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目标及工具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章节复习试题含答案)第11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学章节复习试题含答案)第11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一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一、单项选择题1.在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A.国际收支顺差B.国际收支逆差C.内部均衡D.国际收支平衡2.在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A.经济增长B.充分就业C.价格稳定D.国际收支平衡3.在宏观调控中,汇率政策的主要问题是()A.确定合理的汇率水平B.确定汇率制度C.确定汇率的标价方法D.确定关键货币4.一国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最主要的政策工具是()A.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B.汇率政策C.直接管制政策D.融资政策5.在IS-LM-BP模型中,推动LM曲线右移,使产出增加、利率降低的政策是()A.扩张性的财政政策B.扩张性的货币政策C.紧缩性的财政政策D.紧缩性的货币政策6.在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效的资本状态是()A.资本不完全流动B.资本完全流动C.资本完全不流动D.不确定7.在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在长期内无效的资本状态是()A.资本不完全流动B.资本完全流动C.资本完全不流动D.不确定8.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失业和顺差并存时可以采取()A.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B.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C.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D.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9.斯旺模型的原理说明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时,应采取的政策是()A.减少国内支出和货币升值的政策B.增加国内支出和货币升值的政策C.减少国内支出和货币贬值的政策D.增加国内支出和货币贬值的政策10.在浮动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BP曲线是()A.一条水平线B.一条垂直线C.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D.难以确定11.在浮动汇率制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利率下降的资本状态是()A.资本不完全流动B.资本完全流动C.资本完全不流动D.不确定12.在浮动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性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会影响()A.收入B.利率C.汇率 D.价格二、判断改错题1.主要通过调节社会需求的内部结构来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工具是需求增减型政策。

宏观经济学7总需求分析-开放经济的ISLM曲线模型

宏观经济学7总需求分析-开放经济的ISLM曲线模型

7.1.3 IS曲线的位移
IS曲线整体位置移动取决于收入Y和利率R以外的因素,我们主要研究政策 变量对IS曲线位置的影响:政府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等。
就政策因素而言,其导致IS曲线的位移分为平移和转动两种:政府支出、非 比例税收政策、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引起IS曲线平移;税率政策导致IS曲线转动。
图7-3 LM曲线:流动性陷阱与古典区域
7.2.2 LM曲线右上倾斜的理论含义与解释
LM曲线的斜率代表均衡利率关于收入的偏导数: =
(7.8)
其为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与利率弹性之比。LM曲线右上倾斜,即具有正 斜率,说明货币均衡利率与收入水平正相关。
用符号可简洁地表示为: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
Y↑⇒Md↑⇒Md>Ms⇒R↑ 但是,在利率水平低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阶段,货币 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h=∞),LM曲线表现为水平线,斜率 为0。
1. 平移 在单一或多项政策组合意义上,G↑、 T0↓、 F↑、 τ↑、 E↑⇒IS曲线右移;反之,左移。
2. 转动 t↑/↓⇒IS曲线左/右转。
图7-2 IS曲线的位移:平移与旋转
7.2 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
LM曲线是表示收入与货币市场均衡利率之间的关系曲线。
7.2.1 LM曲线的数学表达
学习目标
熟悉ISLM模型的基本架构和特殊形式 理解ISLM模型下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能够运用ISLM模型分析宏观政策的有效性
7.1 商品市场均衡:IS曲线
IS曲线是表示商品市场均衡状态下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数量关系的曲线,其反 映了利率对均衡收入(有效需求)的影响作用。
7.1.1 IS曲线的数学表达
货币市场均衡的表达式公式(5.12),就是LM曲线的方程。该式还可改写为斜截 式: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目的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目的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教学目的: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具体内容包含改革开放的背景、性以及对待改革开放应有的正确态度。

关于改革,主要让学生掌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以及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开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让学生掌握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不断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通过本章教学最终要使学生坚定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及战略部署和经验;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教学方法: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辅助教学,另外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1980年,当中国确定的目标是用20年时间实现GDP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经济年均增长率要达到7-8%以上,当时世界上没几个国家相信: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能够实现长达20年时间的高速增长。

(20C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利用国际市场优势,在较长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增长。

)中国已实现三十年持续高速增长,被世界许多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增长奇迹是由什么创造的?——导入新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1、国内情况资料:《拓路》让深圳更出名的却是从60年代开始,这里发生的大规模群众集体越境逃港事件。

尽管边防部队和民兵费尽心机,深圳河边的逃港风潮在那个年代不仅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当时,集体逃港被视为恶性政治事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

