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认知型隐性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认知型隐性知识

文章介绍了认知型隐性知识的概念、类型、特点和获取渠道,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主观性、知识理论结构非严密程式化和经验方法标准化程度低的特点,决定了认知型隐性知识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根据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对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生教育中加强认知型隐性知识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棵讨。

[标签]认知型隐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

虽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决定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但却影响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与整体素质。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成果,只有通过社会决策系统、社会组织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和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此相对应的高等人文社科学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人文社科学科研究生教育中,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惯例等都是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和传播的。因此,借鉴知识科学中有关隐性知识的研究成果,针对人文社科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加强隐性知识在人文社科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认知型隐性知识的概念、类型、特点和获取渠道

根据知识传递的难度、传递的方式等,研究者一般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证实的语言明确表达的,表达方式可以是书面陈述、数字表达、列举、手册、报告等。这种知识能够正式地、方便地在人们之间传递和交流,而隐性知识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如技能、技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心智模式等的知识,是高度个性(主观)化的、难以公式(明晰)化和标准化的知识。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划分突破了过去人们对知识的认识,把还未经系统化处理的经验类和能力类知识给予了承认。“我们知道的东西要多于我们所能诉说的东西”。如果说显性知识是冰山露出水面一角的话,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它们虽然比显性知识难以发觉,但却是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整个人类社会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加强,这便要求我们转变观念,重视隐性知识,增进、挖掘、获取隐性知识,使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服务。

隐性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又称为技巧型隐性知识,包括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和诀窍。比如说,打高尔夫球、生物实验室细胞的处理,这些活动都不能完全用文字或语言的形式来描述,人们需要重复地实践技能、接受反馈,才能得到体会。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又称认知型隐性知识。它包括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些认知方面的隐性知识反映了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是什么)以及对未来远景的看法(应该是什么)。

认知型隐性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心智模式。它帮助人们说明世

界是如何构造的,构造的关键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当理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解释事件时,人们就利用了心智模式。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认知型隐性知识是决策的基础,当人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并不是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自于人们思考问题时所形成的习惯和方式。三是组织惯例。它是指规则的、可预言的行为模式。相对于心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惯例转移的难度较大,但是它更容易被组织保护,隐含于特定的文化组织和一系列程序和惯例之中,从而成为组织持续竞争力形成的基础。通过这三种类型的划分可以看出,心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属于个体性的认知型隐性知识,而组织惯例则存在于组织之中。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非严密公理(程式)化和标准化程度低等特点,

一般情况下,在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转化的模式分为四种:(1)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为群化;(2)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为外化,(3)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为内化,(4)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为综合。

群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群化是一个共同分享个人的经历、经验,转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如共享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一个人可以从别人那里直接学到别人的隐性知识,而无须借助语言表达。

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化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时要充分利用比喻、比较、概念、说明或模型等多种方式和工具。

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化是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当通过把已获得的显性知识内化成个人的隐性知识,形成一种共享的心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它们才会变成有价值的。

综合;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综合的过程就是把不同的显性知识结合起来,个人可通过媒介交流知识,并对已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增减、分类、整理、综合,这个过程能够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需要指出的是,显性知识的综合往往伴随着隐性知识的获得和增长。

因为认知型隐性知识属于隐性知识,所以上述与隐性知识有关的转化模式同样适用于认知型隐性知识。

以上对四种知识转化模式的阐述,可以用表格归纳如下:

这四个过程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只有这四种方式实现动态转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扩大个体知识(特别是认知型隐性知识)的拥有量。如图1所示,个体性的认知型隐性知识(心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群化、外化、内化这三种模式直接获得,组织惯例通过综合这种模式间接获得。所以要想真正使个体获得数量多、质量好的认知型隐性知识,这四种模式(渠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存在于组织中的认知型隐性知识(组织惯例)也可以促使个体性认知型隐性知识获得增长。

二、认知型隐性知识在人文社科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主观性、知识理论结构的非严密程式化和经验方法标准化程度低的特点决定了认知型隐性知识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

1.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以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庞大学科群,它全面研究人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揭示其发展规律,引导、推动人类及其社会更快、更健康地向前发展。具体地说,人文科学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观念领域,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等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个体性和多变性。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中心,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