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二、邪气藏府病形第四(节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邪气藏府病形第四(节选)

本篇重点讨论了邪气伤人的原因、部位和五脏六腑受邪后的疾病形态及其诊断方法,故以“邪气藏府病形”名篇。

(一)学术思想

1.邪气伤人,经脉相传邪气的性质不同,伤人部位也不同。风雨寒暑等天之阳邪多伤人体的身半以上部位,而地之寒湿之气多伤人体的身半以下部位。充分体现了邪气犯人的主要特点“以类相从”。正如原文所言:“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

但是人体上下左右内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阴阳经脉是相互贯通维系的。邪气从一个部位侵入,可循着经脉传至其他部位。如邪从阴经侵入,可传至内脏;邪从体表侵入,可传至阳经。如原文指出:“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

2.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脉象及其诊察部位,与经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针对急、缓、大、小、滑、涩六种脉象的刺法及原理,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认为急脉主寒,宜深刺久留针;缓脉主热,宜浅刺快出针以清其热;大脉主多气少血,针刺宜泻气分,不使出血;滑脉主阳气盛,宜浅刺快出针以泻阳邪而去热;涩脉主“多血少气”,针刺时先按循其经脉,再针刺其脉,久留针,拔针后按闭其针孔,不使出血;脉小主阴阳形气俱虚,不宜针刺,可用甘缓性和之药调治。

3.“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五输穴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重要腧穴。五输穴的治疗作用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本处提出的“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历代针灸医家所遵循的治疗原则,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4.针刺“必中气穴,无中肉节”针刺时,首先要定准腧穴的部位,对准穴位刺入,方能起到治疗作用。若定穴不准而刺入,独伤肌肤,引起疼痛,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这是针刺治疗的最基本要求,应当注意。

现节选邪气中人,无有恒常,邪犯阴阳经脉、五脏六腑为病的特点,病之六变,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以及针刺必中气穴等原文。

(二)文选

【原文】

黄帝問於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1]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已[2]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濕[3]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4],中於陰則溜於府[5],中於陽則溜於經[6]。(视频:邪气伤人,无有恒常)

【提要】

邪气伤人,有上下、阴经阳经之别,无有恒常,故临证时须详细审察。

【注释】

[1]邪氣之中人高也:《类经·疾病类·邪之中人阴阳有异》注:“风寒中人,上先受之也。”

[2]已:同“以”。

[3]湿:湿邪。《灵枢集注·邪气藏府病形》注:“湿乃水土之气,故中于身半以下,此天地之邪。”

[4]常:恒常,常规。

[5]中于阴则溜于腑:阴,指阴经。溜,同“留”。

[6]中于阳则溜于经:阳,指体表。经,指三阳经脉。《类经·疾病类·邪之中人阴阳有异》:“邪中于阳者溜于阳之经,邪中阴者溜于三阴之府。”

【按语】

本段指出,由于病邪性质不同,致病部位各异,所以就有高下之分,阴阳之别。外邪侵犯人体的一般规律,天之阳邪多伤人体的身半以上部位,地之寒湿之气多伤人体的身半以下部位,其中经脉在发病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原文所言“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原文】

黄帝曰:陰之與陽[1]也,異名同類[2],上下相會[3],經絡之相貫[4],如環無端。邪之中人,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諸陽之會[5],皆在於面。中人也方乘虚時,及新用力[6],若飲食[7]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中於膺背兩脇,亦中其經[8]。

【提要】

本段论述了邪中于阳经的原因和部位。

【注释】

[1]阴、阳:在此指阴经、阳经。

[2]异名同类:阴经、阳经,名称不同,运行气血是其共同的作用。《灵枢集注·邪气藏府病形》注:“谓脏腑之血气,虽有阴阳之分,然总属一气血耳,故异名而同类。”

[3]上下相会:指经络在人体上下各部都有交会。《灵枢集注·邪气藏府病形》注:“上下相会者,标本之出入也。”

[4]相贯:贯,通也。

[5]诸阳之会:诸阳,指手足三阳经。会,交会。《类经·疾病类·邪之中人阴阳有异》注:“手足六阳,俱会于头面,故为诸阳之会。”

[6]新用力:指刚刚劳力之后。

[7]若饮食:《针灸甲乙经》、《太素》“若”下有“热”字,义长。

[8]中於膺背两胁,亦中其经:指外邪如不从头面部侵入,亦可通过胸背、两胁入侵,进入足三阳经。《类经·疾病类·邪之中人阴阳有异》注:“膺在前,阳明经也;背在后,太阳经也;两胁在侧,少阳经也。中此三阳经。”

【按语】

本段论述了经脉在发病上的重要性。经脉上下相会,如环无端,所以邪气伤人,无有恒常。一般外邪伤人,多从头面部开始,亦可在胸背、两胁等部位入侵。同时提出邪气伤人,多在人体虚弱之时、或是劳动、饮食而至汗出腠理开时,邪气乘虚而入。

【原文】

黄帝曰:其中於陰奈何?岐伯答曰:中於陰者,常從臂胻[1]始。夫臂與胻,其陰皮[2]薄,其肉淖澤[3],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

【提要】

本段论述了病邪中于阴经的原因和部位。

【注释】

[1]臂胻(héng衡):臂,手臂;胻,足胫。臂胻的内侧为手足阴经的分布

部位。《类经·疾病类·邪之中人阴阳有异》注:“臂胻内廉曰阴,手足三阴之所行也。”

[2]阴皮:阴,内侧。指臂与足胫内侧的皮肤。

[3]淖(nào闹)泽:柔顺,润泽。指肌肉柔润。

【按语】

本段论述邪中于阴经,多从手臂和足胫内侧开始,因此处皮肤薄嫩,肌肉濡弱,故邪易由此进入手足三阴经脉而为病。

【原文】

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1],以其兩寒相感[2],中外皆傷[3],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脇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4]。(音频:邪之中人藏奈何)【提要】

本段论述了五脏受邪的不同病因和特点。

【注释】

[1]形寒寒饮则伤肺:形寒,指风寒外袭。寒饮,指寒冷饮食。《素问·咳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互参。

[2]两寒相感:指形寒、寒饮合而为病。

[3]中外皆伤:中,内,指肺。外,指皮毛。

[4]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类经·疾病类·邪之中人阴阳有异》注:“肾主精与骨,用力举重则伤骨,入房过度则伤精,汗出浴水,则水邪犯其本脏,故所在肾。”

【按语】

本段论述五脏受邪发病的病因特点。精神情志失调常伤及心与肝二脏;外寒、寒饮伤肺;除情志外,跌仆损伤可伤肝;击伤、酒醉入房汗出受风可伤脾;劳力或房劳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本段说明情志最易伤心与肝,这与《灵枢·本神》篇的观点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