1977年冬天,复出后的邓小平外出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广东。

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PPT课件

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PPT课件

O
Y
NM NM
NM2
NM1
O
Y1
Y2
Y
i
BP
i2 E″
E●
i1

E′
O Y1
Y2
Y
NM NM=NF
45
O
NF1
NF2
NF
i
NF
O
NF1 NF2
NF
BP曲线的三种形状
i
O
Y
2、BP的移动
价格水平 汇率 外贸政策
(三)内外部均衡
i
LM BP
●E
IS
O
Y
二、宏观政策手段
(一)支出-调整政策 通过直接影响总需求或总支出来调节内
IS
O
Y0 Y1
Y
2、资本相对不流动情形下
i
BP LM′
LM
i2
E2
i1
E1
i0
E0
IS′
IS
O
Y0 Y2 Y1
Y
3、资本相对流动情形下
i
LM
i1
E1
LM′
BP
i2 i0
E2 E0
IS′
IS
O
Y0 Y1 Y2
Y
4、资本完全流动情形下
i
LM
E1
LM′
i1
i0
BP E0
IS′
IS
O
Y0 Y1 Y2
部均衡。 同时,总需求或总支出的变动又通过边
际进口倾向和利率机制来影响外部均衡。
(二)支出-转换政策
在改变总需求方向的基础上,调节 总支出中国内外商品和劳务的消费比例, 即通过调整汇率来调节内外经济。

《国际金融学》讲义(姜波克)

《国际金融学》讲义(姜波克)

开放经济内外均衡的金融视角--《国际金融学》前言一、国际金融的研究对象国际金融学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内外均衡问题,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和金融活动。

它研究的主要领域有:1、开放经济的基本概念、衡量指标和运行背景。

2、开放经济的运行规律。

3、开放经济内外均衡的政策选择。

4、开放经济内外均衡的国际协调。

这四部分内容以“内外均衡”为主线紧密联系在一起。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独立学科。

国际金融的形成以宏观经济的一定开放程度为前提。

随着商品及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国际流动的发展,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性增加,外部均衡问题就会出现。

而在一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刺激经济增长时,防范本币贬值的措施可能抵消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

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需要从全球视角进行考察,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成为经济学面临的崭新任务,而这其中的货币金融问题研究的专门化导致了国际金融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产生。

国际金融学不同于宏观经济学,因为它研究的重点是开放经济中的货币金融问题。

国际金融学也不同于货币银行学,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的研究对象有交叉的地方,但它们的区别却是十分明显的:货币银行学关注的焦点是货币供求及国内价格问题,而国际金融学关注的焦点则是内外均衡的相互关系和外汇供求及相对价格——汇率问题;在产出、就业等其他宏观经济目标既定的条件下,货币银行学研究的是货币市场均衡问题,而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外汇市场与国际收支均衡问题。

国际金融学也不是专门以某一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货币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整个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它的研究视角在于宏观问题。

国际金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国际金融曾长期依附于国际贸易学。

在早期,研究者一般在国际贸易教材中,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讨论一些国际金融方面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各国间的联系以商品贸易为主,国际间的货币流动是以商品流动的对应物出现并在量上相等,因而外部均衡问题体现为贸易收支问题。

杨长江《国际金融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圣

杨长江《国际金融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圣

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一、重要概念1.内部均衡答:在国际收支进入宏观调控目标后,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就可以分为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两部分。

原有的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等反映经济内部运行情况的政策目标可以归入内部均衡目标之中。

在这三个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并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的发达国家都越来越强调应通过市场机制的自身运作来实行持续的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目标从这些国家政府的政策目标中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在此背景下,并且也出于简单起见,先不考虑经济增长问题,将内部均衡定义为国民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

2.外部均衡答: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的均衡,它是个含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反映了一国所应追求的国际收支状态。

外部均衡的定义可以简单表述为: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经常账户余额。

对于一国来说,确定合理的经常账户余额的标准最主要有两条:①这一余额应符合经济理性;②这一余额应具有可维持性。

3.经济理性答:经济理性是确定合理的经常账户余额的标准之一。

经常账户可以表示为一国国内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额。

假定一国可以按世界利率无限制地借款或贷款,那么存在着收益率高于这一利率的投资机会而国内储蓄又不能满足时,符合理性的行为就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款以使本国投资大于国内储蓄,该国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4.可维持性答:当一国选择的跨时期消费组合为C*(C1,C2)时,该国T期经常账户余额一定有:经济含义是:一国存在的跨时期预算约束要求一定时期内的经常账户赤字必须通过以后的经常账户盈余加以弥补。

