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自肾小管分泌多属主动转运,所以存在竞争抑制,如丙磺舒+青霉素→抑制青霉素的排泄→青霉素血浓度↑→延长作用时间
(5)肾脏功能:肾功能减弱→排泄减慢。如链霉素,正常T1/2为2.5H,肾衰为52-100H。
2.胆汁排泄及肝肠循环
某些药物经肝转化变成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后以主动转运的过程向胆管分泌。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以后经肠再吸收,如此即形成肝肠循环(Hepato-enterl Circulation),使药物的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3.其它排泄途径
A、药物自乳汁排泄:乳汁偏酸,碱性药物如吗啡、奎宁等较易
进入乳腺管内,达到比血浆高数倍的浓度,故哺乳时,必须注意;
B、肺是气体及挥发性药物的排泄器官;
C、胃内呈强酸性,pKa>5的碱性药物在胃中解离,不吸收,还会向胃中转运,故Morphine中毒时,应洗胃;
D、某些药物可自唾液分泌,可用于临床监控;
E、粪中排泄未被吸收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