因此,在利用国外的资金弥补本国储蓄不足时,必须考虑到今后能否实现相应的经常账户盈余来偿还债务,否则一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就是不可维持的。

5.内外均衡的冲突(广义、狭义)答:针对固定汇率制度的情况,也不考虑资金流动对内外均衡问题的影响,米德的分析认为,内外均衡的冲突一般是指在固定汇率制下,失业增加、经常账户逆差或通货膨胀、经常账户盈余这两种特定的内外经济状况组合。

毛概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共和国1912-1949
第一次鸦片战争,48只军舰和4千英军 打败了拥有4亿人口的大清帝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2万英法联军打败大 清帝国,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0万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焚毁圆明园。
变革努力:
1860-1894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5-1898维新运动:传播科学民主的启蒙运动 1905-1911立宪运动:大幅度行政改革计划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郑和7次下西洋,目的宣扬大明帝国国威;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政府向中国派出第一个外交使
团,无果而归。
主动开放
被动开放
主动开放
明中叶1500年前
1971年后
1840-1949
主动封闭
1840年前 康雍乾三代君主,英明有为,但是面对 世界范围工业革命历史性大变动、大转折, 却茫然无知,毫无准备,甚至采取错误的对 策,把门关上,最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 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 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是 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 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 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 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 ,指出 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的途径是改革。
被动封闭
1949-1971前
“所请多与天朝体制不合,断 不可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辛亥革命
清王朝1840-1911
历史背景:
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6-19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 1900八国联军入侵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 技革命推动着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印度, 只有日本的1/20、美国的1/30,科技发展水平落 后发达国家40年左右。与韩国、新加坡、中国的 香港和台湾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有很 大差距。
邓小平:“不改 革开放,不发展经济, 不提高人民生活,只 能死路一条。”
改革后,我们的国家,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实行改革开放的成就
改革后经济实力大幅 提升 ——
“文革”前中国的GDP是日本的 1/4,人均是日本的1/30。改革后中国的经 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10%以上,我国2005年GDP超过 英法,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 GDP39.8万亿元(5.94万亿美元)是 1978年的115倍,超过日本位居第二,是 俄罗斯的4倍,是美国的1/2。
“大包干”1979年就见成效,粮食总产量6.6万公 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1980年,小 岗村产粮6.95万公斤,1997年增至38万公斤。全村年 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原来的22元猛增到1997年的1300元。 但是,20多年后,即沈浩2003年刚到任时,小岗村 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 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多年没有选出“两委” 班子。
风云激荡1978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30年的回忆:高考制度的恢复
第 二 篇 章
恢复高考后 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
30年的菁菁校园
上世纪80年代,留长发穿喇叭裤手抱吉他, 唱着当年流行的校园歌曲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七章 开放经济下的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政策 习题参考答案

第七章 开放经济下的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政策 习题参考答案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经常账户汇率名义汇率实际汇率金融账户国际收支二、简答题1.为什么国际收支账户经常为零?2.考虑一个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小型开放经济,由于信用卡盗卡的事件频繁发生,导致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增加,请问这一冲击对国民收入、汇率和贸易余额有什么影响?3.考虑一个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小型开放经济,由于出口商品质检不合格的事件频繁发生,导致国外的消费者对该国产品的需求减少,请问这一冲击对国民收入、汇率和贸易余额有什么影响?4.考虑一个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小型开放经济,若中央银行让本币贬值(即调低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那么国民收入和贸易余额会有什么变化?5.考虑一个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小型开放经济,由于自动取款机盗卡的事件频繁发生,导致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增加,请问这一冲击对国民收入、汇率和贸易余额有什么影响?6.如何将下列交易在美国国际收支账户中进行归类?是属于经常项目账户还是金融项目账户?a. 一个法国进口商买了一箱加利福尼亚葡萄酒,花了500美元;b. 一个在法国公司工作的美国人从巴黎银行取出他的工资,并存在美国圣弗朗西斯科银行;c. 一个美国人买了一个日本公司的债券,花了10000美元;d. 美国一个慈善机构向非洲捐款100000美元,以帮助当地局面在手乘不好时购买食物。

四、论述题1.请分别分析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效应。

2.有人问你:“如果在汇率固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无法使用货币政策,为什么一个国家还会同意保持固定汇率制度呢?”你将如何回答?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经常账户(即“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相对,是记录商品和服务等进口与出口的项目。

它包括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四个次级项目。

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

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

名义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是两个国家货币的相对价格。

实际汇率:是用本国货币衡量的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

第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

第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

三、货币政策
1. 货币政策工具
③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对其拥有的存款要保留一部 分,保留部分与存款的比值。
经济过热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
经济萧条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
宏观经济学原理
20
三、货币政策
1. 货币政策工具
③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轻易不可动用。
转移支付的另一种形式,与经济周期反向变动。
都是被动、自动运行,缺乏灵活机动性。 宏观经济学原理
9
二、财政政策
2. 自动稳定器与财政政策的斟酌使用
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 ——变被动为主动,政府审时度势主动采取 20th30年代,罗斯 福新政。 财政措施来稳定总需求,使之接近物价稳定 的充分就业水平。 1932年,日本的时局
宏观经济学原理
16
三、货币政策
1. 货币政策工具
① 再贴现率 优点:简明,象征意义较大。
充当最后贷款人,防止金融恐慌。 央行未来货币政策意向的信号。
缺点:主动性差,效果较弱。
再贴现是紧急求援,商业银行会尽量避免使用。 当商业银行决定再贴现时,意味着已经逼上梁山, 再贴现率提高也会使用。 央行只能守株待兔,政策主动性极弱。 宏观经济学原理
存在时滞
形成和发挥作用需要时间推移才能实现。
偏离目标
公众行为的不可预估性。 宏观经济学原理
25
四、西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运 作中的困境
2. 货币政策在运作中的困境
货币政策在经济过热时比较有效,经济衰退 则效果不显。 通过改变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需要货币流 通速度不变。 政策外部时滞影响政策效果。 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受国家间资 金流动影响。

国际金融学期末复习概要

国际金融学期末复习概要

第一章1、国际收支含义:国际收支是一经济体居民与其他经济体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各项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

82、国际收支特征:81)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2)国际收支以交易为记录基础;3)国际收支记录的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

3、国际收支账户的基本原理: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借方:资增负减,贷方:资减负增eg.本国从国外获得的货币收入交易,记贷方。

9、124、国际收支平衡表构成10经常账户——1)货物2)服务3)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劳动要素)4)经常转移资本与金融账户——1)资本账户2)金融账户错误与遗漏账户(用来平衡表,添在余额另一方)5、国际收支失衡2421)临时性失衡。

临时性失衡是指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2)结构性失衡。

结构性失衡是指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3)货币性失衡。

货币性失衡是指定汇宰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

4)周期性失衡。

周期性失衡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第二章1、国内金融市场含义:指本国居民之间发生金融关系的场所,仅限于有居民身份的法人和自然人参加,经营活动一般只涉及本国货币,既包括全国性的以本币计值的金融交易,也包括地方性金融交易。

2、外国金融市场-在岸金融市场含义:是利用一国原有的国内金融市场进行,这些交易一般使用市场所在国发行的货币,受到该国金融市场上的惯例和政策法令的约束,交易是在来自外国的交易者与市场所在国交易者之间进行的。

这种交易者一方为市场所在地居民的国际金融市场可以称为外国金融市场或在岸金融市场。

243、国际金融市场含义:是指由国际性的资金借贷、结算、汇兑以及有价证券、黄金和外汇的买卖活动所组成的市场。

4、欧洲货币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含义:这种市场基本上不受任何一国国内政策法令的管制,在利率、业务惯例上具有自已的特点交易中使用的货币一般不是市场所在国发行的货币,交易的双方一般都是市场所在地的非居民。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

国际金融学教案第七章: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第一节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一、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在封闭经济下,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是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目标,这三个目标概括了能使经济处于合理运行状态的主要条件。

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政策目标发生改变,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政策目标的数量增加了,国际收支成为宏观调控所关注的变量之一;第二,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在封闭条件下的主要目标与国际收支这一新的目标之间的冲突成为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国际收支进入宏观调控目标的菜单之后,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就可以分为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两部分。

原有的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等反映经济内部运行情况的政策目标可以归入内部均衡目标之中。

将内部均衡定义为国民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

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的均衡,它是个含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反映了一国所应追求的国际收支状态。

那么外部均衡的定义可以简单表述为: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经常账户余额。

二、外部均衡的标准1.经济理性假定一国可以按世界利率无限制地借款或贷款,那么存在着收益率高于这一利率的投资机会而国内储蓄又不能满足时,符合理性的行为就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款以使本国投资大于国内储蓄,该国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这可参见图8-1。

图示:储蓄、投资和经常账户确定一国经常账户余额的基础是其国内的储蓄、投资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而各国储蓄(也就是消费)与投资之间存在的差异分别是由各国不同的时间偏好与资本生产率决定的。

(1)时间偏好的差异。

图示:时间偏好差异与经常账户CA1 + CA2 +…+Car = 0因此,在利用国外的资金弥补本国储蓄不足时,必须考虑到今后能否实现相应的经常账户盈余来偿还债务,否则一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就是不可维持的。

有助于判断可维持性的两个方法是:第一,分析资金流入的具体情况。

第二,分析债务比率指标。

三、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我们采取措施努力实现某一均衡目标时,这一措施可能会同时造成开放经济另一均衡问题的改善,也有可能对另一均衡问题造成干扰或破坏。

第二节开放经济下的政策调控的基本原理1ppt课件

第二节开放经济下的政策调控的基本原理1ppt课件

经济状况 失业/顺差 通胀/顺差 通胀/逆差 失业/逆差
财政政策 扩张 紧缩 紧缩 扩张
货币政策 扩张 扩张 紧缩 紧缩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 主讲:符廷銮
3.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
蒙代尔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现内外部均衡 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两种政策配合方法:
以财政政策对外,货币政策对内。这样的配合只会扩大国际 收支不平衡。
衡和外部均衡。
结论:
对于图中的任一不均衡点,要想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 双重目标,必须同时使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 主讲:符廷銮
支出增减型政策与支出转换型 政策搭配表
区间 Ⅰ Ⅱ Ⅲ Ⅳ
经济状况 通胀/国际收支逆差 失业/国际收支逆差 失业/国际收支顺差 通胀/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 主讲:符廷銮
1.丁伯根法则
丁伯根原则指出了应运用N种独立的工具进行配合来 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这一结论对于经济政策理 论具有深远意义。
丁伯根原则对目标的实现过程具有如下特点(缺陷):
假定各种政策工具可以供决策当局集中控制,从而通过各种 工具的紧密配合实现政策目标;
这一原则成为后续理论研究和政策运用的基本准则,由此而 引发的关于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合理配置的有关研究,再次 拓展了关于政府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也极大的便利了现实 中的政策操作,为实际的政策运用提供了一种基本准则。
蒙代尔“有效市场分类原则”与丁伯根法则一起确立 了开放经济下政策调控的基本思想:
没有明确指出每种工具有无必要在调控中侧重于某一目标的 实现。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 主讲:符廷銮
2.蒙代尔“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61558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学分: 3.0 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汉族本科开课学期:5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先修课程:国际贸易概论后续课程:国际金融等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随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分支,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同时在国内外经济学类教学中,国际经济学也已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目的是通过课堂讲授帮助学生学习国际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其他经济类专业各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①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

包括比较优势原理、要素禀赋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的原因和形式、区域经济理论和国际要素流动理论等。

②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

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和内外平衡理论等。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1.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

3.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三、教学内容及安排学时分配第1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发展、研究对象,及其与其他经济学学科的关系,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1.1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内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1.2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1.3 国际贸易的起因第2章古典贸易理论(2学时)教学目标: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后经李嘉图和穆勒的发展日趋完善。

从本质上讲,古典学派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只不过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两时期为例,可维持性要求第一期的经常帐 户赤字必须以第二期经常帐户盈余来弥补
时字
Y2
Y
CA盈余
O
C1
Y1
C 时期1
图8-4 一国的跨时期预算约束和经常帐户
三、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
•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 Meade)于1951年 在《国际收支》一书中最早提出固定汇率制度 下的内外均衡冲突的问题。
丁伯根原则的特点
• 假定各种政策工具可以供决策当局集中控制, 从而通过各种工具紧密配合实现政策目标;
• 丁伯根原则没有明确指出每种工具有无必要在 调控中侧重某一目标的实现。
(二)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类 原则
• 政策指派问题 • 出发点:不同的政策工具实际上掌握在不同的
决策者手中,如果决策者不能紧密协调这些政 策而是独立进行决策的话,就不能达到最佳的 政策目标。
•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只能用影响总需求的 政策来条件内外平衡,因为货币政策在固定汇 率机制下完全失效。
表8-1
组合 1 2 3 4
固定汇率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矛盾
内部经济状况
外部状况
经济衰退/失业增加 国际收支逆差
经济衰退/失业增加 国际收支顺差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逆差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顺差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工具 与调控原理
• 一、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工具 • 二、开放经济下政策调控的基本原理 • 三、开放经济下政策搭配的运用
一、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工供具给政策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选择
以筹资的方
融资 式填补缺口
调整 通过调整措施 来弥补缺口
外部融资
对外举债
内部融资 支出变更政策 支出转换政策
动用官方储备支付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财政及税收 货币供给与利率
升值 O
D.

失业/逆差
.
.B
C IB
国内支出
国内支出增加
图8-6 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的搭配
表8-3 支出增减型政策与支出转换型政策的搭配
区间
经济状况
支出增减政策 支出转换政策
Ⅰ 通胀/国际收支逆差
紧缩
贬值
Ⅱ 失业/国际收支逆差
扩张
贬值
Ⅲ 失业/国际收支顺差
扩张
升值
Ⅳ 通胀/国际收支顺差
紧缩
三、开放经济下政策搭配的运用
•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 由蒙代尔提出,可以用图8-5和表8-2说明
• 2.支出转换型政策和支出增减型政策的搭配 –1955年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提出,用图 8-6和表8-3说明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货币扩张

A
B

C
Q
D

EB
E

IB
O
预算增加
图8-5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汇率政策
直接管制
汇率制度及水平 贸易管制及金融管制
二、开放经济下政策调控 的基本原理
• (一)丁伯根原则 • (二)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一)丁伯根原则
• 1952年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 • 丁伯根原则的内容 :要实现N种独立的政策目
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N种有效的政策工具。 • 丁伯根原则的特点
(c)乙国金融市场
图8-2 时间偏好差异与经常帐户
2.资本边际生产率的差异
资本边际 生产率
资本边际 生产率
B
r’
r*
r0
D MPC*
Q
r0*
r’* MPC
O
O’
E
O
图8-3 投资边际收益率差异与经常帐户
(二)可维持性
• 一般存在于经常帐户逆差的情况。资金流入形 成债务,债务必须在将来某一时间偿还,则需 考虑偿还计划问题或跨时期预算约束。
第7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 政策目标与工具
•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 •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工具与调控原理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
• 一、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 二、外部均衡的标准 • 三、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
一、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 (一)封闭经济下政府追求的三大目标及冲突 – 失业率与通胀之间存在替换关系 – 经济增长会带来通货膨胀
升值
二、外部均衡的标准
(一)经济理性 • CA=S-I • S是利率的增函数,I是利率的减函数,不同的
利率水平,S与I之间存在不同的缺口,从而确 定不同的经常帐户余额。
利率
i1 i0 i2
O
利率
S
CA
(a )
I 投资、 储蓄
O
(b)
图8-1 储蓄、投资和经常帐户
• 从全球角度知,一国经常帐户的赤字即为其他 国家经常帐户的盈余,经常帐户余额反映各国 储蓄和投资之间的不同差额,实际上是储蓄和 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优化。
• 关于各国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异,可以从时间 偏好和MPC两大差异着手分析
1.时间偏好的差异
利率
Ks 利率
利率
Ks*
ES=Ks*- Kd*
i’
i
i*
i*’
Kd
ED=Kd*-Ks*
Kd*
O
-S
国内资金 O 供给、需求
-S=S*
国际资金 O 供给、需求
S*
国内资金 供给、需求
(a)甲国金融市场
(b)国际金融市场
• (二)开放经济下政府追求的政策目标 – 开放经济政策目标分为内部和外部均衡
• 内部均衡: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 • 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均衡
国际收支均衡
• 是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反映一国所追求 的国际收支状态
• 它的具体内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 CA平衡——总差额平衡——合理的CA余额 和BP结构
区间 Ⅰ Ⅱ Ⅲ Ⅳ
表8-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经济状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失业/国际收支逆差 扩张
紧缩
通胀/国际收支逆差 紧缩
紧缩
通胀/国际收支顺差 紧缩
扩张
失业/国际收支顺差 扩张
扩张
支出转换型政策和支出增减型政 策的搭配
EB
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

通胀/顺差
贬值

Q
失业/顺差
.A Ⅰ
通胀/逆差
政策指派问题
• 结论:如果每一工具被合理的指派给一个目标, 并且在该目标偏离其最佳水平时按规则进行调 控,那么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得到最 佳调控目标。
• 怎样指派呢?
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 含义: – 每一目标应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相对最大的 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 的工具。
• 指派方案: – 以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均衡目标, – 以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